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的建构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的建构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在信息化的冲击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必然发生变化。“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等保护档案文献遗产的重大工程的实施,都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决策。以往,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缺乏对这类问题的关注。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的建构_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1.4.4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的建构

“在中国档案学的‘衍生学科’中,档案保护技术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研究及其学科体系的建构关系到档案学的质量和‘技术含量’。”[123]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日臻完善,然而,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尤其是新材料不断地应用于记录档案文献,保护的对象、内容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档案文献遗产学科发展的前景。

1.4.4.1 学科体系重新构建的推动力

从最早的《文件保管技术学》到《档案保管技术学》、全国高校文科教材《档案保护技术学》、21世纪核心教材《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材体系结构模式成为全国的范本,“其特点是使学科建设与档案保护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每一项内容都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通过对档案制成材料损坏原因的研究,寻找科学的‘防’与‘治’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学科的理论体系,促进了档案保护技术事业的发展”。[124]这是对传统学科体系的肯定。

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以及电子文件的不断产生,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某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凸显出来,例如,“在系统性研究、超前研究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各章节之间体现不出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结构模式主要是针对纸质档案的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载体材料的大量出现,此结构模式显得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大量出现,对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的思想、方法、理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125]赵淑梅则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本学科体系存在的缺陷:“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的实质内容揭示不科学”;“现有档案保护技术学对档案寿命的研究内容是不完整的”。“已有理论框架体系存在诸多的缺陷,无法用修修补补的办法来完善”;“实践上许多保护技术问题难以解决。”[126]因此,在信息技术面前,档案保护技术需要进行“革新”;这个革新是“整个体系的,而非在传统技术体系中的局部调整和修补……”[127]张美芳分析了传统档案保护技术指导思想的实质以及数字时代档案保护的新问题,认为现代档案保护所“保护的内容拓宽了,保护的范围变广了,保护的难度加大了”,传统的档案保护已经很难“正确地体现”现代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了,字里行间渗透了变革传统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的要求和呼声。[128]

以往,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实施大多是在进馆以后,而在信息化背景下,文档管理一体化改变了传统档案保护的程式。文件一经生成,便可以成为档案,“档案无孕期出生”,档案与文件的界限越来越不分明。这种形势下,档案保护不再局限于库房,而是渗透到文件形成之初,需要采取安全防护的思想,通过前端控制来确保文档的安全。显然,在信息化的冲击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必然发生变化。正如赵淑梅所认为的那样,“无论对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寿命的保护研究,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指导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文件从制作形成到寿命终结的每一个阶段的特征来因地制宜地采取最佳保护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原始记录寿命的目的”。[129]她倡导建立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并提出了学科的基本框架。在研究对象上,总结为“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在研究内容上,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的主要内容由“文件形成技术”、“档案利用传输技术”、“保管技术”和“信息修复技术”等主干技术构成。[130]

全球对于遗产的不断重视也构成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的背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等保护档案文献遗产的重大工程的实施,都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决策。这些决策对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往,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缺乏对这类问题的关注。从“十五”至今的实践看,上述重大工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离不开对人、财、物的管理,单凭以往的研究成果也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当代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中需要灌输新的思想,例如工程管理的思想、组织管理的理论等,以便为实践提供参考和服务。

总而言之,当代的信息化环境、遗产保护的环境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如果墨守成规,不进行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体系的变革,那么实践中的新问题将无法解决。只有变革学科体系,提升学科的包容性,增加学科的活力,才能更好地为当代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实践服务。

1.4.4.2 学科体系构建的原则

关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构建的原则,近十年来的讨论并不多见。金波认为,本学科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131]笔者认为,构建本学科体系时,必须遵守“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形式逻辑原则”。[132]看来,无论怎样构建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原则,都必须将科学性原则放在首位。

档案保护技术学作为一门科学,构建其体系结构就是在研讨其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分支科学进行研究,也就是采用一定的标准对其分支科学施以科学的分类,使之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为此,在构建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科学,它具有科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因此,构建其学科体系结构时应反对保守、僵化的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遵循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客观发展规律,完善其结构,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2)客观性原则

