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哪些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哪些内容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近3.6万人,占高校教师总数的53.2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8万人,占高校同类人员的49%。目前,全省高校已建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85个,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7个、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2个。

四川省教育厅始终把繁荣发展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始终把高校学科建设、重点研究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作为主要抓手;始终把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核心目的,面向主战场,力争成为发展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努力提高四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服务社会水平,使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新的发展,为促进国家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新繁荣、服务四川经济社会新跨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整体情况

四川现有高校94所,其中,本科45所,高职高专49所;有地方高校88所,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5所,国家示范高职6所,国家骨干高职5所。全省高校设有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124种380多个;有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所、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8所(含16所高校),全省有哲学社会科学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未包含博士一级)。2010年,该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已达55万人,占本专科学生总数的50.96%。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达34624人,占高校教师总数的53.28%,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784人,副高级职称的8294人,分别占高校同类人员的44.11%、49.16%。

截至2010年,四川省高校已建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85个,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7个、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2个。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

长期以来,四川省坚持把争取研究项目作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以项目练人才,以项目聚团队,组织全省高校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省和地方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并取得明显成效。2001—2010年期间,全省高校共承担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5.5万多项,获得研究经费15亿元,年均增长近29%;201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经费比2001年增长了10倍,其中,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数是2001年的近5倍,经费是2001年的近11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数、经费总量占全省总数超过80%,随着高校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项目和经费的快速增长,研究成果也日益丰硕。2001—2010年期间,全省高校共发表研究论文102378篇,出版科技学术著作7234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社科奖985项;其中一些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登载“成果要报”,呈送中央领导参阅,一些研究成果入选《成果文库》,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全力组织动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力量,在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迅速组织动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全力以赴,投身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线,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及时的专业服务。一是紧密围绕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迅速开展研究,向中央和各级政府提交咨询报告数百份,努力为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发挥了思想库作用;二是积极为灾区群众开展心理援助、法律援助,对志愿者和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累计受众达数十万人,为灾区人民重树信心、健康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着力推进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

组织和引导高校加强学科建设、积极扶持新兴学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努力构建四川高校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目前,该省高校设有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124种380多个;有哲学社会科学10个博士授权单位、10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2010年,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0.96%。

4.着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应用对策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积极组织和引导高校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努力为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2001—2010年期间,该省高校获得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3.6亿元,2010年高校承担委托项目和经费分别是2001年的24倍和132倍,社会服务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策源地。

5.建立“人才特区”、搭建“五大平台”,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工程”,着力搭建“博士学历全面提高平台”、“青年教师成长平台”、“骨干教师成长平台”、“学术专家成长平台”、“学科领军、高端人才成长平台”五大平台,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全面提升计划。目前,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近3.6万人,占高校教师总数的53.2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8万人,占高校同类人员的49%。

6.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构筑社科研究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

继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紧密围绕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把重点研究基地打造成引领该研究领域繁荣发展的科学研究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资料中心。目前,全省高校已建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85个,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7个、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2个。

7.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学术交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声誉日益提升

组织和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进一步确立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理念,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2001—2010年期间,该省高校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近500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约2700次。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批关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比如四川大学邓生庆、任晓明的《归纳逻辑百年历程》,项楚的《唐代白话诗派研究》,詹石窗教授的《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的《中国经学宋明理学研究》;西华师大赵义山的《明清散曲史》;成都体育学院程林林的《当代中国体育利益格局演化研究》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应用研究面向重大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1)姜晓萍《WTO与西部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项目。课题组在对8省市进行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调研报告。此报告中提出的对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案已被成都市政府所采纳施行;并被四川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办公室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以“简报”形式对其价值加以肯定。

(2)蒋永穆教授承担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妥善处理土地流转与返乡农民需求矛盾》,被《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588期刊发,并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批示,被全国规划办《成果要报》刊发。

(3)周伟教授在新疆“7·5”事件发生后四天内就拿出了关于新闻报道方面的建议。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建议有道理,请在部署时统筹把握。”

(4)秦和平《西部民族地区的毒品危害及其对策》,其中期成果《关于凉山部分彝区艾滋病危害趋势及对策建议》,反映了凉山州严重的贩毒吸毒状况带来的艾滋病危害,所提出的四点对策建议被全国社科规划办转送公安部参考。

(5)刘诗白教授所著的《现代财富论》,以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并紧密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深度理论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徐玖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社区重建和管理研究》,把灾区社区重建同社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等多方面进行了整合研究,从而对灾后灾区的社区重建和管理进行科学的重建规划,得到了省人大和省政府领导的多次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他完成的《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和李天德的《洗钱与反洗钱的金融学分析》,分别对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和完善我国反洗钱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被全国规划办摘登《成果要报》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

(7)林凌所著的《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汇集了两省市众多领导、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实际,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开发重点区域的方针,作出了规划示范,已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对加强川渝两地合作,协调两地发展,共建成渝经济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加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建设,尤其是加大政治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建设,提高学科建设内涵和水平,使其通过建设和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完善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体系;指导各学位授予单位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成渝经济区域发展和成都天府新区建设需求,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汇聚人才队伍、增强发展活力、提升服务水平。

(2)深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建立一批“以问题为中心”和“走出去”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突出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扎根实践、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着力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努力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4)积极稳妥推进实施“走出去”计划。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统筹规划,创新思路办法,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

(5)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学风建设。健全和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形成一套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和成果评价机制,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高校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组织高校紧密围绕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眼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7)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励工作。继续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重大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高校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