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国际贸易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反映出中国服务业提供能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此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有利于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历史机遇,尽快发展壮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创造“中国服务”的国际品牌。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与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3.1 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现代服务业更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等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大方向中的促进作用。①现代服务业具有引领消费、创造需求的特点,能够突出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现代服务业的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要素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必将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通过发展面向一、二产业的专业化服务业,还可以有效提高其他行业的节约环保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和服务支撑,成为提高现代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人力资源服务为制造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物流服务提供高效率的原材料、零配件采购供应和产品配送;电子商务对企业的生产、营销和管理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科技、信息服务、管理咨询通过加快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促进产品设计的创新、工艺流程的再造、管理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制造环节在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低。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研发设计、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审计、律师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主导因素。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并将它作为重要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竞争手段,呈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如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事实上不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而是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包括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程序以及维护服务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同时也是服务业企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改变了许多服务难以储存、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需要实体接触的特征。大量服务不断产品化,已很难从形态上判断是产品还是服务,如软件光盘和电子书籍等。

3.现代服务业是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促进者

现代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包括研究开发外包、中介服务、市场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全过程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具有关键的意义。①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有效提升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内容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和专业服务业等可以提供行业咨询、工程设计、科技信息、科技孵化、知识产权、软件增值等服务,直接服务于各个科技创新主体,有利于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正常运转。②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对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直接的决定作用。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型服务业成分已经广泛融入现代工业和制造业,其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③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不仅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还有创造市场需求的功能,对企业开展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力。

4.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抓住全球服务业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的机遇,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化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水平。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能在这些领域赢得优势,谁就占据了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就国际贸易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反映出中国服务业提供能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因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培养我国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扭转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增强在服务业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此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有利于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历史机遇,尽快发展壮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创造“中国服务”的国际品牌。

5.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直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产品、现代媒体产品、文化艺术产品、旅游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以及更加个性化和更加便捷的服务,满足人们对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从长远看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分工更细化、门类更繁多的领域,它不仅新开辟了许多就业渠道,提供了大量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如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可以为高中低段不同层次的人群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有利于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3.2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1.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总体水平仍较为滞后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40.1%,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了32.4%,与1978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5.9和20.2个百分点。

从现代服务业发展来看,我国的通信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电信服务业和互联网服务业涌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和一批极具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金融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银行卡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新兴增长点。选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六类具有典型现代服务业特征的行业门类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衡量标准。2006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39.2%,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5.7%,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0.3和0.1个百分点。在现代服务业构成中,金融业和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占服务业比重的10.0%和9.0%。

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占GDp比重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还滞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200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68%,美国、法国更是达到了77%和76%。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比中国高出了10个百分点。

(2)服务业在理应进入加速发展期时却长期陷入停滞状态。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1%。近几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甚至有回落的现象和趋势。

(3)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远远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9.2%,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5.7%,远低于美、英等国。从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来看,我国仅为28%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处于5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严格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还很罕见;金融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上仍处于电子化阶段,包括网上金融在内的电子金融核心技术基本上是国外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远低于发达国家,系统和资源共享的商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重大电子商务应用工程、系统所用的软硬件产品主要依靠国外公司,等等。

2.骨干企业不断涌现,竞争能力仍需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骨干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带动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中国服务企业影响力的排头兵。在金融保险领域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信息服务领域有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电信;在商贸服务领域有中化集团、中粮集团;在现代物流领域有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等。它们不仅是中国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服务业的品牌。然而,深入分析发现这些龙头骨干企业主要是金融、保险、电信、石化、粮油等领域的一些国有企业,它们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行业垄断的优势地位和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比,这些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利润上都有较大差距。

