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损伤康复运动与评定

脊髓损伤康复运动与评定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100ml,但不能随意排尿。4.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的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和深压觉完好。多见于椎板骨折伤员。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水平确定后康复目标基本确定。脊髓损伤康复基本目标见表6-5。

一、基本知识

脊髓损伤概述:脊柱脊髓损伤常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并发症多,可造成终生残疾或危及生命。

(一)按损伤水平分类

1.四肢瘫 指由于脊髓腔内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颈段运动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四肢瘫引起上肢、躯干、大腿及盆腔脏器的功能损害,不包括臂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2.截瘫 指椎管内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脊髓胸、腰或骶段(不包括颈)的运动感觉功能损害或丧失。截瘫不涉及上肢功能,但根据损伤的平面可累及躯干、腿部和盆腔脏器。本术语包括马尾圆锥的损伤,但不包括腰骶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二)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1.感觉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减弱或消失。

2.运动障碍 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休克期过后若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及病理反射。

3.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100ml,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圆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用手挤压腹部)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出现便秘和失禁。

4.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以下几型。

(1)脊髓前部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自主运动和痛觉消失。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的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和深压觉完好。

(2)脊髓中央性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损伤平面的腱反射消失而损伤平面以下的腱反射亢进。

(3)脊髓半侧损伤综合征(brown-sequard symdrome):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

(4)脊髓后部损伤: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深感觉、深压觉、位置觉丧失,而痛温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正常。多见于椎板骨折伤员。

二、评定内容

(一)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

Frankel法1969年由Frankel提出,该法根据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5个级别(表6-1)。

表6-1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

Frankel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一定的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二)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的神经检查包括感觉检查、运动检查及肛门指检、测试肛门外括约肌。

1.运动平面评定 运动平面指的是最低的正常运动平面,在身体的两侧可以不同。以肌力至少为3级的那块关键肌确定运动的平面,但要求该平面以上那个节段支配的关键肌肌力必须是正常的(4~5级)。

运动检查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的关键肌(表6-2)。检查顺序为从上到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

表6-2 运动平面评定

2.感觉平面评定 感觉检查主要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表6-3),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评为0)。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来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

表6-3 感觉平面评定

(续 表)

3.球-肛门反射 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在脊髓休克期,所有神经反射全部消失,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损伤。在此期间无法对损伤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估,必须等脊髓休克解除后,才可真正评测神经损伤平面及程度。球-肛门反射:刺激阴茎头(男性)或阴蒂(女性)时引起肛门括约肌反射性收缩。该反射阳性提示脊髓休克已经结束。

4.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可用于判断脊髓休克,判断骶段感觉和运动功能是否存在,并由此确定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

5.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见表6-4。

表6-4 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续 表)

(续 表)

三、肌张力评定

牵伸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评定痉挛程度,用改良Ashworth(MAS)评定标准。

0  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1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1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前1/2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

2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3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4 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四、运动疗法

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水平确定后康复目标基本确定。对于不完全损伤来说,则需根据残存肌力功能情况修正上述康复目标。由此可以看出确定脊髓损伤水平的重要意义。脊髓损伤康复基本目标见表6-5。

表6-5 脊髓损伤康复基本目标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康复治疗两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重点。

(一)急性期康复治疗

当临床抢救告一段落,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基本平稳,脊柱稳定时即可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急性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并发症,对残存肌力或受损平面上的肢体进行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并为过渡到恢复期的训练作准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主要是加强残存肌肉的功能,促进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掌握轮椅支具的使用,以生活自理、重返社会;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主要是加强麻痹肌的功能,减轻肌肉的痉挛,以改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姿位的摆放

(1)仰卧位:患者仰卧位时髋关节伸展并轻度外展。膝伸展,但不能过伸。踝关节背屈,脚趾伸展。两腿间可放一枕头,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肩应内收,中立位或前伸。肘关节伸展,腕背屈约45°。手指轻度屈曲,拇指对掌。患者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的枕头上,枕头要足够高,保证两肩不后缩,亦可将两枕头垫在前臂和手下,使手的位置高于肩部,可预防重力性肿胀。

(2)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两腿之间垫上双枕,使上面的腿轻轻压在下面的枕头上。踝背屈,脚趾伸展。下面的肩呈屈曲位,上肢放于垫在头下和胸背部的两个枕头之间,以减少肩部受压。肘伸展,前臂旋后。上面的上肢也是旋后位,胸壁和上肢之间垫上一个枕头。

