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调查评估方法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的推进

基于调查评估方法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的推进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存好未来的档案文献遗产,对具有档案文献遗产潜力的制品的质量进行前端控制是必要的。这显然是对以环境因素为主的预防措施的高度认识,不论是档案文献遗产还是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毫无例外地得到相似的结论。
基于调查评估方法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的推进_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5.3.3 基于调查评估方法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的推进

档案文献遗产存在整体价值、部分价值、个体价值之分,馆藏也有整体、部分和个体之别,这些因素必然直接影响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推进的层面。因此,推进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技术时,需要分层考察,分步推进,力度适当。

5.3.3.1 前端控制技术

遗产一旦形成,其质量无法改变,否则就破坏了遗产的真实性。从这个角度看,现有遗产的保护往往是被动的。为了使保护具有主动性,重要的方法是前端控制。

前端控制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具有成为遗产潜力的人工制品,在制作过程中把握好其质量,以减少日后保护的负担的行为。制作过程中把握质量,包括选择优质原料、精心制作等。例如,在图书档案界,对那些具有美学、科学历史、艺术、社会价值的图书采用碱性纸张制造(欧美国家通常在这种碱性图书的版权页上标有鲜明的“碱性”(Alkali或Alcalin)标志。笔者提出,主动研究信息记录材料,将其纳入档案文献保护的研究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前端控制技术思想,其重要目的是筛选优质材料作为档案文献载体(详见第2章)。

前端控制需要依靠一定的技术标准。国际上已经出台了类似的标准。例如,对于纸质载体,国际上已制定了耐久性纸张的质量标准。[15]研究表明,“文件用纸,需要这种碱性纸张”。[16]

因此,通过前端控制,可以增加遗产自身对恶劣环境的抗性,提高档案文献遗产的耐久性,延长遗产的寿命。为了保存好未来的档案文献遗产,对具有档案文献遗产潜力的制品的质量进行前端控制是必要的。

5.3.3.2 整体性预防技术

Gaêl De Guichen早在10年前就说过,“昨天我们看到的是物品,今天应该看到藏品”[17]。这表明了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不能再局限于单个物品上,而需要从整体上加以对待,这便构成了整体性预防策略。

从价值层面上看,整体性预防技术是对于档案文献遗产整体价值的保护。

随着遗产概念外延的扩张,遗产数量越来越多,遗产层次越来越丰富。以单个物品为对象的保护降低了效率,甚至会因小失大,降低整个藏品保护的质量。“如果藏品的主要部分需要拯救的话,它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单个物品进行保护。这意味着,对于保护工作者来说,焦点需要集中在通过控制藏品的环境条件来预防或降低物品的降解速度。”[18]

一般而言,绝大部分藏品是完好的,如果不采用预防措施,任其老化甚至损毁,则必然增加治理的范围和难度,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从总体上把握遗产,采取整体性预防是最为积极的、主动的措施,是制订技术策略的首选。这和我国档案部门所言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文物部门倡导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和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预防策略有着丰富的内容。早在2000年时,欧盟在芬兰万塔市制定了《面向欧洲的预防策略》。该策略分为基本原理、策略主题、行动纲领和欧洲水平上的建议四个部分。在此框架下,捷克从培训、信息利用、大众参与、方法、政府规定等方面制订了相应的预防策略。[19]意大利《计划发展指南》将预防策略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保护诊断,识别问题及其解决的必要行动;(2)开发和执行干预项目;(3)开发“技术维护计划”,在上一阶段所列行动的指导下,管理藏品进一步退化的危险;(4)训练博物馆维护人员,并与其他感兴趣的组织分享结果。[20]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GCI)的Jim Druzik推荐了一种预防策略:预防科学的研究框架包括识别藏品的威胁、证实危险、确定经济合算的方法来检测危险、开发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方法四个发展阶段。[21]巴黎市照片修复与保护工作室(ARCP)通过评估各项研究的特性和需要,制定保护政策,建立保护的优先权[22]

