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疾病是指人体因致病因素的侵扰所造成的机体正常生理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适应性受损而呈现的无序状态。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全身性疾病,常见于3岁以下幼儿。儿童如果缺乏户外活动,或因外界环境因素造成日照不足,会减少体内维生素D3的合成而致本病发生。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范围内重点防治的疾病。龋齿是因为牙硬组织被破坏而导致的疾病,这种破坏是逐渐发生的。

疾病是指人体因致病因素的侵扰所造成的机体正常生理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适应性受损而呈现的无序状态。致病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生理与心理三大类。儿童在病发前身体和情绪方面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保教人员只需细心地观察便可以及时发现,一般生病的迹象表现在情绪、食欲、脸色、睡眠、呼吸及大小便等方面。

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全身性疾病,常见于3岁以下幼儿。佝偻病虽然不会对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但病发后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从而造成如腹泻、贫血等并发症。

1.病因

佝偻病约有95%以上是维生素D缺乏所导致的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发育障碍,严重者会产生骨骼畸形。造成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

(1)缺乏日光照射: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D,只有一小部分是从食物中获得,其余大部分主要是通过皮肤接受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由7-脱氢胆固醇转变而来。儿童如果缺乏户外活动,或因外界环境因素造成日照不足,会减少体内维生素D3的合成而致本病发生。

(2)钙的摄入不足或吸收、利用障碍: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食物中钙的摄入量,同时也会对其吸收利用形成障碍。例如,乳类含维生素D3极少,并且牛乳含磷过多,钙磷比例不当。另外,如果儿童食用含植酸过多的食物,植酸会与小肠中的钙合成不溶性植酸钙,影响机体对钙的吸收。

(3)生长速度过快:骨骼的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是成正比的,生长速度越快的儿童需要的量越大,当维生素D与钙的供给和吸收利用率不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需要时,会造成因为生长发育速度过快而形成的缺钙现象,而且,儿童生长速度越快这种问题越明显。

(4)疾病与药物影响:不仅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会影响维生素D与钙、磷的吸收利用,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或苯巴比妥)并未能接受足够的阳光照射,也会造成上述情况,从而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2.症状

(1)一般症状:易怒、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常易惊醒哭吵,多汗,因汗液刺激枕部而与枕头摩擦,致枕部环秃。

(2)骨骼改变:方颅、前囟较正常者大并且一岁半以后尚不能闭合,出现串珠肋,牙齿长出延迟或顺序颠倒等。严重者出现鸡胸、下肢弯曲呈O形或X形。

(3)动作发育迟缓:坐、站立、行走均较正常小儿延迟。此外,极个别小儿可因血清钙降低而发生惊厥。

3.治疗与护理

应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制剂。病儿不宜久坐、久站、多走,以防骨骼畸形。要多带病儿进行日光浴。

4.预防

(1)多安排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接受紫外线的照射。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蛋黄、动物肝脏等辅食。

(3)遵医嘱及时、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制剂。

(4)及时治疗疾病。

贫血是一种疾病。当血液中红细胞计数为4.0×1012/L以下,或血红蛋白浓度在120g/L以下(6岁以下小儿为110g/L)时,可称为贫血。贫血的致病原因有很多种类:营养性贫血是营养物质中铁和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又称小细胞性贫血,是缺乏铁所导致的,在血液检查时显示的红细胞体积比正常红细胞小;巨红细胞性贫血又称大细胞性贫血,是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所导致的,在血液检查时显示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大。

1.缺铁性贫血

(1)病因,包括以下3种:

①先天性铁储备不足:一般情况下早产儿、双胞胎和母亲患严重贫血会造成胎儿铁储备不足,此类胎儿出生后会过早耗尽体内储备,造成婴儿缺铁。

②铁摄入不足或吸收利用障碍: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会造成铁摄入量不足及吸收利用障碍。例如,乳类食品中含铁量不多,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偏食可致铁缺乏。

③疾病:长期腹泻可致铁的吸收利用障碍;钩虫病可造成长期少量失血,铁随失血而丢失。

(2)症状。因为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低,轻度贫血者表现为面色苍白,睑结膜、口唇、耳垂、指甲床等处缺少血色。重度贫血者除上述表现加重外还会出现呼吸、脉搏频率加快,活动时心慌、气促,食欲缺乏、恶心、腹胀及肝脾轻度增大等造血器官异常现象。儿童会因为脑组织缺氧而常有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若长期贫血可影响智力发展。

