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发展观的演变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中国发展观的演变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发展问题演变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危机,进一步推动中国政府确立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发展观的演变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为中国确立了一条存在内部张力的发展道路,注定了发展观的确立过程是一种在夹缝中痛苦选择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发展观上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高速经济增长到重视社会全面发展,继而到关注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到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曲折演变过程。

最初,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中国的发展观长期受制于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鼓励所谓“大干快上”、“多快好省”、“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充满激情的发展口号,追求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呼隆”、“高指标”等发展观念盛行,导致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损失。

这一发展观念反映出了当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的社会背景下,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是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短期内很难完全予以清除。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盛行的“有水快流”思想,依然是此种发展观的典型体现。在进行理论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正反两方面的反复比较,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从此党的工作中心重新回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整个工作重心回归现代化建设,通过推动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成长,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向,它意味着中国发展观的转向:从封闭的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观转变为开放的渐进的经济发展观。从现实的历史运动来看,现代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运动,并且,现代化是开放的运动,开放是现代化运动的必要条件。对中国而言,回归现代化的主流逻辑,以此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水平的提高,在外交价值原则方面最主要的调整就是打破“闭关自守”,向世界开放,特别是向原来相对隔离的西方世界开放[17],从世界现代化的整体运动中寻找中国发展的动力和资源。

在开放的经济发展观指导下,经历20多年的经济建设,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多亿中国人创造了堪称“奇迹”的经济增长。在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国家,保持了如此之快和如此之久的经济增长,中国最近25年的经济奇迹在世界经济史上恐怕只有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和“二战”之后的日本可堪媲美[18]。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的发展却隐含着巨大的发展隐忧,是一个需要从两方面看待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协调进步,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惊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9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由国有企业改革引起的失业率上升;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增加;腐败现象的蔓延;公共财政能力的减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住房改革;歧视妇女现象的重新抬头;自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19]。美国兰德公司(RAND)在2003年发布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八个瓶颈因素:失业、贫困和社会不稳定;腐败的经济影响;艾滋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水资源紧缺和污染;能源消耗和价格;不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国有企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可能缩减;台湾问题和其他政治冲突[20]

归结起来,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快速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甚至将数字增长速度与官员的政绩挂钩,将经济增长转化为疯狂的政治需求,单纯追求增长数字而忽视增长造成的长期后果,此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和社会结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表现为投资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制约了中国长期发展的进程。二是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出现道德滑坡、价值失落、人性扭曲、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在教育、医疗、失业等领域的投资明显不足,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三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全国范围内,以石油、煤炭、电力、水等为代表的发展能源和资源供给形势日益严峻,大江、大河、大湖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林木蓄积量急剧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碱化现象严峻,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这一切都形成了对国民财富的巨大损失和发展后劲的严重损伤。四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日益受到国际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市场和意外危机的影响,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特别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掣肘,让中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加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后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高度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就开始倡导并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这是在发展观上转变的重要标志。

进入21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发展问题演变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危机,进一步推动中国政府确立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还仅仅是让中国意识到确立新发展观的重要性,那么2003年上半年令中国上下风声鹤唳的一场SARS蔓延和此后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严峻形势,让人们深深体会到认识到,发展与增长不能画等号,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部分,而经济发展只能是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仅仅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面对数以千万计的养鸡场的肉鸡被全面捕杀,面对那些苛刻的SARS防疫检查程序,人们最终确立了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财富本身,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发展共识的推动下,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1]。显然,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观点来看,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五大特征:

一是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对中国来说首先意味着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二是科学发展观视发展为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为此,科学发展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三是科学发展观视发展为协调发展。从全局来看,发展不平衡性是发展的绝对规律,从局部来看有的地区和部门的快速发展可能对本地区是有利的,但如果站在全局观点来看,很可能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全局性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服务整体和大局的科学发展。为此,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又要从全局的角度注重解决整体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发展的矛盾,推动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是科学发展观视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五是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强调以人为本,将发展本身看作是手段,而非目的,将发展的目的看作是为人的多样化需要服务,把满足现实所有人的公平发展权利和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解决“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两个密切相连的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特征来看,既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又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并且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符合全球化时代新发展观的价值方向,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理念贯穿其中,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中国发展任务及其所决定的发展思路的特殊性,是一种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发展观。同时,相比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观,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更强调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效益有机统一,注重发展的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统一,既没有过分强调发展的一面,也没有完全硬套全球普遍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的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取向的特点,是全球化时代新发展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