Gaêl De Guichen曾经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预防计划,即组织的每个人都参与,对遗产实施明确的、直接或间接的措施,旨在降低自然的和人为的降解原因,增加藏品的预期寿命,并确保他们所载信息的传播[23]。他还预言,这种综合性的预防计划将会逐渐在每个博物馆得到实施。这显然是对以环境因素为主的预防措施的高度认识,不论是档案文献遗产还是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毫无例外地得到相似的结论。因此,就如美国历史与艺术作品保护研究所(AIC)所认为的那样,“预防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该过程贯穿于文化财产的终身,即使是在人为的介入下,也不会终止”。[24]

可见,整体性预防贯穿于藏品终身,预防不局限于技术的使用。然而,单从技术层面上看,整体预防技术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控制技术。正如台湾故宫博物院岩素芬所言,“还是要从环境改善着手,才是釜底抽薪之道”。[25]“在欧洲,所有的博物馆、历史建筑和档案馆的藏品要么受到陈列的影响,要么受到储藏条件的影响。不合适的环境条件是藏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因为这种破坏的效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见的,这经常使得藏品变得更为恶劣。当这种损害被注意到的时候,该藏品的组织结构可能已经脆弱不堪了。”“因此,拯救这些藏品的主要方法是营造一个合适的室内环境。要达此目的,就需要对文化遗产实施可持续管理,包括更好的预防策略,这是非常重要的。”[26]这进一步表明了环境控制对于整体预防的重要性。

环境可以分为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采取相应的保护技术策略。美国历史与艺术作品保护研究所(AIC)认为,预防是通过对下列政策和程序的明确表达和执行来减轻文化财产的恶化和损毁:适当的环境条件;藏品储存、展览、包装、运输和利用的处理和维护过程;综合的害虫管理;危机的准备和应答;重定格式或复制。[27]据此,静态性预防侧重于库房环境条件的控制,包括库房温湿度、光照度、灰尘度等因子的控制。目前,自动控制系统(如BAS)能够有效地对这些静态因素进行控制。动态性预防则侧重于包装、展览、存取、利用过程中等遗产实体发生位移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防盗、防火、防蓄意破坏等技术。因此,整体性预防是动态与静态预防的有机结合,见图5-3。

5.3.3.3 部分或个体优先保护技术

对于某些或某件(组)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需要提供特殊的保护条件,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进行优先保护。从价值层面考察,这种优先保护方法是对档案文献遗产的部分或个体价值的保护。从20世纪末,我国档案系统开始了特藏室建设,这不仅是对档案文献遗产价值的遴选,也是优先保护策略的体现。

优先保护策略在博物馆有着广泛的应用。从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来看,欧美博物馆的发展是一种“加法运动”,不断进行改建、扩建和加建。[28]至20世纪末,全世界博物馆总量已经接近4万余座,珍藏无以数计。各馆都有自己的珍藏,在不具备整体性保护条件时,往往优先对本馆的珍藏或“镇馆之宝”进行保护。因此,优先保护是一种重要的保护策略。对于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馆藏机构,这种策略十分有效。在图书馆,对善本特藏除了提供优先的保护手段外,常常通过限制借阅以加强保护。例如,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拥有大量珍籍,包括20万册埃及古文书、200万幅画像、贝多芬和莫扎特等大音乐家的乐谱、手稿等十类特藏。其中,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往往不提供给普通读者阅览。法国国家图书馆的1100万册呈缴本和声像资料只能就室阅览,开架外借的书只有30万册,藏书往往通过限制使用进行优先保护。

img54

图5-3 保护体系中整体预防技术

为了实施优先保护技术,国际上研究了不少方法。其中,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微气候(microclimate)法。微气候法直接围绕着人工制品的环境,它可以在一个密封的陈列橱、箱柜或档案室内进行创造。一些国际组织关注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哥本哈根的室内空气污染工作组(Indoor Air Pollution Working Group,IAP)就是这样的组织之一,其兴趣专注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和历史建筑等的空气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并就其控制提出建议。[29]在2001年的室内空气污染工作委员会的第四次会议(4th Meeting of the Indoor Air Pollution Working Group)上,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Dario Camuffo等在《微气候:博物馆困难的变量》一文中就微气候控制的实践问题和与会代表交换了意见。[30]

