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促进测量的指标体系

健康促进测量的指标体系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促进测量指标包括针对健康状况和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两方面。按照健康测量的方式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主观指标是指通过自我报告的形式来反映人们在健康方面的主观感受、心理活动等指标,它可以弥补客观指标在健康测量中的不足。其中3个目标涉及健康问题,另外的5个目标与健康密切相关。

第一节 健康促进测量的指标体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何对其进行测量,通过哪些指标来反映人体的生命过程或状态,如何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健康促进测量的重要内容。由于人类健康(包括个体或群体)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个人行为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和卫生保健因素的影响,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都是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讨论测量健康促进的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注意产生健康问题的原因或危险因素的影响,注意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测量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形成系统化。

—、健康促进测量指标的分类、作用及意义

(一)健康促进测量指标的分类及作用

健康促进测量指标包括针对健康状况和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两方面。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根据考察对象、范围、内容、侧重不同可分为很多类型,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人的生活质量。既可从群体着眼考虑,也可以从个体角度考虑;既可按生物、心理、社会等不同侧面划分,也可按结构和功能来描述;从时间取样范围划分,还有断面和过程之分;从群体指标来看,还有直接和间接指标之分。

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现象,涉及自然、生物、社会等多个方面,其内涵抽象,外延广泛,很难进行准确而全面的测量,而且对健康判定与社会发展程度及人们的生物学、社会学特征有关。此外,分析健康问题的人由于其背景不同或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健康问题。因此,用于测量健康促进的健康指标可以有多种分类,以满足从不同的角度,或在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需要。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健康指标分为如下几类。

(1)按照健康测量的对象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指可以直接测量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的健康指标。常用的直接指标包括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症状和功能、疾病、残疾、死亡、心理及行为指标。间接指标是指通过对人的生活环境和人口学特征的测量,间接地反映健康状况的健康指标。由于人的健康水平与其人口学特征及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因而间接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健康状况。常用的间接健康指标主要包括反映人口学特征的指标(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等)和反映环境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率、识字率、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安全饮水普及率、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病床位数等)。

(2)按照健康测量的内容可分为生理学指标、心理学指标和社会学指标。人的健康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特征,因而反映健康状况的健康测量指标无疑也应包括这3个方面。这种划分是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多维健康概念相对应的。

(3)按照健康测量的方式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是通过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获得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指标或其他客观存在着的指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指标”。这种指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实际存在的可以测量到的健康现象或事物,但难以反映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主观指标是指通过自我报告的形式来反映人们在健康方面的主观感受、心理活动等指标,它可以弥补客观指标在健康测量中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观健康指标更能够体现人的社会性。

(4)按照健康测量指标本身的性质可分为指标和指数。指标是指对健康现象的具体测量,它能够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来反映健康状况。在评价健康状况时,常常多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指数(或系数)是指由多个指标通过某种方法或法则构成的综合指标或量表得分,它更能全面地反映客观现象如恩格尔系数等。对于主观感受、观点、倾向、心理活动,通常只能用指数形式来测量。

(5)其他分类。健康测量指标还有许多其他分类,如将健康指标分为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个体指标和群体指标等。健康测量指标分类的目的并不是非要将某个指标归为某一类,主要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各类健康测量指标的功能及健康测量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更合理、更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健康测量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常根据需要和可能将多种分类结合起来,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加以归纳和应用。

(二)健康状况测量指标的体系分类

1.健康状态的个体和群体指标体系 个体指标主要分为:①定性指标:描述个体生命活动的类型及完成情况,如老人活动项目测量、儿童发育测量等。②定量指标:描述结构和功能达到的程度如身高、体重、活动幅度等。

群体指标主要分为:①定性指标:群体生命活动类型及实际情况,如交往、婚姻、生育等。②定质指标:群体素质,包括生长发育程度、群体气质、特性、疾病比例等。③定量指标:群体数量和各种活动在数量上的反映。

2.健康状态的生物(理)、心理和社会学指标体系

(1)生物(理)学指标。年龄、性别、生长发育、遗传、代谢等主要反映人的生物学方面特性的指标,也是医学研究最早的一面。

(2)心理学指标。气质、性格、情绪、智力、心理年龄等反映人的心理学特点的指标。

(3)社会学指标。社会经历、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环境、物质精神、生活满意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群体构成等指标。

3.健康状况的直接、间接指标体系 由于人的健康状况的复杂性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指标一下子难以直接测量。又由于人的生命活动状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环境,特别是社会的发展。因而,在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如度量一个国家人民的健康水平时,可利用一些间接易测指标,也能较好地反映出健康状况。

(1)直接指标。直接度量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

(2)间接指标。度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国民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每千人口医生数、安全饮水普及率、文盲率等。因为健康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故度量社会发展本身也能反映健康状况。度量自然生态环境的指标有人均绿化面积、食谱、土壤中元素含量等。

2000年由联合国制定的枟千年宣言枠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解决贫困和饥饿、缺乏教育、性别不平等、幼儿死亡、孕产妇死亡、艾滋病和其他致命传染病、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发展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众所周知,健康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其中3个目标涉及健康问题,另外的5个目标与健康密切相关。例如,更加健康就可以工作、照看孩子,避免在医疗方面巨额的开支,从而减少了贫困;教育和健康相辅相成;妇女在权利平等的情况下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同健康息息相关的;伙伴关系对于未来的卫生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必须实现这种转变,这也是卫生体系发展的动力。

4.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综合性指标体系把多种情况组合起来测量,以评价健康状况。

(1)生活方式和行为指标。消费类方面指标、业余活动指标、职业方面指标。

(2)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方面、社会环境方面指标。

(3)生物学指标。生长发育方面、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指标。

(4)保健服务指标。医疗服务方面、预防服务方面指标。

(5)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健康指标。

二、健康促进测量指标体系

自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标之后,尤其是枟渥太华宪章枠发表之后,健康促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开始研究并使用一些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1997年,第4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期间,WHO提出了如下的评价指标。

(1)人群健康学指标。如生长发育、生育率、健康寿命等。

(2)日常生活质量指标。如无病痛或残疾、情绪愉快、精力旺盛等。

(3)临床健康学指标。如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

(4)社会健康学指标。如失业率、居住条件、空气质量等。

(5)生物学和生物医学指标。如DNA、免疫缺陷等。

2000年,第5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召开,参加会议的各国卫生部部长共同签署了枟部长宣言枠,并制定了枟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框架枠,指出对于综合性干预措施的健康促进结果评价包括以下9个方面。

(1)知、信、行的测量。包括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动机、行为、个人技能的改变和自我效能。

(2)社会行动与影响的测量。包括社区参与、社区赋权、社会规范和公众舆论。

(3)健康政策和组织实践的测量。包括政策制定、立法、规章、资源分配、组织实践、文化和行为。

(4)健康生活方式和条件的测量。包括烟草使用、食物选择和获得、体力活动、饮酒、违法性药物滥用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下的安全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比值的测量。

(5)有效健康服务的测量。包括提供疾病预防服务、卫生服务的获得以及健康服务在社会文化上的适应性。

(6)健康环境的测量。包括使用烟草、酒类、违法药物,为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的健康环境,远离暴力和药物滥用。

(7)社会结果的测量。包括生活质量、职能独立、社会支持性网络、社会公正和平等。

(8)健康结果的测量。包括发病率、致残率、可避免性死亡率的改变,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以及生活技能的改变。

(9)能力建设结果测量。包括可持续性发展、社区参与和社区赋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