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促进测量常用指标及意义

健康促进测量常用指标及意义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口保持相应的增长率是健康水平高的标志,增长率过高则反映健康水平低下。因此,进一步提出了健康期望寿命的理念,进一步发展了以下指标。卫生政策测量指标包括以下几点。是否正式把健康促进或健康城市目标纳入政府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否制定地区健康促进规划等。

第二节 健康促进测量常用指标及意义

为迎接21世纪,WHO西太平洋地区提出将重点放在生命的准备期、婴儿期、青年和成年期等时期个人的生活质量上,最后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很多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必须进行监控和评价,有些因素并不直接与健康有关,但对生活质量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新指标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身体、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意义上,有许多类型的指标反映生活质量,如健康状况、卫生服务、环境卫生、人口、社会经济、心理社会、健康生活方式等。以下所列的各项指标并非是指令式的,而是探讨式的。因此,可以预计指标种类和应用于各地区的目标不可能是一致的,需要修改和精炼已有的指标并找出新的指标以满足具体项目目标的要求。

一、人口学测量指标

反映该地区的人口构成、性别比例、人口自然增长率、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教育水平、老龄化程度,从总体上衡量该地区的健康水平。同时也为计算各种率提供基础数据。人口学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按年龄和性别分组的人群的百分比

(2)按民族分组的人群百分比。

(3)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4)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超过10%为老龄化社会)。

(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超过7%为老龄化社会)。

(6)粗出生率(1/1000,未经标化的出生率)。

(7)粗死亡率(1/1000,未经标化的死亡率)。

(8)人口自然增长率(1/1000,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口保持相应的增长率是健康水平高的标志,增长率过高则反映健康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程度愈高,增长率则会趋向稳定的低水平。

(9)性比例(男性人口/女性人口)。

(10)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指某个年龄组人口预期今后尚能存活的平均年数,是根据各年龄组死亡率用编制寿命表的方法来计算得到,而不是死亡年龄的均数。它是用人们的生存时间长度来反映健康水平,常用的是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是人口中全部活产婴儿估计所能生存的平均年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卫生发展状况和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WHO提出了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之一是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即不仅要提高期望寿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进一步提出了健康期望寿命的理念,进一步发展了以下指标。

(1)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是指死亡导致的生命时间损失与失能状态下的生存时间相结合的综合指标。早死导致生命时间损失(yearly of life lost,YLLs),是经过年龄权重调整以及经过了时间贴现的标准减寿年数。其实用的标准取其期望寿命男性为80岁,女性为82.5岁,时间贴现率为3%。失能状态下的生存时间(years of life disability,YLDs),是根据失能比例、发病率、发病年龄、病程、失能权重等,利用积分函数计算出的,并经过时间贴现。DALYs即为YLLs与YLDs之和。DALYs将疾病导致的两个重要的负面作用——过早死亡和失能结合起来,以用于估计疾病带给人群的负担,其值越大表示疾病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它是失能因素纠正后生活质量人年数。

(2)无残疾期望寿命(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DFLE),是指从寿命表中的平均寿命中减去因残疾而耗损的寿命后所得的平均寿命。它与传统的期望寿命不同的是,传统的期望寿命是以死亡为观察的重点,而DFLE是以无残疾作为观察重点。该指标反映了居民处于健康状态下的平均寿命,即反映了人生存的质量,而不仅仅是生存的时间长短(无残疾期望寿命的计算详见枟实用卫生统计学枠的有关章节)。

(3)质量调整生存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s),是用生命质量来调整期望寿命或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新指标,是生存数量和生存质量两者综合而形成的一种多维的定量化的健康测量指标。它通过生命质量把疾病状态下或健康状况低下的生存年数换算成健康人的生存年数。首先用生命质量评价方法得出各种健康状况的效用值(参考尺度0~1,0表示死亡,1表示完全健康)作为权重(Wi),再计算各种健康状态下的生存年数(Yi),那么QALYs可用下式计算(式中n为健康状态数):

img13

此指标具有很多的优点,反映健康的灵敏度较高,既能反映健康的积极方面,又能反映健康的不良方面。不仅考虑到疾病现象的存在,还涉及疾病所致的后果。

(4)活动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是1983年Katz首次提出的,即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ALE比DFLE又前进了一步。

