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章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

第二章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加坡教材充分认识到了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心生态问题,关心人类的生存空间问题,关心社会、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新加坡是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分流制度。新加坡课程的个别化和多样性不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在教材编写上。三个层面的课程要求是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与培养目标而设定。

完善的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

新加坡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现在已经拥有成熟的教育体制和先进的教育设施,已经建立起既关注全面提高又突出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原则。

一、统一而灵活的课程体系

为有效地培养精英人才,也为了使广大青少年都能接受基础教育,新加坡从小学开始,就实施分流制度。分流制度就是在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学习水平上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区别对待,既有培养目标、发展方向上的分流意向,更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的分层要求和因材施教。

1.课程的探究性

新加坡的教材采用单元编制法,每个单元的一开头都提出一系列问题。由于所提的问题大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教师只是一个“评论者”而非“评定者”,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认真思考来解决问题。

比如:新加坡英语教材第一册第十单元“UFO”一开始便编写了一组问题作为讨论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见过空中的不明物体吗?你听过有关飞碟的传说吗?你信不信?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其他星球有生命存在吗?如果有的话,它们会是什么样的呢?第三个问题是:如果政府发现飞碟在仙多莎岛登陆,他们会向公众公布吗?如果政府公布了这一消息,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形?

上述问题都具有不确定性,而不确定就意味着答案的多样与开放,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意味着学生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我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在这里,教材成为促进师生探究活动的积极因素,成为师生学习与发展的资源,而非控制师生的工具。

2.课程的适应性

1)课程社会化、生活化。

新加坡教材充分认识到了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心生态问题,关心人类的生存空间问题,关心社会、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比如:英语教材基本上是以生活性、社会性的内容为范例,以个人或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进行编排的。

2)课程的时代性。

新加坡的教材更新很快,一般每两年更换一次,这种高频率的吐故纳新,使新加坡的教材能够较好地反映本国和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

3.课程的整合性

1)综合化。

比如:科学教材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教给学生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整体化。

新加坡十分重视各学科教材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注重发挥多学科教材的整体效用。如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材中。

3)多元化。

新加坡是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与此相适应,新加坡的教材也体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一点在《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本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4.课程的个别化与多样性

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分流制度。在国家提供的十年普通义务教育期间,就有三次重要的分流考试。所谓分流,实际上是一种课程的分流。不同的课程班之间,要么所学的科目不同,要么科目相同但程度或进度不同。学生通过考试,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以获得不同层面上的发展。如在中学一年级、二年级,虽然所有的课程班都修读相同的科目,但是,由于分为四个课程班,即特别课程、快捷课程、普通技术课程、普通学术课程,所以,各课程班之间的学习科目、进度、程度都是不相同的。新加坡课程的个别化和多样性不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在教材编写上。而且教材的伸缩性很大,留有余地。教学内容分必学和选学两类,以星号加以区别。练习题也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

例如,新加坡小学华文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并提高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使学生听懂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话题和报告;使学生能针对一般话题,以流利、正确的华语与别人交谈、讨论及发表意见;使学生能阅读普通的篇章、儿童读物和简短的本地新闻,同时使他们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使学生能以华文写简短的文章、书信和报告;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自学的能力;通过华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并吸收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华族文化;使学生吸收并体现优良的传统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里,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并实践新加坡五大共同价值纲领的精神。

新加坡2006年小学课程设置

课程分类具体科目简要说明

基础课程

语文(英文和母语)

数学与科学

人文科目

1.小学四年级后按照成绩将学生分成两个源流:EM1+EM2,修读英文、母语和数学,较有能力的学生修读较高程度的母语课程。EM3科目——基础程度的英文、母语和数学。(1980年推出,2008年起改为“普通水平”和“基础水平”两个层次,在五、六年级实施)。

2.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修读科学。

社会科学、图工、音乐

知识技能培养课程专题作业此课程是应用多学科知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不作为正式考试科目,纳入综合成绩考核。

