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形成机制探析
邱均平 谭春辉[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共同构成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2006年6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全国高校掀起了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热潮。那么,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哪些特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又有哪些呢?目前学术理论界并未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内涵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推动力量,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一个越来越广泛作用的概念,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于1912年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从经济学角度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并在以后的两本著作《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完善。[2]熊彼特所指的“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从企业的角度涵盖整个企业技术、生产、管理全过程,不局限某一特定领域,既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又包括市场创新(即销售市场创新和供应市场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是一种广义的创新。具体说来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采用一种新产品;[3]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4]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②自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以来,创新理论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创新”概念引入社会领域,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他定义的创新是指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③,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一种是社会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很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然而,无论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还是德鲁克发展了的创新理论,都是狭义上的,随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系的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对于创新概念的广义理解。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过程和有效方式,主要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等。[5]
综合以前学者的观点,本文给出创新的一般定义: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人们能动地进行的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首创性活动,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与加速作用的、在实质上不同于现有形式的任何新思想、新知识、新发现、新见解、新领域、新问题、新运用、新事物,并可以在市场上或社会中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从“创新”的概念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后,“创新能力”又成为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方面人员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
对于“创新能力”的概念,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吉尔福特(P.Guilford)认为,创新能力是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并以发散思维为主的智商表现。[6]托兰斯(E.P.Torrance)指出,创新能力并非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若干种能力组合而成的,应包括敏感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和重新定义的能力。[7]费德荷森(J.F.Feldhusen)则强调,创新能力是由知识基础、元认知技能和人格因素构成,即有一个广泛的流畅的知识基础和精通特定领域的技能,有一套加工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元认知技能,有一系列的态度、特性、动机等人格因素。[8]唐承业认为,创新能力就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或重新组合而集成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能力。或者说,创新能力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新颖而独特的心理、思维和方法的能力。[9]
然而,“创新能力”之所以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更重要的是起源于经济学范畴的创新能力理论,这一理论由柏恩斯(T.Burns)和史塔克(G.H.Stalker)于1961年首次提出,最初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以及新产品的能力”。[10]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A.Amidon)把创新能力界定为三个方面:创造新思想的能力(思想创造商数)、使用好思想的能力(质量商数)、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创新商数)。[11]斯蒂芬·夏彼洛(S.M.Shapiro)认为,“可以肯定的是,创新本身绝对是一种能力”。而且他认为,“创新”这种能力与企业其他能力一样,都主要是由五个要素所组成,即:顾客与策略、绩效评估、流程、人员和科技。[12]李金明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根据市场显现及潜在的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组合企业知识、其他能力以获得优势的竞争地位,并不断更新企业系统和技术的能力。实际上,企业创新能力表现为创新地组合企业稀有资源的能力。[13]此外,由于“创新能力”的层次性,一般按照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企业创新能力”、“产业(行业)创新能力”、“国家(区域)创新能力”三个层次。
从上述分析可知,“创新能力”目前并未取得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概念或内涵。本文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取得新思想、新知识、新发现、新见解、新领域、新问题、新运用、新事物等创新活动中,所具备的本领、技能、潜力和相关资源。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概念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科学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科学家不断创新的过程,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认识真理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已得到世人公认,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活力并使之获得持续发展。所谓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能动地运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精神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进行的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能够揭示和预见其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首创性科学探索活动,该活动既是一种首创性的理性加工过程,也是一种将理性加工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过程。
一般地说,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1)在认识论中,主体是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可以是个人、社会集团或人类。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就在于主体有意识、能思维,能将自身之外的客体自觉地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2)从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来看,主体又是指组成事物整体的诸要素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主干部分,带有较明显的实体性。[14]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体是指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且具备创新功能的行为主体,可分为两类,一为研究主体,一为服务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政府、咨询与中介服务机构,其结构如图1所示。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主体六大系统(高等学校、社科院、党校和行政学院、党政研究机构、军队院校和企事业研究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研究主体,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图1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结构图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在探讨人类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精神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创新活动中取得新思想、新知识、新发现、新见解、新领域、新问题、新运用、新事物等所具备的本领、技能、潜力和相关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机构、设备、场地、经费等有形资源和创新文化、政策机制、组织管理等无形资源),通过理论创新、知识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包括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直接成果以及创新人才和成果应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间接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与创新特色的综合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特征
(一)路径依赖性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往往以一定的创新活动轨迹为基础累积而产生,通过内化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的个人或组织结构中并形成创新主体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形成本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特有的创新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一种存量,一种由系统内在动力和外部整合集成力决定的具有有形和无形特性的资源。
(二)系统整体性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一个由多种能力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整体功能决不是各个组合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发生了协同和相干,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非加和关系。这些构成要素形成具有高度有机性的链状结构,任何环节的受阻都会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低下,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破坏系统的整体性,而改变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结构,则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实现。
(三)外部开放性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外部开放性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可以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需要调动和吸收外界能力要素来完善内部能力结构,同时还能改造外部环境,创造出更加合适的生存条件,及时获取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价值的实现,加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速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外部开放性也意味着外部环境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因而,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系统,应该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内在能力和外界环境所能赋予的能力的结合。
(四)动态渐进性