由于档案制成材料的变化规律是客观的,保护档案的技术方法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具有客观性,因此,档案保护技术学是客观存在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中各分支学科的分类及排序要体现出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内容的内在联系,反映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关系。

(3)发展性原则

“如果从学科结构整体去考察,中国档案学尚未处于‘巅峰’状态。”[133]作为档案学的“衍生学科”,档案文献保护亦是如此。因此,构建其学科体系结构时不仅要结合档案保护技术学科体系的现状,寻找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探讨学科未来发展的态势。信息化环境、遗产保护环境便是当代发展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提出的新要求,也体现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发展性原则。

(4)逻辑原则

构建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划分规则,同一级类别必须按同一标准划分,同一级类别之间不能交叉,应当界限分明,互相排斥。同时,在基本术语方面,也需要规范,并加以科学的界定。

1.4.4.3 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将档案保护技术学作为一门课程列为档案学专业的必修课。1955年,在借鉴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编写了第一本档案保护技术学讲义。1957年翻译出版了原苏联的《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1961年正式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档案保管技术学》,这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建设的奠基石。《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将整个内容体系划分为书写材料的制造工艺学及其特性、文件的书写用具及其耐久性程度、技术档案馆中的文件材料、照片影片文件、录音文件、文件材料的生物敌人及同它们的斗争、文件材料的保管制度、档案馆的房屋及其设备、文具材料的修整、防腐和技术处理、文件中模糊字迹的恢复、文件材料照相复制法与显微照相复制法11章,为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范本。而1961年出版的《档案保管技术学》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后来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学的版本,奠定了学科的基本框架。[134]此后的半个世纪,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框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总体看来,学科体系基本稳定。胡鸿杰列举了8本本学科本科教育的代表性教材,从中可以看到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演变的脉络。[135]为了简洁起见,笔者将其汇成简表,见表1-6。

表1-6 代表性教材的体系结构

img12

续表

img13

续表

img14

除了上述代表性作品外,有些教材中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拓宽。例如,宗培岭认为,按研究层次将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宏观研究、耐久性研究、技术标准研究和借鉴性研究四个方面,后者包括常规应用技术研究和现代设备与技术应用研究两个方面。[136]彭远明研究了非常规状态下的档案保护方法,例如档案运行环节和灾害时期以及战时如何进行档案保护工作。[137]罗茂斌除了系统地介绍了从纸张材料到感光材料、光盘材料外,还对动物质材料、石质材料、金属质材料、植物质材料和织物质材料进行了剖析。[138]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构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构建。

(1)广义的档案文献保护学科体系结构

广义的档案文献保护学科体系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档案文献保护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进行科学的分类组合。据其研究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理论档案文献保护学和应用档案文献保护学两个方面。前者是对档案文献及其保护工作进行抽象分析和系统研究,如档案文献保护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历史发展以及档案文献制成材料耐久性等,它是学科的理论基石,旨在解决档案文献保护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对应用档案文献保护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应用档案文献保护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是根据理论档案文献保护学所研究的一般理论与结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具体解决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具体指导档案文献保护实践。

理论档案文献保护学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划分为:

·档案文献保护原理

研究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如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基本内容、方法等。

·档案文献保护工作原理

研究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工作的地位、作用、原则、性质、实施程序等。

·档案文献材料寿命

研究档案文献制成材料的组分、结构、特性、遭受损毁的内因和外因及其延年益寿的要求。

·档案文献保护史

研究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和方法,研究古代的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工作中合理的、科学的因素,为现实的档案文献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档案文献保护政策与法规

研究古今中外的档案文献保护工作政策、法规与标准,总结历史经验,寻求科学的保护档案文献的基本指导方针。建立和完善与档案文献保护有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将档案文献保护建立在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上。同时,该体系与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相兼容,使得档案文献保护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

·档案文献遗产标准

档案文献保护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或国家,收藏在档案文献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的藏品所执行的保护标准并不相同。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档案文献保护有关的标准,实现标准的科学化。

