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的记忆有区别于成人的特点,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之后才能更好地对学前儿童实施恰当的教育。由此认为,胎儿已经有了听觉记忆。可见,胎儿末期,听觉记忆确已出现。儿童记忆保持的时间长度可以从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来看。幼儿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现象与儿童脑的发育有关。儿童记忆广度的增加受生理发育的局限。

记忆的三个环节分别为识记、保持和再现。识记和保持是再现的前提,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我们根据识记和保持的情况来判断记忆是否发生。

一、学前儿童的记忆

学前儿童的记忆有区别于成人的特点,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之后才能更好地对学前儿童实施恰当的教育。

1.胎儿的听觉记忆

有研究发现,如果把记录母亲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放给儿童听,儿童会停止哭泣。研究者解释说,这是因为儿童感到他们又回到了熟悉的胎内环境里。由此认为,胎儿已经有了听觉记忆。关于七八个月胎儿音乐听觉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可见,胎儿末期,听觉记忆确已出现。

2.新生儿记忆的表现

新生儿时期记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条件反射。新生儿记忆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比如,母亲喂孩子时往往先把他抱成某种姿势,然后再开始喂。不用多久(一个月左右),儿童便对这种喂奶的姿势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被抱成这种姿势时,奶头还未触及嘴唇就已开始了吸吮动作。这种情况表明,儿童已经“记住”了喂奶的“信号”——姿势。

(2)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新生儿记忆的另一表现是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人(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注意它一段时间。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对它注意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习惯化”。习惯化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和指标来了解新生儿的感知能力——看他能否发现刺激物的差别;也可以用来调查其记忆能力——看他能否辨别刺激物的熟悉程度。许多研究表明,即使出生几天的孩子,也能对多次出现的图形产生“习惯化”,似乎因“熟悉”而丧失了兴趣。

3.婴儿的记忆

胎儿及新生儿的记忆,从其再现形式看都属于“再认”。

婴儿期的记忆仍主要是再认形式。明显的再认出现在6个月左右。这时,儿童开始“认生”,即只愿意亲近妈妈及经常接触的人,陌生人走近会使孩子感到不安。

婴儿末期,“再现”的形式开始萌芽,1~2岁时才逐渐出现。

再认先于再现发生,是由于二者的活动机制不同。再认依靠的是感知,再现(这里指回忆)依靠的是表象。感知是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已经具有或开始发展的,而表象则是在1岁半至2岁才开始形成。另外,感知的刺激是在眼前的,立即可以引起记忆痕迹的恢复;而表象的活动,还有待儿童在头脑中进行搜索。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理发展逐步完善,记忆也随之发生变化。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所谓保持时间是指从识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也称为记忆的潜伏期。儿童记忆保持的时间长度可以从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来看。再现的潜伏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体见表5-2。

表5-2 学前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变化

img31

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长久或短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儿童记忆保持的主要因素有:

(1)儿童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只有把记忆对象感知得很清楚,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印象深刻的东西才能保持长久。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各种分析器的结构和机能逐渐成熟。儿童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高了各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感知的选择性、持续性、精确性都不断提高,这为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创造了条件。

(2)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凡是容易和已知的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就比较容易记住。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知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有利于在记忆对象之间建立各种联系,使回忆容易实现。理解的东西往往容易记住,儿童知道了所记东西的意义,就便于把它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利于长期保持。

(3)儿童的情绪状态。儿童,特别是年幼的儿童很容易记住那些富有情绪色彩(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大多数成人之所以能回忆出四五岁时的往事,就是因为那些往事大都带有情绪色彩。儿童听儿歌、故事时往往容易记住最有感情的那些句子,比如,3岁左右的儿童对《小鸭子游泳》这首诗相当熟悉,要他再现时,首先记住的是“小鸭子摇啊摇,扑通一声跳下河”,诗句中“摇啊摇”、“扑通一声”等措辞,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反应最愉快,所以保持得特别长久,而那些与情绪态度无联系的、印象不深的材料则不易被记住。

(4)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记忆力的促进剂。确实,儿童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就记得快,记得深,此时,他们的记忆力就能被很好地发挥出来。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并且喜欢查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相反,他们对不感兴趣的事漠不关心。