二、卫生政策测量指标

制定卫生政策在于确保提供必要的健康先决条件,促进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社区、家庭和个人远离危险因素和条件,使他们尽早作出最有利于健康的选择。这些政策包括: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就业保障、足够的住房、普遍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获得有利于健康的食品、获得健康的相关知识、有安全的交通、有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场所、有发展生活技能的机会、与社会支持性网络连接。有些政策虽然对健康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但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健康促进项目至关重要。在卫生政策方面,特别要体现在组织的变革、资金的到位和国家、地方制定的法令、规章和规范的实施。

国家的卫生政策及有关法律、条款是发展卫生事业,提高社会卫生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领导层是否重视居民健康的依据之一。卫生政策是影响健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外环境因素。无论是集权制还是分权制管理的国家,卫生政策都会影响到卫生资源的分配、群众的参与、卫生体制与医疗保健体制等方面。卫生政策测量指标包括以下几点。

(1)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是否正式把健康促进或健康城市目标纳入政府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否制定地区健康促进规划等。

(2)卫生资源分配的情况。卫生资源分配的足够程度和公平程度。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指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包括医院经费、卫生院补助、防疫事业费、妇幼保健经费、药品检验机构经费、中等专业学校经费等,是反映各级政府在卫生事业方面投入水平的指标。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的相对水平,公式如下:

img14

(3)社区参与改善卫生状况的程度。社区参与是国家和地区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群众参与是有效地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途径。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卫生政策的贯彻实施。

(4)卫生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健康促进主要针对的是健康的决定因素,由于决定健康的因素是多样的,所以多部门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与社会、经济和环境部门的合作。因此,建立有权威性、有凝聚力的多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策略时,应重点考虑不同部门间的合作。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可用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系统性,卫生管理体制内部的协调性,卫生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项目规划和规划制订、执行情况来分析。

与其他类的指标相比,卫生政策指标更具有宏观性和非定量性。以往的社会卫生状况分析中,对卫生政策指标常忽视。然而这一指标的评价越来越为政策分析者、决策者和卫生状况研究者的重视。并成为社会卫生状况分析指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环境卫生测量指标

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常用的环境卫生测量指标有以下几种。

(1)万元GDP用水量。

(2)空气质量API指数优良天数/年。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数量尺度方法,就是将常规检测的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3)TSP(大气总悬浮微粒)年目平均值(mg/m3)。

(4)SO2(二氧化硫)年目平均值(mg/m3)。

(5)烟尘控制区覆盖率(%),指各烟尘控制区面积之和/总面积×100%。

(6)环境噪声平均值(dB)。

(7)工业废水处理率(%),指工业废水处理量/工业废水总排放量×100%。

(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总量×100%。

(9)汽车尾气达标率(%)。

(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11)雨污分流、污水截流处理率(%)。

(12)环境卫生设施配套率、完好率(%)。

(13)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m2/人),指全市范围内体育场、体育馆、社区内专门用于居民体育运动的健身房、健身点、学校体育场地以及社会经营性体育场地面积之和/人口总数。

(14)道路完好率(%)。

(15)环境清扫保洁率(%)。

(16)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率(%)。

(17)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

(18)水冲式公厕覆盖率(%)。

(19)燃气使用普及率(%)。

(20)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完好率(%)。

四、社会经济测量指标

千年发展目标首先提出要解决贫困和饥饿问题。WHO指出: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成百万的人民挣扎在极端贫穷和日益恶化的环境之中,这些对人类的健康和福利极为不利。贫穷扼杀了人们的志向和抱负以及对将来美好的憧憬,更限制了人们自我发展的空间。因此促进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政府的中心职责。测量社会经济的指标有以下几种。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比例和效益的重要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经济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常为1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量,是社会全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以货币为单位,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产品(货物)价值,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服务)价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水平。

(2)人均居民收入。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居民收入指一定时期内从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所得归个人所有的货币形式和实物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居民所得的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包括职工工资、农民所得劳动报酬、个体经营的劳动者的收入及其他劳动收入;②居民从工作单位获得的非工资性其他收入,如差旅补助、生活困难补助、独生子女费、交通费、食品补助等;③从国家财政和集体经济的公益金中得到的收入,如离退休金、抚恤金、救济金、助学金、转业退伍金、五保户生活费等;④其他收入,如利息、红利、租金等财产性收入,赠送等转移性收入,侨汇、出售财物和废品收入等。由于居民的健康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因而该指标是评价健康状况所必不可少的间接健康测量指标。

(3)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总支出中用于食品的百分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

(4)人均住房面积(m2/人)、住房成套率(%)及热量摄入量。其既是社会经济指标,又是社会卫生指标,反映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其中住房面积指调查时点居民的实际居住面积。食物摄入也是反映国民基本生活条件的指标,常以热量(焦耳)摄入为单位。