3.利用外资和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竞争优势仍不明显

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加速进入的重点行业。随着我国服务业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以及利用外资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近几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领域集中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2007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数达到了16736个,占当年利用外资项目总数的44.2%,实际吸收外资达309.8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1.4%。从区域分布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以东部地区为主,中西部相对较少。其中,上海市服务业已占外资投入总量的60%,深圳市占56.2%,广州市占38.3%。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外资将继续向现代服务业集聚,金融、保险、旅游、咨询、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远远超过世界平均速度。2007年我国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509.1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了57.8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也不断上升,2007年达到了4.2%,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成为全球服务贸易最主要的国家之一。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同比下降13.0亿美元,逆差规模显著下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从行业构成来看,运输和旅游是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最主要来源,2007年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收入的25.7%和30.6%,占服务贸易进口总支出的33.5%和23.0%。从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看,我国服务贸易市场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为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2007年,我国与五大伙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695.6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6.8%。

4.产业集群发展已现雏形,区域分异格局较为突出

我国的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特别是银行、保险、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五个城市的呼叫中心占全国的90.62%;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重点实验室达到了94家,占全国的47%;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达114家,占全国的30%。

从区域分布格局看,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规模最小;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区域差异并不明显,但中西部地区相对偏低。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三级梯队”的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两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大都市。现代服务业不仅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展水平也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其中,上海凭借临海优势,在现代物流业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全球10大物流企业和50大船运公司已全部入驻上海。北京在金融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数据依托)及高端研发服务业(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为数据依托)方面较为突出。

第二梯队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八个沿海省市。该区域工业化与信息化程度已具备较高水平,服务业已形成规模,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今后的发展重点。

第三梯队为我国其他地区,总体发展较为滞后,但郑州、武汉、长沙、成都、西安和重庆等重点城市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亮点和重要增长极。

5.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与国际差距依然较大

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催生了一批新兴服务业的产业形态,如电子商务、网络游戏、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尤其是近年来,一批极具竞争活力的新兴服务企业迅速崛起,带动了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百度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腾讯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搜狐和新浪是中国综合类和门户类网站的杰出代表,阿里巴巴为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用友、金蝶、浪潮等一批软件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这些新兴服务在现代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高端环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它们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的新兴服务企业规模总体上仍然偏小,研发投入较低,国际化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6.部分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共性支撑技术仍较薄弱

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领域的发展突破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芯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龙芯”、“方舟”、“北大众志”等一批国内自主设计的专用CpU相继研制成功;海信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打破了我国彩电行业核心芯片长期以来依赖国外的现状。中文Linux操作系统及其重大应用进展顺利,开发的商用中文Linux操作系统初步应用于部分行业和信息化工程。

在网络和通信技术领域,我国技术及产品研发、网络装备和应用水平方面逐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相关标准的制订有所突破。TDSCDMA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提出的3G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这是我国在该领域第一次提出的国际标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企业研制成功“GT800”和“GOTA”数字集群系统,并开始大规模商用。光通信领域我国提出了多项国际标准,商用光通信系统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

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电视领域,科研开发取得一批丰硕的成果:万亿次大规模计算机系统问世,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研发成功且得到应用;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音视频技术研发成果丰硕,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新一代数字光盘技术、高清晰度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机卡分离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

7.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但仍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发育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和优化。①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先后多次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心和思路。国家一方面在“十七大”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长期科技规划等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还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来促进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②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科研环境得到政府的着力引导。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软件”列为优先主题之后,现代服务业的共性技术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列入国家科技规划,科技部门对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和公共平台的支持大大加强。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日益开放。自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按照承诺逐步加快了服务领域的开放步伐,允许外资企业进入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同时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在海外上市。④各部委、高校、基地、协会等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工程,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环境初现雏形。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005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在全国40所高校成立了“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很多高校单独设立了动画学院,开展数字动漫教学的学校数量迅速增加。

当前仍然存在诸多制约现代服务业成长和发育的因素。①缺乏统一的分类指导与协调管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现代金融、数字旅游等领域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都不是靠一两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需要跨行业的协同攻关和跨部门的协调管理。然而,当前我国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缺乏有力的指导,又无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不同部门职能之间既有重复,又有空白点。②存在体制和机制性约束。当前,我国在教育、科研、文化、医疗等领域仍存在准入门槛障碍、政策限制和一些不合理的行政性垄断规定。并且,不同领域或部门之间的限制太多,同一领域或部门内部,政府干预、门槛设置过多。③缺乏面向产业发展的高级人才。我国服务业长期以来受到政府、地方及本行业的保护,缺乏竞争意识,管理手段较落后,没有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金融、教育、电信、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