生活技能培养课程

CCA课程辅助活动,即体育活动、表演艺术团体、制服团体和协会及学会等课外活动。

CME公民与道德教育

PCCG心理与职业辅导

NE国民教育

PE体育

健康教育小一至小四的英文课程包括健康教育

注:1)小学离校考试(也即升入中学的分流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科学。包括课程辅助活动在内的其他科目,由学校考核,计算学分;2)每天上午上半天课,下午用于课外活动、个别辅导、基础课程补习。

新加坡在初中阶段进一步实施分流,根据小学离校考试成绩和其他学习领域的考核情况,学生分别进入三个不同层面的课程就读:第一层次是特别课程/快捷课程,四年结束后参加“O”水准考试,报读初级学院(大学先修)。第二层次是普通(学术)课程,四年结束后参加“N”水准考试,主要报读理工学院(大专),成绩优秀者可多修一年参加“O”水准考试,报读初级学院和高中。第三层次是普通(工艺)课程,四年结束后通过“N”水准考试,可报读工艺教育学院(中专)。三个层面的课程要求是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与培养目标而设定。

新加坡2006年中学特别/快捷和普通(学术)类课程设置

课程分类

具体科目

特别/快捷

普通(学术)

基础课程

语文(英文和母语)

母语包括:母语、高级母语、母语B;同时提供法语、德语、日语、马来语、华语作为第三语文供学生选读。

母语包括:母语、高级母语、母语B;同时提供马来语、华语作为第三语文供学生选读。

母语包括:母语、高级母语、母语B;同时提供马来语、华语作为第三语文供学生选读。

数学与科学中学低年级科目:数学、科学、工艺设计、家政;

中学高年级科目:数学、一门理科科目;

中学高年级的选修科目:高级数学、生物、化学、物理、综合科学、工艺设计、食物及营养学、会计。

中学低年级科目:数学、科学、工艺设计、家政;

中学高年级科目:数学、一门理科科目;

中学高年级的选修科目:高级数学、综合科学、工艺设计、食物及营养学、电脑应用(仅供中三中四学生选读)、会计。

人文科目中学低年级科目:地理、历史、英国文学、视觉艺术、音乐;

中学高年级科目:综合人文科;

中学高年级选修科目:地理、历史、英国文学、华文文学、马来文文学、淡米尔文文学、美术设计、音乐、高级艺术、高级音乐。

中学低年级科目:地理、历史、英国文学、视觉艺术、音乐;

中学高年级科目:综合人文科;

中学高年级选修科目:地理、历史、英国文学、华文文学、美术设计、音乐(仅供中四中五学生选读)、办公室行政基本原理(仅供中三中四学生选读)。

知识技能培养课程专题作业此课程是应用多学科知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不作为正式考试科目,纳入综合成绩考核。

生活技能培养课程

CCA课程辅助活动

CME公民与道德教育

CIP社区服务计划

PCCG心理与职业辅导

NE国民教育

PE体育

注:按一般情况,特别/快捷课程的学生在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O”水准(普通水准)会考中,必须选考七至八门科目。“N”水准为初级水准。

新加坡2006年中学普通(工艺)课程设置

课程分类具体科目简要说明

基础课程

语文(英文和母语)学生只学基础母语

数学与科学中学低年级科目:数学、科学、电脑应用、工艺学、家政;

中学高年级科目:数学、电脑应用;

中学高年级的选修科目:科学、工艺学、食物及营养学。

人文科目中学低年级科目:社会学、视觉艺术、音乐;

中学高年级选修科目:美术设计、办公室行政基本原理。

知识技能培养课程专题作业此课程是应用多学科知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不作为正式考试科目,纳入综合成绩考核。