(5)劳动人口的就业率和失业(待业)率(%)。是综合性的指标,它既可以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又可以反映劳动人口潜在能力、社会安定程度和生活质量。

(6)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是反映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指标;与其相对应的负指标是文盲率。

(7)安全饮水普及率(%)。指某地某一时点使用安全饮用水的户数与总户数之比。它是反映居民生活条件的指标。由于是否饮用安全水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而消化系统感染又是反映居民健康水平及卫生保健工作水平的指标,因而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公式如下:

img15

(8)5岁以下低出生体重率(%)。

(9)18岁以下儿童经济低于贫困线率(%)。

(10)按性别所有儿童完成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百分比(%)。

(11)15岁以上受教育平均年数。

(12)25岁以上受教育平均年数。

此外还有:①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②职工工伤保险覆盖率(%);③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④老人福利床位数(张/千人口)。

五、卫生服务测量指标

卫生服务不仅仅是指临床服务,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康复、计划生育技术和健康教育。卫生工作必须结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再建卫生与社会的纽带。卫生服务的责任在于促进全体人民的健康,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事实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人罹患和死于各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或者自己遭致的疾病。而且,许许多多的人不能随时享受任何形式的卫生保健。因此,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必须实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策略,降低社会不公平程度是公共卫生工作中压倒一切的目标。因此,在医疗卫生服务中要十分重视给予弱势群体不同程度的关注。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

卫生服务指标涉及面比较广,有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及利用率、卫生资源、医疗卫生费用及医疗卫生服务效果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及利用率、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费用指标。

1.常用的卫生服务测量指标 主要有:2周内每千人门(急)诊人数及次数;1年中每千人口住院次数及住院天数;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及其原因分析;应住院而未去住院的比例及原因分析;免疫接种覆盖率(%);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1岁以内接受全程免疫接种率(%);妊娠期间破伤风毒素免疫率(%);育龄妇女家庭计划入户率(%);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孕妇培训率(%);产后访视率(%);住院接生率(%);已婚妇女节育率(%);花在老年保健上的卫生预算百分比(%);65岁以上老年家庭健康保险率(%);上门护理率(%);缺乏医疗保险的人数等。

2.卫生资源测量指标 主要有: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百分比;公共卫生支出(public expenditure on health,PEH)占总卫生经费的百分比;公共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社会健康保险支出(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on health,SSEH)占公共卫生支出百分比;卫生服务费用指标,如人均卫生(医疗)费用、每次门诊(住院)费用及卫生费用中由个人承担的比例等;每千人口医生数,指某地调查时点每千人口的医生人数,是反映该地区一定人口中拥有医生水平的指标;每千人口护士数,指某地调查时点每千人口的护士人数,是反映该地区一定人口中拥有护士水平的指标;每千人口药剂师数,指某地调查时点每千人口的药剂师人数,是反映该地区一定人口中拥有药剂师水平的指标;每千人口床位数,指某地调查时点每千人口的床位张数,是反映该地区一定人口中拥有床位水平的指标;每百万人口大型设备台(件)数,指某地调查时点每百万人口的大型设备台(件)数,是反映该地区一定人口中拥有大型设备水平的指标。

六、健康知识、态度、信念和实践指标

健康知识、态度、信念和实践指标(knowledge,attitude,belief and practice,KABP)包括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态度、信念、个人技能和自我效能等。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知识是改变行为的基础,信念是改变行为的动力。因此,“知、信、行”的改变是健康促进项目评估的重要内容。由于“知、信、行”信息是来自调查对象的自述,受调查对象是否愿意讲真话,及调查者的语言“暗示”、“诱导”都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要十分重视问卷的设计、调查员的培训并尽可能结合现场察看。

提高公众和领导的健康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了解领导层的KABP尤为重要。要求所得到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具体,如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都要分别询问,还要了解是否知道生活接触和蚊虫叮咬不会传播。通过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群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理解的深度。知识的知晓率、态度、信念、行为的发生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行为发展是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康行为对健康有明显影响,但产生的结果比较缓慢。某些不良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如平衡膳食、体育锻炼、吸烟、饮酒、吸毒、性乱交等)可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常用的健康行为指标有以下几种。

(1)吸烟率=img16

(2)人均烟草消耗量=img17

(3)饮酒率=img18

(4)人均酒精消耗量=img19

(5)未婚少女怀孕率=img20

七、健康状况测量指标

健康状况是衡量卫生服务效果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客观地反映卫生服务的需要量,为政府部门提供卫生服务的决策。健康状况可以用生理健康指标、疾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感染率)、死亡指标(死亡率、可避免的死亡率的下降、前4位死因、婴儿死亡率等)、营养状况指标(贫血患病率)和残疾率进行分析。

