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思想品德课现有评价制度

改革思想品德课现有评价制度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评价理念。这些问题是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制约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最大问题就是现有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标准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一观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评价理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评价不是为了单纯对教师进行排序、奖惩、晋职升级,而是为了发现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教师工作的进一步改进;评价是评价教师在工作中的行为,而不是只关注行为的结果;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目前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继续提高和专业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其次,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评价价值观。“教师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充满同情与理解的过程,评价者应该尊重每个被评价者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验,使评价活动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的交互活动,通过评价活动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帮助被评价者自我成长;在评价中尊重、信任、关心教师,把实现社会、学校发展目标与满足教师的多方面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运用外在的奖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且注重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把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地加以同步实施。”[1]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受到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个目标如何在作为学校教育实施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评价重心应当放在哪里?评价主体有哪些?具体如何操作……这些问题是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制约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最大问题就是现有的评价机制。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的观念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改观,但他们面临的实际情况却让其十分无奈:在高喊“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却在变本加厉地进行着,尤其是在宣威市这个教育氛围浓厚的地方。云南有句俗话——“云南的教育在曲靖,曲靖的教育在宣威”,年年攀升的升学率让人们的眼里只有分数,只有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素质教育的“盛宴”。

一、重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念

(一)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是: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它由评价专家或具有评价资格的人制定,犹如一把丈量物体的尺子,具有通过性和客观性;一套测评方法,它的制定有科学根据,使用要遵循操作规范;一个专门的过程,由专人负责,评价主体与行为主体关系越远,就越具有公正性。总之,评价追求的是客观、科学、公正,力求定量化,力除来自行为主体的主观性。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出现了“双重脱离”:评价主体与教学主体的脱离,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脱离。

这种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局限是:评价功能主要强调了甄别性与终结性,发展性和形成性不够;评价主体单一,他评多,自评少;评价客体比较片面,重视评价教师的教(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课堂教学环境共同组成的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关注不够;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共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和灵活性;评价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客观化和量化,人文关注和质性评价不够。

以上教学评价的局限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评价功能的异化容易造成教师墨守成规,不能起到促进、激励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评价对象的片面,容易造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评价标准的量化,不利于教师弘扬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手段的单调,使得所收集的教育信息容易失真。

(二)确立“以学论教”的评价观点

1.“以学论教”评价观确立的依据

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谁,历来有不同的观点:(1)“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特征是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评价标准突出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技巧等评价指标,致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放大,教师占用了课堂上的全部时空,成了课堂中的主角。(2)“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地学习。(3)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由认知系统、策略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这种评价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其关注的中心。[2]

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课程观的核心。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课堂教学也是学生展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学活动更多地考虑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在学生观上,强调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在教师观上,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满足学生多样的需要;在教学目标观上,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课程观上,突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是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为主。

新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任何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都应该体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的观点。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新的评价理念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状态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即要树立“以学论教”的评价观。这一观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2.“以学论教”评价观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过程,既涉及教师,也涉及学生,既有过程,也有结果。其中的“学”既包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也包含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既包含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也包含教师的教学效果。

“以学论教”评价观把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新的评价理念不仅注重对课堂教学终结的评价,更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使师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判断:

(1)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欲望,对各种活动是否具有极大的热情。

(2)学生的交往状态。学生是否愿意与他人交往和讨论,以及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3)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思维的广度、敏捷度、创造性和灵活性。

(4)目标达成状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是否达成。

当然,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关注教师“教”的行为,但在关注的焦点上,它不是关注教师如何表现自己的教学技能,而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才能称之为有效的学习。

3.确立“以学论教”评价观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先,有利于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受到挑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会被空前地重视起来。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生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将同时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有利于转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进教师以往“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注意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例如,教案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

【案例】[3]

教学内容:创建新集体[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优秀班集体对每一位同学成长的意义,了解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小学班集体的特点,通过展示自己对新集体的期望,提出自己的努力目标,并通过两难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白创建优秀班集体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愿意为打造优秀班集体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对新集体的展望。

