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的心理活动则更多地指向自身与疾病。对于病人来说,自尊是不愿屈服于疾病的自强心理,是热爱生活、与疾病作斗争所必须的积极的意志品质,应当得到支持和受到保护。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由于每个病人性别、年龄、文化教养和心理品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每个病人罹患疾病、病程和治疗方式不同,所以病人的心理活动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的心理活动则更多地指向自身与疾病。一般来说,病人常有下列心理活动特点:

1.主观感觉异常 病人主观感觉异常表现在对事物的过分敏感、过分注意和出现“感觉欺骗”现象。他们不仅对声、光、味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如嘈杂的声音和强光等,对自己的体位、姿势,甚至心跳、呼吸等也十分关注,有时觉得枕头低,有时觉得被子沉。病人还会出现对客观事物的错觉。对病情迁延、治疗需要一定过程的病人有度日如年之感。久卧病床者,会出现空间知觉异常,甚至会有床铺在摇晃的感受。

2.情绪不稳、易冲动 病人生病后,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或焦虑,或激怒,或抑郁,或恐惧,或悲观。遇事易激动、情感脆弱、发怒,病人心烦意乱常为小事儿发火,甚至与病友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这通常是病人与自身疾病及环境变化不断地抗争,却又力不从心而激起的情绪发泄。而慢性病人则多有怨言,脾气较大,甚至易哭泣。他们往往把患病看作是在受惩罚,从而感到委屈。

3.孤独感加重 一个人生病住院后,离开了工作单位和家庭,接触的人少了,或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或接触的时间极其短暂,如医生一般只在每天查房时,才能和病人说几句话,而且大多数医院护士缺编,一般也只是做治疗或巡视病房时和病人进行简单交流,这样就加重了病人的孤独感。在医院里,值夜班的护士经常发现,有的病人睡不着觉就按信号灯找护士,有的病人莫名其妙的徘徊在值班室门口。他们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孤独感,总希望别人陪伴,说几句话,以得到心理上的宽慰。

4.敏感的自尊心 病人非常重视别人对他的态度,具有比平常人更为敏感的自尊心。人生病以后,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所动摇,自我价值感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不同程度地因失落感而受到伤害。有的病人被医护人员直呼其名,甚至被以床号代替姓名,感觉很不舒服。病人自尊心之所以较常人更为敏感,一是病人不甘心由于疾病带来的自身价值感受到挫伤,二是病人常常认为自己的被尊重就会引起医护人员对自己的重视和关怀。对于病人来说,自尊是不愿屈服于疾病的自强心理,是热爱生活、与疾病作斗争所必须的积极的意志品质,应当得到支持和受到保护。

5.依赖性增加 一个健康人一旦生了病,就会意志减弱,被动依赖性增加。病人的行为表现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称,显得幼稚,如躯体不适时发出呻吟、哭泣,甚至喊叫,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获得关心和同情。这时,病人一般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有的表现出早年的退化性行为。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做。一向意志和独立性都很强的人,此时,自信心也表现不足了。养病中,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增强,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亲友探望,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失助。

6.强烈的期待心理 不论急性病人还是慢性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认真的诊治和护理。急盼早日康复。在这种期待心理的驱使下,病人多急不可耐,四处求医。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医疗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护理工作的精良,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企盼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他们就是期待着迅速康复,期望生存下去。那些期望水平较高的病人,往往把家庭的安慰、医生和护士的鼓励视为病情减轻,甚至是即将痊愈的征兆。当病情加重时,又期待着病重过后即将出现的好转。当已进入危重期,也期待着有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可能。期待心理对病人来说,是一个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客观上对治疗和康复是有益处的。

7.疑虑重重 有的病人当见到医护人员低声说话时,就以为是在讨论自己的病情,觉得自己的病重了,甚至没救了;有的人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有的人对服药打针和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担心服错了药、打错了针。有的人身体某部位稍有不适,就胡乱猜想。一般说来,内向性格的人、病前疑心较重的人、易受消极暗示的人和心理疾病的病人等,疑虑较重。

8.失助自怜 这是病人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哀而又怜悯自己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往往发生在面临重大手术、痛苦的检查、预后不良或生命危重的病人身上。这类病人由于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降低,认为他对所处情境已失去控制力,周围对他的互助也是无能为力,因而失去了生活勇气。这是与期待心理相反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要努力运用心理治疗、心理护理方法改变病人这一消极心态。否则,这种心理状态对治疗疾病是极为有害的。

9.适应性降低 一个人进入病人角色后,其社会行为可能发生变化,尤其在角色上的适应性普遍降低。例如兴趣爱好、事物评价、行为表达形式等都要重新适应,而这种适应能力大为降低。

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由于每个病人性别、年龄、文化教养和心理品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每个病人罹患疾病、病程和治疗方式不同,所以病人的心理活动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10.主观异常感觉增多 病人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声、光、温度等特别敏感,稍有声响就紧张不安。躯体不适的耐受力下降、主观体验感增强,如感到某处神经颤抖、腹主动脉猛跳等,害怕这些变化会加重病情。对别人的说话声调动作也会挑剔、易反感。病人认为家庭的环境对健康不利,愿意住进医院,易受到医院的保护和重视。

11.焦虑、恐惧 病人对自身健康或客观事物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常为疾病不见好转或病情恶化、康复无望时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也可因担心家庭、工作、经济、学习、婚姻问题等社会因素而焦虑烦恼坐立不安。病人焦虑的表现为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也可出现失眠、头痛。患病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焦虑、愤怒、束手无策、绝望、罪恶、羞愧、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

12.抑郁 人得了重病,或病程过长,或预后不良,或丧失了劳动能力,或由于疾病导致了形象受损时,往往对现实和未来产生丧失感,情绪由低落变得沮丧,由失望变得异常悲观。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世之念。通常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淡漠,少言寡语,兴趣索然,厌恶社交,抑郁苦闷,暗自垂泪,有时也可以表现出焦躁,放弃治疗,甚至有自杀行为。由于有的病人心理变化具有潜隐性,所以护士要细心观察。对于那些神经类型属于脆弱型、易感性强、胆怯而敏感的病人,在遭受重大挫折而对危机应对无效时;或不能及时地从外界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内心体验着无助和绝望时;或沉湎在无休止的剧烈病痛中时,极易引起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精神错乱。自杀者多数都有心理冲突或心理异常,一般是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存在无法克服的动机冲突造成的。通常,有自杀企图的病人总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频繁地交代后事,经常沉默不语;对周围的一切表示厌烦,甚至敌视;拒绝任何治疗等。尤其是在一个人与周围人群的处境差别较大时,他所体验到的“永久性丧失”常触发忧伤和绝望,也就最有可能出现自杀意念。做好抑郁病人的心理疏导是护理工作中的艰巨任务。抑郁病人缺乏动力,常出现明显的孤独行为,此时主动关心病人和询问病人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抑郁病人对自己的问题是有所了解的,只是缺乏自信心。护士应善于用鼓励的眼光去注视病人的眼睛,抓住任何好转迹象去鼓励病人,对其精心护理。由于病人性格多内向敏感,所以要使他们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可以信赖的印象,才能应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病人,纠正他们对疾病和治疗的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治疗的信心。严重的抑郁病人可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