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

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性肺炎已成为高龄老年人直接死之的首要原因,值得重视。老年病的另一个特点是同一器官可以多重受累,如心脏可同时存在冠心病、肺心病、瓣膜及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老年痴呆症、风湿病、肺结核复发及肿瘤也是发病缓慢,常因某一症状就医才确诊。不同年龄组患者均可出现无症状,但以老年人最多见。患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占20%~80%,而中青年患者仅占7%。

任务2 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概述

老年人是社会财富,老年患者的康复是社会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老年病又称为老年疾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的,并且有自身特点的疾病。

二、老年人的患病特点

老年病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1)由于衰老使机体功能减退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如老年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老年性肺炎已成为高龄老年人直接死之的首要原因,值得重视。

(2)中青年人可发病而老年人患病率明显增高的慢性疾病,如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等。此类疾病往往由多因素所致,目前对发病机制虽有一定的认识,但需深入研究,治疗上尚缺乏特效疗法,故从青年期着手预防甚为重要。

(3)只发生于老年人的特有疾病,如钙化性心脏瓣膜病、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症及老年白内障等疾病。器官组织的退行性病变是此类疾病的发病基础,但对其发病机制了解甚少,诊断方法有限,目前只能采用对症治疗。

根据老年病对生命有无威胁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上述(1)类疾病、(2)类疾病及(3)类疾病中的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等。

(2)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老年白内障、耳聋、肩周炎等疾病,此类疾病能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和中青年人患同一种疾病,虽然疾病本质是相同的,但由于老年病是发生在衰老的基础之上,故在患病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都与中青年人有不同之处。有专家指出:“你不能用中青年人的眼光看待小儿,同样也不能用中青年人的眼光看待老年人”,这充分强调了老年人的特殊性。

(一)多病共存

老年人因衰老,往往多个脏器、系统受累,如同一个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胆石症等疾病,一般老年人平均患有6种疾病。老年病的另一个特点是同一器官可以多重受累,如心脏可同时存在冠心病、肺心病、瓣膜及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另外,当一个系统发生病变时,通过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导致另一个系统或者多个系统受累,并发生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可以诱发心力衰竭,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以导致多系统受累,甚至器官衰竭。由于多病共存,致使老年病在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变得复杂。一般来说,对于年轻人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尽量用一种疾病来解释,而对于老年人即使只发现一种疾病,也要积极地查找有无其他异常。在治疗上,要权衡利弊、分清主次,抓住当前影响老年人健康、危害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进行治疗。

(二)起病缓慢

老年病多属于慢性病,其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无症状,也无法确定其发病时间(如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等)。有的症状也易被忽视,如黏液性水肿患者缓慢出现声音变化、淡漠、嗜睡、起坐缓慢等,常误认为是“年老”的关系。老年人常有躯体强直及动作受限,容易与震颤麻痹的体态屈曲、行动迟钝、肢体僵硬相混淆,常至震颤十分明显时才引起重视。老年痴呆症、风湿病、肺结核复发及肿瘤也是发病缓慢,常因某一症状就医才确诊。因此,要仔细观察老年人的变化,对可疑之处要提高警惕,但也要防止将正常衰老的变化视为病态。

(三)变化迅速

老年病虽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但疾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或器官功能处于衰竭边缘时,偶遇诱因或发生应激反应,即可使原来勉强维持代偿状态的器官发生功能衰竭,导致病情迅速恶化。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一旦并发支气管肺炎,可以诱发急性左心衰竭,左心衰竭所致的肺淤血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使肺部感染加重,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有些老年患者从外表上看病情并不重或呈萎靡、慢性衰竭状态,但可在数小时内病情恶化达到极点,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这可能与病情发展时的症状和体征十分隐蔽有关。因此,医务人员对疾病的发展过程和预后要有充分的了解,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尤其要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向医生和上级主管汇报反映,做到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以减少意外情况发生。

(四)发病方式独特

75岁以上老年人最脆弱的部位是脑、下尿路、心血管及骨骼系统,表现为无论何种疾病发作,常以跌倒、不想活动、精神差、大小便失禁及生活能力丧失的老年病五联征的一项或几项表现出来,年龄愈大愈是如此。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考虑感染性疾病,其次是非感染性疾病(如有药物不良反应、出血、缺血及缺氧等),切勿将其误认为是“年老”所致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由于各器官系统功能改变可能非常突然,在确定诊断之后,应立即进行病因治疗,同时做老年病五联征的对症治疗,尽快恢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五)表现不典型

老年人患病的表现,一部分和中青年人一样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另一部分则表现不典型。表现不典型是指疾病应有的症状和体征不出现而表现出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甚至无任何症状。如老年人患肺炎和感冒时可仅有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而缺乏呼吸道症状;老年人患心力衰竭时可先表现为精神差、味觉异常、腹胀、腹痛等症状;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低下,一些发热性疾病的体温升高不如中青年人的明显,即使严重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也可无发热症状;老年人对寒冷刺激也不敏感,缺乏正常的反应能力,因而老年人易出现低温症;老年人痛觉降低,定位不准确,能引起中青年人剧烈疼痛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干性胸膜炎、内脏穿孔后腹膜炎、骨折烫伤等)对于老年人可能只产生轻微不适或无症状,故老年人轻微症状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疾病。非特异性症状是患者处于患病状态的一种信号,并不能提示患何种疾病,因此,对于有非特异性症状的老年人,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直到明确诊断为止。若对此认识不足,极易导致漏诊、误诊。