(3)治疗与护理:按医嘱补充铁剂。注意中、重度贫血小儿的活动量不宜过大。(4)预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预防工作:

①妊娠后期时孕妇需添加含铁食物或补铁药物。

②合理搭配膳食,注意含铁食物如动物血、肝脏等的添加,注意富含维生素C食物的添加。

③用铁制炊具烹调食物,以利补铁。

④及时治疗疾病,并且定期进行贫血检查。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的原因:

①摄入量不足:单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或偏食,均可致摄入量不足。

②疾病:尤其胃肠道疾病,可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利用。

(2)症状。除与缺铁性贫血相同的症状外,还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如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差等;可出现肢体、头部、口唇甚至全身无意识的颤抖;可有智力和动作发育迟缓或倒退现象。

(3)治疗与护理。按医嘱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者,以补充维生素B12为主。病情较重且以缺乏叶酸为主者,加用叶酸。注意中、重度贫血小儿的活动量不宜过大。

(4)预防。及时添加辅食和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羊奶为主食者,更需补充叶酸。

肥胖症是一种热能代谢障碍,当摄入能量大于热能消耗量时,会引起身体中脂肪堆集过多。如果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儿童体重平均值2个标准差,可诊断为肥胖症。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研究表明,肥胖儿童成年后约80%仍会肥胖,而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脂等一些慢性病的发病均与肥胖有一定关系。肥胖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的致病病因大多与器质性病变有关,较为少见,以下所述肥胖特指“单纯性肥胖”。

1.病因

肥胖症的主要病因为多食少动而造成的摄入能量过多,打破了热量的收支平衡。除此之外,遗传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也会造成肥胖。

2.症状

(1)食欲旺盛,食量超大,大多喜欢油腻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并且懒动,喜卧,贪睡。(2)体格发育较正常小儿迅速,体重明显超过同龄同身高者。

(3)脂肪呈现全身性分布,尤其以腹部、臀部、乳房和肩部显著,但智力发育正常。

3.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1)平衡饮食结构:提倡平衡膳食,合理搭配食物的供应,控制总热量。改变用餐结构,提倡少食多餐。

(2)适当提高运动量:提高小儿对运动的兴趣,坚持每天必要的锻炼,并持之以恒。

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范围内重点防治的疾病。患儿会有疼痛感,食欲、咀嚼功能均受影响。龋齿是因为牙硬组织被破坏而导致的疾病,这种破坏是逐渐发生的。

1.病因

(1)细菌因素:口腔内细菌可溶解牙齿组织中的有机物质,在牙菌斑深处分解食物残渣而产生酸性物质,使牙釉质脱钙、软化,从而使组织缺损形成龋齿。可以说细菌和牙菌斑是龋齿产生的根源。

(2)牙齿因素:牙齿的点、隙、裂、沟等薄弱处易患龋齿;发育不良、钙化不良和位置不正的牙齿,也易患龋齿;学前儿童乳牙牙釉质、牙本质较薄更易患龋齿。

2.症状

(1)浅龋:仅伤及牙表面釉质层,无明显症状。

(2)中龋:可伤及牙本质浅层,形成龋洞,病牙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

(3)深龋:已伤及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冷、热等刺激或食物嵌入龋洞均会引起疼痛。深龋可并发牙髓炎。

3.治疗与预防

龋齿的治疗方式一般是由专业医生用特殊材料填充龋洞。

(1)注意口腔卫生:培养儿童饭后漱口、睡前刷牙和及时清除食物残渣的卫生习惯。3岁以后,可学习刷牙,选用合适的牙刷,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坚持早晚各一次。

(2)合理营养,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保证牙齿正常钙化,坚固牙齿,加强牙齿抗酸能力。

(3)预防牙齿排列不齐:不吮吸干橡皮奶头,纠正吸吮手指、咬铅笔等不良习惯,恒牙萌出时及时拔去滞留的乳牙。

(4)定期进行口腔及牙齿检查。

弱视是指单眼或双眼视力达不到正常标准,但眼球无近视、远视、散光等器质性病变,经矫正后也无法达到正常状态的眼病,属于儿童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

1.病因

(1)斜视:半数病例与斜视有关,两者相互影响。斜视使小儿产生复视,为排除这种视觉紊乱,大脑就抑制来自斜视眼的视觉冲动,久之,斜视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度数不等):久之,视力差者成为弱视。

(3)视觉剥夺: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当地遮盖过某只眼睛,使此眼因缺少光刺激,致视觉发育停顿,形成弱视。

