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促进的测量及其指标评价

健康促进的测量及其指标评价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调健康促进的评价不等于结果的测量,也并非仅仅是对一组指标数据的搜集。虽然健康促进需要衡量结果,但评价其过程同样重要。健康促进评价指标要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以寻求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健康促进测量是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章 健康促进的测量及其指标评价

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1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了枟渥太华宪章枠,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重申健康的理念是“为达到身体、精神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强调健康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是和平、住房、教育、食品、经济收入、稳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的公正与平等。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追求综合的、完美的健康状况。健康的获得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方方面面因素。同时强调健康与公平、和谐社会、生态环境、支持性环境和多部门的参与。特别是枟渥太华宪章枠提出的5个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和调整卫生服务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健康促进主要针对的是决定健康的因素,而不是疾病。强调健康促进的评价不等于结果的测量,也并非仅仅是对一组指标数据的搜集。评价涉及结果和过程。虽然健康促进需要衡量结果,但评价其过程同样重要。对综合干预措施的监测、评价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模式和方法。因此,健康促进结果的测量不再局限于健康与疾病的测量,而是涉及健康政策和组织措施、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条件、社会行动、社会经济、健康环境、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社会结果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经深入到卫生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的所有部门,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环境部门。如何评价健康促进工作的效果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过去,用于评价健康状况测量的指标主要有患病率、死亡率、发病率、期望寿命和残疾发生率等。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使得这些指标已远远不能适应健康评估的要求。我国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已不再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取而代之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病治愈率低、病程长,且与社会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等有很大的相关性,使得以往惯用的指标不再能够敏感地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同时,由于人们对健康本质和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往以人群中死亡率或发病率等情况来代表整个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已不再能正确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建立比较全面、准确地评价健康促进指标体系,WHO已作了不懈的努力,测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改善。目前,对健康的测量已逐渐从对单一的躯体健康的测量走向对多维度的躯体、心理、社会的测量;从提高生活质量的测量走向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步测量;从只对负向健康的测量走向对正向和负向两方面的测量;从对组织器官的客观状况的测量走向对个体主观体验和满意度的测量;从以患病或死亡为终点的测量走向以患病后个体的功能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点的测量。

健康促进评价指标要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以寻求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健康促进测量是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学、有效的测量方法,采用特异、敏感的测量指标,以了解人群健康状况的分布和趋势,讨论和分析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促进社会制定有益的经济和卫生政策,以及评价健康促进项目效果都是十分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