生活技能培养课程

CCA课程辅助活动

CME公民与道德教育

在新加坡,要进入大学本科学习,就必须通过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O”水准(普通水准)考试,升入初级学院或高中学习。初级学院提供两年课程,高中提供三年课程,课程结束时,通过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A”水准(高级水准)考试,就可报读大学。两者适合不同层次的、具有学术发展方向的学生,仍是属于基础教育,但又都是为进入大学做好准备。

新加坡初级学院和高中课程设置

课程分类具体科目

基础课程

语文

母语、第三语文

数学与科学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脑等

人文科目

经济、地理、历史、音乐、美术、英国文学、戏剧研究等

知识技能培养课程

专题作业、知识与探索、理解与写作

生活技能培养课程

CCA课程辅助活动,CDP品格发展计划,PCCG心理与职业辅导,NE国民教育,公民课,PE体育

从新加坡小学、中学及大学预科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着眼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是一个重能力、实绩的社会,但同样十分重视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素质教育,因为在当代社会,诚信、合作、挑战困难的勇气等也是不可缺少的竞争力。新加坡中小学的课程着眼提高学生德、智、体、群、美等各方面基本素质,既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技能培养课程,又有致力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良好个性品格的生活技能培养课程,在各个学段,通过正规课程和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诚实、乐群、毅力、正直、勇敢、认识自我、节俭敬业、承担等品德素养。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各类课程,纳入考核评估机制,作为学生选校升学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对学校进行学术成绩、学术增值、体能艺术、教学实效、学生综合素质等全方位的考核评估,来激励学校认真落实各类课程。

2.基于分流制度的分层课程要求

新加坡是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得较好的国家。其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不同层级要求的课程,根据考试成绩和学业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分流,切实做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从而既重点培养精英人才,又保证广大青少年普遍完成10年基础教育和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进而选择适合自身潜能的专业技能教育。各个层级的课程既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又在许多基础课程上有明确的能级差异,又设置一些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并允许学生根据学习情况适时调换课程,从而体现了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自主性和适应性,较好地做到了既“统”又“分”、“活”而不“死”。

3.突出培养综合素质的实践课程

实践性课程在新加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分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自主活动、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研究创新的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在中小学都开设劳技课、家政课、工艺课、设计课,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的劳技与家政等素养,以及勤劳、合作、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二是开展课程辅助活动(CCA),增进学生在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引领学生认同国家灌输的价值观,提升对社会的融合性。教育部活动计划司专门设有课外活动署,主管课程辅助活动,并有一整套完善的操作系统及评价体系,由学校来具体组织和落实。2006年,教育部提供了四大类别64项活动供学生选择,体育和游戏33项、穿制服的团体活动12项、艺术表演7项、社团活动12项。中小学都只上半天文化课,下午是各种各样的课程辅助活动时间,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四大组别中的一项活动。三是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意识。1990年,新加坡国家社会发展部与教育部、政务部制订和推行了一项包括“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到福利收容所和儿童组织服务计划、清洁环境计划等六个方面的学生社区服务计划,并使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活动分或向徽章

二、着眼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新加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李显龙总理曾说:“教育不仅是让人们掌握谋生技能,同时也是为下一代创造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新一代人的内心里点燃起求知的火焰”。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且贯彻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1.推行少教多学

李显龙总理提出“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中的惟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新加坡人普通认为:与学生的学业同样重要的是,要使年轻人具备良好的价值观、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以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难,能够为实现自己的发展而努力。“少教多学”,是当前新加坡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实施。

在新加坡,主要从两个方面实施“少教多学”。一是在不影响学生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的前提下,裁减课程内容,从2004年起,逐步将中学和高中的课程内容减少10%至20%,既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使教师能够灵活地设计与安排活动,更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课外活动腾出时间和空间。二是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活动,精讲精导,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实践,教师主要在学生学习、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予以指导和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远比教师翻来覆去讲、手把手地教更有效率,更有意义。