其实,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微气候对于保护物品方面的作用。19世纪40年代,欧美和日本的妇女用袋装除氧剂保管药材、衣物非常风行,欧美一些博物馆目前仍然采用这种方法保存珍贵的油画作品,其实质是微气候控制方法。“对人工制品提供微气候,比建筑的一部分或整体更为经济和节能。”[31]美国东北文件保护中心(NEDCC)认为,它适合于保护“任何大小和形状”的档案文献遗产。[32]

通过微气候营造小环境一直是加拿大保护研究所(CCI)开发的项目。该所开发了开罗博物馆皇家木乃伊陈列室、以色列博物馆死海画卷(Dead Sea Scrolls)的优化储存环境等,它们成为有机材料部分控制的成功案例。[33]博物馆展厅或储藏箱进行湿度方面的安全和有效的控制,就采用了MCG30微气候控制系统(The Jacobs MCG30 Microclimate Control System)。[34]加利福尼亚大学成功地开发了一个害虫控制的微环境研究项目,使用纯氮控制替代有毒副作用的化学杀虫剂,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我国国家图书馆保护专家建议,采用氮气库技术保护《四库全书》在实践上是可行的。显然,对于某些馆藏的重要档案文献遗产而言,微气候的控制可以提供合适的保护条件,从而有效地延长这部分遗产的寿命。

在我国,针对那些没有享受到其应有的保管环境和保护措施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国家档案局有关部门在2001年对建立特藏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以便确立珍贵档案的保护策略。目前,有些省级档案馆已经开始着手这些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湖北省档案馆拟定了《关于拟定“湖北省档案馆特藏档案入选原则、标准与范围”等文件的报告》,这对于改善馆藏档案的保护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5]事实上,不论是档案、图书还是文物,在遗产膨胀的当代环境下,在有限的投资无法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建立特藏室或通过控制小环境,对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加以优先保护。一旦经济条件逐步好转,这部分档案的优先保护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过渡到整个档案文献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微气候控制、特藏室等部分和个体优先保护手段都只是一种过渡措施,最终必将走向整体性保护。

5.3.3.4 部分或个体治理技术

部分或个体治理策略是针对某一部分或者某个遭受损毁的藏品实施治理或修复技术,即进行后端处理。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遗产有时会遭受外界的侵害而招致这样或那样的损坏,这时,保护策略就需要进入后端处理阶段,即当博物馆的一部分藏品(不论它们是否处于整体性保护之中)一旦遭遇特殊情况而面临损毁,必须通过治理技术或修复技术进行处理,从而恢复其原貌。例如,在遭遇水灾时,对遭遇水浸的档案文献遗产(善本、地图、手稿、文件等)进行除湿、脱水处理;当遭遇虫蛀或霉损后,利用环氧乙烷或溴甲烷等进行消毒、杀虫;针对酸碱度低于5.6的珍贵的、易碎的纸质文献遗产进行脱酸处理。这些处理措施往往不涉及整个藏品,只是对部分受“灾”的档案文献遗产进行“治病”处理,使之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档案文献遗产的后端处理技术可以分为三类:(1)机械方法,如去掉灰尘、泥斑、蜡斑等;(2)物理方法,如荧光照相、热压加膜等;(3)化学方法,如利用氧化剂去掉藏品的霉斑等。从保护的角度出发,需要优先采取机械方法和物理方法,尽量避免化学方法的使用。

不论采用哪种后端处理方法,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可逆性(reversibility)、真实性(authenticity)等。其中,维护藏品的真实性、保证档案文献的原始性是最为根本和重要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有娴熟的技术,而且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保护工作必需的素质。国际上为此制定了《国际博协职业道德规范》,不少国家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例如《美国历史与艺术作品保护研究所实践的职业道德与指南》、《加拿大关于文化财修复业者和文化财修复技术者、文化财修理技能者的规章》等。

