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政府投入始终占约70%左右。山西省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高校以“弘扬和传承三晋文化,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不断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建立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设立了“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03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以来,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建设了一批有特色和影响的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总体情况

1.研究概况

2003年以来,山西省高等学校共有14~16所本科高校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情况见表1。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数量的增加,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比例也稳步增长,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表1 山西省高等学校2003—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

同时,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政府投入始终占约70%左右。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从2003年的5105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033万元,增长了157%(见表2)。

表2 山西省高等学校2003—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情况表 (单位:万元)

与上相对应,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数量年年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在研究项目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见表3)。

表3 山西省高等学校2003—2009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同时,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举办学术会议数量、参加学术会议情况、提交会议论文数量、派出及邀请讲学情况以及合作研究课题等方面,保持了相当的活跃度,学术氛围呈现出开放性、活跃性的特点(见表4)。

表4 山西省高等学校2003—2009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表

到2010年,山西省高校建有1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1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主要措施

山西省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高校以“弘扬和传承三晋文化,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不断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1)建立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为了繁荣发展山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挥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整合研究资源,促进直接、及时地服务于决策的优秀研究成果的产生,山西省教育厅于2004年制定了《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正式启动了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依托高校建立了1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基地主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以及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每个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周期为4年,每个建设周期结束后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入新的建设周期。通过几年的建设,这些基地稳定、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承担了一批高水平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了人才合理流动,成为咨询决策的“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

(2)搭建科学研究资助体系。山西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设立了“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该项目分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下简称“一般项目”)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基地项目”)两类。一般项目主要用于支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特色、兴趣开展的应用研究或基础研究。基地项目重点支持围绕重点研究基地中长期建设和发展规划,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有重要作用的项目,努力形成一批引领山西人文精神、对传承和弘扬三晋文化有重要作用、对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成果。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实施“山西省高等教育强校工程”,一批优秀学者入选“优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等一系列人才计划;各高校也把培养、吸引和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摆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措施,用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服务留人,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有较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五年来,全省高校共有15名40岁以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个优秀创新团队、9名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56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省高等教育强校工程人才支持计划。山西大学郭贵春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2.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明显提升

2010年,山西省高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占全省承担该类项目总数的80%,比2009年增长33.3%;项目经费322万元,占全省的81.93%,比2009年增加1.2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4项,比2009年增长了18.9%。承担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项目经费30万元,1项全国清史编撰项目,项目经费20万元。2010年,全省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达到3992.8万元,是2003年的3倍。其中,山西大学郭贵春教授主持了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获得项目经费80万元,实现了该省高校此类项目零的突破;刘毓庆、乔全生分别主持了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各获得项目经费60万元,实现了该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

3.产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

8年间,山西省高校共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类著作3129部,其中专著1404部;发表论文28939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534篇,其中SSCI收录4篇。一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有12项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共有55项成果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奖励,占全省总数的62%。

4.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山西省高校与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充分发挥了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2010年,全省高校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契机,承担省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24项,占全省总数的52%。2010年,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共发布两批17项重点课题、10项热点课题。其中,全省高校承担或参与研究的重点课题共10项,热点课题3项。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积极承担省内各地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近50个,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

5.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通过举办以最新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为内容的学术研讨会,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健康繁荣的学术环境。2010年,全省高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37次,与港澳台地区学校交流2次,合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7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2人次,国内学术会议693人次;科研人员受聘外出讲学118人次;派出177人次外出考察,241人次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人员开展的合作研究课题达81项。

(二)基本经验

1.注重构建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

根据山西实际,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和体现区域特色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层次、上水平,提高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形成一批精品力作和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2.注重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能力

鼓励高校与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围绕创新型区域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决策咨询,充分发挥了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努力产出精品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区域,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3.注重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2003年,山西省高等教育强校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启动“优秀创新团队”、“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三个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和支持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同时引导和鼓励高校建立和健全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选拔、评价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启动校级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形成了层次明晰、定位明确、紧密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4.注重引导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科研定位

准确的科研定位是高校突出特色、赢得比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基石,是学校科技事业发展必须审慎规划的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顶层设计。引导山西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深入分析本校的科研特点、优势和基础,摒弃以往各学科全面发展的模式,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找准突破口,选好着力点,进行重点布局,促进高校挖掘科研发展潜力,实现异军突起,打造后发优势。

三、标志性成果

1.《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研究》

山西大学郭贵春教授的这部专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它是2004年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作为系列研究成果,出版著作21部,发表CSSCI论文88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转载13篇,《新华文摘》转载2篇;其中1项成果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成果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成果获得全国第六届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

2.《从经学到文学》

该书是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所著,由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此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从经学研究的角度,论其演变与流派分立;下编讨论明代《诗经》文学研究由发生到繁荣的发展,以及繁荣期各家的成就与贡献。书中大量新材料的发现,为现代《诗经》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该书获得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3.《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

该书是山西大学乔全生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的成果。该项目基于方言文献资料重视不足和方言文献保存状况等问题,旨在将前人留下的大批珍贵的汉语历史方言资料整理出版,使近代汉语方言文献不断发挥其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公器。

4.《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

该书由山西大学梁嘉骅等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此书将企业看做有机复杂的生命体,运用生态学、复杂性理论的原理建立了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的系统理论,从企业生态复杂性、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及企业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来研究企业竞争发展的对策。此书获得山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5.《山西神庙剧场考》

该书由山西师范大学冯俊杰教授所著,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此书把寺庙所奉祀的神灵加以综合分类,然后归纳为民俗神系、政统神系、道教神系和佛教神系,同时从宗教、建筑、戏剧三个方面对神庙进行研究、考察。作者借助《山西通志》和各府州县的地方志以及多种历史文献、神庙现存所有碑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未见诸记载而被人遗忘的一处极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神庙剧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舞楼。该书于2007年获得山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6.《晋商研究经典文库·当代文库》

该书由山西财经大学孔祥毅教授等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出版。此丛书的经典文库部分,首次全面地汇编了20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有关晋商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晋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当代文库部分汇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解决了晋商研究中的不少重要问题,为传承晋商文化、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此丛书获得2008年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山西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关于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

该文由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张慧芝所著,《光明日报》2009年11月19日、21日、25日发表。此文从流域的系统性、整体性及人地系统演化的延续性出发,结合我国目前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述了创建“历史流域学”的迫切性,初步界定了历史流域学的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提出了历史流域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此文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先后被《新华文摘》、新华网、人民网、社科网、中国改革网等300多个网站转载。

8.《立秋

山西大学姚宝瑄教授编写的这部经典话剧,取材于中国近代商业、金融业的发源地——山西平遥票号,深刻揭示了中国最早的商业经营理念“勤奋、敬业、谨慎、诚信”。自2004年4月由山西省话剧院首演以来,已公演300多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对于传承黄河文明、弘扬三晋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继续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紧密围绕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的战略任务进行重点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以“咨询研究进决策”为目标,为国家和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深入推进《山西省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结合本省科研实际,实现从重科研数量到重科研质量、从重基础研究到重社会服务、从重学术交流到重学术合作、从重全面发展到重特色定位的转型跨越。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围绕激发高校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高校科学研究专家库;设立高校高层次学术活动专项项目,鼓励高校举办高层次学术活动,尤其是推进高校和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的高水平科研交流与合作。强化人才战略,组织实施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加大政策与经费的扶持力度,鼓励并持续支持高层次创新人才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