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努力的动力形成机制

个体努力的动力形成机制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不确定性使个体在面对未来时心存恐惧,所以每一个个体在其生存的时间里,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尽可能多地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希望自己在未来有更可靠的物质保障,从而使自己免受痛苦和压力。每一个个体都是这样决策和行动的,那么个体间的相互碰撞就必然会频繁发生。
一个比喻_自然而然地生长

为了把个体努力、群体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说得更清楚些,我们设计了一个比喻——我们把人类的发展比喻成一列前行的火车。

人们把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成不间断的动力,并通过传动装置使这动力推动列车前进。

人类社会这趟列车是如何运行的呢?列车简单的活塞往复运动变成了推动列车前行的持续动力,我们用这样一套动力作用原理和运行机制来说明个体的努力是如何推动社会列车前进的,似乎更容易让人明白。

1.活塞的形成

对于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完整神经系统的生物体而言,需求无法满足便会带来痛苦或生命危险。痛苦的感觉反过来又促使人类个体去努力,去想方设法解决痛苦。所以,人类高度发达的感觉系统就像一个活塞一样,在饥饿与饱食之间往复,往大了说,是在需求的满足和困境之间往复。

没有肉体的存在,就没有对物质的依赖;没有对物质的依赖,就不会有感觉上的痛苦;没有痛苦的感觉,人类就不会那么努力;没有努力,人类的智力就不会提高;没有智力的提高,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如果人能够不需要吃喝便能舒服地生存,那么我相信人类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与其说人类伟大,倒不如说人类自身存在生理缺陷。在感觉这个油门的控制下,痛苦的程度就像油的多少一样。

痛苦的感觉是让人努力的启动装置,舒适的享受是个体努力的刹车。当然有些人会把良好的自我感觉当作动力,如成就感。但实际上对有高成就感的人来说,促使其努力的不是成功后的满足,而是成功前的压力和痛苦,他们依然是以痛苦为动力的。

人类达到一定的物质文明水平以前,社会的发展是以个体因物质匮乏引起的痛苦感觉为主要动力的。在达到一定的物质文明水平之后,人类个体仍然有痛苦的感觉存在,但那时,许多个体会因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价值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苦恼,这也是个体努力的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和人类社会内部的竞争,每一个个体获得和持有物质都是不易的。人的生命并不短暂,生存的过程也不算短,自然、社会及其他因素的变化使个体对物质的获得和拥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个体在面对未来时心存恐惧,所以每一个个体在其生存的时间里,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尽可能多地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希望自己在未来有更可靠的物质保障,从而使自己免受痛苦和压力。这就是个体的动力形成机制,也是本文所说的个体努力。

个体追求物质累积的过程,既促进了个体能力的提高,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没有个体能力的提高,就不会有物质的不断累积,所以个体发展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断地使自己可以支配更多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的简单累积,当然,追求情感和价值需求的满足的外在表现同样是美满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而内在的实质是个体能力的不断提高。

2.传动装置

在一个社会里,每一个个体都会依自身的条件和身处的环境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都会尽其所能地去获取更多生存所需的物质,以期能更好地生存。每一个个体都是这样决策和行动的,那么个体间的相互碰撞就必然会频繁发生。社会是无数个体的总和,每一个个体都按自己的情况理性判断和行动,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群体而言,自然就会变得杂乱无序,如同布朗运动一样。

站在高楼上俯瞰密密麻麻的人群,从宏观上看,你无法理解这些人的行为为什么如此混乱无序。但具体到个人,我们就可以根据他的状况和需求,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和较为精准的描述。他要去何方,办什么事,是结伴或单行,是乘车或步行等所有这些具体的个体行为,都是可以分析和理解的。这些方式的选择,对他本人来说,又是理性的和必然的,或者说是他最佳的选择。这就是人类的行为模式——个体理性而群体无序且相互制约。

这样的个体生存博弈使得群体很难有一致的行为。混乱无序而又相互冲突或碰撞的无数个体的行为,是不可能使社会有多大发展的,即使其中有些个体的能力很强,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下,也是无法推动社会发展的。所以一个有序稳定的社会是必需的,特别是当个体不再相互伤害或发生直接冲突时,这样的社会才能够有所发展。