(一)生长发育指标

生长发育指标又分为体格发育指标和心理发育指标两类,主要用于评价少年儿童群体健康状况,也可用于衡量一般居民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指标又可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来评价。形态发育指标常用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表示;功能发育指标常用肺活量、肌力表示。心理发育指标因操作烦琐,结果不够准确,仅用于个体评价,而不作为群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由于功能发育与形态发育密切相关,常用身高、体重两项代表生长发育水平,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1.身高 指人体直立时(小儿仰卧时)的净高度。它是评价身体发育的基础指标,也是身体生长长度的主要指标之一。该项指标在青少年中主要用来评价身体的增长速度以及整体的发育状况,而在成年人中该指标是综合评价健康状况的一项主要参数。由于身高发育在两岁以内发展很快,2~1l岁左右渐趋于每年增长5cm左右。男性13~15岁、女性10~13岁时出现增长加速,而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女性15岁、男性18岁左右渐趋于零增长。身高的正常值一般是在大范围人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的,通常采用离差评价法进行描述。如以同年龄组的群体身高值的均数为基准,在此基础上增、减若干倍的标准差值,形成不同的等级离差,并以此作为个体身高评价的标准。

2.体重 指人体的净重量。不同年龄的体重能反映个体的发育及营养状况,也可用于群体营养状况的研究。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体重通常有一个理想范围。然而,这一真正理想范围的获得通常较为困难。我国正常男性平均体重为65kg,女性为55kg,体重过重与许多疾病有联系。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发展,对体格发育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关于标准体重及理想体重和超重等概念,并形成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如下:

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          

男性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身高-152)×2/5

女性理想体重(kg)=身高(cm)-100-(身高-152)×2/5

超重的定义为:超过标准体重10%为偏重,超过20%为肥胖。评价标准:以标准体重加减10%为正常体重范围。实际体重不足或超出此正常范围者即为消瘦或超重。小于标准体重10%~20%为轻度营养不良,小于20%~40%为中度营养不良,小于40%为严重营养不良;大于10%~20%为超重,大于20%为肥胖。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体格指数,如体重(kg)/身高(cm),表示每1cm身高占有多少重量,以衡量一个人的体格状况。

近年来,在群体医学研究中普遍采用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评价体重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采用体质指数评价体重,使得不同身高的人群可以采用同一衡量标准来评价体重,因而,使群体研究中大样本数据的处理更加方便。

3.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 一般以出生体重小于2500g为低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发生率表示每100名活产数中体重不足2 500 g的婴儿所占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img21

(二)疾病指标

1.发病率(incidence rate)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病例的频率。

img22

常用时期是1年,K可用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表示。

发病率是一项重要的人群健康状况指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病因研究以及评价卫生服务和预防措施的效果。这种指标是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分析居民健康状况的常规内容。对一个人口经常变动的地区,分母用暴露人口最为合适。

2.罹患率(attack rate) 罹患率是特殊情况下发病率的一种计算方式。通常用来表示有明确暴露史的人口中急性感染的发病率。

img23

罹患率通常用于一次疾病的流行或暴发的调查,观察期间可用日、周和月。分母以明确的暴露人口来计算,常用于急性病的暴发调查,如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指在某规定时间内某一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慢性病通常使用“患病率”而不用“发病率”,因为慢性病病人的发病时间比较难确定。患病率包括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1)时点患病率。又称患病率或现患率,指在调查时点(检查时点)上,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的频率。

img24

式中,K可选用100%、1000‰或100000/10万等。

(2)期间患病率。指在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存在的新病例和老病例,即“现患病例”数。“现患病例”是指在观察期间以前就已作出诊断,但未愈而转入观察期间的病例。

img25

式中,K可选用100%、1000‰或100000/10万等。适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

患病率的高低取决于疾病的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如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如果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很低,但病程很长,则患病率可能较发病率相对高;相反,如果一种疾病的病程很短,发病后迅速痊愈或死亡,则横断面调查的患病率会很低。

(三)死亡率指标

1.死亡率(mortality rate) 反映人群死亡水平,指的是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img26

它是人群死亡水平的总的度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重大变化。死亡率的高低不仅与居民健康状况有关,还受到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影响。

