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校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浅谈高校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的各项工作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育人为宗旨,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真诚优质的服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是主体,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教师、管理人员是服务者。

浅谈高校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屈善孝 尤 秀

【摘 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的各项工作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育人为宗旨,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真诚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 学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和社会构成的,人是人类世界的中心。当今时代,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此相适应,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在教育界的体现,正在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和必须直面解决的重大问题。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来的改革,通过市场对教育的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运行机制。学校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学校与社会之间有了直接的联系,但是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和地位并未最终形成,教育市场观念、经营观念、产业观念、为客户服务的意识尚未真正成为学校的管理者、服务者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作为教育“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学生及家长在选择和比较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前景、教育质量与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及至日常的教育、管理、服务和食宿条件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与期望,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权力越来越大。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看,必须进一步淡化改变传统的“隶属”、“计划”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全方位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才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赢得学生高等教育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转向“大众化”,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今天,高等教育如何把学生作为中心、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知识与先进文化最主要的传承者、创造者,大学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机构,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场所。大学要发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而学生的质量与特色,又取决于学生本知,由此便决定了学生本身具有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适应学生成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为满足学生正当的精神需求、学习需求和物质需求而真诚地提供优质服务。

1.以“育人”为宗旨,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所谓人格塑造,是指采取一定的文化对现有的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进行取舍,建构、培养、优化、创新,从而削弱人格的弱质和消极因素,扩充其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成分,培育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人格模式。作为学校教育,则要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紧紧围绕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工作,“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人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与独立人格,这应是学校教育目标的主体方向。作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也就是作为个体人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应当指出,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现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不断提高素质。但人的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教育、通过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的。在个性教育中,既要对学生提出共同的教育要求,又要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高校的真实意义,就是发展人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和谐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现代社会要求的积极、主动、合理竞争、勇于创新的主体性非常强的人格。它既要求人服从基本的“义”,又要求人敢于争取自己应得的“利”;既要求个体服从集体,又要求积极谋取个人正当权益,既要追求个性竞争,又要维系社会和谐。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良好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直接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环境、教学管理等,牵一发动全身。回顾今年来的教学改革,围绕着专业调整、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修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种改革不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强化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是主体,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教师、管理人员是服务者。作为一般消费者,有权利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能力选择自己的消费要求。作为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家长也可以要求学校提供个性化服务;教师和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传道、授业、解惑。但前提不再是师道尊严,一切由教师说了算,一切按教师的要求做,而应以学生为本,教师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应具有网络教学的基本素质,从传统单一的面对面交往转化为网上交往等多种形式,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辅导者;学习内容的引导者、学习疑问的解释者。

3.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学校必须对学生的物质生活给予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住宿、饮食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生活质量诸方面。我们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要像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和疾苦,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工作上。特别要关心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要从政策上建立、完善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和奖学金制度,开辟勤工俭学的渠道。要加大奖金投入,增添设施改善条件,确保大多数学生的基本需要。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把校园建成“学生之家”。

此外,在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生活和物质生活中要始终贯彻教育、管理、服务三者并重的思想,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把加强管理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让规章制度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切莫使之成为扼杀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利器”。

众所周知,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宽”、“严”、“爱”的结合。缺少刚性,则无原则性、制约性和稳定性,教育活动则处于无序状态;缺少秉性,则失去了可塑性和灵活性;缺少爱,则无师生心灵的交融,情感的贴近,难以建立和谐互信的关系。要大力推行以人为本,注重沟通、理解、激励,提倡对自然人性的理性顺应和充满爱的“放”的教育。我们提倡“管”和“放”的教育,要关而有度,严而有格,爱而有法。“管”的边际是学生人格的充分尊重,对学生基本权益的切实维护;“放”的限度是对学生偏离人生正确方向的高度警觉、纠正和避免;“爱”的宗旨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的精心呵护。

[参考文献]

1.朱平:《学生为本———高校教育新观念》,《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杨建平:《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的基石》,《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