2.压疮的预防 压疮是人体局部受压的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引起的组织损伤。预防方法主要是皮肤护理和定时变换体位。补充足够的营养,治疗贫血。可用减压床或气垫床,勤换床单,保持床单的平整、柔软、干燥。每2h翻身1次,体位可采用平卧或侧卧,但要求身体与床接触的部位是均匀地与床接触,避免局部压力过重。体位变换时,应观察全身皮肤(尤其好发部位)的颜色。变化体位必须注意保持脊柱稳定。

3.关节的保护和训练 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应立即开始全身各关节的被动活动,每天1~2次,每一个关节在各轴向活动若干次即可,以避免关节挛缩。进行被动运动时动作要轻柔、缓慢、有节奏,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但不应超过,以免拉伤韧带。尤其注意肩胛骨、肘、指、髋、膝关节活动度的保持。

4.呼吸训练及排痰训练 对颈髓损伤患者应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咳嗽、咳痰能力训练和体位排痰训练;对胸髓损伤患者应进行胸式呼吸训练,以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促进呼吸功能。

5.早期坐起训练 对脊髓损伤后脊柱稳定性良好的患者可早期(伤后/术后1周左右)开始坐位训练,每天2次,每次30min至2h。开始时可将床头抬高或摇起30°,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天将床头增升15°,一直到90°,并维持继续训练。一般情况下,从平卧到直立位需1周左右时间,所需适应时间的长短与损伤平面相关。

6.站立训练 患者经过坐起训练后无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时即可考虑进行站立训练。训练时需注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可佩戴腰围进行训练。患者站起立床,从倾斜2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8周后可达90°。如有不良反应发生时,需及时降低起立床的高度,还可应用腹带或长筒弹力袜进行预防。但须注意腹带必须位于肋缘以下和腹股沟以上,弹力袜必须长至大腿根上部。

7.大、小便的处理及训练 SCI患者早期长发生尿潴留和尿失禁,易导致泌尿系感染。主要原因是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减弱,使得残余尿量和膀胱内压增加。伤后1~2周多采用留置导尿,痉挛期后取间歇导尿。

8.心理治疗 几乎所有脊髓损伤患者在伤后均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包括极度压抑或抑郁、烦躁,甚至精神分裂症。典型的心理反应,从受伤起常经历休克期、否认期、愤怒期和承受期等各阶段。在康复治疗时必须向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工作,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参加康复训练。

9.理疗 理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的吸收,解除局部肿胀,减轻脊髓受压,改善神经组织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减少粘连和瘢痕形成,刺激神经纤维再生和神经自主功能恢复。可采用超短波疗法、紫外线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

(二)恢复期康复治疗

患者骨折部位稳定、神经损害或压迫症状稳定、呼吸平稳后即可进入恢复期治疗。恢复期着重改善活动能力,此期以运动疗法为主。

1.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目的:是肌力达到Ⅲ级以上,以恢复期实用肌肉功能。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力训练的重点是肩和肩胛带的肌肉,特别是背阔肌、内收肌、上肢肌肉、腹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应着重训练其残存肌力,以提高其独立自理能力。肌力Ⅰ级时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肌力Ⅱ级时可以用滑板运动和注意运动;肌力Ⅲ级时可采用渐进抗阻练习。卧床期间,可采用拉力器在床上做腰背肌训练,用滑轮、重锤、吊环等进行肩的伸展、内收及伸肘练习。后期我采取多种体位训练时,要尽量迅速加大训练强度,用哑铃、铅球、沙袋、杠铃等辅助器械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还可以进行俯卧撑、俯卧位背伸训练及仰卧起坐等。

2.关节活动度训练 训练目的是为了预防瘫痪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以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康复训练中所占比例的大小由当时患者被动关节活动的范围受限的情况决定。如果其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则每天只需进行较短时间的训练;如受限情况存在,则需对该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活动,每个关节均应被动活动10~15次,每日至少做1组,应尽量使每次活动达到全程有效。

3.肌肉与关节被动牵张训练 包括腘绳肌牵张、内收肌牵张和跟腱牵张训练。腘绳肌牵张是为了使患者的直腿抬高>90°以实现独立坐。内收肌牵张是为了避免患者因内收肌痉挛而造成会阴部清洁困难。跟腱牵张是为了保证跟腱不发生挛缩,以进行步行训练。