2.倡导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应用,不光看记住了多少东西,学到了多少知识,关键要看你能否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能用来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学习是手段,应用是目的,会用了,才是真正学到了。新加坡教师大力推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法,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学习。教师每天结合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若干道题目,要求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学习内容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在此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助者、指导者、协调者,并不直接传授知识或技能,而是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适时予以指点、辅导和补充,以帮助学生正确领悟知识和方法,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是与建构主义学习观“基于问题的学习”相一致的,也是与我国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这一方法不仅能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多角度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3.开展创意教学

2001年的教师节群众大会上,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为全新加坡的家长和教师提出了两个“愿景”:他希望家长们能少一点注重孩子在测验中得几分,多一些关心孩子有没有在学校发问。20078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新加坡教育的宗旨是让年轻一代从小培养创意思维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确保新加坡的技术和知识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近几年来,新加坡积极推行创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照本宣科不再管用,创意教学才能发挥无限潜能!这已成为新加坡广大教师的共识。创意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就是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设计开展富有新意的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就是要设计生动活泼的问题探究、项目研究活动,激励和指导学生在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想象、联想、验证,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值得我国中小学教育思考的几点问题

新加坡的学生分流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许多理念和策略值得称道,我们国内媒体也有许多赞扬和推介的文章。诚然,其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根植于本国的文化土壤,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目标,不可能完全为别国所移植。受我国基本国情、管理体制、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新加坡成功的经验不可能为我国教育全面采纳,但仅从学校教育教学来审视,也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启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1.升学竞争与素质教育能否相辅相成?

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择校竞争面前,素质教育总是难以真正落实,难有实际成效。在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看来,教学质量、升学竞争与素质教育是个两难选择,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一谈升学竞争,素质教育就只能纸上谈兵,强调素质教育,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在新加坡,升学竞争同样十分激烈,小学离校考试成绩、中学普通教育证书水准考试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定向分流,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师业绩成就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科教学质量、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学校、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素质教育也能切实推进、卓有成效。这里除了有国家制度、资金作保障外,更有学校和教师真心实意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动性、责任心。

在我国,提高教学质量、应对升学竞争,与推进素质教育是应该、也是能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这当然需要考试升学、教育评价等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但从学校来讲,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能够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一些时间空间。如精心组织开展一些既有利于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又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开发和实施一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等。

2.定向分流、分层教学是否可能?

人们的智力水平、学业基础、兴趣爱好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曾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天赋和专长不同、智慧迸发的时间也迟早不同”。“很少学生能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表现,也很少学生会在每个领域都一无是处”。教育教学只有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才能促使全体学生都有大的发展。定向分流,因材施教,是新加坡基础教育的一个亮点,其固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却较好地把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又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素质,使绝大多数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教育。

在我国,强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小学、初中均衡分班,不准分快慢班、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以同一目标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高中,是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在这一体制和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在小学、初中就进行定向分流是不可能的,分班进行分层教学也是困难的。但我国学校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上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策略。如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分层级的学习目标?能否增强作业练习的层次性、选择性?考试检测能否采取分层次的试卷?能否开设一些短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多年来,有许多学校开展了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较好成效,关键是能否持之以恒去做。

3.学校课程建设能否有所作为?

学校应该是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学校自主开发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建学校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加坡,不仅国家提供多种供学生选读的课程,而且采取灵活的校本课程开发政策,教师可以自行安排适合学生的教材授课,可以灵活地设计与安排校本课程活动。

我国在实施新课程以来,已经留有一定的给学校安排地方性课程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时间,但由于国本课程的要求仍比较高,内容仍比较多,在统一规定的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内,在升学竞争依然激烈的情况下,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依然很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学校在严格执行课程政策的同时,能否对国家课程的内容加工改造,进行校本化实施?能否充分利用规定的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发实施若干门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能否精选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兴趣小组活动?