(六)无症状(亚临床型)多

无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患者未感知到生命活动的异常表现。无症状是疾病一种隐匿而特殊的表现形式——亚临床型,与有症状、体征(临床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反映疾病的本质。无症状往往与疾病状态、个体差异及用药情况有关。不同年龄组患者均可出现无症状,但以老年人最多见。患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占20%~80%,而中青年患者仅占7%。“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一个典型表现,老年人无此表现者占52.8%,中青年人仅为15%。在无症状性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也明显多于中青年人。80%的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无症状,老年人下尿路感染和肺结核也常无症状,多经辅助检查被发现。重视无症状老年病的研究,有利于开拓思维,减少漏诊,提高确诊率。

三、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一)失落和孤独

现代老年患者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条件好,工作时与退休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性格比较暴躁,顺从性较差,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易激怒、好挑剔责备他人。而有的老年患者特别害怕孤独、寂寞,在住院期间,由于生活单调,与家属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心理孤独的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二)恐惧和焦虑

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心肌梗死,患者可因持续性剧痛而产生濒死的恐惧心理,又因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睡眠等各方面难以适应,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身患疾病,从而精神上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痛苦呻吟、睡眠不佳、不思饮食,只关心治愈时间及预后情况。

(三)敏感和猜疑

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属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的某一相似症状时易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地大发脾气。

(四)悲观和自责

老年人的心、脑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他们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五)沮丧和抗药心理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容易使其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六)抑郁心理

抑郁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研究表明,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2%,且肾内科及神经内科的患者较其他科室的患者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

四、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

老年患者一般都注意身体锻炼和膳食营养,但对心理与健康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节也很少重视。在老年患者中大部分有功能残疾(如偏瘫、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或者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肺心病等),这些患者心理失衡更为突出。他们往往考虑自己劳累一生应该安度晚年或发挥余热,常抱怨身体不争气,不但自己受到病痛的折磨,还拖累子女,成为家庭的累赘,如此长期下去,害怕儿女嫌弃,同时担心自己的某些抱负得不到实现。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性格变得抑郁不安,烦躁易怒等。还有一些患者属于年迈体弱者和离退休干部、老工人,他们多是由于力不从心,或离开所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共事多年的老同志、老朋友,或子女成婚离去,或丧偶等,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其产生与日俱增的衰老感和空虚失落感。性格内向的老年患者心情变得固执、古怪、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这些不利于患者心身健康的有害因素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身体的康复,因此,老年患者需要得到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以疏导情绪,促进心理康复。

(一)医务人员的角色与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的角色意识是使命感责任感、医德观和自信力的总和。医务人员角色意识的主观作用与客观的治疗效果必将反映到治疗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到一视同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畅谈人生理想或叙叙家常等,经常向患者提供有关治疗、护理、饮食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疾病防治知识等。对于孤寡老人和生活自理困难者,把生活护理放在首位。同时还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艺术性,举止文雅大方,仪表朴素整洁,服务热情周到,以适应老年患者的心理,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自己被尊敬和爱护,能肯定自己患病后仍未在社会中失去生存的空间和理应得到的待遇,使患者从内心冲突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自我,达到心理康复。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促进老年患者心理康复的重要途径。

(1)认知疗法 心理健康和愉快的情绪既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延年益寿的主要秘诀。老年患者在生活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和不顺心。因此老年患者要做好自我心理保健,消除应激源,调整期望值,提高自制力,走出情绪的低谷,形成开朗、坚毅、刚强和随遇而安的性格。良好的自我心理保健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功能与全身各器官活动协调、和谐,使人对内、外各种致病因子有较高的抵抗力,保持愉快的情绪,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促进心理康复。医务人员可以结合具体问题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减少老年患者由于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困扰。医务人员要协助患者建立信心,帮助他们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找出一些他们自己未曾注意到的优点。帮助患者集中精神做一些容易做而且有兴趣的事,当完成时,给予奖赏和鼓励,同时按患者的复原程度而逐渐让他们担负处理日常事务的责任,令患者重建自信,还可协助患者回忆一些美好的事情,帮助患者提升自我价值观及降低抑郁感。

(2)行为治疗 医务人员要委婉地规劝老年患者戒除不良习惯。烟草中含有毒物质,吸烟的致癌作用是肯定的,吸烟可引起冠心病、动脉硬化、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疾病。嗜酒也可引起动脉硬化、心脏病肝硬化、慢性胃炎、胰腺炎及精神病等。对于有此类嗜好的老年患者要劝其坚决戒除不良习惯。此外,还可以教会老年患者进行自我放松,如使用渐进性松弛法,交替收缩或放松骨骼肌群,感受四肢的松紧、轻重、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放松的效果。

(3)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指应用现代设备,有间隔地不断提供患者特殊生理过程的信息(如肌电活动、皮电活动、皮肤温度、心率、血压等)。这些过程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这种生物加工的信息,称为生物反馈。在临床上生物反馈治疗多用于治疗心身疾病,如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生物反馈训练,对高血压老年患者可用血压生物反馈来训练老年患者自我调节血压的下降。对心律不齐的老年患者可用脉搏生物反馈来改变心律不齐的症状。生物反馈治疗还可用来消除疼痛,放松肌肉。生物反馈治疗即通过电子仪器将肌肉、脑和心脏等电活动放大并转译成以视觉或听觉信息显示出来,经过多次训练达到放松、调节的作用。

(三)家庭的支持

家庭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自暴自弃,并出现绝望厌世的心理,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的小事就大发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应给予谅解,要主动关心,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礼,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切勿与患者争吵,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以真诚的善心去感化患者,要与患者促膝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与病魔作斗争,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从而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