(4)先天性弱视。

2.症状

正常的视功能包括立体视觉,即物体虽然在两眼视网膜上单独成像,但大脑能将其融合成一个有立体感的物像,称双眼单视功能。但患弱视的儿童,视力低下,缺乏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不能很好地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的技巧,对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3.预防与矫治

开始治疗弱视的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治疗的最佳阶段为学龄前时期。年龄大于7岁,治愈率明显下降,至青春期则基本无治愈希望。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使患儿恢复正常视觉功能的关键。儿童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视力,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同时,注意及时纠正小儿的不良坐姿,如发现经常用歪头偏脸的姿势视物,或有斜视,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治。对于弱视的治疗,应采取在散瞳验光后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或其他矫治措施。常规遮盖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即将健康的眼睛遮盖住,目的是提高弱视眼睛的视力,同时配合一些需精细视力的作业,通过定期复查来决定遮盖的时长。

1.病因

湿疹的致病因较为复杂,但一般认为和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也与患者的体质有一定关系。致敏原大多是食物,尤其是大分子蛋白质类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等,也可能是羊毛、化纤织品等日常生活用品

2.症状

湿疹多发生于2~3个月的乳儿,随年龄增长和免疫力的增强将逐渐好转。其症状表现:先是粟粒大小红斑、丘疹,基底潮红,略有肿胀,很快变为丘疱疹或大小水疱,可糜烂形成点状渗出及结痂等,呈多形态性改变。皮疹多对称分布,前额、面颊、头皮及肢端等处多见。乳儿大多数会在断奶后自然痊愈。

3.治疗和护理

湿疹无特异性治疗方案,可通过查找并及时排除致敏原因缓解湿疹,但其预防和护理很重要。对患有湿疹者,乳母尽量少吃鱼虾及刺激性食物,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保持面部清洁,避免湿疹继发感染。不要用热水洗脸,感觉不太凉即可,不用刺激性强的碱性肥皂。可用炉甘石洗剂、湿疹膏等药物止痒。贴身衣物、被褥要用非化纤的纯棉制品。打扫房间时要先洒水,避免尘土飞扬。

1.病因

多发生于炎热季节,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湿度变大时,皮肤表皮被汗液浸软,加之体内汗液不能及时蒸发,使汗腺口周围组织浸润肿胀、阻塞,致导汗小管扩张破裂,发生痱子,如痱子受到感染就形成痱毒。

2.症状

(1)痱子多发生在多汗或容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前额、颈部、胸部、腋窝、腹股沟等处。

(2)痱子发病之初,皮肤出现点状红斑,很快形成粟粒大小的丘疹,内含透明或半透明汗液,通常气候凉爽时自行消退。痱毒初起时为小米粒大的脓疱,继而可扩大为豆粒大或杏核大,渐变软、破溃并流出黄稠的脓液。脓疱会反复消长,反复发生。

3.预防治疗与护理

(1)炎热季节应注意为居室内通风降温。

(2)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3)应定期为患儿用温水洗净皮肤,然后敷用爽身粉

(4)儿童衣服要宽大、柔软、吸水性强。

(5)若痱毒反复发作,可外敷药膏,内服清热解毒的中药。

1.病因

脓疱疮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传染病,主要为葡萄球菌感染,或与链球菌混合感染,传染性较强。昆虫叮咬后抓伤的皮肤或因流涎、烂嘴角等造成的皮肤破损为常见的诱因。

2.症状

(1)多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双手等。

(2)起初为红色斑点或粟粒至黄豆大的水疱,迅速变成脓疱。数日后脓疱破裂,流出黄色脓液,结成黄痂。脓液中含大量细菌,被脓液污染的正常皮肤可发生新的脓疱。重度感染者可有发热。

(3)长期不痊愈可能并发淋巴结炎甚至变态反应性疾病。

3.预防与治疗原则

(1)症状轻者局部应用抗生素,重者可口服用药。注意皮肤护理,防止脓液引发新的感染。

(2)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洗衣服,同时隔离、治疗病人,病人的衣服、毛巾等要煮沸消毒。护理病人后,及时清洗双手。

1.病因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多见于1~6岁小儿。

2.症状

起病时可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典型病变为口腔黏膜充血,早期病例在口唇、舌缘、颊内侧、上腭等处可见散在或成簇的黄白色透明小疱疹,直径2~3毫米;疱疹很快破裂,故在稍晚病例见到的大多是破裂后形成的小溃疡,表面覆有黄白色纤维素渗出物。局部有痛感,因进食刺激而加重。病程1~2周,可自愈。