4.基本活动功能训练

(1)翻身训练:它是一个基本的动作,也是床上坐起及穿衣等其他动作的前提。适用于早期未完全掌握翻身动作技巧的患者练习。

卧位与坐位转变训练:上肢功能好的患者,可直接通过双上肢支撑完成;对上肢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可利用绳梯或吊环进行训练。

(2)坐位平衡训练:正确的独立坐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练的前提。床上坐位分为长坐位和端坐位。实现长坐才能进行床上转移和穿裤、袜和鞋训练,其前提是腘绳肌必须牵张良好,髋关节活动超过90°。当患者能直腿独立坐于床上后,即可开始坐位平衡训练。可双手支撑保持平衡训练开始,至单手支撑,再到既抵抗一定破坏力,又能保持平衡训练。

垫上移动训练:适用于未能完成掌握下肢的摆放技巧和座位上较粗大活动技巧患者。

(3)轮椅训练:伤后2~3个月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坐位训练已完成,能独立15min以上时,可开始轮椅训练。轮椅训练的合适姿势是采用身体的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上方或后方(后倾姿势)或相反的前倾姿势。上肢力量及耐力是良好轮椅操纵的前提。轮椅训练包括向前、向后驱动,左右转训练,旋转、上下斜坡等训练。但需注意,在轮椅上每坐30min,需用上肢撑起躯干,或倾斜躯干,使臀部离开椅面减轻压力,以避免发生坐骨结节压疮。轮椅训练的具体方法如下。

在轮椅上的正确姿势:有些经常坐在轮椅上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在床上静养而导致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还有因疾病造成运动功能降低,骨骼缺损和疼痛等,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坐姿有困难。但如果长期不良的坐姿就会导致斜颈、脊柱呈“C”形、“S”形、髋关节和踝关节变形等。另外操纵轮椅进行长距离的行走时,对于坐姿的正确与否要求很高。所以初期乘坐轮椅的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坐姿是非常重要的。

练习时,可以面对镜子,从正面、侧面两个方向观察自己的姿势。首先看头和颈是否正直,脊柱也要伸直,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骨盆的位置要端正,不要倾斜。膝关节的位置要求髌骨正向前方,不要偏向一侧,如果两膝关节向内侧靠拢(髋关节内旋),则可用支撑架颈两膝撑开,保持膝关节的位置端正。两脚尖也要正对前方,使脚后跟能够触到脚踏板。

手握轮椅手轮圈的姿势:最常用的方法为,用大拇指和大鱼际的部位压扶在手轮圈的正上方,示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手轮圈铁管的下方,小指辅助在旁边,需扶在铁圈上,如果5个手指都进手轮圈,就会导致手腕不灵活。所以,接触轮椅用力的部位是拇指、大鱼际、示指、中指和无名指。肘关节不要向外过大,因为那样也会影响手腕的运动功能。

闸的使用方法:在做上下轮椅或其他的转移动作时,在上下坡道想停住时,一定要刹住闸,防止轮椅滑动。颈髓损伤者可在行走时,利用刹闸(向转弯方向的)进行转弯。

手和臂在刹车时的基本位置:轮椅在行走中,有时为了降低速度、转方向和停止时都需要用手臂和手来完成刹车(控制手轮圈)的动作。在进行前进、后退、方向转换时,这个手臂的姿势是操纵轮椅(刹车)的基本姿势。

如果刹车时,手抓在手轮圈上,肘伸的过直,或肘屈曲角度过大,都不利于刹车的用力。

手抓在手轮圈躯干垂直线的前方,肘关节呈微屈姿势,如果把手轮圈比作时钟,那么手的位置在10点位。

肘稍微屈曲刹车时,手接触手轮圈的位置与驱动轮椅行走的位置稍有不同。驱动轮椅行走时,只是用手指和大鱼际处接触手轮圈。但是刹车时则还需要手腕内侧部位夹紧轮胎侧。在驱动轮椅急进中,有时要突然急停,如果这时用手握在手轮圈顶部的后方,就会出现因惯性,躯干向前倾倒的现象,快速后退刹车时,则会出现前脚轮抬起,轮椅向后翻倒的现象。所以要将手握在手轮圈基本姿势的位置,躯干配合后伸或前屈就可以避免以上情况发生。