教学难点:在新集体中学会处理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教学过程:

续 表

【评析】与传统的教案相比较,该教案呈现出来的不再是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问题,而是突出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开展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展示个人教学活动能力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天地,在交往中师生得到共同发展。在该课中,课堂总结不再是重复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记住哪些东西,而是让学生参与总结与反思,看看自己能够为班集体建设做些什么,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本课所学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最后,有利于转变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进教师重新反思上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来。因为“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只要教师能促进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经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与以往不同,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重心的转移和变化。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思想品德课的好课标准

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上出一堂好课呢?一堂好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自身的特点,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求[4]

1.追求教学目标的最优实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教师最关心、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能否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受到教育。因此,判断课堂教学好坏程度的根本标准有两条:一是看课时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怎样,因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归宿点;二是看为取得这些教学成果或者说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师生消耗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学校花费了多少经费。由此决定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最优实现,从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新课程的理念来说,它不仅指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指显性的可以表达的教学目标,还包括隐性的难以言说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优实现。

2.体现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有这样一些看法和态度:思想品德课就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没意思又无实用价值,要不是为了中考,我真的不想学。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意见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就需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坚持情理互动,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趣味性、学科性、思想性,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谋求人文与科学、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第一,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趣味性是人们的向导,没有趣味性,学生就不爱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不想学到学,从不爱学到爱学,对思想品德课有一点兴趣,这就是了不起的教学成果,我们也就完成了很大部分的教学任务。相反,如果我们上完了这门课,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一种反感、抵触情绪,那我们的教学就失败了。因此,趣味性应当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丰富教学形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囿于各种原因,不能做到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教学形式上也就难免显得传统和单一。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角色转变的同时,思想意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如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他们足够的展示时间和宽阔的平台,你能发现他们会对思想品德兴趣盎然。比如可以让学生以辩论会、演讲、小组表演、观看影视资料、组织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展开学习。“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使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加思想品德学习的厚度。初中各门课程间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会跨学科学习。思想品德课属社会科学,与语文、历史、英语的联系较大。仔细研究人教版初一的教材会发现,思想品德与语文的内容安排在大体上是一致的,如思想品德七年级是“个人成长”,包括了“珍惜新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珍爱生命”等九个章节;而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单元安排分别是“生命”“理想”“自然”等。如能在教学中巧妙地借助语文学科知识,无疑会为思想品德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而历史上的史实、典故更是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借之一用又何妨?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法本身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3)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保持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思想品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而绝非白纸黑字的知识点,所以很多初三的学生总是在考试前突击时事,还是为考试所奴役。一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思想品德课便成了被榨干水分的甘蔗,全无味道,而且严重的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生活联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和思想变化,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一般情况下,许多学校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来完成。其实,如果思想品德教师能够担任或者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就能促进教学。与生活联系,要引导学生多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并能运用所学进行正确地分析判断。如在学生了解了2012年黄岩岛事件、钓鱼岛事件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辨别如何理性爱国。新交通法规的出台,加大了对闯红灯的惩罚力度,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确法律法规的特点,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信心。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趣味性,方法可能还有很多,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浅见而已。只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用性,使学生相信它的真理性。趣味性虽然重要,但它只是人们的向导,基础还是靠科学性,离开科学性的趣味就是庸俗性,也谈不上思想性。因此,光讲趣味,不讲科学不行。一些学生认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是科学,是有用的;思想品德不是科学,只是空谈,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他们不想学。因此,我们一定要讲出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

加强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和有用性要做到:

(1)概念原理的形成、表述、解析要准确。概念原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事例归纳法和过程归纳法。但无论何种方法,都要经历下列过程:引导学生罗列体现概念或原理的事例阶段——引导学生对事例分类或对阶段排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共同要素尝试对该概念或原理下定义——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析该概念原理,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