5.3.3.5 数字化保存技术

在保护遗产的过程中,人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严酷现实:由于自然或人为的作用,档案文献遗产面临着威胁,它们在不断地衰老、灭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遗产正在演绎“不死”的神话。

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是使用数字化技术将档案文献遗产的平面与立体信息、图像与符号信息、声音与颜色信息、文字与语义信息等,进行数字化,并方便地存储、再现和利用的技术。目前,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

——信息获取技术:数码照相、三维扫描、信息采集技术等;

——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软件与硬件、三维重建技术、数字水印与信息隐藏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多媒体信息融合技术等;

——网络技术:网络平台、动态链接等;

——显示技术:快速检索技术、快速显示、数据可视化等;

——海量存储技术:元数据格式与模型、数据压缩技术、图像检索等;

——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

——相关技术:网站技术、光学、文物、考古、图书、档案技术等。

数字化保存技术在我国文物系统得到了应用。例如,“国际敦煌项目”启动于1994年,发起单位有法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国家图书馆等。该项目秘书处设在大英图书馆,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虚拟的敦煌藏经洞,让全世界的研究人员能够从电脑上免费得到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资料。目前该项目已输入敦煌影像资料10万多条、目录信息2万余条,除英国和中国之外,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敦煌文献收藏机构正在建设相应的“国际敦煌项目”办公室。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资料研究中心林世田认为,“国际敦煌项目”专门设计的四维数据库是用最精密的数码扫描设备制成的高清晰图像,它展示了写卷的全部内容:正面、背面,甚至没有文字的地方,当文献通过电脑放大之后,过去在放大镜下不易观察的细微内容,如字的细部、墨的层次、纸张的纤维等,都可能借助新的技术细致鉴赏。

数字化使得文化遗产“绝处逢生”,让人们从行动上看到实现敦煌遗产“整合”的希望。专家们认为,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打造的“数字敦煌”,是实现整合国内外档案文献遗产以及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这一梦想的可能手段。从保护的角度看,正如敦煌研究院李最雄所言,“从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看,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36]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不接触原物的情况下提供数字化产品利用,这使得原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当然,数字化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图书馆部门,数字化的多种作用中,“有利于保护馆藏文献”被列在首位,“通过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可以减低原件丢失和损坏的风险。”[37]这充分表明了数字化对于保护原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技术最早源于数字化图书馆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的设想首先由美国人提出,1994年9月,美国开展了为期四年的“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DLI);同年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数字化项目,领导与协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将其收藏的图书、绘画、手稿、照片等转换成高清晰度的数字化图像并存储起来,通过互联网供公众利用。继美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也先后提出各自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投入巨额资金实施。[38]

在数字图书馆的示范作用下,博物馆、档案馆也开始了数字化项目实践。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或者建立了自己网站,或者建立了藏品数据库,或者实现了虚拟实景。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帜鲜明地提出,数字化是对“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部门的“共同挑战”。[39]这使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不少文化遗产收藏机构掀起了数字化高潮。

在欧洲,“数字遗产与文化内容”(DigiCult,Digit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Content)已经成为档案文献遗产的交流平台。2002年底,欧洲数字文化遗产网络与项目的代表们会师欧盟总部斯特拉斯堡,紧急商讨文化遗产数字化问题。欧洲文化遗产数字化为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是2002—2006年欧盟第六次框架协议中的优先项目,也使得文化遗产第一次在欧盟RTD项目中有了一个“永久的家”。[40]“数字遗产与文化内容”是欧盟关键行动三(Key ActionⅢ)的主要领域,项目期间的投入超过了7000万欧元,旨在“从数量(例如,更便于利用)和质量(例如,通过用户间的互动,挑战其创造性,提供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有意义的背景资源)两个方面改善对遗产的利用”。

以法国为例,数字化技术发展迅猛。1996年,全国只有一项数字化研究项目,一年后,有28个档案馆申请立项并着手进行档案文件数字化。1998年,27个省馆和21个市馆已经实施了数字化项目,并将数字化成果(档案文件或查询工具)上网公布。统计表明,1999年前,共有数字化项目23项,国家累计投资200万法郎;1999年,文化部投资580万法郎实施照相底片及缩微片的数字化项目;此后,数字化项目经费逐年增长。[41]

