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革命和改革

革命和改革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阶级斗争一样,革命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所谓社会革命,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斗争。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革命和改革_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第二节 革命和改革

一、革命

同阶级斗争一样,革命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当然,阶级斗争与革命并不是完全划等号的,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这就是说,阶级斗争范畴的外延要大于革命范畴的外延。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它使社会形态发生质变。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所谓社会革命,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斗争。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历史上出现三种类型的革命:推翻奴隶制的新兴的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当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并激化时,社会革命势所必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同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当这些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障碍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当然,社会革命的爆发,需要主观和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政治条件,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也已具备。这表明,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万事俱备,只欠“革命”。只要被剥削阶级发动社会革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战胜孟什维克(少数派)、战胜半封建的沙皇俄国的统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相反,如果革命时机并未成熟,或客观条件不成熟,或主观条件不成熟,这样的革命行动,结果必然以失败告终,并给自己的阶级造成重大的损失。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政治谋略失误,军事指导不当,人才缺乏、用人不当、骄傲自满,等等,终致惨败。

社会革命因其性质不同,采取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分为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马克思指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正如伊格尔顿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叙事是以暴力、分裂、冲突和间断为特征的。人类的确在不断进步,但正如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评价印度时所说的那样,进步的过程像极了一个用无数死者的头颅为觞、饮用琼浆玉液的邪神。”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首先,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时,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手段来扫除历史前进的障碍。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由于社会革命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够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革命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是列宁所说的“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与以往的一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性质上和历史作用上都有根本的不同,它是人类阶级斗争史上的一场“最后的斗争”,是空前深刻和彻底的斗争。无产阶级与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虽然同为被剥削阶级,但它又有不同于两者的特殊的历史优越性。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比以往的劳苦大众都更“穷”,除了自己的双手以外,一无所有,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更深重;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劳动方式使工人阶级队伍高度集中,从而养成了团结协作、严守纪律的作风,并且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工人阶级本身的根本利益与现代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是彻底抛弃越来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生产关系,代之以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上述一切说明,无产阶级是最富于革命彻底性、最有前途、最有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的先进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尽管最后埋葬资本主义的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和漫长的,但无产阶级在不断积聚力量的过程中,已经做好了准备,必将实现全人类的最后解放。

二、改革

改革同样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解决社会基本矛盾,除了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外,还可以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进行调整,以实现社会的继续发展。之所以能够实现改革,是因为该社会制度还有药可救,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马克思主义,“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死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表明,一个社会制度可以实行改革,是因为它的生产力还有发展的空间,是统治阶级对自己提出的“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没能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期达到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这是改革的重要作用所在。

改革是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中所实行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领域内采取的革新措施。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成功的社会改革,会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能够革新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各种体制运行的有效性,带来社会稳定。相反,失败的社会改革,往往证明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加速社会革命的到来。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促进社会发展。我国战国时期有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盛;北宋有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萧条时期,迫于无产阶级的反抗,推行罗斯福新政,通过整顿金融、调节工业生产、调整劳资关系等手段,使美国摆脱了当时的经济危机,为后来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同样离不开改革,而且改革的作用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不改革,就不会有发展。改革对社会主义来说,尤为重要。

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的思想观念,就是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新体制代替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由此可见,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生产力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而且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大会的主题与胡锦涛总书记的上述讲话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推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改革开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同时,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为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