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和改革走向

论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和改革走向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根据考试要求,结合自己从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析一下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和改革走向,这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课题,也只能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作为学习的汇报,也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争论一直存在,即使在90年代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也不例外。,《学会生存》是这样分析的,这样的分析找到了当前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的根源。

论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和改革走向

《当代教育名著选读》这门课要结束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完了这本名著选读,有这样一种感觉:教育名著不同于一般的书籍,显得有些深奥,读得有点累,只能说是把所有的文字看完了,真正理解吸收了多少,真不敢说,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与否?把握准与否?本文将根据考试要求,结合自己从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析一下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和改革走向,这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课题,也只能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作为学习的汇报,也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当代中等职业教育?我的理解:当代中等职业教育是指我国现阶段的面向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的初中毕业生进行的职业教育,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技工学校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个问题

1.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它(学院模式)任意地把人文学(它认为这不是科学)和科学(它认为这是非人道主义)分开,又拒不承认‘科学的人道主义’的出现。它把所谓的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表现出对抽象思维的偏爱,而这种偏爱显然是过去贵族反对实际应用的偏见的具体体现,……”(《当代教育名著选读》P17)。这段话对于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感触尤为深。根据这样的分析,从认识的角度,来观察当代的中等职业教育,我们就不难看到,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颇,其实质就是职业教育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争论一直存在,即使在90年代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也不例外。受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价值观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引导民众在教育选择上重文化轻技能,重理论轻应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技术教育,或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可以说很少或者说没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特别是教育内部的冲撞,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冲撞,其基本表现为“普高热”高烧不退、高考上线学生放弃一般院校的机会、高职招生严重不足等等,究其原因,恐怕都是学院模式惹的祸,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这恐怕又是学院模式惹的祸,因为学院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找到和他自己特定的或理想的资格相适应的工作,“它(学院模式)只为少数的专业培养人才,并使这些毕业生,在工作职位缺少时,也不可能(即使临时性的)转向某些技术型的和实用的工作,因为他们的教师曾教他们藐视这类工作。”(当代教育名著选读,P17),《学会生存》是这样分析的,这样的分析找到了当前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的根源。

2.中等职业教育泛化现象突出

“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的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生的方向发展”(《当代教育名著选读》P49~50)。我对这段话是这样理解的: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为人提供是基础学力的教育,人的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需要在终生学习中逐渐完善。然而,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由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片面,就像有人说得那样“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似乎都想一劳永逸。中等职业教育似乎问题更为显著,中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界。在职业教育中,甚至刚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然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再加上生源质量的连年滑坡,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实际上把职业教育进到了泛化,之所以称为泛化,是因为任何专业教育实质上都是职业教育,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现实却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更不满意,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

3.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体亟待完善

《后现代课程观》提出了“构建一种课程模体”。它旨在强调后现代课程的建构性和非线性特点。这种观点来自于皮亚杰、普里高津、杜威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思想,这种观点认为“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除非是从广泛和普遍的意义上而言)。作为模体,他自然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它有界限,有交叉点和焦点。因此建筑在模体基础上的课程模块式非线性、非序列性的,但它由于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好,随之意义也越加深化。”(《当代教育名著选读》,P253)依据这一观点,我认为:当代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要强调课程的整合,要寻找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和交叉点,采取恰当的课程组织与编排方式,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体。

反观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它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应该说这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课程之间往往是相互割裂的,没有形成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的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博士把这样的现象称为“课程割裂”,(徐国庆,课程整合本位职业教育质量观探讨)。徐老师在《课程整合本位职业教育质量观探讨》一文中,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位长期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后写道:目前的课程形式普遍是先理论,后实训。结果发现同学在实训与理论知识之间有明显的脱节现象。其一,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使课堂教学不够理想;其二,学生即便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的较好,一旦到了实训课堂就发生实物与名称不符,比如零件名称,安装部位,工作原理等,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非常朴素的语言说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割裂的条件下,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理论课程的动机和经验基础,而且即使学生通过某些方式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这种掌握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层面,而无法同现实工作情境联系起来。在课程割裂的条件下,学生便没有真正去学习专业理论的理由,如果他们还在学习的话,那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讨好教师。这样,他们自然是不可能真正学好专业理论的。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走向的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要得到社会、家长、学生、企业的认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按市场经济和职教规律办学。要关注企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的目标、内容和规模。要积极探索适应国情的课程模体,要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培训,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

