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质量和改革

职业教育质量和改革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4]2010年,教育部修订并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基本实现了专业按职业岗位(群)设置,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是中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实践的创新。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探索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及石油化工、高新技术、机械工业、汽车、有色金属等有关行业部门成功举办了6次以“对话—合作—共赢”为主题的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话系列活动。2011年举办12次产教对话活动。这些活动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着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建立经常性的对话机制、协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产教合作培养人才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咨询服务;建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标志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规范运行的轨道。因此,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充分的行动依据。

同时,中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其典型经验做法有:引厂入校、办校入企、校企合一、订单培养、学徒制等。

——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双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向学生宣示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订单班”培养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截至2009年年底,已批准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数为444个,创新了办学模式,强化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融合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专门提出了“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推进计划”,目的就是要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并使其逐步制度化。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专业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龙头。2009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14]2010年,教育部修订并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基本实现了专业按职业岗位(群)设置,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是中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实践的创新。专业目录按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休闲与体育类、教育类、司法服务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其他19大类,各类共分为321专业。[15]

2010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紧贴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中国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国家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专业课程、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了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专业的课程和教材。

目前,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不够广泛等问题,难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009年11月,教育部在辽宁沈阳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会议提出,要通过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带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领域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研究确定了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四项工作:一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三是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四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要通过努力,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显著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2010年,启动信息化资源库建设,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开发建成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截至2010年年底,平台已上传1800多份课件,涵盖德育、文化基础、专业、实训等课程,注册用户达到4500人,平台的页面浏览量达到197万次,课件总下载量达到3.4万次。高等职业教育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集成各示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践成果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了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会计、护理、眼视光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1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工作。

2011年,教育部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发布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技术规范。以科研课题项目的形式,依托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和经验优势,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开始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建设和共享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精品课程资源、通用主题素材、教研科研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群落网站等;同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共建共享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逐步建成和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形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支撑随时学习;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创新教学环境,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

《教育规划纲要》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作出新的部署,据此,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通知》提出了56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其中在“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任务里有6项试点项目,分别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中国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区域试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对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设立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国家试验区。一是设立了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将为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制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成为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质量提升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示范。二是设立了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的复函》,与沈阳市政府联合举办了试验区启动仪式。试验区将重点抓好沈阳市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制度创新,积极支持和配合国务院确定的实现沈阳市经济区建设目标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推进沈阳市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