在学前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存在一些独特的现象:

(1)幼儿期健忘。幼儿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现象与儿童脑的发育有关。儿童脑的各个区域的成熟不是同时完成的,而是有先后的。先发育的脑区域在3岁左右承担了记忆的任务,但随着脑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晚成熟的脑结构控制了先成熟的脑区域,从而妨碍了原先所学习的东西,使人回忆不起更早发生的事情。

(2)记忆恢复(回涨)现象。记忆恢复或回涨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

这一现象最早是由巴拉德(Ballard)在1913年发现的。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这一特点在年幼的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洪德厚(1981)曾让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识记故事,然后间隔3天、7天、14天检查记忆保持量。结果发现幼儿小班的记忆恢复现象比中班、大班更为明显,具体见表5-3。

表5-3 间隔不同时间幼儿记忆保持量的比较

img32

产生记忆恢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幼儿的神经系统还比较弱,刚识记时接受大量的新异刺激,神经系统疲乏了,转入抑制状态,所以不能马上恢复。过了一段时间后,经过休息便能回忆出来。

2.记忆容量的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逐渐拓宽,儿童记忆的容量也在逐渐增加。

(1)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人类的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所谓信息单位,是指彼此之间没有明确联系的独立信息。这种信息单位称为组块。

儿童记忆广度的增加受生理发育的局限。儿童大脑皮质的不成熟,使他在极短的时间来不及对更大的信息量进行加工,因而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对记忆容量有一定的影响,但记忆容量的大小不决定于记忆广度的大小,而决定于把识记材料组织加工,并使之系统化的能力。因为每个信息单位内部的容量是不同的,加工能力强的,单位容量就大。

(2)记忆范围。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活动的多样化,儿童的记忆范围也随之越来越扩大。

3.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儿童记忆内容也有随着年龄而变化的客观趋势。

运动记忆是指识记内容为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一切生活习惯上的技能、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中的动作,都是依靠运动记忆来掌握的。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对喂奶姿势的条件反射就属于这种记忆。有关运动技能和行为习惯的记忆,可以说是非理性的处理和存储信息,是自动化的学习,更多由皮下系统支配。因此,习惯系统比理解的记忆系统更早形成,而且较不容易消退,在遗忘相当长久之后,还较容易恢复。

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这些都是情绪记忆的表现。儿童的情绪记忆出现得也比较早。婴幼儿对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容易识记和保持。情绪记忆与皮下结构,特别是丘脑有密切关系。因此,虽然儿童的大脑皮质还没有发育成熟,情绪记忆已较早地发展起来。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比如,婴儿认识奶瓶、认识母亲等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幼儿1岁前的形象记忆和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紧密联系。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幼儿的形象记忆是依靠表象进行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视觉表象。

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是随着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词记忆的发展,要求大脑皮质活动机能的发展,特别是语言中枢的发展作为生理基础。因此,儿童的语词记忆的发展也最晚。

从儿童这几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往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儿童这几种记忆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记忆简单地代替另一种记忆,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4.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

儿童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生的变化与儿童记忆的意识性及记忆策略的发展有关。

(1)记忆意识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记忆意识性开始逐渐萌芽、发展。有意记忆的出现意味着记忆意识性的萌芽,而元记忆的发展则意味着记忆意识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记忆任务,包括认识到记忆的必要性和了解需要记忆的内容。

2)估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努力去完成任务,并选择记忆方法。

3)能够检查自己的记忆过程,评价自己的记忆水平。

(2)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是学习者采用的接受信息、提取信息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

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年龄较大的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自言自语地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或内容。比如,幼儿为了记住图片,每当看到一张图片时,随即说出图片的名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幼儿中期以后,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地对记忆材料加以整理分类。例如,边识记边把图片分类,并自言自语地说:“苹果是水果,梨也是水果,萝卜是蔬菜……”幼儿也会把新词和某种事物或情绪联系起来,等等。

3)间接的意义识记。

年龄较大的幼儿能对材料进行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组成的规律,以帮助记忆。例如,有一个6岁儿童,在1分钟之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6354453627189。他是经过思考,抓住了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进行记忆的。他发现,每两个数字之和都是9,去掉最后一个数字9,其余的数字排列都是对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