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

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稳定和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首先,和谐社会是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没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没有和谐社会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无的放矢。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

蒋旭明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4)

摘 要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它所强调的本质核心和基本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其基本内核;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其核心内核;“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是具体贯彻十六大的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它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针,“全面、协调、可持续”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没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和谐社会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无的放矢。

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和谐社会的逻辑必然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就是“既是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口剧增、资源消耗过渡、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等矛盾日益显露。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多与就业压力大的矛盾,资源相对不足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城乡及地区之间相对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矛盾,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存在显然是与谋求发展的初衷相悖的,阻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指导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

1.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的整体发展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高度政治文明、高度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社会,要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的速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政治民主推进的力度、环境生态保护的程度,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的社会。

2.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各种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良性运作与协调发展,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和谐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且经济发展必须同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这种协调发展集中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表现为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过程。

3.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且是人与人的协调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属性。

4.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性特征。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在不安定或动乱中正常运行,更谈不上发展了。稳定和有序的社会在这里包括两个层次:从宏观结构上来看,稳定和有序即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稳定和有序。从微观结构上来看,稳定和有序即指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要素的相互协调和融合。稳定和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

和谐社会理念和目标的提出,既是对国内外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国现实国情的深刻剖析,更是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导。首先,和谐社会是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其次,和谐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再次,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第四,和谐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用科学发展观透视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我国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1.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公民社会。从这一视角看,科学发展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学说,是寻求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的理论,是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范围和限度之内的指导思想。

2.从实践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就是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建立合乎社会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结构,实现各阶层之间和谐、有序的社会流动。

3.从关系由来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社会得以产生和实现的思想根源和动力之源,而和谐社会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和实现场所。没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没有和谐社会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无的放矢。

4.从基本内容上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这种协调发展既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包括社会内部各阶层、群体间的协调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指针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协调产业发展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体制转轨、分配制度的变革和其他因素变动的影响,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不可避免地处于分化和重组之中。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使我们对现实的经济社会出现的问题有了本质的认识,进而对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指明方向,使我们能够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间建立和睦有序的群际关系。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带来社会公平,政府干预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在发展的目标上,以发展内涵的全面性为出发点,要求在发展中兼顾整个社会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和谐社会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形成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人文环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寻的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参 考 文 献

[1] 赵小平.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价格机制作用[J]. 理论前沿,2005,(8)

[2] 王英全. 略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理论导刊,2005,(4)

[3] 吉宏,杨太康.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发展的审视与构建[J]. 求实,2006,(1)

[4] 溥德书.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