社会制度的形成与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制度确立后,对个体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使个体的有些行为得到约束。个体在努力的过程中,不再相互伤害或破坏其他个体的成果。成果可以得到保障,个体的努力也得以继续,这样不但个体可以得到发展,社会也可以得到发展。社会制度就像一个框架,制度的强制性消除了相互碰撞的个体运动,把混乱无序的力量集合在一起,使之能够长时间地运动,为列车的前行提供了可靠稳定的力量。所有社会制度就像人类列车的传动装置,把个体的动力变成列车前进的动力。

社会制度的产生是必然的。人类个体之间天然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竞争的关系,但同时个体独立理性的行为能力使个体的行为无法像低等动物一样那么一致,如蜜蜂。相互依存的需求和独立理性的行为能力使人类群体必须有约束的存在,这就要求个体必须让步,主动服从,这样一个群体才能够存在。如家庭、村落等这种自然的人类群体就必然有其内部制度的存在,这样才有一致的行为,才有群体的发展和存在。

同时,人类的个体之间又是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会使个体之间产生争斗,争斗会导致社会强制的产生,直至国家的诞生,社会制度在个体的争斗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最早群居的人类的社会制度形成在自然的生存关系条件里,是以自然、和谐为特征的,这种制度完全以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存为基础,尽管也有强制力,但没有扩张的力量。而由个体之间争斗形成的社会制度是以强制和征服为基础的,是暴力的结果,是明显的扩张,因此,这种以统治与被统治为基础关系的社会制度逐渐取代了依存关系的社会制度,成为全人类的主要社会制度。

(1)个体之间的反复争斗对群体有驯化作用,社会建立起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物质相对富裕一些而绝对量仍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个体之间的相互掠夺是频繁发生的。这时候的人类就像狼,辛苦半天捕获了一只兔子,累得精疲力竭,还没来得及享用,却来了一只豺狗,狼不得不和这只豺狗再进行一番厮杀。最终兔子归谁,我们也不得而知。

这种弱肉强食的个体生存方式,给个体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感和恐惧感。能力强的对能力弱的进行掠夺,在多次的争夺过程中,每次都是能力强的获胜,却给弱者带来惩罚。能力弱的个体逐渐放弃了对抗,开始接受这种掠夺和压制。这是一个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自然发生的。在这混乱无序的社会里,个体要想成功,想对其他个体进行管理或者统治,想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么他必须和一个想成为猴王的猴子一样,确保在每一次打斗中都能获胜。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最终成为猴王,这样他的统治或领导地位才能够建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驯化过程。

个体成功的过程实际是对其他个体驯化的过程,其他个体对这个获胜的人产生惧怕而服从他,这个成功的个体便可以建立起统治和被统治的秩序,于是就诞生了权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源于人类的动物本性。个体的成功结束了人类原始的社会状态,人类进入了简单暴力的统治时代,国家制度开始出现。

(2)个体争斗导致群体分化。个体的成功确立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就使社会群体分化成了两个不同的部分。分化的两部分依然会发生冲突——反抗与镇压,那么取得统治地位的一方就会想方设法改变这种能够被不断反抗的局面,把自己的优势固定下来。成功者就以自己为核心,依靠自己的优势而努力扩大势力,使其他个体不能轻易地改变这种局面,使自己的生存变得安全而舒适。人们围绕着某个势力结盟了,也就逐渐诞生了所谓的阶级。社会被进一步分化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并不断地分化出更多的社会阶层。

(3)个体的争斗产生了国家和法律。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他们在与被统治者的反复博弈中,不断积累经验、更新手段,于是就出现了国家、军队、法庭、警察等工具,并做出强迫他人认同和接受的规定,也就是所谓的法律。这些法律在出发点上是为了维护其优势地位,而在实行过程中,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社会大众被动或主动地接受制约,从而推动社会的法制化,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个体的成功和个体成功后的进一步的发展,社会开始受到某些人意志的制约。国家意志的形成标志着人类自然的发展状态结束了,人类进入了所谓的有序社会发展状态。这时个体不能只顾自己的需要而独立地采取行动,必须在尊重别人意志的前提下为自己的生存做各种努力。