3.3 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思想观念、有效市场需求、政策体系、制度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面临矛盾和困难。

1.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

现代服务经济是服务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人们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开放路径等方面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如下。

(1)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完全对立起来。部分地方往往只看到现代服务业对GDp、地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有限,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却忽视了现代服务业在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就业、提升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等长远方面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当前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要通过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来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2)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机遇性产业,一旦丧失了良机,就难以获得第二次赶超的机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金融、物流、教育、医疗等传统服务领域发展较慢,但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拥有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实力和机会。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正在由制造业逐步转向服务业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政策,积极承接国际大型服务企业的转移,大力扶持本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服务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

(3)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我国对推进工业发展的方法相对较为成熟,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特点、趋势认识不足。在制定引导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的过程中,没有针对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没有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规律入手,而是直接照搬传统制造业的方法和手段。如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对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教育医疗等公益性事业与产业化的关系把握不当。

(3)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路径的选择尚不清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因此,我国在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的同时,也面临着本土企业弱小、产业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这种开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核心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成果的应用。随着全球产业向服务业的转移,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外资进入的重要领域,我国仍然面临本土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同时,在一些服务业领域还存在外资“超国民待遇”。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尚未找到一条有利于培育我国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路径。

(4)服务业的监管制度改革的方向不清晰。服务业是一个需要适度监管的领域,过度监管或不当监管也会出现问题。当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针对服务业的管制政策也远远多于制造业。过多的政策与监管措施,不仅不利于服务业的招商引资,还往往使得服务业很难进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大盘子。

2.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需求不足

现代服务业的门类虽然很多,但真正可面向全球发展的服务业的产品形态非常有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当地的市场和资源联系紧密,其发展水平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连,与服务对象本身的发展水平也一致。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导致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需求不足。

(1)国内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与美、日、德等国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即以组装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低端化,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程度较低,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是低端的。相关研究采用影响力系数(反映某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剩余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和感应力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某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程度时发现,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服务业的较快增长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乘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服务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即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其自身的自我增强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

(2)外资制造业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优惠政策等资源环境条件,先期承接了大量国际制造业的转移,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在这种模式下,外资制造企业与我国的服务企业是隔离的,两者融合交叉的互动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主要表现为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由此,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如北京的星网工业园在引进诺基亚等制造企业的同时,引进了全球物流企业巨头,如英国英运公司、美国威讯公司等。

(3)城镇化发展滞后、人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对消费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国民经济虽然持续快速增长,但因为长期以来基础差、底子薄,所以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滞后,2007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44.9%,消费水平较为低下。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仅为7081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3265元,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长期以来中国医疗支出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5%以下,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2004年,中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71美元,仅为美国的1/86、世界平均的1/9。

3.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有待改善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引导和规范服务业的发展,但主要针对的是传统服务业。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引导,部分领域甚至还存在政策歧视,使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1)现代服务业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国际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种通行办法。如印度规定软件企业开始经营的头8年,可免除5年所得税,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全免所得税,100%的软件出口可免交关税。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需要交5.5%的营业税和33%的个人所得税,尽管可以享受出口退税优惠,但需要税务部门的软件出口认证,认证程序十分复杂。中国目前的许多外包企业其实做的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内包。同时,与制造企业相比,我国的服务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非常有限。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应该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

(2)现代服务业的融资环境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国家、地方政府和工业园区通常会设立一定量的发展引导基金或专项资金来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然而,针对服务业的发展引导资金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相当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属于中小创新型企业,存在旺盛的资金需求。特别是新兴的现代服务企业由于固定资产相对较少,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往往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同时,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创新创业型现代服务企业的成长。