3.治疗与护理

主要为对症治疗和局部处理。溃疡处可涂龙胆紫或洒锡类散等。宜进流质、半流质食物,不宜太烫。

腹泻为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是因为食物或餐具被细菌污染,机体感染了病毒、霉菌病原体所造成的,夏秋季节为多发季。非感染性腹泻是由于喂养不当造成的,如进食过多、食物不易消化、腹部受凉等。此外,某些疾病也可能引起腹泻,例如感冒等。急性感染性腹泻(急性肠炎)是婴幼儿腹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1.病因

(1)非感染性腹泻:可因喂养不当引起,如食物量过多或质不当,受凉特别是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过快,受惊吓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少数婴幼儿也可能因为对牛奶过敏和不耐受而引起腹泻。

(2)感染性腹泻:包括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前者多见于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也可见于轮状病毒、柯萨基病毒等。后者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等,可能是肠道的继发感染、对原发病的过敏反应或者是原发病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症状

病情轻者一日泻数次,大便可呈蛋花汤样或水样,可有发热、食欲差等一般症状。病情重者一日泻十余次甚至几十次,导致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出现前囟和眼窝凹陷、口唇干裂,口渴明显,尿量明显减少或长时间内无尿以及精神萎靡等,可危及生命。

3.预防与治疗护理

(1)合理喂养,做好餐具消毒等日常工作,并注意饮食卫生。

(2)轻症可以使用抗菌药物控制,重在饮食调理和护理,如注意腹部保暖。对重症者,应及时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对中、重度以上脱水者,应作为急症处理。

(3)注意饮食调节。轻症者可定时进餐,坚持少食多餐原则,食物以软烂易消化为主;重症者可适当减少进餐次数,严重脱水时应及时口服补盐液。

(4)每次大便后以温水清洗臀部,对于皮肤褶皱处应保持干燥、洁净,洗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吸干水,并涂上少许润肤油或5%鞣酸软膏。

呼吸道疾病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病变部位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下面介绍几种儿童常见、多发的呼吸道疾病。

1.病因

绝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细菌引起的感染常为继发感染。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有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急性喉炎三种。小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易于患病并且病情较重。

2.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因感染的病原体、儿童的年龄和体质差异而病症不同。一般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发热,局部症状可有鼻塞、流涕、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小儿可因鼻塞而呼吸困难;高热可致惊厥;检查可见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等。病程一般为数天至一周。

3.预防和治疗护理

(1)均衡饮食,充分休息,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儿童抵抗力。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处理好鼻涕等分泌物。上感流行季节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

(2)要对症治疗。有高热症状时可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鼻塞重时可用麻黄碱溶液滴鼻。当出现合并症,如化脓性扁桃腺炎、化脓性中耳炎时,可用青霉素或其他广谱抗生素,但一般症状不建议使用抗生素参与治疗。

(3)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1.病因

多由细菌引起,特别是溶血性链球菌。个别患者也可能是被病毒感染。

2.症状

发热、咽痛,高热可致惊厥。检查时可见扁桃腺充血、肿大。有脓样物者称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常反复发作。

3.治疗与护理

(1)根据病情的轻重,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若患儿仅仅扁桃腺肥大,局部无明显充血,无临床症状,可不予治疗。随年龄增长,肥大的扁桃腺会自行变小。

(2)出现高热症状时应及时降温,以防惊厥的发生。咽痛者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

肺炎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按病理形态,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支气管肺炎是儿童最为常见的一种肺炎,属小叶性肺炎。

1.病因

主要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常见细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等。常见病毒有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北方以冬春季节为多发季,南方则以夏秋季节为多发季。儿童营养不良或有先天性心脏病时更易罹患此病,并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2.症状

支气管肺炎早期具有上感和气管炎的一般症状,如发热、咳嗽、气喘、发绀等,以发热、咳嗽、呼吸快、听诊可闻湿啰音为主要特征。早期体温为38℃~39℃,甚至可达40℃,表现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发展到肺炎阶段,病情轻者可有上述症状的加重,重者则出现呼吸困难和缺氧症状,如面色发灰、口周青紫、鼻翼扇动等。新生儿肺炎可仅表现为口周围发青、吃奶困难等症状。

3.治疗与护理

(1)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时应视病情对症治疗。

(2)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并使室内保持一定温度、湿度;帮助儿童吸氧、排痰;保证饮水及科学饮食;保证患儿良好的睡眠。