在我国,数字化工程建设始于1997年,国家计委批准国家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继超星数字图书馆后,国家实施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重要工程,国内各大图书馆和高校纷纷跟进,掀起了一股数字化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已达数百家之多,以学术专业书籍为主要内容的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图书已超过40万种,这为保护各个图书馆所藏的档案文献遗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带动了博物馆和档案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博物馆部门与国内外专业部门合作,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进行数字化建设,尤其是在“数字故宫”和“数字敦煌”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档案局正在启动“金档工程”,以全面实现档案的数字化。在我国台湾,2002年启动了数字博物馆项目(Digital Museum Project)。[42]同年元月,台湾开始了“数字档案馆项目”(NDAP)的五年规划项目,仅2002年就投资1100万美元。这些措施和方法对于保护我国档案文献遗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资源有待于整合,也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在保护、传播档案文献遗产方面所起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实。法国对于那些易脆的、易损的档案文件、地图、缩微胶片等优先进行了数字化,提供数字化产品的利用,同时将原件保存在合适的条件下,从而有利于这些遗产的保护。[43]梁广寒总结了数字化的优先原则:具备高价值的文献遗产;利用率持续处于中高水平;濒危的或高龄的文献遗产;已经进入共有领域、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遗产;易于进行模数转换的文献遗产。[44]在具体的数字化过程中,则需要遵守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用户至上”原则、高仿真原则、保护原件原则等。[45]在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实践中,往往要考虑到本机构所藏遗产的价值,结合藏品的质量及其环境评估结果,制定优先的数字化顺序。

总之,数字化的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受多方面的影响,需要通过有意制作和利用中的保护、有效的技术方法、信息与载体的科学管理等方面制订保护和管理策略。[46]

【注释】

[1]S.Claudia.Rodrigues de Carvalho,Maria Cristina Joly,Lais Lopes Tavares.House of Rui Barbosa Museum:a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plan based on an environmental control strategy.Icom Committee for Conservation,2002(1):87

[2]周耀林.调查评估方法与档案保护.//李玉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69-375

[3]万迅,周耀林.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对ISI所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等.荆楚文化与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2:103

[4]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http:// 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125[2007-12-28]

[5]Preservation Management Programme.Conservation plan for canadian archival records(CPCAR)2004-2005.http://www.cdncouncilarchives.ca/4029% 20EN.pdf[2007-08-26]

[6]Eléonore Kissel.The restorer:key player in preventive conservation.Museum International,1999,51(1):35

[7]郭莉珠.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基本对策.档案学通讯,2006(3): 57-59

[8]罗斯林·罗素,凯利·温克沃斯.意义——文物和藏品重要性评估指南.李杏,译.http://www.chinacov.com/displaynewsasp?id=327[2004-09-27]

[9]陈淳.文物学、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

[10]晋宏逵.澳大利亚文物保护考察.世界建筑,1999,116(5):29

[11]新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历程.http://kj.sach.gov.cn/ tree/xiangxi.jsp?moulid=1&nrid=12338&bt=%E6%B5%81%E9%87% 91%E5%B2%81%E6%9C%88[2005-01-12]

[12]Fergus Read.Preventative conservation.http://www.meaco.com/preventa.htm[2006-01-03]

[13]Conservation standard.http://www.chnto.co.uk/development/nos.html[2007-08-09]

[14]赵菊强.行政决策.http://www.open.edu.cn/file_post/display/ read.php?FileID=24620[2004-10-30]

[15]Standards for permanent paper.http://www.ifla.org/IV/ifla64/115-114e.htm[2004-03-02]

[16]ISO permanencestandardclosertocompletion.http://palimpsest.stanford.edu/byorg/abbey/ap/ap05/ap05-3/ap05-303.html[2004-11-09]

[17]Gaêl De Guichen.Preventive conservation:a mere fad or far-reaching change?Museum International,1999,51(1):4

