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实现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实现机制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有限的科研力量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长期不能取得重大的科研进展,总是走在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后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落后于西方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实现机制存在的问题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实现机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组织平台

目前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没有建立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组织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承接跨学科研究任务的载体。由于没有根据企业、政府、行业的需求,组织起相对应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就难以联合、组织相关人力、物力,集中多学科的优势去申请重大跨学科科技项目。多数是学院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单兵作战,只能申请到中小型课题,对于超出自身学科范围的研究任务,就没有能力去承接。另外,即使现有的一些组织平台(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由于没有独立的人员和资金,也不能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跨学科研究要取得突破,就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平台。

2.管理体制僵化

现行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学科研究。一是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上强化学院学科边界,学科点都在行政上归属于学院,由学院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学院之间、学科之间人为地存在壁垒和竞争。二是学科成员有清晰的学科边界,科研人员被限制在单一学科和专业范围,学术成员的门户之见也很深,一般情况下很难在不同学科之间流动。同时,处于基层的跨学科研究人员,受制于上层行政体制的多头领导,不得不忙于应付各级行政领导布置的非学术的繁杂事务。三是各个学科的仪器设备也为学科独有,资源非常分散,不易跨行政部门实行资源共享。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中心等也多是依托单一学科建立,其研究开发设施被某一学科所独享,设施的利用率较低。现行管理体制造成学科人为条块分割,学科之间壁垒保护,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和设备的共享,这对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极为不利。

3.经费投入不足

一般来说,跨学科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现行学科建设经费一般是按学科体系进行投入,跨学科研究属于资金投入的“盲点”,在各自的学科中极易受到排挤,不易申请到建设资金或得到基金项目资助。一些高校在确定学校学科发展总目标和规划后,将学科建设资金直接下拨到各学院,学院对学科建设资金进行二次分配时一般优先考虑传统优势学科,对一些跨学院的研究,可能由于研究风险和研究成果的归属不明而很少给予考虑。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跨学科研究启动非常困难,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动力。

4.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

目前的考核评估指标与内容主要是针对有明确边界的学科进行的,科研人员从事跨学科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学院考核中得不到真正反映,这往往会极大地挫伤他们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特别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跨学科研究就无从谈起。利益分配主要涉及跨学科研究课题的经济利益和成果分享,以及跨学科研究人员的科研成就是否受到认可;人员流动主要是指能否保证各学科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和资源共享。利益分配不公会直接导致科研课题中断乃至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解散,跨学科研究人员的科研成就得不到所在学科或学院的认可,则会严重打击科研人员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而特有的学院和专业“户口”编制,直接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利益分配和科研成果认可,这使得跨学科的科研合作与交流难以实现,即使偶尔实现,也没有制度化保障。跨学科研究组织成员在研究机构中属于兼职性质,他们聘岗、定级等还必须在原学科进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要应付原所在学科的考核评估任务。

5.学科发展的重点不明确

我国目前学者从事的大部分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纵向项目(政府设立的科研项目),另一类称为横向项目(社会上的科研项目)。大部分学者为了评职称、晋级不得不忙于这些科研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符合其兴趣,而自己感兴趣,想从事的科研方向由于没有项目或者说即使自己去单独进行研究了,这些科研成果也得不到正确的评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有限的科研力量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长期不能取得重大的科研进展,总是走在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后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落后于西方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