应用档案文献保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

·档案文献环境

研究保管档案文献的最佳环境(包括静态、动态环境)条件及其调控方法。例如,档案文献处于静态环境中温湿度、光线、空气成分、微生物和档案文献害虫等理化、生物因素对档案文献的影响及其防治方法,档案文献处于流动过程中的保护,如包装、搬运、整理等许多程序中的防磨损、防撕裂、防遗失、防涂改等。

·档案文献信息保护

研究档案文献信息重现及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保护。其中,档案文献信息重现技术探讨退变的档案文献字迹及损毁的声像信号的恢复技术,如摄影法、数字图像处理法等。“档案文献信息转移技术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档案文献原件上的信息从一种载体转印到另一种载体上的技术方法。”它侧重于探讨缩微复制技术、静电复印技术、光盘技术等在转移档案文献信息过程中防原件信息损毁、防信息遗漏及失真等问题。

·档案文献载体保护

研究档案文献载体材料(如纸张、聚酯片基等)的组分、性质及其保护技术要求。有些档案文献制成材料,如塑料唱片,其信息材料和载体材料不可分割,其保护技术要求也是一致的。

·档案文献修复技术

研究破损的纸质档案文献、损毁的声像档案文献等各种类型档案文献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学修复方法及计算机辅助修复方法等。

·档案文献库房建筑。

研究档案文献馆库房建筑的各种技术要求,如防潮技术、隔热技术、防光技术、防尘技术等技术要求及配套的档案文献装具、档案文献设备要求。

·档案文献保护的组织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广泛地分布在档案文献馆、博物馆、图书馆、寺庙经院、文化研究所等文化事业机构之中,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保护工作也因此条块分割,需要研究机构间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合作机制。此外,档案文献保护信息处于分散、稀缺的状态,难以为馆藏机构的保护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考察各个馆藏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发现,藏品的保护信息非常缺乏。因此,有必要针对藏品及其藏品保护机构建立专门的保护信息系统、进行科研组织以及开展国际交流等。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人才培养

主要包括教育、培训与专业资质认证。建立完善的学校培训、在职培训体系,保护专业资质认证制度的建立。建立档案文献保护(最好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大领域内)的资质认证制度,让保护成为社会专业分工的一员。这样既有利于公共保护事业的发展,也利于私立保护机构的生存。欧美将保护从业人员分为保护工作者、保护管理人员、保护教育者、保护科学家、保护技术员、藏品保护专家、修复工作者等不同的职业,这值得国人借鉴和参考。

(2)狭义的档案文献保护学科体系结构

狭义的档案文献保护学科体系结构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根据档案制成材料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性及其在保护方面的要求,分别建立其分支学科。它依赖于对过去、现在的档案制成材料的研究以及未来能够应用于档案书写的新材料的预测性研究。狭义的档案文献保护学科体系结构内容包括:

·甲骨档案文献保护

·金石档案文献保护

·简牍档案文献保护

·缣帛档案文献保护

·羊皮档案文献保护

·植物叶档案文献保护

·泥版档案文献保护

·纸质档案文献保护

·塑料质档案文献保护

·胶质档案文献保护

·电子档案文献保护

……

显然,上述分支学科中,有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出现得早,现存数量稀少,也缺乏研究。如果单独列为一门学科,难免产生泛化的倾向。事实上,即使是在遗产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没有将学科细分到如此程度。必须意识到,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学科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并非同一件事。因此,将上述内容进行合并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将其分成自然载体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纸质载体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新型载体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三大板块。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新型载体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不仅包括照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已经应用的材料,也包括刚刚出现、可能运用于文化事业机构的新材料。在构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体系时,既需要看到当代档案文献载体的变化、档案文献记录方式的变革以及由此会带动学科体系的变革,也需要跟踪当代材料技术、信息记录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的新进展,并将其纳入到新的学科体系之中。

总而言之,当代科学的发展显示出了两种相反的趋势:分化和综合。分化使得学科分支越来越深入和细微,综合则形成了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等。过去,档案保护技术学比较强调本学科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联系,同时形成了缩微复制技术、声像档案保护技术、档案文献修复技术等分支学科,这是学科分化的结果。现在,档案保护技术学与这些自然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同时与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也发生了联系,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也处在不断综合过程中,“把档案保护连同图书保护、馆藏文物保护建立在统一的可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平台上,通过建立宏观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保护发展规划,分享保护技术研究成果,合理使用保护经费,有利于国家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档案保护、图书保护和馆藏文物保护提供了基本保障”。[139]将档案保护、文献保护整合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同一平台上,这也是科学发展整体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归根到底,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在不停地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践行延长档案文献遗产寿命的根本目标。

