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教学已不能涵盖教育,学生工作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学生工作者必须理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要求,从而为更好地发挥学生工作的育人优势创造条件。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

鲁丽丽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

摘 要 高校学生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而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抛弃原有陈旧的育人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重新理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要求,确立成为学生导师和朋友的平等观念,将工作职责定位在管理、引导和服务,强化引导和服务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才、和谐发展。

关键词 学生工作者  角色定位  职责要求管理  引导  服务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被高校认可和接纳。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认识到,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一切皆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重任。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可见,教学已不能涵盖教育,学生工作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学生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学生的手段,更是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定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工作的优劣关系着“育人”这一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关系着我们的人才能否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关系着我们民族能否跻身世界强者之林。党和政府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因此,新的理念要求学生工作者摆正自己的位置,体悟学生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育人的强烈使命感,努力探索适应高校体制改革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工作模式,变琐碎的管理职业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出贡献。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学生工作者必须理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要求,从而为更好地发挥学生工作的育人优势创造条件。

一、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于解决学生工作者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学生的问题。以人为本,即强调人的主体和核心地位,强调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运用于学生工作,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需求和全面发展。

尊重是以学生为本的第一要旨,尊重意味着给予平等的权利。而以往的学生工作受师道尊严的传统的影响,采取整齐划一的家长式管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多样化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教师是从。这种师生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渣。这种教师对学生的绝对优势使得师生关系疏远、冷漠、虚伪、紧张,使学生身心受到痛苦,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建立。以往的学生工作,重统一、重服从,较多给予学生简单的指令性要求,而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做出判断和决定。在这种过分强调共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学生成为车间生产流水线上的物品,是学校制造的高档器材,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工作者在这里更多的充当的是师傅和家长的角色,让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疑格格不入,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本质要求。

因此,要还原一个成功的教育,就必须先还原一个健康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尊重学生,把被剥夺的权利还给学生,包括话语权、申诉权、事后救济权等等。权利的平等意味着师生关系的平等,意味着教师不再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成为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主体;意味着学生工作者不再是严厉的师傅或家长,而是学生的导师和朋友,是学生行进路上的指明灯;意味着学生将有足够的空间去自由选择、发展自己的个性,意味着创造力的迸发,意味着自尊、自信的增加,意味着独立、健康人格的建立,意味着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应为导师和朋友,而不是师傅和家长,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环境中发展,从而使学生工作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助力。

二、学生工作者的职责要求

学生工作者的职责要求在于解决如何育人的问题。传统的学生工作以管理为主,而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工作,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而琐碎的管理,而应该更多的肩负起科学而系统的引导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育的目标不是管住人,而是培养人,因此,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而不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尺度去规定学生。学生工作者不能把学生当成物品或器材来管理,而应将其当成活生生的人才来引导和培养。因此,本文认为,学生工作者的使命要求分为管理、引导、服务三个方面。其中,引导和服务在学生工作中占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们代表着新的理念对学生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学生工作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目标转向。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管理职责

学生管理是学生工作领域中的重要术语。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可见,高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接受国家的委托,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对学生教育的有关事项进行管理。

在学生工作中,学生管理实践体现为管理学生,即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纪律约束,保证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得到大幅度拓展,学生工作的内容从管理学生扩展到管理学生事务,包括勤工助学、贷款资助、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学生管理要求从控制、约束向引导和服务转变。学生的需要开始受到尊重和重视。

另外,学生工作范围的扩展,又使得管理的难度增加。学生事务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如何有效协调校内外的关系、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关系、学生事务系统内部的纵向和横向的关系,成为突出的焦点问题。对管理的效率、质量等要求的提升,使得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管理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管理,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导向,规定学生必须遵守的制度及必须履行的义务,对学生实行家长式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工作者对学生的管理面面俱到,管得严,管得细,既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的要求,又造成了学生工作压力的增加和资源的紧张,导致工作重点不能突出,工作绩效不尽如人意。目前,学生工作范围的扩展,要求学生工作者必须剔除原先过严过细的管理模式,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包括通过建立一系列学生自治组织和机构,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则,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等等。在必要的统一性行政管理下,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保护学生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学校教学秩序、宿舍、食堂等的管理。同时,要顺应管理要求向引导和服务转变的趋向,在管理中增加柔性因素,做到以道理说服人,以情感鼓舞人,以行为引导人,以爱心感染人,实现人性化管理。