4.少教多学如何有效落实?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新加坡倡导的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与我国多年来强调的精讲多练、多想、多说是一致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这已经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教为中心、以本为本,以讲为主的现象仍比较普通,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活动即使有,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是低水平的。学校可否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少教多学、学教互动的行为要求和推进措施,动员教师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真正构建起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引领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做文章?能否带领教师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水平?

5.如何组织实施学生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对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加坡,已经形成多样化、制度化、课程化的学生实践活动体系,有制度管理、资金投入、活动时间、考核评价机制等作保证。

我国也已经将实践活动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设置了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由于缺乏经费支持,缺乏开展活动的社会环境,缺乏与升学相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学科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升学考试竞争压力大等因素,该课程的实施远未达到理想的目标,许多学校学生实践活动数量少,水平低。

在诸多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否研究制定系统的学生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逐步构建起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体的、与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相衔接的学生实践活动体系?可否动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专题作业,引领学生将知识学习与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结合起来?能否要求有关教师不折不扣上好实验课?能否将学校现有的各个活动室、信息技术设施等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创造多看、多听、多做、多说、多想的环境和条件?

“少教多学”——创新教育的理念

自新加坡独立以来,政府就阐明国家的教育体制与发展必须配合政治、社会、经济的需要,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生存的惟一条件。而教育年轻一代,提升其整体素质则成为国家成功与否的最大关键。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持续改变,为了确保年轻一代的学习能尽力地配合改变的步伐,新加坡教育体系也必须改变。整体而言,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存异向阶段,从1959年新加坡自治的时期至1978年。这个时期的新加坡是在挣扎求存的时候,教育重点在普及教育、公益教育、双语教育,为的是塑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

第二阶段:效益导向阶段,从1979年到1996年。这个时期的教育是在减少教育浪费,提高教育体系的效益。例如让学生根据能力分班,为群体量身制作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努力拓展大专教育,强调提高基础教育的素质,设立了自主学校和自治学校。

第三阶段:能力导向阶段,从1997年至今。1997年,现任国务资政吴作栋先生在第七届国际思维大会上演讲时,勾勒出了“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的教育愿景。思维型学校是此愿景的核心,学校必须把未来一代培养成为思维型的国民。配合这个愿景我们转向以能力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定下了五个发展方向:一是教育更多元化;二是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三是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四是追求卓越的行政;五是发展高素质的高等教育。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少教多学”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 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Thinking SchoolLearning NationTSLN)。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为了鼓励学生以好学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改变思维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在多所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使学生增强学习生活技巧,培养坚韧的个性,有勇气面对挑战,回馈社会。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 成绩不是生命的惟一大事。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到很多别的生活上的事物。“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事实上,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少教多学的倡议,成立了“少教多学委员会”同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提到“少教多学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投入学习之中,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并非为了测试与考试,质量是少教多学的核心精神。这是指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投入学习之中”。“少教多学”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一)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

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

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

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

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

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需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众所周知,新加坡有一套严格的教育分流制度。学生在进入中学时按照成绩分为四年学习组和五年学习组两个组别。四年学习组在第四年末要经历一个“O水平”考试,以便再根据成绩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五年学习组在第四年底要参加“N水平”考试,其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升入中学五年级继续学习,完成一年学业后参加“O水平”考试。以前,中学“O水平”考试的科目都有严格的设置要求,而从200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允许一些学校在“O水平”考试的常规科目之外开设一些其他科目。到2006 年,已经有12所学校开设计算机、戏剧和经济学课程。而且,从2007年开始,五年学习组学习普通学术课程的学生中,一些优秀者可以跨越“N水平”考试直接在第五年底参加“O水平”测试。如此一来,可以释放出其准备“N 水平”测试的时间,以便更好地从“N水平”考试课程向“O水平”考试课程过渡。

四、“少教多学”的成效

2007年“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 2 月,新加坡共有29所“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的“ABCs”。“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A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在“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近年来,我国也在课程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在教学方面不断地创新,我国中小学教育将致力于创新校本课程的升华,提升教与学的效益。将对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补助,同时我国的学校教育将重点发展传扬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激发教师活力和特色