【注释】

[1][印]雅·帕·凯思帕利亚.档案材料的保护和修复.黄坤坊,译.档案学通讯,1981年增刊:4

[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2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

[4]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

[5]文献.http://baike.baidu.com/view/70348.htm[2007-11-16]

[6]黄存勋,刘文杰,等.档案文献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

[7]王星光.档案学界与图书馆学界的对话.档案管理,2000,123(2):33

[8]档案文献.http://scholar.google.cn/scholar?q=%E6%A1%A3% E6%A1%88%E6%96%87%E7%8C%AE8<hI=zh-CN8<1r=8<1r=[2008-01-10]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35

[10]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公司词典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8: 1256-1257

[11]《后汉书》卷57《郭丹传》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61

[13]Merriam-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http://www.m-w.com/cgi-bin/dictionary?book=Dictionary&va=heritage[2004-05-01]

[14]档案文献遗产工程.http://www.tjdag.gov.cn/gcll/gcll_ycgc.asp[2007-11-15]

[15]彭远明.保护与利用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文物报,2006-09-22:5

[16]唐跃进.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7(5): 31-34

[17]周耀林.我国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档案管理,2006(2):54-55

[18]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研究.http:// www.archivesnj.gov.cn/danganjuzhulanmu/xuesheuyanjiu/kejiqianyan/11986.htm[2007-11-24]

[19]Protection of movable cultural property.http://www.icomos.org/unesco/ movable78.html[2005-07-30]

[20]Tasmanian Heritage Council.Mova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cussion paper. http://www.tasheritage.tas.gov.au/Movable_Cultural_Heritage_Discussion.pdf[2005-10-01]

[21]Walta Information Center.http://www.telecom.net.et/^walta/profile/articles/sp_report3.html[2005-09-24]

[22]蔡达峰.“世界遗产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8-79

[23]章建刚.遗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理想模式.http:// www.cass.net.cn/chinese/s14_zxs/facu/zhangjiangang/07.htm[2005-09-20]

[24]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4

[25]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6

[26]吉林省档案局馆长致辞.http://www.jilinda.gov.cn/[2007-12-11]

[27]局长致辞.http://www.hbda.gov.cn/module/web/intro/intro.jsp[2007-12-11]

[28]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法规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4

[29]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法规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5

[30]陈淳.文物学、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

[31]杨志刚.试谈“遗产”概念及相关观念的变化.//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

[32]杨志刚.试谈“遗产”概念及相关观念的变化.//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3

[33]钱存训.古代中国的文字传播和文化传统.//袁咏秋,曾季光.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

[34]金波.档案保护技术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1

[35]赵淑梅.记录技术的发展对档案保护技术的影响.档案学通讯,2006(2):62

[36]张美芳.信息记录与存储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

[37]Gaêl De Guichen.Preventive conservation:a mere fad or far-reaching change?Museum International,1999,51(1):4

[38]徐嵩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经营制度应解决四个问题.http:// www.cnwh.org/articles/index_4.htm[2005-02-12]

[39]Ségolène Bergeon,Georges Brunel,lisabeth Mognetti.La conservationrestauration en France.Paris:Palais des congrès,1999:4

[40]Conservation.http://sul3.stanford.edu:10001/cgi-bin/nph-glossary? keywords_used=conservation&hostname=localhost&port=0&database=/waiscool/privatesrc/glossary&docid=4927%205128%20/waiscool/H/doc/lex/glossary/ gwin.glossary&type=TEXT&headline=conservation[2004-09-21]

[41]Recommend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movable cultural property.http:// www.icomos.org/unesco/moveable78.html[2002-01-14]

[42]Code of ethics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and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http:// www.capc-acrp.ca/code%20of%20ethics%20and%20glossary.htm[2004-10-26]