向前驱动轮椅是手和前臂的动作:同时提肩、屈肘,用手握在躯干垂直线的靠后方位置的手轮圈上,然后伸肘,用大鱼际和拇指指腹紧压住手轮圈向前下方用力推动(手在手轮圈上用力的距离尽量长一些),由拇指腹最后离开手轮圈。当手离开手轮圈后,两臂、两手要立即充分放松,并且惯性向下后方伸直画弧摆动,然后屈肘,手握住手轮圈成为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向后驱动轮椅的方法:两手握在手轮圈的基本位置上,将肘伸直,双肘不要展张过大,轻轻地向肋部收紧一些,然后屈肘两臂一起向后方用力拉至12点至1点位,然后松开双手抓握在手轮圈的基本位置上,往返重复这个动作。躯干有功能者可配合两臂进行前后运动。

注意:两臂在手轮圈上用力的距离要长,不要在手轮圈上短距离频繁地拉动,两臂用力要一致,避免出现曲线行走。

轮椅转弯时身体重心的移动:当快速驱动轮椅向前行走时,进行急转弯就会产生离心力,使身体向转弯相反的方向倾斜,不利于转弯。为了克服转弯时所产生的离心力或在范围比较狭窄的地方转弯,身体的重心在转弯时要向转弯的方向倾斜。如果想向左拐弯,那么先将躯干后仰,头、颈、肩同时向转弯的方向倾斜,然后用左手握住手轮圈在基本位置,右手继续摇动轮椅完成转弯动作。

颈髓损伤者用手制动手轮圈有困难,可利用轮椅的制动装置刹闸作为转弯的手段。比如向前快速移动,想向左转弯时,用左手将闸刹住,同时头、颈、肩向左后方倾倒,轮椅就会向左转。

轮椅静止原地转弯:轮椅在静止状态时,想要拐弯调转方向,可以将一只手握在手轮圈的基本位置上,使这个大轮成为一个固定的轴,另一只手向前推动或向后拉另一个大轮,转到想要达到的角度为止。

抬前轮练习:掌握抬前轮的技术要领,是每一个乘坐轮椅的人必须掌握的。因为掌握了抬前轮的技术之后,可克服外出时在路上所遇到路面障碍。比如路上有一条仅5cm深,宽10cm的小沟,或一个5cm高的台坎,轮椅的前脚轮直径为12cm,如果不会抬前轮技术,那么这个沟、台坎就成为前脚轮很难越过的障碍。如果掌握了抬前轮技术,先将前脚轮抬起,然后只用两大轮向前行走到沟或台坎前,把前脚轮越过障碍物后着地,用轮椅的大轮去过沟和台坎就变得很容易了。

从地面至轮椅的练习方法:从地面至轮椅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背对轮椅上法,将轮椅拉至正对自己背后的位置(前脚轮要向前),刹住闸后,用双臂支撑身体,把身体移入两脚踏板的空档内,尽量靠近轮椅的座位。然后两手握住轮椅脚踏板上部挨近座位的铁管水平部位,向上撑起,待两臂都伸直后,将身体重心移至一只手臂进行支撑,同时另一只手臂迅速地将手握住同侧扶手低的部位支撑后将身体重心移至这只手臂进行支撑,同时对侧的手也迅速地握住扶手低的部位,这时臀部已经达到轮椅坐位的高度将两臂伸直,身体后仰,臀部坐在座位前沿上,然后再用两手握住扶手高的部位,用力向上撑把臀部放到合适的位置坐好。弯腰把脚踏板扳回原位,把脚放到脚踏板上。背对轮椅上法,将轮椅拉至正对自己背后位置,刹住闸后,用两臂支撑身体向后移动至脚踏板前时,头部和肩部向前倾,两部用力向上支撑将臀部抬放在脚踏板上,然后两手握住脚踏板上部靠近座位的铁管水平部位,两臂用力向上撑起,然后将身体重心移到一只臂上进行支撑,同时另一臂迅速握住同侧扶手低的部位,然后进行重心转换支撑,另一臂迅速地握住同侧扶手低的位置,两臂同时向上用力将臀部放在座位前沿上。最后两手握住扶手高的位置向上撑起,调整好身体的位置做好,把两脚放在脚踏板上。面对轮椅上法,将轮椅的闸刹住,面对轮椅两手抓住扶手低的部位,两膝着地成膝跪立位,然后两臂同时用力向上撑,膝部离开地面。两肘撑直后,左手撑住座位的右侧部位(面对轮椅时),右手握住轮椅的右侧扶手低的部位(面对轮椅时),扭转身体180°转向,转身的同时,左臂承受身体的重量,右手迅速握住轮椅的右侧扶手(正常坐位)高的部位,臀部斜坐在座位上,这时左手握住轮椅左侧扶手(正常坐位)高度部位。两臂向上撑起,调整好身体的坐位姿势。把外开的脚踏板恢复到正常位置,将脚放在脚踏板上。