[18]Jeffrey Levin.Preventive conservation.http://www.getty.edu/conservation/publications/newsletters/7_1/preventive.html[2004-10-26]

[19]Dagmarefcíková,Petratefcová.Czech Republic European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PC Strat).http://www.pc-strat.com/proposals/czechproposal.rtf[2005-02-03]

[20]Claudia S.Rodrigues de Carvalho,Maria Cristina Joly,Lais Lopes Tavares.House of Rui Barbosa Museum:a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plan based on an environmental control strategy.Icom Committee for Conservation,2002:87

[21]Jeffrey Levin.Preventive conservation.http://www.getty.edu/conservation/publications/newsletters/7_1/preventive.html[2004-10-26]

[22]ARCP.The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http://www.paris.fr/ musees/arcp/english/la_conservat_prev_english.htm[2004-10-26]

[23]Ga ê l De Guichen.Preventive conservation:a mere fad or far-reaching change?Museum International,1999,51(1):6

[24]AIC definitions of conservation terminology.http://www.colorado.gov/ dpa/doit/archives/cpa/articles/general/aic.htm[2004-10-26]

[25]岩素芬.虫害防治问题之探讨.http://www.nstm.gov.tw/conservation/img/8.pdf[2004-10-25]

[26]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protection of organic objects in museums,historic buildings and archives.http://www.heritage.xtd.pl/pdf/full_dahlin.pdf[2004-09-16]

[27]AIC definitions of conservation terminology.http://www.colorado.gov/ dpa/doit/archives/cpa/articles/general/aic.htm[2004-10-26]

[28][美]道格拉斯·戴维斯.增加,改造,修正:不断成长的博物馆. http://wamp.far2000.com/worldarch/2001/7/spacefor-arts.asp[2004-11-10]

[29]IAQ in museums and archives.http://iaq.dk/iap.htm[2004-10-15]

[30]Dario Camuffo,Giovanni Sturaro,Adriana Bernardi,Emanuela Pagan,Francesca Becherini.Microclimate:a difficult variable in museums.http:// www.iaq.dk/iap/iap2001/2001_01.htm[2004-11-15]

[31]Microclimate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Our active microclimate control devices are trusted by museums,archives and laboratories around the world for precise control of humidity,temperature,and pollution.http://www.keepsafe.ca/ mcgabout.html[2004-11-16]

[32]Creating a microclimate for oversized museum objects.Conserve O Gram.1993(4):1

[33]Code of ethics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and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http://www. capc-acrp.ca/code%20of%20ethics%20and%20glossary.htm[2004-10-26]

[34]The Jacobs MCG30 Microclimate Control System.http://www.microclimate.ca/articles/mcg30%20specs.pdf[2004-11-15]

[35]刘晓春.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文献遗产保管现状及其保护.http://www.hbda.gov.cn/module/web/ltxy/ltxy_content.jsp?nId=604[2008-01-07]

[36]王艳明.“数字敦煌”正在向人们走来.http://www.gansudaily.com. cn/20040430/161/2004430A00431006.htm[2004-11-15]

[37]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0

[38]王志轩.古代史料数字化诸问题初步研究.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f03/355.html[2004-09-19]

[39]Convergence in the digital age:challenges for libraries,museums and archives.http://www.ifla.org/IV/ifla64/64pre.htm[2004-11-16]

[40]Andrea Mulrenin,Mark Markus,Birgit Retsch.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networks,survey conducted by Salzburg Research for the Council of Europe.http://www.salzburgresearch.at/contact/team_detail_e.php?person=65[2004-09-26]

[41]周耀林.法国档案文件数字化实践.北京档案,2002(4):36

[42]谢清俊.Digital media,informatics,and cultural heritage.http:// www.sinica.edu.tw/~cdp/paper/200220020328_3.htm[2005-02-23]

[43]周耀林.法国档案文件数字化实践.北京档案,2002(4):36

[44]梁广寒.中国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整合研究.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123-127

[45]方毓宁.馆藏档案数字化十原则.中国档案,2004(3):37-38

[46]彭远明.试论数字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策略.档案学研究,2007(2): 58-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