个体的行为有了约束和边界,实际也是社会群体的行为有了约束和边界。这种约束在国家产生初期都是十分简单的。比如在相互掠夺的过程中,一方胜出,他们不想再被别人频繁地掠夺,于是便决定在他们可以控制的区域实行简单的规定,如杀人者偿命,夺人钱财者坐牢等。这样看似简单的法律,作用却是很大的。首先,可以保护优势者,别人对优势者造成威胁的难度加大了。其次,对社会大众也是有利的,尽管看似是剥夺了这些人的权利,其实同样可以剥削其他人掠夺的权利,实际上对他们是有利的。

这些处于弱势的人真要通过掠夺的方式来获得生存的物质,所付出的代价会很大。这种相互掠夺,使每一个社会个体都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当中。频繁的相互掠夺,使得社会力量大量地放在防卫上,从遗留下来的古村寨的建筑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明显的防卫痕迹。频繁的相互掠夺使物质生产没有保障,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看似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实行国家意志,实际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都是有利的,只不过改变了社会和个体的生存发展方式罢了。个体在法律的许可下可以安定地生活,可以努力地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个体之间的争斗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逐渐变成了利益集团或阶级之间的争斗,单个个体之间的争斗被取代了。利益集团或阶级之间的争斗形成的社会制度与原来个体之间的争斗形成的社会制度有所区别。

1)社会制度的变化需要很多人获得统一的认识和行动。这比较容易理解,本文不做详述。这主要是指关于社会变革的思想认识是通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博弈形成和完善的,尤其是统治的性质、方式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包括有些法律的修改都是依靠这种力量完成的。社会中的各种党派都是各种力量反复博弈的产物。

2)促使国家权力社会化。最初的统治者也许就是一个人,他们所获得的物质或者说优势,也被理所当然地理解为他们的私产,所以他们制定的所谓法律也自然是出于保护他们私产的目的。在这种把国家视为私产的社会中,统治者无疑会对被统治者进行无情地压榨和盘剥,这使得被统治者无法生存。当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无法生存或生存得极度艰难和痛苦时,反抗统治者的暴力革命就无法避免了。

暴力革命的产生,使社会在动荡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个社会阶段的更迭,或者说是一个个国家或王朝的更迭。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得到了驯化。它使后继的统治者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以便统治能够顺利进行,不被很快推翻。同时,被统治者成功的反抗也使他们认识到压迫和剥削是可以推翻的,生存的利益是可以通过斗争得到的。

在每一次政权更迭后,大众的利益便会在国家意志里得到更多的体现,人类社会也就这样不断地向前发展了。随着政权的不断更迭,国家的共有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最终政权和国家将会完全变成社会共有。

3)社会管理向法制和民主发展。在国家建立后,社会管理的客观性质促使其逐渐向法制与民主的方向发展,这里对此不做详述,在后面的章节中有详述。国家确立后,统治要实施,这个实施的过程就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过程。

社会管理是具体而又现实的事情,并不都是宏观的制度和观念。这种涉及面宽泛而数量浩大的社会管理工作是由一个个具体而现实的案例构成的,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够开展:①处理这些繁杂事物的依据;②处理具体事务的结果。

由于社会管理的对象是大众,有些事情的处理还必须公开,否则无法达到警示他人、实现约束社会大众行为的目的。所以这又要求在社会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开和公平,这是社会管理的两个本质要求,是由社会管理的性质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要求,是不能够违背的。

在社会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向社会大众公开的要求,一是必须有统一的处理依据,也就是所谓的法律,二是事件的处理结果要公平。这两个要求促使社会管理从完全依从统治者个人的意愿,逐渐变成必须符合社会大众要求的模式。公平的最高境界就是民主。所以在国家社会制度的时期,社会管理逐渐从专权向民主和法制化发展,并以最终达到人人平等为最高目标。

在国家制度时期,由于阶级和政权的存在,个体在社会制度的变革中直接表现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小,但社会的发展仍然是个体努力的结果。社会制度的变革仍然是首先由个体提出新思想,然后在不断的博弈中,使群体在驯化的过程中获得统一的认识,最后才能成为社会制度变革的力量。生产技术的进步仍然需要靠个体的努力,所以在这一时期,个体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突破上,比如蒸汽机、互联网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这种突破性的技术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并成为支撑各种社会形态的物质力量。

