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界定

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界定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是一种综合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两种行为的活动方式,它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是一种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共同教学。参加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既是研究者,也是学习者,在跨学科活动过程中开展教研活动。
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界定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一、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界定

在界定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之前,首先有必要对学科和跨学科有清晰的认识,因为相对于前者,这两个概念是更本原的东西。

1.学科与跨学科

无论是高等教育学,还是科学哲学与知识社会学都对学科的含义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到目前为止,有关“学科”的定义,至少可以列举以下三种:一是对知识进行分类,即“学问的分支”。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其种类不断进行分化,新知识的形成既有“经验判断”,也有“验前的综合判断”。但无论是经验拓展,还是纯粹理性的发展,其共同作用是促进知识的繁荣,而学科就承担着知识分类标准的功能。二是知识的“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或者是“学科规训”。此层定义侧重于从制度上对学科进行思考,即从现实层面能让人意识到“知识可能是建构在意识形态或利益的基础上”的,学科可能包含着“权力”、“知识把门人”、“学科建制”和“学科制度”等意义。三是学科机构,它实际上是把学科的内在规定(知识与规训)转化为具体的载体形式,为学科的具体操作提供了基本模式。如费孝通先生认为一门学科机构大体上要包括以下五大部分:即学会、专业研究机关、大学的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和学科的专门出版机构。同样,吴国盛认为:“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范式。”此种范式有观念层面和社会建制或社会运作层面两种,其中社会建制方面的范式建构,“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的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对于什么是跨学科?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思(R.S.Woodworth)提出跨学科这个概念。从字面上说,跨学科的“跨”表示介于传统学科之间或跨出传统学科之外,凡是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均可称为跨学科。《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把跨学科解释为:“涉及两种以上训练的;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的。”西方学者G.伯杰在OECD出版的《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文集中对跨学科作了解释,指出跨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思想的简单交流到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术语和各种数据的相互整合,以及在一个相当大的领域内组织的教育、研究。

笔者认为,“跨学科的定义与学科相对应。它涉及跨越学科界限,开辟新的领域,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跨学科的基本立场是:世界及其所有问题既不是也不能根据历史演进的以及人类创造的学科结构来进行限定。它主张动态、灵活性,推翻旧的假设和思想倾向。”跨学科思想源于四种强大的驱动力量,并迅速地形成一种研究的基本特征,这四种力量是:自然和社会的内在复杂性;对不限于单一学科的问题和答案进行探索的愿望;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以及新技术的力量。跨学科研究在方法和关注点上是多元化的,是由科学求知欲或是实际需求所驱动的。跨学科工作出于实用的需求,超越学科的边界,以便观察和处理那些因单一学科的局限所不能观察和应对的问题,跨学科的方法可以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狭隘观念或学科内知识工作的限制造成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发现学科研究的遗漏。

2.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

对学科和跨学科含义的清晰界定,使我们对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是一种综合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两种行为的活动方式,它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是一种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共同教学。

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参与人员的动态性。动态性的呈现来源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总会有不同学科的人员补充到这个队伍中,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二是教学科研的互动性。参加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既是研究者,也是学习者,在跨学科活动过程中开展教研活动。

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从内容上来说是指: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尼勒斯将跨学科研究解释为:“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所从事的联合的、协调的、始终一致的研究。专家们共同工作并提出共同的报告、论文、建议……这些成果是如此紧密交织,以至每个研究人员的特殊贡献难于分明。”现代学科发展正处于高度发散与高度聚合相伴共生的特殊时期,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是学科聚合的具体体现,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学科交叉性、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由此产生了它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和普遍性。

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就是由以某一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优势互补的学者群体组成的,是一个集约化的知识劳动组织,便于承担综合性的、复杂的重大研究任务。在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内部,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和梯队的学者围绕研究目标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在不同的方向上共同推进研究任务的完成;同时,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每个个体的研究思路、思考方法、认识角度都会形成各种信息流,并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习惯和结构中,产生不同的触发、回应、涟漪,思维信息流的相互辐射、折射和撞击,使组织成员灵感的火花得到触发,顿悟的门阈得以开启,创造性的激情得以充分激发。这种创造过程是孤军奋战的科学家所无法体验的,也是单学科研究的学者所无法体会的。知识创造的效率也是无法比较的,跨学科的群体劳动对学者个体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从而超越了学者个体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潜在的创造能力,从而形成一种“集团创造力”。跨学科研究组织是科学思想、理论方法的“锻炉”,在这个“锻炉”中,一方面,新的知识、理论受到组织内部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锤炼”,使新知识、新理论在接受科学界的评价、选择、确认以前,趋于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在“锤炼”新的科学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充满创造激情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创造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