1.沉得住气抓质量

面对“普高热”,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三十年河东”必有“三十年河西”,“过了这阵子,明天会更好”,这种思想显然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普高热、职校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年来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不尽如人意,让人日渐感到失望。如果职校安于现状,不思提高,则迟早要被普高挤垮。诚然,如果就此认为“职校没救了”,因而滋生悲观失望思想,这也是不足取的。因为职校教育质量普遍偏低虽为事实,但亦有客观上的原因:职教发展初期,各地职校办学条件都很差,教学质量普遍偏低;近几年,大家又终年累月地忙于应付各级的评估验收,一心想着搞基建、购设备,扩大规模、上台阶,而普遍忽视了抓管理、抓教学、抓质量,以致坏了名声,绝了后路。眼下,不少职校的办学条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职业学校得以集中实力和精力抓质量、抓管理的优势所在。各级职校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沉住气一心一意地针对自身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抓质量,树信誉,拓路子。

2.静下心来搞研究

从根本上讲,职校教学质量偏低,声誉较差,这不仅与办学者质量意识淡薄有关,更因为很多职校过于相信主观直觉而忽视了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包括市场调查预测与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职校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参加工作,且多在地方消化就业,因此职校人才培养应与本地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紧紧相扣。因此,办学者要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超前意识,否则,培养的人才适销不对路,与市场需求脱轨,或是大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的人为积压,这都将会给就业造成困难。所以,各类职校应高度重视本地人才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以便合理地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和规模。在此基础上,广大职校教师要戒除浮躁心态,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学科研,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以事实证明职校育人的优势所在,从而树立好信誉,调动家长和学生报考职校的热情。

3.狠心把好“出入关”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职业学校一直是接纳差生、收罗流生,让其混个毕业证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职校自己不重视自己,没有把好“出入关”有关。在很多职校,学生的成绩不管多差可以借助人情或多缴费随便入学(生源素质过低,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成绩无论多差,照样可以拿毕业证书(“宽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想有效提高职校的教育质量,职校自身首先要下得狠心,冲破人情网,少往钱上看,认真把好“招生”和“毕业”这两大关,“严进严出”,否则,提高教学质量无异于纸上谈兵。

4.争取(政府)支持保就业

显而易见,就业难是职校招生难的重要根源之一。学生读职校,旨在学得一技之长谋个职业,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了,就没了吸引力,不如读普高,以后考上大学,利于就业。因此,要吸引生源,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而职校本身不可能左右社会各界录用人才,所以,职校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以保障毕业生优先就业。如请求政府制订本地人才就业保护政策,制止用人单位“高才低用以装门面”,“低才高用以扶亲友”,和“外才(劳务)广用以利管理”,统一要求任何用人单位必须“以岗定才,以才定人”,并适当控制外来人员就业,以保护本地职校毕业生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诚如是,用不了多久,职校保准还会“热”起来。

5.构建新的课程模体,改革教学,创造条件,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

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逐步推行学分制。采用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以学分反映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难度、教学时间,以学分计量学习量的完成情况,以学分进行教学管理。开设选修课。分层次教学评价。对于学习难度较大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评价方式。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弹性学制。提前修满毕业学分的学生可提前参加社会实践;对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分互认。实施模块式教学后,学生可以参加不同专业的学分制考试,获得相应学分或多个专业毕业证;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分要实行区域化管理,即同一区域内各校可以互认学分。这样打破了专业和学校的封闭,使职教变成开放性的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参加培训,获得所学专业相关社会认可的等级技能证书,或通过社会自考课程,申请免修相关课程或者得到奖励学分,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得到沟通,职业教育纳入学习化社会的大教育之中。

参考资料

1.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当代教育名著选读》

2.徐国庆,《课程整合本位职业教育质量观探讨》,职教论坛,2003(4)

3.王寿斌,《职业学校:如何面对“普高热”》,网络资料

4.申家龙,《论职业教育的泛化》,网络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