(3)有些地方在资源使用价格和保障程度方面存在行业歧视。根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相关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工业用地价格平均每平方米507元,而同期服务业用地价格为平均每平方米2509元。从水价来看,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服务业用水价格普遍高于工业用水价格,其中,商业、旅游、餐饮等服务业企业用水价格约是工业用水价格的1.5倍;而度假村、游泳馆、美容美发等特殊行业的用水价格约是工业的5~10倍不等。此外,服务业企业往往还面临一系列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4.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言,我国社会领域或服务领域的改革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和行业垄断等不利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因素。一方面,在网络管理、物流管理、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行政限制太多,部门多头管制,扼制创新;另一方面,在电信、铁路、银行、医疗等领域存在行业垄断,不同领域或部门之间的限制太多;在同一个领域或部门内部,政府干预、设置的门槛过多,并且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1)与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自身要求相比,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我国的金融监管多以强制性措施为主,在金融监管与风险控制方面,在机构设置、监管手段、队伍素质、专业水准、制度建设、信息披露、预警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监管的有效性不高。由此,才会出现较严重的股市黑庄、造假、信息不对称,银行呆、坏账比例居高不下,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的现象。监管能力的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然而,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首先,医药结合、利益挂钩,是导致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体制性原因。其次,药品生产经营低水平重复建设,是群众看病贵的市场性原因。第三,政府监管的体制和手段都存在不适应性,这是政策性原因。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药品价格虚高及各环节利益分配格局已经形成,医院对药品差价收入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中央与地方负责药品价格监管的力量却很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价格监管。

(3)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在考试录取、招生、收费、就业以及评估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力度的加大,相应的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进,使得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教育投入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日趋突出。从区域差异来看,教育投入和资源过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及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从城乡差异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少数直辖市、特大城市,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此外,即使在同一城市,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也存在不均衡现象。

(4)在区域协作机制方面,分税制和分灶制的财税体制导致了各城市之间互设壁垒、低效率同质化竞争。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例如,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机场数已达每万平方公里0.8个,是国际上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江苏段南京往下内河港口林立,拥有万吨级码头泊位100多个,但大多货源不足、浪费严重。

5.尚未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产业竞争日趋国际化、联盟化和集群化新趋势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不是依靠某一产品或产业某一环节上的优势。统筹国内市场、标准、技术等资源,打造一个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竞争的新举措。然而,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1)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现代服务业属知识型产业,尤其对具备熟练外语能力、IT知识和金融、保险、工程、财会等应用专业知识的人才,以及全球化商务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意性高级人才的需求很大。造成高端服务业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包括:①现有的教育体系以面向制造业为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知识型人才后备队伍比较薄弱;②传统行业的人才难以在短期内进入高端服务业;③高端服务业易形成垄断,会扼杀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及相关人才。

(2)尚未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是开展国际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很多问题。①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落后。“重成果,轻专利”的观念使很多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不强。一方面表现为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②专利审查周期长,专利司法与行政执法不严,造成目前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效果不理想。执法力度不够导致软件盗版活动屡禁不止,削弱了软件企业创新开发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中国整体软件业的持续发展。③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不高,在技术创新、研发方面投入太低。据统计,当前中国服务业企业的平均研发经费支出额不及美国的1/30、约为日本的1/1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企业信誉和社会信用环境。由于商业营销对个人信息的大量需求,个人资料信息非法交易已形成行业。同时,由于约束不够,诚信和监管之间的平衡暂时无法达到,诚信服务行业发展滞缓。失信行为是市场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外资企业进入和软件等外包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多不利影响。

(4)尚未形成针对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体系、分类体系和统计体系。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发展规律、演变趋势等的研究支撑不足,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监管与应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等。此外,政府对新产品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打开新产品市场困难。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刘洋.服务业结构规律研究:基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子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王光文.数字内容产业及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1)

[5]向俊波.二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困境和解决途径:以苏州、无锡、杭州为例.城市问题,2003(1)

[6]袁少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经济论坛,2007(16)

[7]朱晓青.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核心产业群探讨.北京社会科学,2007(4)

[8]张树义.论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现代商业,2007(23)

[9]张译匀.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对外贸易,2008(3)

[10]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1]张秋生.面向2020年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张艺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商界,200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