(2)要重视证据的作用,概念原理的讲授要有根有据,而且根据必须科学、真实、充分。凡科学真理都是有根有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讲出概念原理的证据,而且要充分,既要有实例和数据证明,又要有理论论证;既要有事实论证,又要有价值论证。只有讲准确讲充分,才能使学生信服。中学生崇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用他们相信的东西来证明课本中的观点和原理。换句话说,我们除了引导他们用熟悉的事实来说明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用其已知的科学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成果来证明或检验课本中基本原理的真实性。

(3)要讲一点概念、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融入一点问题解决史,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办法。概念原理教学,如果能够有一点历史的叙述,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有许多好处:可以通过比较,在学生认识到现在的结论更科学;可以消除学生在这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因为学生的许多想法都是在人类认识史曾经出现过的;可以渗透一点科学的态度、探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可以了解前人的成就、留下的问题,从而把继承的义务和开拓的责任结合起来。总之,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更加确信现在结论的科学性,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迪、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发展。

(4)要辩证,不要绝对化,要揭示真理的相对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凡是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都是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不要把话说绝了,把话说绝了不利于学生接受本课程的原理和观点。越是讲得绝对,不允许学生提问题,学生越不相信;而且说得过分绝对,也不利于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盲从心理,这与本课程的任务不符。

第三,增强感染力,加强教育性,突出思想性。思想品德课是思想之学,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但要求趣味性、科学性,更要增强感染力,加强教育性,突出思想性,这是由思想品德课的性质所决定的。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活于不同的家庭,成长于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现实生活和世界各地的各种事件和思潮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他们,他们的思想多是摇摆不定的。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他们脑子里都有影响,孰是孰非,他们很难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之下,加强本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思想品德课有责任用理论观点武装学生,从科学理论上帮助他们去认识这些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学生思想脉搏、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基本原则和观点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中,要注意如下四点: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坚持情理互动、以情感人;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和生活性,坚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认知与体验的结合,注意活动育人;三是分层次要求,区别对待。根据教材和初中学生的特点,应以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爱国主义和道德法制教育为主,侧重于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

3.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得当,体现合规律、合个性、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第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符合师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任务的最优实现。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有功能、适用范围,某一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适用的、有效的,但对于另一条件,则不一定适用、有效。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符合师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校的现有的教学条件。从教学任务看,新知识教学,一般用阅读、讲授和谈话法;解决理解上的障碍,一般用举例说明法和讲解法;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疙瘩”,一般用讨论、说服、情感体验和价值论证法;复习知识,一般用阅读、专题讨论、串讲、联系和图示法。培养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则主要靠“用”,一般采用讨论、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和综合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的特点看,如果是知识性、材料性的内容,则采用阅读法和讲述法;若是抽象的观点和原理,则用启发讲解与学生思考领悟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情况看,如果是低年级学生和慢班,活动、演示、讲述、讲读、讲解和谈话采用得多一些;而高年级学生和快班,则讨论、讲解、讲演、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采用得多一些。

第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力求主导与主体实现最佳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使主导与主体实现最佳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也是教学方法使用艺术的精髓和根本要求。它要求教学方法的使用,既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启发、引导、组织、调控作用,但又不能搞“教师中心论”。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服务的,必须以学为依据,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和效果要受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制约。同样的道理,我们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但也不能搞“学生中心论”。因为教学实践证明,离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搞所谓纯粹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放任自流,教学效果也不好。为此,必须力求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把教师的目标引领、点燃激情与学生感知教材、自主学习,教师设疑、质疑、启发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解疑,学生质疑与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精讲与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教师鼓励创新与学生积极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密切配合的动态平衡状态,达成目标同向、信息输出输入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体现合规律和合个性的统一,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与自己的个性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有人说,讲课应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中人物般的形象、戏剧性的冲突和诗一般的激情,笔者认为,我们讲课虽然应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但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吸取,思想品德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思想品德课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常识教学基础上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其德育为主、德智兼容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具有社会性、认知性、情感性、实践性特点,据此,我们应该以深刻的道理、生动的材料、富有感情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有趣的体验活动进行教学。教学艺术风格是合规律和合个性的独特魅力,合规律是教学的科学性,合个性是教学的灵魂和魅力。每个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魅力,形成自己相应的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如情感性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活动型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或情理交融型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4.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和谐优美

