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氯酚中毒

五氯酚中毒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氯酚的毒性作用与其引起机体内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解除有关。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的五氯酚职业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急性五氯酚中毒患者经积极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尿五氯酚含量降至正常后才可恢复原工作。如无条件检测尿五氯酚时,轻度中毒患者出院后至少调离一个月,重度中毒患者出院后至少应调离三个月才可恢复原工作。

第三十八节 五氯酚中毒

一、理化性质

五氯酚纯品为白色单斜晶体,工业级呈暗灰色至棕色,分子量266.3,密度1.85g/cm3(22℃),熔点191℃,沸点310℃(分解),蒸气压1.5×10-5 KPa(20℃)。在20℃时,在PH5、PH7、PH8、PH10的水中溶解度分别为0.014%、2%、8%、15%。在某些有机溶剂和植物油中的溶解度分别为:甲醇57%、乙醇53%、丙酮21.5%、苯11%、二甲苯14%、松油32%、玉米油14.8%、桐油11.2%。

二、职业接触

主要用作木材、皮革纺织品、纸张和绳索等的防腐剂,甘蔗、菠萝和稻田的除草剂,并用于杀灭真菌、白蚁、钉螺等。

三、吸收、代谢及排泄

可经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吸收。进入人体的五氯酚主要以原形或与葡萄糖苷酸结合的形式从尿中排出,少量代谢为四氯代氢醌从尿中排出,另有一小部分结合或未结合的五氯酚从粪中排出。当人体摄入溶在40%乙醇溶液的五氯酚0.016mg/kg~0.31mg/kg时,五氯酚的排出明显减慢,其在血浆和尿中半减期分别为16天和18~20天。排出减慢的原因归结于五氯酚与血浆蛋白质的结合。

四、发病机制

五氯酚的毒性作用与其引起机体内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解除有关。五氯酚为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可使机体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二磷酸腺苷(ADP)的磷酸化。一方面由于ADP形成三磷酸腺苷(ATP)受阻,ADP浓度的增加,刺激了呼吸作用,使细胞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体内物质氧化所释放出的能量因不能储存,只能以热的形式散发,导致基础代谢和体温显著增高,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等损害。五氯酚对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虽然是非特异性的,可影响所有细胞的生理活动,但格外依赖氧的脑组织和灌注器官则更为敏感。磷酸化过程的障碍,使肌肉收缩所需能量无从供给,肌肉对刺激反应变得迟钝,收缩力减退,甚至完全抑制而呈僵直状态。五氯酚本身不损伤DNA,但其代谢产物四氯-1,4-氢醌可与DNA结合,也引起DNA损伤。

五、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几乎全为接触工业级五氯酚所致,以高温季节多见。主要侵入途径为经皮肤大量吸收,其次是呼吸道吸入。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早期症状为乏力、多汗、发热、烦渴,可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严重者体温骤升40℃以上,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呼吸增快、心动过速、意识模糊、肌肉呈强直性痉挛或抽搐,血压先升后降。若不及时抢救,往往在数小时内死于循环衰竭。部分重度中毒患者可发生心、肝、肾损害,表现心肌明显受损,肝功能异常和出现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减退等。吸入中毒者尚可有眼部疼痛、流泪、咽喉部不适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污染后,局部可有轻度疼痛、发红、水疱等接触性皮炎表现。

2.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出现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结膜炎、鼻窦炎和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可增高。国外尚有接触五氯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周围神经病等报道。目前将接触工人出现的氯座疮归因于五氯酚及其钠盐中的微量污染物——某些卤代芳烃化合物。

六、实验室检查

尿总五氯酚(>0.85mmol/mol肌酐)和血浆游离五氯酚含量可增高(>18.8umol/L),基础代谢率增高,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示代谢性酸中毒,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七、诊断及分级标准

依照《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GBZ34-2002)作出诊断。

1.诊断原则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的五氯酚职业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2.接触反应

有密切接触史并出现轻度头晕、头痛、多汗、下肢无力等症状。

3.轻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低热、烦渴、心悸、气急、胸闷,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4.重度中毒

出现轻度中毒症状后,短期内(1~2小时)病情急剧变化,出现高热、大汗淋漓、极度疲乏无力、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甚至猝死。

八、鉴别诊断

急性中毒发病早期有乏力、发热、头痛、头晕时,需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相鉴别。在夏季,应与中暑、急性胃肠炎等相鉴别,还应与急性二硝基苯酚化合物中毒区别。鉴别的关键是仔细询问职业接触史,尿和血浆五氯酚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九、治疗

无特效解毒剂,主要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发病早期及时抢救最关键。

(一)中毒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受污染的衣物,迅速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眼睛沾污后,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

(二)采取一切措施阻止体温骤升,尤在发热早期应积极降温,如物理降温、冬眠疗法等。可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也可再加入非那根25mg以加强疗效。

(三)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酸中毒。在采用利尿剂和甘露醇等措施以加速五氯酚排出时,更应注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四)重度中毒患者早期、适量、短程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能量活剂,也可试用换血疗法。高热、抽搐者尚可服用安宫牛黄丸。

(五)积极防治并发症,如脑水肿、抽搐和焦虑可分别用甘露醇、苯妥英钠和安定等。

(六)巴比妥类药物有增毒作用,阿托品类药物可抑制出汗和阻止散热,均应禁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因在体内可产生水杨酸盐,可增加五氯酚的毒性,也不宜应用。

(七)其他处理

急性五氯酚中毒患者经积极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尿五氯酚含量降至正常后才可恢复原工作。如无条件检测尿五氯酚时,轻度中毒患者出院后至少调离一个月,重度中毒患者出院后至少应调离三个月才可恢复原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