一般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不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不懈的创新实践的积累才能逐步具备的。通常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在特定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领域,沿着创新主体现有的创新轨道,并以创新主体特定的理论、成果和方法为主线逐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创新实践,才能使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实现从弱到强、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增长。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与外界交换强度也不断加强,创新要素和创新子系统会因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量变甚至质变,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也发生变化。
(五)客观规律性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又是一个科学概念。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既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又有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因素。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实践,既要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制约,又要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只有当这两方面规律完满地得到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和提高,才能真正帮助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形成“创新——积累——发展——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六)主观能动性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强弱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同时突出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一观点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中,突出体现在创新管理能力中。不论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战略管理能力,创新机制运动能力,还是创新过程的管理能力,都无不渗透着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要求。鼓励和调动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和效用观点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起主导性作用。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实质是要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15]
(七)层次差异性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存在差异性,既包括同一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在阶段上的差异性,又包括不同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各具特色。前者表明创新主体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不同阶段由于不同的创新投入可能导致具有的创新能力不同,后者则指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不同组织特性的创新主体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具有的侧重点不同,各具个性。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
所谓机制,是指系统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相互性质和相互联系。[16]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形成机制是指能够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各类要素间的内在工作方式、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原因有多种,比如理论的推动、市场的推动、政策的驱动、竞争的推动等,但都可以归结为两种形成机制:一是内源驱动机制,即高校自发的内在工作方式和相互作用;一是外源推动机制,即主要来源于高校外部环境的力量间的内在工作方式和相互作用。这两种机制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形成强大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共同构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在这两种力量作用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形成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
(一)外部推动机制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外部推动机制主要来自于政府和市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各要素主体的协调配合,也需要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科学配置,这些都离不开各级政府及其下设机构作用的发挥。具体来看,各级政府及其下设机构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形成的推动作用在于:
(1)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法制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正常秩序,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提供根本的法律保障。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项目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屏障,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投资者防范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发展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必须在制度安排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2)创造适宜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环境
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中,政府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等手段,在制度、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的方向,激励各创新要素主体的协同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要素主体间的矛盾,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研环境、竞争环境等,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尽可能地扫除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过程的障碍,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繁荣发展。
(3)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投资力度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政府要担负起实际上也一直在担负着对哲学社会科学予以财政支持的职责。按照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精神,这一支持根据财政状况要逐步增加,以至于在一定时期应有相当大的倾斜。为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各省(市、区)相关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项目管理政策和增加投入的办法,积极促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培育高等院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各省(市、区)相关机构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投入机制管理的不断完善,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竞争机制,使用效益提高,都能够有力地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4)实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奖励制度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离不开激励,激励机制的建设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缺乏创新活力的,是没有能力激励人才创新的。例如国家教育部为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增加高校文科教师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中所占的比例,将高校文科教师列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在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精品奖励计划,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给予重奖。近几年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从国家级、省级到市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奖励体系,为奖励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与引导作用。
从外部力量来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的互补作用,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市场机制建设,加强各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的分工和职能协调,使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看,市场机制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形成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需求拉动
创新需求拉动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17]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与创新发展,除了政府在宏观层次上给予一定的导向外,自身的理论观点、知识方法等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是促使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进行渐进性和突破性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创新来说更是如此。可以说,市场需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经济前提,正是需求带来的报酬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起着强烈的刺激作用;市场需求的变化将会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取向,激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活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在给高校带来利润的同时,又促使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形成一个“需求—创新—再创新”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市场需求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引导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行为,从而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2)市场激励
市场激励机制,是高校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利己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市场激励分析,市场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自组织的机制,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有一种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通过市场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效果的检验来实现的。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就可获得相应的回报;反之就会受到市场惩罚。
(3)中介服务
科研中介组织是介于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从事沟通、协调、公正、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专业性机构,其本身不从事实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这里所说的中介组织,既包括那些协助、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机构和组织,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等;也包括那些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咨询的机构和组织,如企业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网络与信息服务机构等。科研中介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和重要载体,是联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经济的重要纽带。科研中介服务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黏合剂”的重要作用,对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4)成果转化
