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 各类项目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比重图2 各类项目资助经费占总资助经费的比重获得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共计87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82项。其中,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东北亚研究中心先后被教育部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残疾人事业研究。
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目前,吉林大学有哲学社会科学教师1636人(含公共课教师471人),其中教授439人,博士生导师237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其中召集人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9人;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吉林省重点学科18个,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项目7个,“985工程”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交叉学科建设项目5个;主办8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2001年至2010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主要成绩

1.科研项目和经费持续增长,承担重大项目能力不断增强

(1)各级各类项目共计立项2993项,获资助经费16202.5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04项,获资助经费2402.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3项,获资助经费710万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393项,获资助经费3117.1万元;中央部委项目立项174项,获资助经费1205.8万元;省、市及其他纵向项目立项879项,获资助经费1794.6万元;横向项目立项527项,获资助经费5028.1万元;学校项目立项793项,获资助经费1944.4万元。各类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所占比重分别见图1和图2。

(2)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组织工作,十年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项;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5项,教育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农业部、财政部“新农村建设与东北振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字库”工程分项1项;合同经费超百万元的横向项目8项。

2.科研成果数量明显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产生了一批学术精品

十年间共产出科研成果12274项,其中出版学术著作1258部,发表学术论文10818篇,提交咨询报告198份。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8483篇(不完全统计:2010年还有6~7本未统计),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2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105篇。

图1 各类项目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比重

图2 各类项目资助经费占总资助经费的比重

获得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共计87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82项。

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4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第七届中华人口奖科学技术奖1项;获国家人口计划和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1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获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5项;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1项;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10项。王胜今教授的研究报告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咨询报告。

3.科研机构建设成效显著,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6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研究优势和特色,引领和带动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效率信息交流、高满意度咨询服务的重要示范基地。其中,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东北亚研究中心先后被教育部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4.科研队伍实力不断增强,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

团队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育体系逐渐完善,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专家学者。继2004年聘任了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之后,2009年,又聘任了新一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的设立,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09年,有2人被聘任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人被聘任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

5.关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共建合作平台,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积极参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和规划工作。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使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吉林大学东北亚区域合作和图们江开发研究团队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创新研究,出版著作几十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形成调研报告几十份,为《规划纲要》被批准成为国家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学校与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组建成立了“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研究中心”。

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展合作,全方位参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开展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开始全方位参与国家人口和健康事业。

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残疾人事业研究。成立了“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始研究残疾人问题,创新残疾人事业理论,培养从事残疾人事业的专业人才,为科学合理地解决残疾人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成立中国新农村研究院,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学生培养与实践、农民科技文化培训、科技创新与推广转化等方面全方位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6.发挥优势、开放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校大力推进校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举办了大量的名家讲座和高水平学术会议。同时,在校内积极创建跨学科科研平台、举办跨学科学术论坛、聘任校内双聘教授、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等,积极推进校内的学科交叉和融合。

(二)主要经验

1.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

2003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学校适时出台了《吉林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提出了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目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已基本形成,并正着手起草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调整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校注重政策对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研究的导向作用,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一方面,通过教师科研业绩津贴分配、优秀人才的选拔(如“匡亚明特聘教授”)、重大项目扶持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强化教师职务评聘的基本业务条件、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明确科研业务要求等相关办法,增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责任意识。

3.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遴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进行教师职务聘任改革、完善科研骨干遴选办法等措施,确立了一批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学术声望的领军人物,扶植了一批功底扎实、具有旺盛活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打造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基础比较扎实、初步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研队伍。

4.完善科研组织形式,不断强化重点基地建设和优化科研机构

依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构筑学术高地,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进一步规范哲学社会科学非实体研究机构管理,完善科研组织形式,加强非实体研究机构建设,激发非实体研究机构的活力。

5.坚持科学评价,不断提高成果的质量与数量

通过优化津贴分配制度,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建立起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优秀成果给予配套支持和追加奖励,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6.关注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主动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注重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坚持全方位开放合作和发展战略,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构建校内校外交流与合作平台,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现实的能力和水平。

7.拓展学术交流,营造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

学校积极加强对外学术交往,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学术交流。名家讲座成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品牌;通过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举办名家讲座、创办跨学科论坛和青年教师论坛、组团赴境外国外开展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和措施,有效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活动广泛而深入的开展。

三、标志性成果

(1)王胜今教授2005年出版的著作《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首次科学论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的“移民侵略”,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日本侵华史研究的空白,为中日关系史研究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为我国政府在对日关系领域开展外交斗争、打击日本右翼势力,在中日关系历史问题上开展有力、有理、有据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该书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受到了高度评价,而且先后在日本、韩国、美国出版并引起了很大反响。

(2)孙正聿教授2007年出版的《孙正聿哲学文集》,集中地展现了其提出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该书以前提批判的研究范式具体地论述了哲学的使命、视域和问题,哲学对真善美和崇高的寻求,哲学的理论性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向,对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推进吉林大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张文显教授2001年出版的《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以科学阐释法哲学范畴、推动法学理论体系建构、更新社会法律和法治观念为宗旨,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语义分析、历史考察、价值分析、阶级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范畴和法学范畴进行了全方位的哲学分析,对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中心范畴、基石范畴作了层层深入的科学分析,提出并论证了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及其转换。该书是我国法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法哲学范畴体系的学术专著,对我国新时期法学理论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4)刘中树教授2008年出版的《刘中树文学论集》,反映了作者从青年步入老年的学术生涯,体现着作者的学术追求,反映了作者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文化和文学问题的宏观的理论思考,体现着作者的文学观、文学史观和方法论。此文集所体现的“守成纳新”的文学研究观念,不仅在方法论上予当代的文学研究以启发和参照,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5)林沄教授2008年出版的《林沄学术文集(二)》,收录了《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等一系列论文,以深厚的文献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对北方系青铜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新疆地区及欧亚草原青铜时代遗存、东北古代民族与史地等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课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

(6)宋冬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关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和国企“打包改制”的政策性建议,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他提出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打包改制”,解决国企改革中的历史包袱问题,从而推动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带动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

(7)200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于省吾先生的《于省吾著作集》。该书收录了于省吾先生生前的主要著作,比较全面地的反映了于省吾先生的治学和研究成果,着重展现了于省吾先生在中国古文字、古器物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是在甲骨文、金文考释方面的杰出贡献。

(8)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惠岩先生的专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该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当代发展做了创新性研究,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权基本理论的再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国家与民族、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等当前国际国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政治学基本问题,还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未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该书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9)2004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高清海先生的三卷本《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该书收集了高先生晚年全部重要的著述,体现了他晚年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哲学探索,被国内同行誉为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之一,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重大反响。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为基础,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团队发展、搭建合作平台为重点,以承担重大项目、产出精品成果为关键,以发挥综合优势、提高创新能力为动力,以完善制度、构建体系、营造环境、增加投入为保障,深入实施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1)重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强哲学基础理论等7个以基础理论研究为特色的“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等5个以交叉学科研究为特色的“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

(2)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产出质量。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承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研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和横向项目;利用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进行项目培育和重要项目预研。

(3)创新科研管理和组织模式,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学术文献中心、专题数据库和科研网络平台、学术网站、图书资料室,全面提升学术刊物的办刊水平,扩大学术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