知识链接

常用的小儿疾病护理方法

一、体温测量

(一)体温测量方法

有3种方法,即测量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和直肠温度,测得的温度分别称腋温(正常范围为36.0℃~37.4℃)、口温(正常范围为36.7℃~37.7℃)、肛温(正常范围为36.9℃~37.9℃)。这3种体温以肛温最为准确,口温次之,腋温又次之。然而,从简便易行的角度,腋温、口温更常用。

(二)腋温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前

首先检查并将体温计内的水银柱降到35℃刻度以下。如果超过了该值,可用一只手捏住没有水银球的一端,向下向外轻轻甩几下,使之达到要求。

2.测量时

测量体温时可取卧位或坐位。先擦去腋窝下的汗液,然后把体温计的水银球一端放在患儿腋窝中央,注意不能伸出腋窝外,切勿放置没有水银球的一端。让患儿用上臂夹紧,前臂屈曲,等候5分钟。哭闹或刚刚吃奶、进食完毕所测体温容易偏高,可待患儿安静15~20分钟之后再测。

3.测量后

取出体温计时应拿牢,以防摔坏。检查者将取出的体温计呈水平方向置于双眼前方约20厘米处,轻轻转动,找到水银柱移动的位置,根据刻度准确读数。

4.体温的判断

36.0℃~37.4℃为正常体温,其中37.1℃~37.4℃为微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度发热,39.0℃~39.9℃为高热,40.0℃以上为超高热。

二、测量脉搏次数(脉率)

脉搏是心脏收缩、血液流经动脉时所产生的波动。除心房纤颤的心脏病人外,脉搏次数与心率相一致,因此日常生活中往往通过测量脉搏次数来了解心率。

测量脉搏次数时常选用较表浅的动脉,最常采用的部位是腕部桡侧的桡动脉。

因脉搏或心率易受体力活动及情绪变化的影响,为减少误差,需在患儿安静15分钟以后测量。

令患儿取卧位或坐位,检查者将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置于被测患儿腕部的桡动脉处,连续测量1分钟脉搏波动的次数。如果感觉到波动有时不够规则,为准确起见,可重复测量1~2次。

成人的正常脉搏为60~100次/分钟。小于60次提示心动过缓,大于100次提示心动过速,脉搏不规则提示心律不齐。学前儿童的心脏迷走神经正处于发育阶段,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至5岁时心脏的神经支配才开始具有成人特征,10岁时完全成熟。因此,学前儿童的脉率比成人快,年龄越小这一点越明显。

三、观察呼吸频率

学前儿童2岁前呈腹式呼吸,2~7岁逐渐出现胸式呼吸,表现为腹胸式混合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因此,观察学前儿童的呼吸频率,不能像观察成人一样观察胸部运动,而应注重观察腹部的起伏。一起一伏即一吸一呼,计算为一次呼吸。若因种种原因,呼吸微弱,可用棉线置于鼻孔处观察吹动的次数。观察呼吸频率亦应在学前儿童安静15~20分钟以后进行。

成人的正常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钟。学前儿童肺容量小,潮气量的绝对值比成人小,但学前儿童代谢旺盛,需氧量大,因此靠增加呼吸频率来满足机体需要。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高。1岁以内呼吸频率平均值为30~40次/分钟,1~3岁为25~30次/分钟。在安静情况下呼吸频率明显变快,可见于肺部疾病以及心脏疾病、严重贫血等。

四、物理降温法

若患儿体温升至39℃以上,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降温措施有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种。对6个月以下,特别是3个月以下患儿,一般情况下不宜给予解热镇痛剂,应该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因为它更安全。对于有些患儿,若用退热药物后体温下降不理想,配合物理降温常可收到较好效果。

1.冷敷法

将毛巾折叠数层,放在冷水中浸湿,拧成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敷在前额,每5~10分钟换一次。也可往热水袋中注入凉水或小的冰块,当作冰枕用。根据不同的降温需要,对颈部、腋窝、肘窝、腘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进行冷敷,可带走部分热量,有利于降温。若冷敷时病儿出现发冷或寒战、面色发灰,应停止冷敷。

2.乙醇(温水)擦浴

乙醇(温水)擦浴也称酒精(温水)擦浴。作用机制是通过乙醇或温水对皮肤的刺激,使皮下组织中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血流加快,尽快将体内热量经皮肤散发出去。方法为取75%乙醇或白酒加温水一倍,将毛巾浸泡后擦拭颈部、腋下、上肢、腹股沟及下肢、胸背部。注意不要擦拭腹部。如果是寒冷季节,应注意预防患儿受凉。可用衣被覆盖身体大部,仅将擦拭部位暴露在外,擦后覆盖之,再暴露并擦拭另一部位。