虽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不如科技成果那样更具市场导向性与市场交易性,但也不能排除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市场化行为,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形式之一的咨询报告,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产物。可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在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应用研究创新。因此,高校要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带动相关基础研究发展,借助合作企业的优势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科成果与社会的转换或交换机制,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及时转化创新成果,从社会上不断获取发展资源,有力地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内部驱动机制
高校主要是通过以下机制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1)人才开发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研活动中最活跃的能动要素,优秀拔尖人才更是作出重大突破的基础创新、领先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是最为稀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资源,是决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动力和竞争制胜之本。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开发,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素质,重点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带头人,形成多元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结构。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高级人才荟萃的场所。截至2006年年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总数达到364063人,其中女性为182099人,约占5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29411人,其中教授36138人,副教授9327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9.92%和25.62%。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645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993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29%和24.72%,比2005年各增加了0.97和2.73个百分点。[18]高校这支庞大的、源源不断的科研新生力量,是其他任何科研机构和部门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保障。
(2)资源整合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来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的各个要素主体。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要主体,其内部也存在着多种资源,同时也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外部资源。因此,必须以良好的资源整合机制来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资源储备和资源共享。创新资源的整合是指根据高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项目活动,全方位地分析已有的创新资源,形成有形和无形资源的相互转化,综合集成优势资源,如信息、人才、技术、设备等,形成创新资源的合力,实现创新资源使用的最大价值。在资源整合机制下,学科整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知名专家预测:未来的科学技术很可能在各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19]现代学科的发展朝着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以综合为主的方向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已成为必然,学科间的不断交叉、融合和补充,使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涌现,一批新的科学前沿和研究方向正在迅猛发展,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可以通过实现不同学科的联合攻关,打破学科壁垒,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开拓学者的学识和思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质量,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3)内部激励
激励机制是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素主体的创新动机,提高其创新能力,赋予其创新权力,合理分担创新责任,增大创新成功概率,激发要素主体创新动机显现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功与否,不仅与要素主体的创新动机和能力有关,也与其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有关。同时,由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将涉及众多的人员、部门和活动,因此,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利益激励、能力激励、权力激励、责任激励等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人才公开竞争的环境,创建优越的创新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创业激情和活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育和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4)教研相长
教学、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职能,人才培养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仅能直接产出重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而且能够促进高校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据统计,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993—2000年美国获诺贝尔奖的51位科学家中,有47位来自美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日本获诺贝尔科学奖的9位学者中,有6位是来自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从而使日本跻身于基础研究先进国家的行列。[20]对于中国来说,科学研究也绝大多数是由高校来完成的,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校具备的绝对优势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主体所不能比拟的。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把科研引进教学过程,将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都比较注意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教师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的兴趣,让学生及早介入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总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人才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两者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了既出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又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双重效能。而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无疑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动力之一。
(5)学术自由
按照德理克·朗特里(Derek Rowntree)的观点,学术自由是指高校与学院作为教育机构所要求的不受外界(如政府)指令支配、自己决定本校的教学与科研计划的权利。学术自由同样指教师个人所要求的在教学与科研上不受干扰(特别是来自本校的干扰)与不因自己的政治见解而受到迫害的权利。[21]科学的历史表明,伟大的科学成就,伟大的科学家不是能够由金钱简单堆砌出来的,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大脑。因此,建立能够培养、发现、选拔创新人才的学术机制和营造能够使科学创新思想生存、发展的自由、平等、宽容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比简单的金钱投入更为重要。学术自由是大学自由精神的最明显的体现,它意味着学术必须从政治、集团的各种利益中解放出来,还意味着要从大学里的各种束缚中挣脱出来,这也是大学文化创新的必然前提。一个自由宽松、和谐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环境,对于培育优秀的科学家和杰出的创新成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自由活跃、民主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创新思想才会像泉水一样涌流、绵延不绝。可以说,没有学术自由的学术创新最有可能导致自欺欺人的虚假学术繁荣。如果事先能够按照某个规矩或者指导思想就能有超越性的创新,那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也就不需要存在了。[22]因此,学术自由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内在动力之一。
【注释】
[1]邱均平,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谭春辉,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2]Joseph A lois Schumpeter,Essays on economic topics of J.A.Schumpeter(Essay and general literature index reprint series),New York:Kennikat Press,1969.
[3][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74页。
[4]尤运生:《用产业进化观认识创意产业》,《理论前沿》2008年第8期。
[5]Joe Tidd,John Bessant,Keith Pavitt.Managing Innovation: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Change(3rd Edition)[M].London:John W iley&Sons,2005.
[6][美]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
[7]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8~69页。
[8]Feldhusen,J.F.,Creativity:a knowledge base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personality factors[J].Journal ofCreative Behavior,1995(4).
[9]唐承业:《第三讲创新能力(之一)》,《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第2期。
[10]张国良、陈宏民:《关于组织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定义、度量及概念框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1期。
[11][美]戴·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2][美]斯蒂芬·M.夏彼洛:《永续创新(中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13]李金明:《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模型》,东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4]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5]欧阳康:《发展创新能力,提高研究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7期。
[16]邱均平、谭春辉、任全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的研究现状与三维框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2期。
[17]李翠娟、宣国良:《集群合作下的企业信息流动分析》,《情报科学》2006年第5期。
[18]《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统计报告》,www.hie.edu.cn/fzqs/news.asp?new=792,2008-11-29.
[19]徐冠华:《重视创新文化增强国家原始创新能力》,《人民日报》2003年11月6日第11版。
[20]张杰:《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www.sjtu.edu.cn/newsnet/newsdisplay.php?id=13829,2008-11-30.
[21]高德胜:《制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第6期。
[22]《惩治学术腐败,需还学术自由》,www.news.qq.com/a/20060312/000552.htm,2008-1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