[43]Heritage and cultural tourism-heritage for a culture of peace.http:// www.culturalencounters.com.au/essay_1.hmt[2004-07-17]

[44]AIC definitions of conservation terminology.http://www.colorado.gov/ dpa/doit/archives/cpa/articles/general/aic.htm[2004-10-26]

[45]The Textile Conservation Center.http://www.wsa.soton.ac.uk/tcc/ conservservice.htm[2004-11-08]

[46]Restoration,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Egyptian cultural heritage.http://www.cultnat.org/download/Pdfs/part_4/10-Rest.Pres.Cons.%20of% 20Egypt%20Cult.pdf[2004-10-25]

[47]John N.Depew,C.Lee Jones.A library,media and archival preservation glossary.Oxford:ABC-CLIO Inc.,1992:49

[48]Gaêl De Guichen.Preventive conservation:a mere fad or far-reaching change?Museum International,1999,51(1):4

[49]Stan Lester.Becoming a profession:conservation in the UK.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2002,23(1):87

[50]庄兴业.文物保存概论.http://www.chc.yuntech.edu.tw/essay/ 000159.html[2004-11-02]

[51]却咏梅.世界遗产,从我们手中传承——访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http://www.jyb.com.cn/gb/2004/06/04/zy/8-zb/1.htm[2004-12-23]

[52]蔡斐文.纸质文物保护管理.http://www.nstm.gov.tw/conservation/ img/1.pdf[2005-01-03](文中的“文保”即“文物保护”,基本相当于“文化遗产”。//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3)

[53]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1

[54]国家图书馆.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5,30,37,74,102,123

[55]郭莉珠,冯乐耘,等.档案保护与复制技术学(上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4

[56]张衍田.“文献”郑玄训释说.文献,1988,35(1):143

[57]丁海滨.档案起源新论.//辽宁大学利税文化学院.档案学研究文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97

[58]丁海滨,陈凡.中国科技档案史.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5

[59]宋镇豪.为什么要编纂《甲骨文献集成》?http://www.jhnews.com.cn/gb/content/2003-06/09/content_186310.htm[2004-09-23]

[6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76

[6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本卷》编辑委员会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4

[6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9-43

[63]张斌.论档案价值概念.档案,2000(2):8

[64]傅荣校.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透视——基于效益和效率思路的研究.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31-44

[6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本卷》编辑委员会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20

[6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本卷》编辑委员会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65

[67]周耀林.档案价值层析.档案学研究,1993(3):7

[68]V代表价值,下同。

[69]朱玉媛.档案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07-118

[70]Neal Putt,Sarah Slade.Teamwork for preventive conservation.http:// www.iccrom.org/eng/e-docs/ICCROM_01Teamwork.pdf[2004-10-25]

[71]巴尼拔图书收藏的是泥版图书和文书。由于载体的特殊性,它并没有像亚历山大图书馆完全被战火毁灭,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1849年,英国业余考古学家莱尔德发掘尼尼微的亚述王宫遗址时,在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的宫殿里,发现了两个像是后来增建的、作为图书馆的房间,并在那儿发现了近3万“册”图书//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2]梁广寒.中国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整合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34

[73]黄存勋,刘文杰,等.档案文献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443

[74]张志清.中国古籍保护的历史机遇.http://www.nlc.gov.cn/service/fuwudaohang/tulian/conf_01.htm[2008-02-08]

[75]古籍保护标准规范即将出台,典藏文献保护从此有章可循.中国文化报,2006-08-07(7)

[76]阳蔚霞.清朝科举大金榜入选世界记忆遗产.http://www.guwh.com/ x/x084.htm[2007-08-15]

[77]国家图书馆.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02

[78]国家图书馆.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65

[79]国家图书馆.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96

[80]冯乐耘,李鸿健.档案保护技术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

[81]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

[82]周耀林.新编档案保护技术学.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1

[83]金波.档案保护技术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84]冯淳玲.古代藏书之保护.图书与情报,2003(4):75-76

[85]梁广寒.中国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整合研究.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20

[86]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

[87]唐云俊.对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理性思考.东南文化,1995,110(4):62-63

