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尿液理学检查

尿液理学检查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尿液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与排泌作用。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溶血性疾病。血红蛋白尿离心沉淀后镜检时不见红细胞,但隐血试验强阳性。尿比重的测定,在临床上常用于估计尿的渗透压以及病人的水化状态。尿比重目前使用的检测方法主要

(一)尿量

尿液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与排泌作用。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两者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球-管平衡,使每日排出的尿量(urine volume)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肾小球的滤过率取决于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肾小球囊内压力、血浆胶体渗透压等因素。尿液浓缩机制,主要取决于肾小管功能的完整性,特别是抗利尿激素对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的作用、肾小管中液体的溶质浓度、肾小管阻塞等。若某些全身性因素引起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病变致滤过面积减少、肾后梗阻致肾小球囊内压增高等,均会产生少尿以至无尿。此外,尿量还受到液体进入量、活动量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范围】 正常人尿量为1 000~2 000ml/24h,平均1 500 ml。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称为少尿;24h尿量少于100ml称为无尿;多于2 500ml/24h,称为多尿。

【临床意义】

1.少尿或无尿 临床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假性少尿。①肾前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体液分布异常所致的循环血容量减少。②肾性:见于急性重型肾小球肾炎、快速进展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各种慢性肾病所致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等。③肾后性: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如肿瘤、结石、尿路狭窄等。④假性少尿:膀胱尿潴留,如前列腺肥大等。

2.多尿 暂时性多尿可见于饮水过多、应用利尿药后或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液过多及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等)。病理性多尿见于①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因尿糖增多引起溶质性利尿,此时常伴尿比重增高;尿崩症,因下丘脑-垂体损害,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或缺乏,或由于肾小管上皮对ADH敏感性降低(肾源性尿崩症),使远端小管及集合管对水重吸收能力明显降低而影响尿液浓缩。后两种原因的尿比重均很低(一般均<1.010)。②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早期、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失钾性肾病、高钙性肾病等。③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肾病。④精神性多尿,常伴有尿频。

(二)外观

尿液的外观(appearance)包括颜色和透明度。正常新鲜尿多呈淡黄色或黄色、透明,放置少许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是由少量上皮细胞、核蛋白和黏蛋白所构成。尿的颜色主要受代谢产物,如尿色素、尿胆素、尿胆原、卟啉、食物、药物以及尿量等的影响。如饮水少、食用胡萝卜、服用呋喃妥因、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大黄、非那西丁等均可使尿黄色加深;氨基比林、酚红、刚果红、柔红霉素、利福平等可使尿呈红色;亚甲蓝或靛蓝可使尿呈蓝色;食物色素亦可使尿呈不同的颜色。

1.红色尿,包括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和卟啉尿

(1)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血尿。出血量不多时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出血量多时呈红色,可混有血凝块。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大于3个称为显微镜下血尿。血尿常提示泌尿系统有病变。洗肉水样外观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核、肿瘤、结石以及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2)血红蛋白尿:外观红色透明。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中形成血红蛋白血症。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时,若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则血浆中游离的血红蛋白大量存在,当超过肾阈值(约1.3g/L)时,由于其分子量较小,可经肾小球滤过,若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即可形成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溶血性疾病。血红蛋白尿离心沉淀后镜检时不见红细胞,但隐血试验强阳性。

(3)肌红蛋白尿:外观呈暗红色,隐血试验呈阳性反应,尿沉渣中见不到红细胞等物质,但可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尿中的肌红蛋白而明确诊断。其主要发生机制为某些病理过程中引起的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等。

(4)卟啉尿:外观呈红葡萄酒色,见于先天性卟啉代谢异常,可用化学方法加以鉴别。

2.深黄、褐色尿 最多见于胆红素尿。外观深黄色,振荡后泡沫黄染,与空气中久置可氧化为胆绿素,尿外观呈棕黄色至棕绿色,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服用动物胆红素药物(如牛黄解毒丸、熊胆粉)亦可排出胆红素尿。

3.黑褐色尿 除见于重症血尿、变性血红蛋白尿外,还见于酪氨酸病、酚中毒、黑尿酸症、黑色素瘤等。

4.蓝色尿 是尿布蓝染综合征的重要症状。此外还见于某些胃肠疾病所致的尿蓝母、靛蓝生成过多。

5.淡绿色尿 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

6.乳白色的乳糜尿 是由于班氏丝虫或结核、肿瘤、创伤等原因引起淋巴循环受阻,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不能经正常的淋巴道回流入血而逆流进入肾淋巴管,致使其破裂后溢入尿中所致。乳糜尿于离心沉淀后外观无变化,沉渣镜检可见少量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丝虫病所致者偶可见于尿中查见微丝蚴,为确诊乳糜尿可用乙醚提取,苏丹Ⅲ染色方法。