课堂教学如同做文章,布局结构很重要,因为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功能和结构是密切联系的。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因此,要最优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必须科学合理、和谐优美。

首先,课堂教学结构的逻辑顺序,即活动步骤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保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其认知结构中有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同化新知识的旧知识或观念。否则,就会造成无意义的机械学习,降低教学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各步骤的时间安排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课堂教学结构和谐优美,给人以艺术享受,应力求做到展与收、断与续、动与静、张与弛、师与生的和谐统一。

5.注意课程的体系建构,着眼于宏观效益

不同的课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课型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具有不同的功能。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施不仅要研究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而且要注意课与课之间、不同课型之间、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配合,优化课程的体系结构,并努力协调好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全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宏观效益。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设计

1.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类型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课堂教学评价项目的组合,即规定评定哪些项目(或要素),不评定哪些项目(或要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定得简练、明确、详略得当,以利于获得评价所需要的各种准确信息。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定得过多、过细都不利于评价者掌握,且容易造成较大误差;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定得过少、过粗也不利于评价的客观性,这样都会导致评价结果集中在某一个等级,难以分出优劣。

有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课堂教学要素分割策略(见表5-1)。这种设计策略是根据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把其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另一种是教学行为分析策略(见表5-2)。这种设计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行为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具体评价项目围绕上述三种行为展开。

表5-1 思想品德课深圳教学评价表(据课堂教学要素分割策略)

续 表

表5-2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据教学行为分析策略)

续 表

2.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保证能正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确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让对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富有主要责任的教师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准确和有效收集、传递评价信息。在设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我们采用分领域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学科教学共性的前提下,突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提高其实用性。

(2)可行性原则。评价的程序实用,策略可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方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3)人本性原则。人本性首先是评价的实施必须是符合伦理的和合法的;其次,基于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反思,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即重视“当代人”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而不是一味强调外在物质性的“有用”或“艺术化”。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只有把握住人本性才能使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才能使生命、个性在课堂中得以发扬。

(4)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反映思想品德学科的自身特征,并为不同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5)导向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

(6)发展性原则。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运用评价手段、看待评价结果,重在激励,重在引导,重在监督,重在鼓励教师自我评价、自主发展。重视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辩证地看待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延迟评价,甚至以不评价来代替评价。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表设计展示与使用说明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思想品德课学科内容及教学的特点,设计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表如表5-3所示:

表5-3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表

续 表

各项累计得分85分以上为优,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评价人:________

(1)评价要点内涵界定

①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第二,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第三,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一方面,从科学理性出发,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具有科学意识、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从人文性、社会性出发,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关注群体间的社会交往和课堂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第四,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教学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第一,学生主动参与。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1/3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1/2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时间。

第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并养成习惯。体现“以学论教”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并积极建立群体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其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重角色的选择中,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良性发展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学会自我评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第四,鼓励创新。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

③学习资源

第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不会自动进入学习领域,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为学生选择的学习资源既要与教材内容相配套,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第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师生合作促成新资源的生成。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从中掌握如何收集和处理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师生共同的行为,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也要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促进新资源的生成。

④学习环境

第一,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能理解、尊重、宽容学生,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课堂教和学的活动在宽松、畅快、和谐、融洽的情境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言论自由,不是一言堂;每个学生都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不受歧视和讥讽;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合作。

第二,学生可自主选择,有平等地参与、融入课堂活动的机会。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第三,师生之间通过对话,相互交流、启发,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既成全了学生,也成全了教师,师生都能在教学中体现各自的生命价值,两者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应提倡“共享式”教学,努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双向成长。

⑤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

第二,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态度端正,表现为乐学、会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一些问题形成正确的判断标准。

