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急惊风验案二则

小儿急惊风验案二则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盖小儿腠理不密,卫外功能薄弱,护理不慎,易为外感之风寒,侵犯太阳之表,循经脉由表入里化热,内传心包,引动肝风,而导致发热惊厥。中医治疗急惊风的原则是:以清热、息风、豁痰、镇惊为主。患儿高热无汗,昏睡不醒,颈项强直,痰鸣气粗,一遇触动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今天喷射性呕吐4次,经化验等检查,已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经西医检查,均恢复正常,依前方续服5剂后追访,未见任何后遗症。

【病例1】 高热惊厥案

张某,男,4岁。

壮热1天,突然神志昏糊,有时烦躁谵妄,两目斜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搐搦,痰鸣气粗,舌质红、苔黄厚腻,纹透气关,指纹色青紫,脉数有力,此温邪内扰,乘犯心包,肝风妄动之候,证属急惊。拟清热平肝,化痰开窍法,方用银翘散合钩藤饮出入,当否再候机宜。

处方:连翘、金银花各9g,薄荷(后下)、黄芩、炒白僵蚕各3g,钩藤(后下)12g,远志6g,石菖蒲、防风各4g。另用牛黄至宝丹1粒,分3次化服。

二诊:前进药饵颇中病机,搐搦已止,项强亦舒,神志较清,惟壮热未攘,痰鸣未除,两目依然斜视,舌质稍红,苔黄薄腻,脉数,指纹青紫。邪有退舍之象,再从原有基础上增进一筹。前方去牛黄至宝丹、薄荷、远志、石菖蒲,加玉泉散(荷叶包)9g,鲜芦根(去节)20g,玄明粉(分冲)、天竺黄各3g。

三诊:神志已清,目视正常,痰鸣大减,惟余热未清,神倦肢软,纳食寡味,苔微黄不腻,脉滑不数,指纹颜色基本正常,再拟固正清化,以善其后。处方:滁菊花、净连翘各6g,金银花8g,瓜蒌皮、天冬、麦冬各4g,川贝母3g,太子参5g,鸡内金2g。

证治评析:高热惊厥属中医急惊风的范畴。盖小儿腠理不密,卫外功能薄弱,护理不慎,易为外感之风寒,侵犯太阳之表,循经脉由表入里化热,内传心包,引动肝风,而导致发热惊厥。该患儿感受温热之邪,火盛生痰,内扰心包、扰动肝风,故显烦躁谵妄,两目斜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搐搦,痰鸣气粗等急惊风症状;指纹透气关,为气分热盛之征,纹色青紫属里热炽盛。急需清热平肝,化痰开窍。方用金银花、连翘、薄荷、防风等以疏风清热;黄芩配连翘清肺热、泻心火;加僵蚕、钩藤以息风定惊;更以牛黄至宝丹泻火解毒,清热开窍;石菖蒲、远志开窍豁痰。虽服药后惊搐甫定,但“壮热未攘,痰鸣未除,两目依然斜视,”仍有复燃之兆,继于前方去牛黄至宝丹、薄荷、远志、石菖蒲,加玉泉散、鲜芦根、玄明粉清热泻火生津,导热自大小便出,以泄其势;加天竺黄以增清热豁痰,凉心定惊之力。诸药合参,竟获转危为安之功。

①玉泉散:由石膏甘草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阳明内热,头痛烦躁,二便秘结。

按:张老指出,小儿惊风是儿科急症,首先要抓住危及生命的主要矛盾,及时控制惊厥,交防止窒息及呼吸、循环衰竭、脑水肿等,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中医治疗急惊风的原则是:以清热、息风、豁痰、镇惊为主。

【病例2】 暑温惊厥案

胡某,女,3岁。

患儿高热无汗,昏睡不醒,颈项强直,痰鸣气粗,一遇触动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今天喷射性呕吐4次,经化验等检查,已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今按脉弦数,指纹透过命关,纹色红,苔白腻,此暑温挟表,内闭心窍,证属急惊,姑拟清暑开窍,利痰泻火为治,慎防他变。

处方:香薷、瓜蒌仁各4g,连翘、竹茹、石菖蒲各6g,鲜芦根20g,西瓜翠衣9g,天竺黄、玄明粉(分冲)各3g。

二诊:服药2剂,气粗痰鸣好转,呕吐略平,身见微汗,惟患儿仍昏睡,四肢频搦,目闭不开,眼球上吊,舌苔脉象如前。此肝风内动,温热炽盛之故,改拟平肝息风为治。

处方:珍珠母20g,龙胆草5g,炙蜈蚣4条,生白芍、双钩藤(后下)各9g,白僵蚕、石菖蒲各6g,菊花4g。

三诊:翌日抽风缓解,四肢不僵,口能自开,神志较清,眼能睁开看人,舌苔如前,脉象转沉缓,内风趋止,湿热未除,法当化湿清热,平肝息风。

处方:藿香、佩兰各9g,清半夏4g,白蔻仁5g,山栀子、杭菊花、白僵蚕各6g,炙蜈蚣4条,珍珠母25g。

【小辞典】

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其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病死率高,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因此,在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季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患儿,应引起高度警惕。

四诊:服药5剂,诸恙均睹上举,体温正常,精神渐复,神志清楚,惟手指时有颤动,食欲较差,此邪去阴虚胃弱之故,再拟益阴健胃治之。

处方:肥玉竹、双钩藤(后下)、生谷芽、生麦芽各9g,生白芍、鲜石斛、鸡内金、甘草各6g,杭麦冬4g。

五诊:又服药5剂,手指已不颤动,食欲大增。经西医检查,均恢复正常,依前方续服5剂后追访,未见任何后遗症。

证治评析:乙脑多见于夏秋季,属中医“暑温”的范畴。患儿感暑湿温热之邪,温邪上受,逆传心包,又兼湿阻痰壅,热处湿中,蒸淫之气上迫清窍,因而高热无汗,昏睡不醒,痰鸣气粗;痰热内扰,热极生风,故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纹透过命关,虽属凶险,但纹色红仍有表证之象。首诊拟清暑开窍,利痰泻火为治,清暑乃是于清泄之法中寓透营转气之义。案中治疗过程随机应变,圆机活法,初断属暑湿挟表,热重于湿,先治暑热,后治湿热。先祛其邪,后扶其正,因药证相应,故疗效较速,又无后遗之证。再如用药,虽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但病势亦重,欲迅挫其势,故药量较重,取其病重药亦重,力取克邪,其中亦有少量的香窜温药,如香薷等,取其辛散,以助驱邪。张老指出,在暑温治疗中如用香窜温药,需和清热泻火药同用,而且必须适可而止。

按:诚如张老所指出的:小儿疾病变幻多端。需要根据辨证论治精神,证变则法变,灵活用药,不可拘于一法一方,方能达到应变愈病的目的。本文所举病例说明了这个问题,案一属温邪痰热内扰心包、肝风欲动之证,故先用清热平肝,化痰开窍法而奏效,再拟固正清化而收全功。案二属暑湿挟表,热重于湿,先治暑热,后治湿热。先祛其邪,后扶其正,因药证相应,故疗效较速,又无后遗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