7.黄或白色的脓尿 为尿中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等炎性渗出物所致,外观呈不同的黄白色浑浊,放置后可见脓丝或有白色絮状沉淀,见于泌尿系统或其邻近器官的细菌性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尿道炎、肾多发性脓肿、肾积脓等。

8.云雾状的菌尿 菌尿产生的原因同脓尿,但炎性渗出物不明显,尿中大量细菌,呈云雾状,静置后不下沉。

9.结晶尿 新鲜排出的结晶尿外观呈颗粒状浑浊。离心后上清透明,沉淀物镜检有大量盐类结晶,以磷酸盐、尿酸盐和碳酸盐多见,此外还常见尿酸盐吸附尿中色素,在浓缩的酸性尿冷却后呈粉红色或砖红色浑浊,加热或加碱后可溶解变清。

(三)气味

正常新鲜尿的气味(odor)来自于尿内的挥发性酸和酯类。尿长时间放置后尿素被分解可出现氨臭味。若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等;苹果样气味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中毒患者尿常带蒜臭味;此外进食蒜、葱、韭菜及应用某些药物如二巯丙醇、艾类等亦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

(四)比重

尿液比重(specific gravity)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相同容积的纯水重量之比,是尿中溶解物质浓度的指标。溶解于尿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尿素和蛋白质,尿素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氯化钠可反映食物中的含盐量。尿比重的测定,在临床上常用于估计尿的渗透压以及病人的水化状态。尿比重可粗略判断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但由于尿比重还受年龄、饮水量、出汗等因素的影响,故多次测定比单次测定更能反映肾浓缩功能。

尿比重目前使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比重计法(浮标法)、折射仪法、干化学试剂带法,三者相比较,唯有干化学试剂带法不受葡萄糖的影响,而三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蛋白质的影响,随着尿蛋白的增加,比重测定值增加,以干化法学最为明显,折射仪法次之。其中干化学法最为方便,现多被临床实验室采用。目前,美国国家临床化学实验室标准(NCCLS)建议以折射仪法作为尿比重的参考方法。

1.比重计法

【检测原理】 比重计是利用阿基米得原理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专门仪器,它是一根封闭的、附有刻度的玻璃管,管底有一泡状部分,内装铅丸或水银,使它能在液体中竖直浮立,比重计的重力是一定的,它放在不同密度的液体中,浸入液体的那部分体积就不同,液体密度越大,比重计浮得越高,比重计与液面相平处的刻度就是液体相对密度的数值。

【操作方法】

(1)充分混合尿液,沿比重筒的壁,慢慢将尿液倒入筒中。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如有气泡存在,可用滴管吸出。

(2)轻轻将比重计放在尿液内,使比重计浮在尿液中,不能靠近筒边,以免影响结果。

(3)待比重计停稳后,读取尿液凹面线上之比重计上刻度。

【方法学优点】 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局限性】

(1)尿液中的蛋白质和糖对试验结果有影响,必须进行校正。

(2)比重结果的准确性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3)目前多不再使用。

【试验注意事项】

(1)在使用比重计时应先对比重计进行校准。即将比重计放在蒸馏水中,如其比重为1.000,说明比重计准确可用。

(2)如尿液温度超过或低于20℃时,应进行温度校正。即尿液温度每增加或减低3℃时,比重结果应加上或减去0.001。

(3)如尿液中含有蛋白或糖,欲求得除去蛋白和糖的比重结果时,须进行校正。方法是每增加10g/L的蛋白质,即应从测得的比重数值中减去0.003;每增加10g/L的糖,即应从测得的比重数值中减去0.004。

2.折射仪法

【检测原理】 临床常用临界角折射仪。其原理是:当入射角为90°的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被折射的角度称为临界角。在终端观察时,因折射临界角的大小不同,可见明暗视场发生改变,从而得出相对折射率。溶液的折射率与溶质的浓度和性质有关,同时还与入射光的波长及温度有关。常见的临界角折射仪有手提式和座式两种。