不同的社会制度框架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因为不同的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人类的生产能力决定着物质的丰富程度,这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个体的生存状态,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生存状态的框架下,个体努力会改变和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关系,从而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因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种状况是在社会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个体的进步几乎就等于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能力极低的状态即本能的生存状态,也就是后文中论述的依存期,这里不做详述。

第二种状况是在社会生产力有了一些发展、社会物质较丰富的情况下,个体之间开始了争夺。这在后文的强权期里有详细的论述。争夺中,总有个体会胜出,而个体的成功促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分化,建立了等级,诞生了权力等,使人类社会从简单的社会向有国家制度的社会转变。

另外,国家作为一种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个阻碍作用在制度建立初期是很小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变化,这个阻碍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大。任何既定的制度都会对社会中的某些个体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否则就没有必要建立制度。国家制度逐渐变成社会发展的障碍,于是就会被推翻,建立新的国家。这也是国家政权不断更迭的一个原因。

未来,在人类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状态下,社会高度法制化和民主化,社会个体在充分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努力发挥个性优势,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或发明新技术。他们在精神上可以得到认可和鼓励,从而使个体不断为此努力。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不竭的能源

人类社会这列火车的活塞和传动装置都有了,但要启动这列火车还必须有能源,否则人类社会这趟列车依旧无法前行。推动人类社会列车前行的能源就是人类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无论个体的需求多么强烈,个体多么努力,人类也不会得到丝毫的发展。这些努力就像低等动物的重复活动一样,仅仅就是重复,而不会有实质的进展,只能在原地运动。

只有人类的高等智慧能够使个体在努力过程中,突破困扰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难题,这样人类才能取得实质的进步和发展。如结网捕鱼、以矛捕猎等,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人类的智慧不仅表现在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困境上,还表现在能够使人类已有的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上。就是说人类不但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当然在个体或利益团体的争斗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调整,即社会制度不断发生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制度适应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不断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状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变化。

人类的智慧推动人类列车不断前进,并且已经走得很远了。

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个体为自身的存在或为自身更好地存在而做的能动、理性的努力,这种努力促使个体能力提高,也推动了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那些前沿的技术。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那么社会物质就会变得丰富。丰富的物质改变了个体与群体的存在状态,个体的努力,尤其是个体的成功,也改变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在个体和群体互动的关系中,个体的意识形态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从而使个体得到了全面的进步与发展。在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中,人类自身能力、生产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正是由于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使得各种意识形态得到了发展,而意识形态的发展又反过来促使人类社会朝着更民主、有序、文明的时代迈进,这便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难以理解的,也是杂乱无序的,所以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只要真正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尤其是把个体的理性积极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关系弄清楚,社会发展的问题也不是很难理解了。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人类就如同一群离开蜂巢的蜜蜂。一群蜜蜂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停在树枝上,一会儿停在花丛间。你若不是这蜂群中的一员,看这群蜜蜂的飞行是多么杂乱无序啊。而实际上,蜜蜂的内部分工是很明确的,有的负责采集花粉,有的负责寻找新巢,有的负责保卫蜂王。在外界看来,它们的行动无理由可言,但它们自己却在获取各种信号后,综合判断而选择飞到这儿、飞到那儿,这是蜜蜂的本能选择。直至找到新巢,暂时稳定一段时间,随着蜂群的扩大,新蜂王的诞生,那么新一轮的集体旅行重新开始了。人类的社会行为和蜂群的活动十分相似,只不过人类社会的活动都是不断发展的,而不像蜜蜂那样是一次又一次的简单重复。

面对未来,我们要想让社会不断地发展,那么就要保持甚至鼓励个体之间的差别存在,不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让不同的个体间保持差别,这就保持了个体努力奋斗的根源,也保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然,这样笼统的论述,只能说明个体与群体的行为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但在人类不同的社会状态中,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又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我们这里还无法说明白。所以我们要深入地对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使大家更容易明白个体与群体的互动行为是怎样使社会发生变化的,再展望一下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以美好的心情迎接更好的人类社会的到来。

4.行进的里程

技术的进步程度和制度的变化显示出人类前进的里程。

技术进步就像列车沿途停靠在站台要加水、要补充动力一样,不同的技术就是人类这列火车前行中的大小站台。变化的制度则是站台上大量的换乘旅客,以及换班的驾驶员和列车员,甚至是更换的车头。用这些来比喻人类的发展,似乎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