2.引导职责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唯专业、唯技能、唯文凭的人才观已经发生改变。对合格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在于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则在于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意识、方法、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正确认识自我和看待他人,培养情商和逆商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包括受挫能力、自我负责能力、合作能力、感恩能力等等,成为身心健康、和谐一致的人。

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迈向成熟的阶段,对大学学习的迷茫、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对情感的迷茫、对人际关系的迷茫等等,使得他们在人生转折期体味到茫然与无助。中国大学生自小被父母和师长呵护着、抱着走,自小习惯于被安排和规定好一切,当他们进入高校面临全方位的独立、自主、自立的要求时便表现出困惑和软弱。因此,在这个时期仍需要一位导师和朋友来关心和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合理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

引导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做出明智决定的能力。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帮助他们明白自己要什么,帮助他们在扩大选择的空间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明白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顺利完成决策过程。

具体的引导工作包括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过渡,明确大学期间应完成的学习目标、应提升的行为修养以及应具有的综合能力。通过师生座谈会和新老生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建立专业学习的目标和阶段性计划。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职业倾向测试,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明确性格中的优势和弱点,并引导学生对未来做规划,帮助他们初步确立自己的志向,从而为其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会、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尊、自信,并学会尊重、宽容和诚实,建立对社会负责的整体观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包括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以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并从中找寻兴趣和志向的落脚点。引导学生明白和懂得各种经历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人生的选择可以不止一种,从而树立成才的目标和信心。引导学生对职业、家庭、生活等都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够处理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引导和培养团队精神及自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帮助其自觉认识问题,并采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解决问题。

3.服务职责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高校学生工作自然服务于这一本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与引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引导中体现服务的意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强烈使命感。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成才,使其在校内获得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机会。在这里,服务并不意味着包办一切,学生工作者在这里充当的不是保姆的角色,而是点拨人生智慧的灵魂之师的角色,服务的要旨在于尽可能地提供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的环境和条件。

学生是成人,我们必须将学生真正看作成人,相信他们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纠错能力等等,唯一缺乏的是经验。因此,学生工作者的任务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去体验,丰富其对社会、对世界的感知,在体验中形成认知、获得成长。

提供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包括开展科技立项等各类学术竞技、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举办各类讲座和沙龙、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为各类活动提供场地、经费支持及指导,也包括建立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勤工助学制度,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等。在各类载体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感知、去认识,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传授给学生相关经验,帮助他们明智决策,并养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

当然,服务必须针对学生所需,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倾听学生的呼声,然后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可通过多渠道搜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问卷调研、个别访谈、电子论坛、师生座谈会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反映到学生工作中来。通过对学生需求的掌握,学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有效整合有限资源,投入到对学生有价值的事物上来。当然,服务不仅仅是消极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包括积极考虑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各种因素,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提供直接的训练、辅导,和学生谈问题,为学生讲课等。同时,必须承认、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天赋、不同需要和不同目的,尽可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条件。不可搞一刀切,以传统经验取代现实需求,以统一服从取代个别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倾听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尽可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并不等于要满足学生的一切愿望。学生是成人,我们必须以成人的行为模式去要求他们,让他们像成人一样去思考问题,承担责任,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我们必须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走路。因此,服务不是包办,更不是放纵,而是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发展,用自身经验作为成长的铺垫,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飞跃。

参 考 文 献

[1] 朱若霞,郭文秀. 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考察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55-57

[2] 吴向明.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科学管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49-51

[3] 卓雄,项传军. 浅议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 高教探索,2003(4):15-16

[4] 余海虹. 中加大学生自主管理情况比较考察[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69-74

[5] 卢建平,潘宝路,丁章顺. 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J]. 辽宁教育研究,2003(7):80-81

[6] 金釗. 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观[J]. 高等教育改革,2004(4):554-557

[7] 蔡国春.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物及其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103-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