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生活中的健康指导与健康促进

社会生活中的健康指导与健康促进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更强调客观的支持与主观的参与。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又是健康教育在社会环境层面的发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全民的保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当人体受到强烈刺激,处于“紧急状态”,会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加强反应,并由此引起各系统功能和代谢的改变,这些改变称为应激反应。

三、 社会生活中的健康指导与健康促进

(一)健康指导

就是传授健康长寿的知识,使群众自觉地预防和排除致病因素的侵袭,保持和维护身心健康,更好地适应社会活动与需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和掌握影响健康的自然、社会、行为、心理、饮食等方面的因素,从而自觉地预防这些因素的侵袭和干扰,保持和维护身心健康。

2.健康咨询。包括躯体疾病的防治,精神疾患的解脱,心理卫生的指导,饮食营养的搭配,健身运动的锻炼,活动的调节,家庭、邻里、同事关系的协调,都是健康咨询的内容。从而使人能自觉地控制情绪,调节心理平衡,预防身心性疾病和躯体疾病,保持身心健康。

3.康复指导。包括康复期身体保养,起居饮食调节,营养膳食搭配,环境卫生与心理卫生保护,药物选择与注意事项,自我保健与运动锻炼等,都需要指导。

(二)健康促进

伴随“大卫生”观念的“健康教育”,针对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促进是更广泛、更强有力地促进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行为的策略。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更强调客观的支持与主观的参与。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者都包含一项基础性工作——宣传卫生知识。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又是健康教育在社会环境层面的发展。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并造成沉重的医药费用负担。1999年,我国死因顺位统计,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占城镇居民死因的76%,占农村居民死因的70%。这些慢性病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其致病过程是渐进的、不易觉察的。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的保健效益也须在长期大样本的人群观察中才能显著反映出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全民的保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这是花钱少、获益大的保健措施。

(三)人际关系的健康指导

1.不良的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危害。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交往,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三种形式。不良的人际关系产生愤怒、憎恨、忧愁、悲伤、惊恐、焦虑、抑郁、痛苦等情感,这些都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首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重者可引起反应性精神病,轻者则可造成各种神经官能症。不愉快的消极情绪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如果持续过久,很可能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消化系统对情绪活动也很敏感。人际关系不和谐,出现消极情绪,可使胃肠机能受到严重扰乱,若长期处于忧虑、紧张状态,会罹患胃肠疾病。

当人体受到强烈刺激,处于“紧急状态”,会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加强反应,并由此引起各系统功能和代谢的改变,这些改变称为应激反应。应当说明,不良的人际关系可影响人类健康的各个方面,应激反应而导致的疾病,谓之应激性疾病。现已知,应激反应对神经内分泌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应激反应还引起血液循环的改变,使血小板凝聚功能加强,微循环缺血、严重时可发展为休克或肾功能衰竭。应激反应本身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在“紧急状态”下,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引起物质代谢率增高;加之此时抗胰岛激素的分泌增多、胰岛激素相对不足而出现类似糖尿病的代谢改变,此时,称为应激性高血糖或应激性糖尿症。

2.人际关系中健康指导的主要内容。

(1)角色变换。人类社会,极其错综复杂,一个人随着环境的迁移而能及时恰当地进行角色变换,才能顺利适应环境,精神状态也较为轻松。反之,不知审时度势,不知变通,则可能发生身心方面的障碍

(2)明人知己。在角色变换的过程中,是否恰到好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明人知己”的能力,能够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且还能够认识其他人,进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必须经常自觉地调整好个人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把社会的需要和集体的意志放在恰当的位置上,避免人际关系紧张,这无疑对健康是有利的。

(3)保持心理平衡。遇到不称心的事而又不能正确处理,往往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心理不平衡是导致身体和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为了使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卫生协会提出了如下建议:

①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②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

③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

④偶而也要迁就。小事不必斤斤计较,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⑤暂时回避。在遇到挫折时,应该将烦恼放下,去做些喜欢做的事。

⑥找人倾吐烦恼,心情就会顿感舒畅

⑦为别人做些事,不单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还可以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4)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由于各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因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随着社交活动及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思想的人交往。那么,怎样才能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①恪守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如平等待人、礼貌热情、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等。

②对别人不强求,承认差别。

③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④多了解别人。应了解对方性格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防止感情上疏远。

⑤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⑥虚怀若谷、宽容别人。这样,有宽广的胸怀和气量,才能和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处,不致引起有害心理刺激。

⑦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只有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和方法,才能少一些麻烦,收到预想的效果。

⑧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养成良好性格,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处,对于稳定自己的情绪、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好处。

本章思考重点:

1.如何正确理解健康概念与健康意识?

2.怎样把握医学目的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不同价值观

3.如何认识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健康指导含义的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