【操作方法】

(1)手提式折射仪:在测量玻璃板上加1滴尿标本,然后把上面平板放下,紧压在液滴上,使两块玻璃板平行。将仪器面对光源,使光线通过标本和棱镜,用眼睛观察目镜,从专用的刻度标尺上,在明暗场交界线处读出尿比重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检测样本前,必须按检测样本的程序,用蒸馏水将明暗场交界线调至1.000的刻度。

(2)座式折射仪:打开光路,在检测样本前用蒸馏水调整仪器的基准线。检测样本时,滴加2滴尿液,盖上试料盖,即可在目镜中读出比重值。

【方法学优点】

(1)尿样用量少,1~2滴即可。

(2)用眼睛直接读出结果,方法简便。

(3)检测范围为1.000~1.040。

(4)为目前NCCLS建议的尿比重参考方法。

【局限性】

(1)在检测标本前,必须对折射仪进行校准。

(2)尿液中的蛋白质和糖对比重结果有影响,如欲去除蛋白质和糖的影响,应对其结果进行校正。

【注意事项】

(1)折射计在每次使用前均应进行校准,温度应在15~35℃。

(2)当尿液中含有蛋白质或糖时,可用校正的方法去除二者对比重的影响。即每增加10g/L的蛋白质,应从测得的比重数值中减去0.003;每增加10g/L的糖,应从测得的比重数值中减去0.004。

(3)浑浊的尿液对检测结果也有影响,应离心后用其上清液进行检测。

3.干化学法

【检测原理】 在干化学试剂带法测定尿比重的模块中,主要含有电解质共聚体和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两种成分。此外还含有缓冲剂等其他物质。其测试原理是:尿中的盐类以电解质的形式存在,在水溶液中可解离出阳离子(M),将共聚体中的H离子置换出来。置换出来的H离子与酸碱指示剂发生反应。尿液中所含的盐类成分较多时,试剂带中电解质共聚体释放出的H离子增多,使指示剂呈黄色;尿液中含盐类成分较少时,释放出的H离子减少,指示剂呈蓝色,根据颜色变化换算成尿比重值。

【操作方法】

(1)将测试膜块浸入样本中,并立即将其取出。

(2)让试纸条的边缘沿着样本容器口轻轻擦拭,以除去残余的尿液。

(3)目测方法,应在沾尿液后1~2min,与标准比色图谱进行比较,记录结果。如用仪器进行比色,将试纸条放在仪器的样本检测台上即可,等待仪器进行检测。

【方法学优点】

(1)与比重计法和折射仪法比较,只有干化学法不受葡萄糖影响。

(2)尿液分析仪在读试剂带时,会自动调节pH值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局限性】

(1)随尿蛋白增加,比重测定值会明显增加。

(2)明显受尿液pH值影响,随pH增高,比重降低,故当pH≥7时,目测法判读结果时,应将测试结果加0.005作为pH损失补偿。

(3)本法的比重结果跨度大,细微的比重变化难以识别,故只适用于粗筛,不能用作肾功能评价。

【注意事项】

(1)干化学法的测试范围是1.010~1.030,当尿的比重>1.030时,可用蒸馏水稀释1倍后再测试,结果最后2位数字乘以2,即为该尿的真实比重值。

(2)当尿比重<1.010时则测试不准。由于新生儿尿比重在1.012左右,小婴儿的尿比重在1.002~1.005,故此法不适用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尿比重检查。

(3)尿蛋白浓度增高时,对三种方法都有影响,以干化学法最为明显,折射仪法次之,比重计法影响最小。

【参考范围】 正常成年人在普通膳食下,尿比重为1.015~1.025;晨尿约为1.020;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临床意义】

(1)尿比重增高(晨尿>1.020):见于①高热、脱水、出汗过多、周围循环衰竭等致血容量不足的肾前性少尿,尿少而比重高;②糖尿病因尿内含有大量葡萄糖,其尿量多而比重高;③蛋白尿、放射性造影剂均可使尿比重增高。因此高比重尿不一定都是病理性的。

(2)低比重尿(<1.015)是低渗透压尿(<220mOsm/kgH2O)的一种反映,可见于急性肾小球坏死、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及多尿期、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等,尿比重常固定在低值(1.010±0.003);尿崩症时呈严重低比重尿(常小于1.003)。

(3)尿比重偏低,可使红细胞形态由均一性向多形性转变,因此,尿比重的高低不仅直接反映肾浓缩功能,而且还能监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红细胞形态的分析是否受尿比重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