从轮椅至地面的练习方法:有以下几种,患者可以试着练习以下几种动作,然后根据自己适宜的方法进一步练习。以写字台式轮椅扶手为例,先将轮椅向后拉动,是前脚轮转向前方,刹住闸。弯腰将横带式腿托去掉,将脚踏板向上翻起来。然后双手撑住轮椅扶手低的部位将臀部向前移,躯干靠在轮椅的后靠背上,坐在轮椅座位的前沿后,用手将两腿尽量向前伸摆放。然后用两手抓住脚踏板上部铁管水平的部位,屈肘支撑控制用力将臀部慢慢下降坐在地面,成背对轮椅的长坐位,在用两肘用力支撑,抬起臀部向前移动完成下地的动作。

驱动轮椅上坡:在驱动轮椅上坡时,如果躯干靠住轮椅的椅背,自然形成身体的重心后移,向前推动轮椅就会出现轮椅的前轮抬起的现象,很容易发生向后翻倒。所以在上坡时一定要采用身体重心前移(即躯干前倾),坡道的角度越大,躯干前倾的角度就应越大。

下坡道的练习方法:下坡道也是因为坡道角度大小而下法有所不同,患者将轮椅的前脚轮抬起后,两手握住手轮圈,给手轮圈均匀地施加一些阻力,让轮椅向下滑落的速度降低,使轮椅控制住下滑的速度。在下滑的过程中要体会身体重心的移动并掌握住身体重心的平衡,只用两大轮慢慢向下滚动下坡。

转移训练: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转移训练包括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地面之间的转移等。在进行轮椅训练时可借助一些辅助器具,如滑板等。

轮椅-床转移:轮椅正对床的转移方法,轮椅座位的高度应与床面或训练台的高度大致相同。将轮椅面对床,离床有一些距离,将外开式脚踏板打开,将两脚提至床上,再向前移动轮椅,使轮椅紧靠床,刹住闸;头部和躯干向前屈曲,两手撑住轮椅扶手向上支撑,使臀部离开椅垫,并向前移动;将两手放在床上后,继续支撑抬起臀部,向前移动直至臀部移至床上;从床至轮椅的移动方法与从轮椅至床的动作相反。轮椅斜对床的转移方法,将轮椅斜着靠近床或训练台,将闸刹住;将一只脚放在另一侧脚踏板上,用手将该脚踏板立起,然后将两脚放在地面上,把另一只脚踏板也立起,左手放在床上,右手放在轮椅扶手上支撑,两臂同时用力支撑身体移到床上,从床至轮椅的移动方法与从轮椅至床的动作相反。利用滑板从轮椅-床转移方法,颈髓损伤双肘支撑能力差者可采用此方法;将轮椅放置与床的角度大约30°,并靠近床;将轮椅右侧的扶手取掉,并取以光滑的木板,一端置于患者的臀部之下,另一端搭在床上;两手抓住轮椅向滑板扭转臀部,并坐出轮椅,用两手支撑向床上移动。从床至轮椅的移动方法与从轮椅至床的动作相反。

步行训练:步行训练的目标是根据患者脊髓损伤情况,实现治疗性步行或家庭功能性或社区功能性行走。步行训练的基础是坐位和站立位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和髋、膝、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患者可通过训练独立行走,借助拐、支具或借助其他辅助器具行走。步行训练分为平行杠内训练和拐杖步行训练。

参考文献

[1] Robert H.Fitzgerald.骨科学.邱贵兴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David J.Magee.骨科检查评估.罗卓荆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 Cioppa-Mosca,J.骨科术后康复指南.陆 芸等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