⑥教学特色

为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本评价方案特设教学特色评价指标。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项或几项基础指标发挥得特别突出,或者基础指标之外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独创性,均可视为具有教学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教师课堂教学有无教学特色,如有,要详细记录,课后与共同听课人员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并做如下处理:决定基础指标的二级或一级指标在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或两个等级;决定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结果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一个或两个等级。

(2)课堂教学质量的概括性描述

课堂教学水平可分为四个等级,具体阐述如下:

①无效教学(不合格课)(D级课60分以下)

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枯燥乏味,令人无精打采,学生是教师或教材提供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是许多学生接受不了的。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个人或小组活动),似乎只是一种“为活动而活动”。课堂教学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缺乏对概念发展的明确联系。知识和能力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到质量上。

②有效教学的起始阶段(合格课)(C级课60~74分)

教学设计、实施、内容符合课程目标,包含若干有效教学的要素,有目的性。能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活动。教学经过了认真的设计,教师能较好地实施教学,但教学内容可能不重要或者不合适,教学可能没有成功地解决大部分学生所面临的困难,课堂的文化氛围阻碍了授课的可接受性或有效性。总而言之,在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及在发展学生成功运用这一学科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缺陷。

③完成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良好课)(B级课75~84分)

教学有效性,指教学能涵盖大部分学生,学生积极地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如调查研究、和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阅读等)。学生参与面大,且有充分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中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教学经过精心的设计,教师也能很好地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并发展学生成功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关注方面仍旧有限。

④优质教学(优课)(A级课85分以上)

教学有明确的目的性,符合课程目标且符合这一班级学生的实际,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如调查研究,和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阅读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素质、社会素质。教学经过精心的设计,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很艺术化,课堂教学灵活自如且能兼顾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和态度,并发展学生成功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目的

关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要真实、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目的要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课堂教学、探究教学改革、切磋教学艺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1)通过听课、评课,寻找教师教育教学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评课有两种:诊断性评课和研究性评课。诊断性评课的目的主要是对教师进行考核、检查和评价,也可以对新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以便找出问题,采取措施,加强指导。研究性评课的目的是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合作研究教学的有效形式,通过分析教学的得失,探索改进教学的方法,这种评课是最有意义的。例如,在上公开课、研究公开课时,一些教研组往往采用集体备课、讲课的方式,围绕着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深入探讨教学,不断修改教学设计,形成了一个设计教学—试教—评课—改进设计—评课—再改进的反复过程,使这一课程的教学逐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所以,公开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有人认为这是作假,其实这样的研讨课,其意义恰恰在于备课、试讲、改进的过程,正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听课,备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2)通过听课、评课、实践反思、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实践+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是教师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对自身教育行为的深刻反省。虽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总是经常反省自己的教学,但那往往是不深刻的。而有组织地听课、评课则不然。听课后进行评课时,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要考虑以下问题:这是一节什么课?学生应当学习什么?学习的情境是怎样的?教师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需要?教师采取了怎样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被激发起来了?课堂氛围如何?学生得到了什么?如果换了我,我怎样处理这个问题?……通过这些反思对他人的反思、互帮互学,可以使评课对教师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使教师得到感悟和启示,甚至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3)通过听课、评课,探究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研究做出贡献。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体,是对富有价值的教学经验进行理性的提炼和概括而形成的一套教学操作的程序、规则和方法,比如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等。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对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后创建的。探讨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细致的、深入的研究,听课、评课是开展集体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策略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的最好方法。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基本主体与方法

1.教师自我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他人评价为主,授课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评价者有时不能真正理解被评价者的意图,这样容易导致评价失真。因此,让教师自我评价就十分必要。同时,通过自评,还可以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该评价方法是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将自己课前设计与课后教学效果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主动听取听课教师、学生及他人的意见,从而全面认识自己的授课情况,寻求改进措施。教师自我评价不必做出结论,但应经常写教学反思笔记。