2.围生期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rate,PMR) 是指妊娠28周至出生后7天内死亡的新生儿比例。

img27

围生期死亡率是评价围生期保健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围生期主要死因有先天畸形、早产和母亲妊娠并发症等。因此,在围生期内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进行一系列保健工作,尽早检出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胎儿,防治母亲各种疾病及并发症,加强出生后1周内新生儿护理等均可降低围生期死亡率。

3.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NMR) 出生后4周内死亡称为新生儿死亡。

img28

新生儿死亡与早产、先天畸形、出生时损伤及临产时的各种因素有关。

4.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 婴儿死亡率是指某年每千名1岁内活产婴儿的死亡数。

img29

婴儿死亡率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它不仅反映医疗卫生条件和婴儿健康状况,而且还反映整个居民健康水平以及营养状况等。因此,许多国家以婴儿死亡率作为衡量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nder-5 mortality rate,U5MR) 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用来衡量健康水平和变化的重要指标,既反映婴儿死亡率,又注意到较大儿童的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及其下降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共同使用,就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不断满足人民最基本需要的进展情况。

img30

6.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 指怀孕至分娩后42天的孕产妇的死亡率。它不包括与怀孕分娩无关的意外原因的死亡。

img31

孕产妇死亡率的分母应包括所有妊娠妇女数,但由于活产孕妇数登记远较死胎孕妇数完整,故习惯上仅用活产数表示。

孕产妇死亡率不仅反映产科保健质量,也反映一般经济发展情况,与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产妇的医疗照顾水平及产妇健康状况等有关。解放后,中国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普及产前检查,使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7.病死率(fatality rate) 表示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img32

病死率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受医疗水平的影响。由于病人总数难以得到,通常所说的病死率主要是医院统计资料,严格说是住院病人的病死率。

(四)营养摄入情况(标准)

除生长发育指标外,通过评价一个人每日摄入的营养素的总量及各种不同成分的量也是评价健康状况的经典方法。

八、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测量指标

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国策,男性与女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应利用妇女的技能和知识,为提高生殖健康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妇女在维护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健康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方面。因此维护妇女健康及其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评估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常用指标有以下几种。

(1)总生育率(1/1000育龄妇女)。

(2)儿童死亡率(1~4岁,1/1000人)。

(3)低出生体重率(%)。

(4)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

(5)母亲死亡比(1/100000活产数)。

(6)围生期保健覆盖率(%)。

(7)生殖健康和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8)妊娠妇女血清梅毒阳性率(%)。

(9)妊娠妇女HIV感染率(%)。

(10)贫血妇女流行率(%)。

(11)因流产住妇产科医院率(%)。

(12)妇女不育率(%)。

(13)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

(14)专业接生率(%)。

(15)住院分娩率(%)。

(16)流产比(1/1000活产数)。

(17)孩子的出生时间和间隔适当的家庭百分比(%)。

(18)少女妊娠率(%)。

(19)离婚率(%)。

九、心理社会学测量指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和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或障碍。当一些因素的刺激强度过大或作用过久,会使人体心理功能失去平衡,引起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反应,进而可发展为某些身心疾病及精神性疾病。而某些疾病或意外创伤又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之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抑郁和焦虑会明显地影响病人的舒适感,影响病人判断和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一些研究还表明,抑郁是最常见的与免疫异常和免疫疾病有联系的一种心理状态,会导致抗体生成下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受到抑制,NK细胞活性下降等,是影响各种疾病临床过程和恢复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心理社会学的测量成为健康测量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常用于测量社会-心理学的指标有以下几项。

(1)自杀率(%)。

(2)他杀率(%)。

(3)老年人自杀发生率(%)。

(4)老年人严重抑郁症发生率(%)。

(5)老年人痴呆发生率(%)。

(6)居民对生活现状满意率(%)。

(7)居民对未来的信心支持率(%)。

十、伤害与安全测量指标

贫困和不平等是以暴力为主要形式的心理不平衡现象的根源。创造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是健康促进的重要任务,但要考虑其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活动十分重要,例如改善工作条件,特别是小企业和农业。通过职业卫生和安全措施以及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必将减少工作相关的伤害。主要指标有以下几种。

(1)工作相关的伤害率(%)。

(2)因工伤致残者的百分比(%)。

(3)其他伤害率(%)。

(4)非正常(意外)死亡率(%)。

(5)车祸死亡率(%)。

(6)暴力伤害死亡率(1/10000)。

(7)火灾死亡率(1/10000)。

(8)家庭暴力(1/1000户)。

(9)安全带使用率(%)。

(10)入户盗窃率(1/1000户)。

(11)居民安全感的感受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