五、热敷法

热敷法利用温热刺激皮下毛细血管扩张的机制,达到局部消炎、消肿的目的。方法为取40℃~45℃温热水,将毛巾浸透折叠后置于患处,待热量部分散失后更换重复,每次持续20~30分钟。也可将热水装入热水袋中,将袋内气体排出,拧紧盖子,用毛巾裹好,放在需要热敷的部位。扭伤所致局部肿胀24小时后、皮肤感染疖肿初起时、眼结膜炎等,均可采用热敷。

六、喂药

给小儿喂药,可将药片研成细小粉末,溶在糖水、果汁等香甜可口的液体中喂服,或用奶瓶像喂奶一样喂入。

1岁左右的婴儿常常又哭又闹拒绝用药,有时需要灌服。灌药的方法是:将药片压成粉末,放在小勺里,加点糖、少许水,调成半流状。固定其头部,使头偏向一侧,左手控制其下颌,趁其哭闹张口时,右手将勺尖紧贴其嘴角将药送入,待药物咽下后,松开左手,立即让其饮水,以除口中苦味。

对2~3岁以后的幼儿,应讲明道理,鼓励他们自己主动服药,不宜再采用灌服的方法。

七、滴眼药

首先,一定要核对药名,千万不可搞错。

操作者将手洗净,令患儿取仰卧位,如眼部有分泌物,用清洁毛巾擦净。滴药时操作者用左手食指、拇指轻轻分开患儿上、下眼睑,让其头后仰、眼向上看,同时,右手持滴药瓶,将药液滴在结膜下穹隆内(不是滴在眼角膜上),每次1~2滴。然后让患儿轻轻闭上眼睛。操作者用拇指、食指轻提上眼睑,辅助患儿转动眼球,使药液均匀布满眼内。

眼药膏宜在睡前涂用。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少许软膏,让患儿向上看,分开其上下眼睑,将玻璃棒上的药膏置于结膜下穹隆内,令患儿闭上眼睛,将玻璃棒平行由外眼角部抽出,轻轻按摩双睑,使软膏涂布均匀。使用玻璃棒前要注意检查两端是否破损,以防伤及眼睛。使用牙膏筒样眼药膏时,可直接将药物挤入结膜下穹隆内,患儿闭上眼睛后轻轻揉匀即可。

八、翻转眼睑

翻下眼睑:让患儿向上看。用右手拇指及食指轻轻向下牵拉下眼皮即可翻下。

翻上眼睑:让患儿向下看。用右手拇指及食指轻轻拉住上眼睑中部皮肤,在食指向下压的同时,拇指向上卷,可将上眼睑翻转。

九、鼻腔滴药

让患儿仰卧,肩下垫枕头,使头后仰,鼻孔向上;或坐在椅上,背靠椅背,头尽量后仰。这样可避免药液通过鼻咽部流到口腔,或仅滴在鼻孔外口。右手持药瓶,在距鼻孔2~3厘米处将药液滴入鼻孔,每侧2~3滴,轻轻按压鼻翼(外鼻两侧突出的部分),使药液均匀接触鼻腔黏膜,滴药后保持原姿势3~5分钟。

十、外耳道滴药

让患儿仰卧,患耳向上。如外耳道有脓液,可先用棉签将脓液擦净。左手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右手持药瓶将药水从耳道后壁滴入2~3滴,轻轻压揉耳屏,使药液充分进入耳道深处。滴药后保持原姿势5~10分钟。

十一、简易通便法

肥皂条通便法:将普通肥皂削成或捏成圆锥形,蘸少许温水,使之适当变软并使其表面光滑;将其尖端慢慢塞入肛门,利用肥皂的机械刺激,引起排便。

开塞露通便法:开塞露内装有甘油。使用前将管端封口处平行剪开,挤出少许液体润滑管口,将管缓慢插入肛门,用力挤压塑料壳后端使药液射入肛门内,激发大便。

手抠排便法:如患儿长时间不能排便,大量干硬大便堆积在直肠内,用以上方法通便均无效时,可戴橡皮手套,用油脂类润滑手指,手指动作轻揉地插入肛门,一点一点抠出积存在直肠中的硬粪块。注意应根据患儿年龄选用不同的手指,防止手指过于粗大而损伤肛门皮肤黏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