2.教学管理人员、同行(同教研组)教师评价

即由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组)或学校的其他教师对该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一评价的内容有:教师对本学科的掌握程度;能否对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是否尽到课堂教学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讲授质量、课堂讨论、学生的感受等。教学管理人员、同行评价易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评价的方法是:随堂听课,在听课过程中用评价标准衡量评价对象的课堂教学,肯定优点,明确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个人对本节课程教学的看法,适时与评价对象交换意见。

3.学生家长评价

目前有许多学校将课堂教学向社会公开,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课。这样做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而支持、配合学校教育,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家长并不真正懂得课堂教学,因此他们听课往往是“外行看热闹”。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学校可以选择学生家长能够了解的评价要点来引导家长听课,如教师是否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踊跃、学生是否能听懂教学内容、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等等。对于家长的评价,学校应在充分统计的基础上,辩证地加以分析,要看主流,而不能根据个别家长的意见片面地下结论。

4.学生参与评价

学生是对教师教学的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受欢迎程度及师生人际关系,尤其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主要是从个人的学习角度评价教学,他们缺乏对教学目标或意图、内容和方法上的总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甚至师生关系都可能使他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表现中产生一定的误差。这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使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学生评价与其他评价相对照如表5-4所示。

表5-4 学生评价与其他评价对照表

续 表

说明:情况介于A、C之间的为B,在你认为符合的项目内打“√”。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实施的过程

1.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听课者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和经验,另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听课技术要领,同时还要做些准备工作。

(1)熟悉评课标准,充分把握教材。对课程标准应做到三个弄清:①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②弄清教学建议;③弄清教学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掌握教材应做到“三准”:对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认识准,对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对课后训练目的要求掌握准。

(2)学习和掌握有关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信息。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作为评价者应关注、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这样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去正确评价课堂教学。否则,只能作为一个外行去“看热闹”。

(3)了解被评价的教师和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课堂教学评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用一个“模子”去衡量不同教师、不同班级的课。从教师来看,教师的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教学经历等会影响其教学;从学生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和班级管理情况也会影响课堂教学。在听课前应对这些实际情况作一定的了解,才能对一节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做好听课时的观察和记录工作

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在听、看的同时,听课者还要对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即还要“想”。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将“听”“看”“想”三者结合起来。

(1)听:一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课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五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2)看:一看教师。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等等。一句话,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二看学生。学生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练习、板演、作业情况;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得当;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等等。一句话,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3)想: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更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时还需要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实质。

听课者将课堂上“听”“看”“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就成为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实录;二是课堂教学评点。

课堂教学实录包括:

①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节课等。

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

③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安排。

④学生活动情况。

⑤教学效果。在记录的详略程度上,根据需要可以有三种:一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三是纪实,把教师从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在课堂观察中,除做好一般的记录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课堂观察的量表,如表5-5、表5-6、表5-7所示。

表5-5 课堂教学观察量(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说明:优:5分;良:4分;中:3分;差:2分。

表5-6 课堂教学观察量(教师行为等级量表)

说明:优:5分;良:4分;中:3分;差:2分。

表5-7 课堂教学观察量(师生互动等级量表)

续 表

完整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做好课堂教学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课堂教学评点是指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课堂教学评点内容包括: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等。

3.做好课后的分析整理和评课工作

听课结束后,听课教师要将课堂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为评课做好准备。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评价者要客观地反映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评价者通常是采取交流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给授课教师解释的机会,通过评价主客体之间的充分交流、对话、答辩,最终达到成绩讲够,问题也显现无遗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克服评价的随意性,以免挫伤被评价者的自尊心。

(2)平等沟通。他评应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座谈、讨论、交流、探讨、提问、答辩的形式进行。平等是沟通的前提,只有所有参与评价的人都保持平等的心态,都把他人看成是共同学习的伙伴,评价过程是共同探究的过程,人人都是评价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的客体,大家才能胸怀坦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有所获,评价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讲究实效。发展性评价观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对于上课教师来说要立足于“帮”,而不局限于“评”。就是要通过评课,让教师明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以利于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同时也得到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反思、内化,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