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氯乙烯中毒

氯乙烯中毒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短期较高浓度吸入氯乙烯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已确认氯乙烯为化学致癌物质。急性氯乙烯中毒根据接触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的三氯乙烯职业史、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参考尿三氯乙酸含量的测定,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第二十八节 氯乙烯中毒

一、理化性质

氯乙烯又名乙烯基氯,为无色、芳香味的气体,加压时可变成液体,分子量62.5,液体密度0.9121g/cm3,凝点-159.7℃,沸点-13.9℃,蒸气压403.5kPa,闪点-78℃。易燃、易爆,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醚乙醇、四氯化碳、二氯乙烷及轻汽油等。在直接阳光下聚合成粘稠的物质。与空气混合时,爆炸极限为4%~21%。

二、职业接触

氯乙烯为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也可与醋酸乙烯或丙烯腈制成共聚物,用作绝缘材料、黏合剂、涂料、纺制合成纤维等,还可作为化学中间体或溶剂。氯乙烯合成过程中,在转化器、分馏塔、储槽、压缩机等处,以及聚合反应的聚合釜、离心机处,都有可能接触氯乙烯。特别是进入聚合釜内清洗或抢修设备,更有大量接触的机会。

三、毒代动力学

1.吸收。氯乙烯主要由吸入其蒸气而进入体内。受其液体污染的皮肤也可部分吸收。

2.分布。吸入氯乙烯后,大部分由呼吸道以原型排出,少部分可分布于皮肤、肝脏肾脏等脏器中。

3.代谢。氯乙烯在体内的代谢与浓度有关。低浓度吸入后,主要经醇脱氢酶途径在肝脏代谢,先水解成2-氯乙醇,再形成氯乙醛和氯乙酸;高浓度吸入后,则可在醇脱氢酶主要代谢途径达到饱和后,经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而环氧化,生产氧化氯乙烯。氧化氯乙烯不稳定,可重排成氯乙醛。

4.排泄。经呼吸道吸收的氯乙烯在中止接触10分钟内,约82%可以原型从呼吸道排出,少部分经代谢后,其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

四、毒性及发病机制

短期较高浓度吸入氯乙烯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小鼠吸入10分钟的最低麻醉浓度为199.7g/m3~286.7g/m3,MLC为573.4g/m3~691.2g/m3。实验动物急性中毒时可见脏器广泛充血,肺水肿及肝、肾肿胀。氯乙烯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上皮细胞和间叶细胞都有刺激作用,引起肝细胞的代偿性反应,导致肝和间叶细胞的增生,形成肝脏损害、肝纤维化和脾肿大。长期接触后,因其代谢产物氯乙醛和氧化氯乙烯为强的烷化剂,可以引起肝血管瘤和致畸、致突变,并且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五、临床表现

1.主要发生于聚合釜清釜工,由于检修设备或意外事故大量吸入所致。轻度中毒时出现眩晕、头痛、恶心、胸闷、步态蹒跚等。如及时脱离现场,吸入新鲜空气,即可恢复。严重中毒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造成死亡。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后,即引起局部麻木,随之出现红斑、红肿以至局部坏死等改变。眼部接触呈明显刺激症状。

2.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氯乙烯对人体各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神经系统:有眩晕、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及烦躁不安等症状。清釜工可有瘙痒感、烧灼感、手足发冷、发热等多发性神经炎表现,有时有手指、舌或眼球震颤。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测定可以发现异常。

(2)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恶心、呃逆、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聚合工段作业工人肝脏肿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部分有肝功能异常,但一般肝功能指标不敏感,而γ-谷氨酰转肽酶、静脉色氨酸耐量试验、肝胆酸、前白蛋白相对较为敏感。

(3)皮肤病变:经常接触可发生皮肤干燥、皲裂、丘疹、粉刺或手掌角化、指甲变薄等,少数人有秃发。部分氯乙烯制造、加工工人可发生湿疹样皮炎或过敏性皮炎。在加工时所发生的皮炎与附加的稳定剂或增塑剂有关。个别病例可有硬皮病样改变。

(4)血管病变:接触工人有指端动脉痉挛,呈现雷诺现象。指端动脉痉挛往往是肢端溶骨症的最早期表现,也可两者同时并存。

(5)造血系统:可有贫血倾向,且伴有轻微溶血现象,白细胞数变化不大,但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趋势。

(6)呼吸系统:主要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咽喉、鼻黏膜充血、鼻黏膜苍白等。长期暴露于氯乙烯烟尘中,也可引起尘肺样改变,使肺功能下降,并出现相应的X线表现。

(7)内分泌系统:少数病人可发生暂时性内分泌失调,有时伴有性功能障碍,但脱离接触后即恢复。部分患者可有甲状腺功能受损以及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降低。

(8)生殖影响:氯乙烯作业男工的配偶或氯乙烯作业女工流产率上升,并且胎儿中枢畸形的发生率亦有增高,提示氯乙烯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

(9)肢端溶骨症:1971年Bastenier首先报道了氯乙烯作业工人肢端溶骨改变,以后引起了广泛重视。本症特点为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改变,仅见于聚氯乙烯合成的清釜工,发病工龄最短者约一年。最初症状为雷诺症,约一年后,X线检查可见一指或多指末节指骨粗隆边缘性缺损,典型者如半月状缺失,并有指端压痛。随着时间延长和病情发展,粗隆逐渐与骨干分离,绝大多数患者呈现杵状指,最后残余粗隆消失,仅有骨干犹如戳指状。脱离接触后,粗隆可再度出现在末节指骨端,并逐渐重新钙化,最终患者指骨变粗、变短、骨皮质硬化。血管造影发现肢端溶骨症的发生与指动脉血管病变有关,并且也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参与。

(10)肿瘤:氯乙烯的肝毒性已被普遍认同。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已确认氯乙烯为化学致癌物质。以肝癌、肝血管肉瘤多见。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氯乙烯中毒根据接触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对于慢性影响的诊断,除根据职业史及现场调查资料外,需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对于怀疑患肢端溶骨症者可做手指X线检查,肝脏超声波、放射性同位素扫描,以及CT、MRI;肝血管造影有助于肝血管肉瘤的诊断,并可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如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的三氯乙烯职业史、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参考尿三氯乙酸含量的测定,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七、治疗

对急性中毒者,要及早移离现场,保持呼吸通畅,换去污染的衣物。呼吸停止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吸氧,并给予对症处理,维持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发生。眼或皮肤受污染者,应尽快用大量清水冲洗。

对慢性影响者,采用一般对症处理。对有肝病或肢端溶骨症者,须及早调离。对雷诺症、皮肤病变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其他免疫抑制药如昆明山海棠片,以及对症处理。肝血管肉瘤患者应争取手术切除,不能手术切除者可采用化疗或放射治疗。

八、预防

除一般措施外,应特别重视聚合釜出料中的清釜过程。清釜工应佩戴送气式防毒面具。清釜前先进行釜内通风换气,应用自动高压水枪清釜;为防止粘釜,减少清釜次数,可于聚合釜内加入适当的阻聚剂;清釜工采取轮班间隙操作。凡患精神神经系统疾患、肝肾疾病及慢性湿疹等皮肤病者,不宜从事氯乙烯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