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亚健康者的中医调养

社区亚健康者的中医调养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但长期的过劳就会造成健康的损害。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针对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

一、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一)亚健康的危害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碍、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性功能下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悸、胸闷、便秘、腹泻、疲惫,甚至有欲死的感觉。然而体格检查并无器官上的问题,所以主要是功能性的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就是“过劳死”。

(二)亚健康特征

1.特征与特点

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由于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每个人感受性不一样,因此,亚健康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提早出现的衰老、慢性的疲劳、反复的失眠或头痛、肥胖、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面部暗淡无光或反复出现粉刺等皮肤问题、性功能减退等。总之,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可以有一系列的不适感,但并没有达到诊断某一疾病的依据,往往是功能的紊乱。

2.亚健康的成因

(1)疲劳:是亚健康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也是造成亚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疲劳是机体功能的暂时性障碍,属正常生理反应,是防止机体“过劳”的“预警”,是人体健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长期的过劳就会造成健康的损害。

1)体力疲劳:当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间较长或劳动强度较大或长期睡眠不足,体内产生乳酸、酮酸、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过多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体产生疲乏无力以及烦躁不快的感觉,对工作失去兴趣。

2)脑力疲劳:持久的脑力活动,脑细胞活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会供不应求,产生疲劳。自觉头昏脑涨、记忆力及反应能力下降,这就是脑力疲劳。

3)心理疲劳:又称精神性疲劳、心因性疲劳。由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心理长期承受各种压力,很容易产生精神(心理)性疲劳。如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不良的人际关系,甚至长期从事简单、机械化工作的人也会因为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产生心理疲劳。

4)混合性疲劳:又称综合性疲劳,也就是同时存在有两种或3种疲劳状态。如体力与脑力疲劳并存,脑力与心理疲劳同在,体力与心理疲劳同时存在。

(2)饮食结构不合理

1)脂肪摄入多:脂肪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但是,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也不利。肥胖不仅人体外观显得臃肿,行动迟缓,常常稍一活动就感到疲乏、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还会引起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5种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而且还会引起胆石症、痛风等疾病。

2)食盐摄入多:据1992年上海地区第三次居民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地区城乡居民吃得太咸,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高达13.3g,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人每日摄入量6g高出2倍多。食盐的主要成分是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如果长期高浓度盐的饮食,不但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而且还会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3)钙摄入不足:据1992年上海地区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显示,上海地区居民平均钙的摄入量只有501.5mg,摄入量只是供给量标准的58.33%。日常生活中如果钙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生理钙透支,造成血钙下降。在缺钙初期,缺钙程度比较轻的时候,只是发生可逆性生理功能异常。持续的低血钙,特别是中年以后,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将会越来越突出。

4)不良的饮食嗜好:如吸烟、酗酒、大量饮用碱酸性饮料以及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等。

(3)其他: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品,环境污染。

3.亚健康的表现 主要包括失眠、头晕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心情抑郁或焦虑、肥胖、记忆力及反应力下降、神经过度敏感、经常性感冒、口腔溃疡、视疲劳、便秘、易腹泻等。

(三)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常见证候分类

1.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亚健康虽是当代的新概念,但其理念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体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由于中医关于“病”的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是现代医学所言“病”的概念。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先防,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针对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

2.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候分类

(1)肝气郁结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部异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结,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

(3)心脾两虚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晕头昏,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4)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遗精早泄,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5)肝脾气虚证:胸闷气短,疲乏无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6)脾虚湿阻证: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困倦多寐,食欲不振,脘胀便溏,面色萎黄或㿠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缓。

(7)肝郁化火证:头胀头痛,眩晕耳鸣,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8)痰热内扰证:心悸心烦,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亚健康者的中医调养

(一)亚健康的中医调治基本原则

1.“阴平阳秘”为中医养生学的根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平阳秘”就是正常体质,也就是健康的。一旦阴阳失衡,即出现病理体质。这种失衡无论是先天禀赋,还是后天失调都可引起。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学一贯强调养心守神对于增强体质的重要性。心神主要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理、病理等反映于体表的象征;其二是指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中医养生学首先强调守神。故不论气功也好,太极拳也好,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

3.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之关键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来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精入藏于肾中。精、气、神被誉为人身之三宝,而以精为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故《类经》中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4.辨体质,调饮食 常言说“药补不如食补”。张仲景就说过:“人体和平,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千金食治》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由此可见养生以食疗为先。

5.勤锻炼持之以恒 古语有“动则生,静则死”的理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说明体育锻炼对整个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亚健康的中医调养方法

1.药物内治 以中医辨证施治思想为指导,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应用中药方剂内服的手段,对亚健康、慢性病、伤残者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具体可从辨证调养、辨质调养。

2.药物外治 这是指以中草药煎煮、捣烂或燃烟之后,通过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进行熏蒸、浸浴、贴敷等以实现康复的一种调养方法。通过机体感受温热的物理作用和药物对经络的直接作用,以流通气血、调节阴阳,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调养的目的。

3.饮食药膳 药食同源。饮食药膳调养是指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物,或以各种食物与药物进行配伍,通过不同的烹饪方法制成药膳,长期服食以达到治病养生的一种方法。食物和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具体应用时,也要遵循辨证用食的原则。

4.起居调摄 日常生活中起居有节,生活有规律,能调养人体的精、气、神,达到阴阳和谐,阴平阳秘,最终健康长寿。《内经》有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就会导致体弱多病。

5.情志调摄 通过对患者情志的调控,以达到控制其病态情绪。中医学认为,情志之病必以情治,针药难效,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治”。《内经》中就记载了情志治疗法。情志调摄就是利用这种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避免情志致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还可积极配合文娱、音乐、交友、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等其他疗法。

6.针灸调摄 以传统的经络学说为依据,以中医学的脏腑、气血、阴阳、补泻等理论为指导,运用一定的操作器械(针或艾炷),通过特定的手法,在人体的特定部位(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中医康复领域,既可治疗病伤残疾,也可用作常人保健。

7.运动调摄 在古代,体育调养称为导引,就是宣导气血、伸展肢体,用以防病治病。其特点是“形、意、气”三者相结合,即运动肢体身躯以练形,锻炼呼吸以练气,并以意导气行。运动调摄有体操、五禽戏、太极拳、球类或器械运动、跑步等。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防病抗病能力,甚至可以减少焦虑,改善心情,以至延年益寿。

8.按摩调摄 通过对体表的一定部位施以不同手法的揉按,使其经脉宣通、气血和调,达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促进身心康复的目的。按摩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捏、摇、弹、击、振等方法。

9.物理调摄 运用色、声、香、水、蒸气及冷、热(火)等物理因素,以促进身心健康。物理调养的作用有的是全身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强度及起效时间也各不相同,一般需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方能提高疗效。物理调养常用的方法有色彩疗法、香气疗法、冷疗法、热疗法、磁疗法、声疗法等。

(马文欢 朱 婴 童蓓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