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的科学管理

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的科学管理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或取代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采取从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集权管理。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新金融危机给传统学生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学生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途径繁多,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当前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学生中出现了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觉得在校学习基本上是浪费时间等现象,这些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

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的科学管理

曾 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高校管理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高校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研究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切实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管理,包括高等院校内部人、财、物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和学校党务、行政、教学、科研、服务等几大类的正常运行维持和管理。这种管理不仅要讲究管理的科学规范,而且还必须注重管理的协调和管理者的素质。下文先就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再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管理中的问题

(1)行政权力挤占学术权力的现象严重。目前,我国高校中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或取代现象严重。行政意志突出,管理权限过大,忽视了学校的学术特点,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各专门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校的决策与管理中,学术人员及专家参与的机会很少,参与的范围也很有限。这就导致了决策不符合教学和科研规律、资源配置不合理、收入分配公平性缺失等现象的出现。

(2)服务意识淡薄,官本位现象严重。高校机构的设置大多参考政府的行政模式,采用等级制。规章制度的制定往往会随行政人员个人意志的变化而变化,朝令夕改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教职工或者学生到行政部门办事依然存在“办事难”等问题。

(二)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1)行政主导教学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采用行政主导教学的管理模式,这是利用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章制度实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将日常教学活动置于行政管理之下。这种模式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其自身存在很多缺点和弊端,如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呆板、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这些缺点和弊端就导致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不能实现人性化的管理。

(2)单纯强调专业教育,忽视综合性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其心理和人格的完善。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采取单纯的专业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教学管理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不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保障教学管理的和谐统一。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应以国家建设目标为依据,设计、规划教学管理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并加以实施,使教学管理的思想、组织、设备、方法、手段和人员素质同当代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没有实现现代化,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务管理信息量大、信息采集难、反馈滞后、利用率低等问题。

(三)科研管理中的问题

(1)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采取从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集权管理。在管理目标上,仅孤立、片面地追求课题自身的质量,而不将它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管理过程上,局限于立项目至成果鉴定这一阶段,忽略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管理方法上,重数量轻质量,在组织学术交流,加强纵横向科研协作,保证科研的物资供应等方面存在不足。

(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我们不能把教学和科研片面地隔离开来。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水平的提高给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最好的科研人员,也会是或将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他们实际工作经验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教学能力。此外,科研工作促进了学科交叉和渗透,加速了新的学科专业的建立。

(3)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教师认为,从事科研工作主要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发表学术论文,提高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于是他们不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②企业尤其是经济效益一般的企业,由于观念保守和认识狭隘,只欢迎“短、平、快”的项目,而将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成果拒之门外。③企业与高校互动不够。④利益分配不合理。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企业对高校技术的价值认识不足。在高校内部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的政策导向、奖励政策不利于调动从事横向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人员的积极性。⑤高校知识产权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四)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传统高校办学的理念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将学校各部门置于管理者的地位,缺少服务意识,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过分强调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作用常被忽略,导致学生对立情绪的出现。

(2)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新金融危机给传统学生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学生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途径繁多,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当前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学生中出现了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觉得在校学习基本上是浪费时间等现象,这些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

(3)学生管理工作不受重视,被误认为是事务性工作,没有专业性可言,什么人都能做。比如有些学校的辅导员不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还有一些学校的辅导员是从教学岗位和行政岗位上被精简下来的人员。另外,现行的管理责任划分是把学生管理与德育教育等同起来,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被缩小了管理范围。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影响学校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的诸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人本管理”是高校科学管理的主要标志之一。科学家预言:未来的学校管理中,以人为中心将成为一种主导的价值取向、管理核心。首先,就资源管理而言,学生、教师不只是简单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的第一人力资源。学校要依靠学生和教师办学,就应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和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因此高校要下大力培养大师级的人才。

其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乃“心灵结构塑造工程”,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光荣使命。如果一种教育不能健全人们的心灵结构,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教育。因此学校的最高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最后,以人为本应牢固树立“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的指导思想,并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在民主管理上,要充分体现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通过教代会、职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在人才管理上要体现领导高瞻远瞩的治校方略,重视对人才的倾斜政策,处处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氛围,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激活了人的创造力,才能激活教学科研、科技创新的整个群体。此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支柱,是一所学校的传统、学风和价值观的统一体。良好的校园文化可对广大师生产生上进心、向心力、凝聚力,其作用不可低估。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高校管理工作仅有管理人员个人的高素质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率、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这套机制应该有四个组成部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咨询机构。

决策机构是这套管理机制的大脑,包括学校党委、行政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对学校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等做出科学决策。执行机构是实施重大决策的枢纽,一般包括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总务处等行政职能部门。这些机构具有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的重要职能。管理系统是否高效运转,关键在于执行机构是否灵活通畅、协调有力。监督机构一般是指各级党的纪检监察组织、教代会、职代会等,其职能是监督学校的决策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符合教育方针,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以及实施过程是否体现决策意图等。在管理机制中,任何活动一旦失去监控,就可能朝着偏离总体目标的方向发展,所以监督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咨询机构是指各种研究院所,其职能是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新课题,解决新矛盾,开通新道路,保证实施过程顺利。

参考文献

[1]欧亚平.科学发展观教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6]骆仲楠.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观念机制的变革[J].科技资讯,2007(4).

[7]张慧兰,陈德海,王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角谈高校教学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6(18).

[8]丁春忠,钱福良.高校行政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8,28(5).

[9]赵祥伦.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