[88]陈振金.文物典藏机构危险管理的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47

[89]世界遗产公约.http://www.guwh.com/u/u004.htm[2004-01-15]

[90]Restoration,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Egyptian cultural heritage. http://www.cultnat.org/download/Pdfs/part_4/10-Rest.Pres.Cons.%20of% 20Egypt%20Cult.pdf[2004-01-25]

[91]文化遗产损毁原因的理性分析.http://www.enet.com.cn/article/ 2005/1111/A20051111470996.shtml[2006-11-25]

[92]蔡达峰.“世界遗产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2

[93]蒋卫荣,王铭.论我国古代文献(文物)保护技术移植的选择性特征与目前档案事业史研究中的若干观点商榷.档案学通讯,2006(5):95

[94][印]雅·帕·凯思帕利亚.档案材料的保护和修复.黄坤坊,译.档案学通讯,1981(增刊):5

[95]王良城,杨继波.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方法与技术.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2-3

[96]许士平.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概览.档案学通讯,2006年(增刊):20-21

[97]林子雄.古籍保护方法的继承与实践.图书馆论坛,1996(5):28-29

[98]应长兴,林祖藻.古籍保护继往开来.图书馆论坛,1999(2):80-81

[99]王良城,杨继波.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方法与技术.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18

[100]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onservation theory.//Nicholas Stanley Pric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Los Angeles:The Paul Getty Trust,1996:203

[101]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onservation theory.//Nicholas Stanley Pric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Los Angeles:The Paul Getty Trust,1996:203

[102]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onservation theory.//Nicholas Stanley Pric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Los Angeles:The Paul Getty Trust,1996:204

[103]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onservation theory.//Nicholas Stanley Pric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Los Angeles:The Paul Getty Trust,1996:204-205

[104]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8

[105]周耀林.从档案保护技术到可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北京档案,2004(7):23

[106]冯乐耘,李鸿健.档案保护技术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

[107]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

[108]吴宝康.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47

[109]金波.档案保护技术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110]潘路.建立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心实验室的思考.http://www.chinacov. com/classify.asp?id=760&cate=35&page=1[2004-12-10]

[1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8

[112]刘国能.悟与路——实践档案工作之感悟与途程.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168

[113]金波,丁华东,等.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6

[114]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公司词典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8:

[115]傅晓燕,彭远明.中美档案保护的异同.中国档案,2002(6):43

[116]傅晓燕,彭远明.中美档案保护的异同.中国档案,2002(6):43

[117]傅晓燕,彭远明.中美档案保护的异同.中国档案,2002(6):43

[118]周耀林.我国档案保护理论研究的探讨.档案学通讯,2007(3): 75-78

[119]周耀林.对1949—2000年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档案学研究,2002(4):36

[120]冯乐耘,李鸿健.档案保护技术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

[121]康忠镕.文物保护学基础.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5

[122][印]雅·帕·凯思帕利亚.档案材料的保护和修复.黄坤坊,译.档案学通讯,1981(增刊):4

[123]胡鸿杰.中国档案学理念与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9

[124]金波.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档案学通讯,2003(2): 35

[125]金波.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档案学通讯,2003(2): 35

[126]赵淑梅.试论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的重新架构.档案学研究,2004(4):51-52

[127]赵淑梅.21世纪档案保护技术体系的革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57

[128]张美芳.数字时代档案保护指导思想的变化.档案与建设,2002(2):16

[129]赵淑梅.试论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的重新架构.档案学研究,2004(4):54

[130]赵淑梅.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初探.档案学通讯,2001(4):69-70

[131]金波.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档案学通讯,2003(2): 35

[132]周耀林.论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结构.档案学研究,1999(2): 10-11

[133]胡鸿杰.中国档案学理念与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6

[134]∏.Я.米津,H.A.采列维吉诺夫.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教材).孙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1-3

[135]胡鸿杰.中国档案学理念与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0-195

[136]宗培岭.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建设初探.档案学通讯,1992(6): 26

[137]彭远明.档案保护技术.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335-385

[138]罗茂彬.档案保护技术学.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77-85

[139]周耀林.从档案保护技术到可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北京档案,2004(7):22-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