教师教育被称为教育发展的航母,教师教育的改革实际上决定了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其中,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决定教师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蓬勃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根溯源,其原因在于它充满活力的教育。而成功的教育,关键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新加坡较为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一、新加坡教师教育概况

新加坡的教师教育由设立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国立教育学院完成,负责新加坡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以及各类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新加坡教育部负责招聘教师,然后送到国立教育学院进行培养。毕业之后,这些新教师不是直接找工作,而是由教育部分配到各中小学校教学。新加坡教育部承担其学习费用,并支付薪水和奖学金。作为回报,这些学员毕业后要在新加坡教育系统服务34年。

新加坡教师培养模式使国立教育学院、教育部与中小学能够紧密合作。这种模式益处:1)国立教育学院更多地参与教育部政策制定和咨询;2)在国立教育学院内部,学校领导与教育部官员关于教师教育政策可以进行更多协商;3)中小学、教育部与国立教育学院更好地合作,使国立教育学院的研究对教育更有作用。

二、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新加坡各种文凭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七类:教育研究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内容类、学术科目类、实习课程类、语言与学术论文类、一般选修类。

下面以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小学教师教育汉语专业为例,介绍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1.教育研究类

这个领域的学习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掌握主要的教育概念与原理,这些概念与原理对于中小学的有效教学与反思性实践是必要的。

2.课程研究

①汉语教学

汉字的结构和书写汉字的基本技巧;阅读教学的目标和理念基础,阅读技巧的发展和阅读教学的不同方法;写作技巧教学的目标和不同方法等。

②道德教育教学I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历史背景,为道德教育教学选择相关材料;课程计划,小组活动,不同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建立融洽和谐关系的管理技巧,监控过程和评价行为。

③道德教育教学Ⅱ(小学)

理解文化实践和价值,新加坡不同种族的地方信仰、风俗和传统;道德教育中基本概念、道德的本质和客体与主体问题;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和国民教育背景下的核心价值和认同价值。

3.课程内容

①中国价值与道德教育

介绍孔子与中国传统哲学,选择并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及现代新加坡中国文学进行道德教育,在现代新加坡教授传统中国道德原理。

4.学术科目

开设的课程有汉语批判阅读与写作、现代汉语音韵学、现代汉语语法和汉语词源学及现代中文书法。

5.实习课程

①汉语/马来语/淡米尔文实习课程I

本课程是为了帮助参与培训的教师进入实践,并为其提供机会,进行班级教学及其他的相关任务;通过观察并与学校合作的教师一起建构课堂活动,学会基本的教学技巧及班级管理技巧,获得相应的作为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理想的专业态度和价值。

②汉语/马来语/淡米尔文实习课程Ⅱ

这个课程将为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其所教的科目上,进一步提供教学及管理学生的机会,通过这种专业培训,教师将会多侧面的体验教师角色,如备课、管理、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及通过实践,对教室中的学生设计丰富的、诊断性的学习活动。

③艺术教学的实习课程

艺术教学实习课程要求职前教师考虑和设计一个艺术品的表演、节目、展示、展览,并在新加坡展出,同时与国际艺术场景相联系。总之,新加坡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教学实习地位十分关键和重要。职前教师被分配到新加坡的近400所中小学校,进行全天实习。大概利用23周的时间听课,之后即教授学校规定的实习课程。

6.语言和学术论文技巧

使用中国官方语言进行汉语教学;汉语拼音、纠正汉语中元音、辅音、四声及特定词语的变音的错误等实践知识和技巧,汉语拼音教学;口语沟通能力。演讲技巧及有效的课堂沟通;有感情的大声阅读的方法,阅读及提问技巧。

7.一般选修

除了核心课程和规定的必选课程,(小学汉语教学)教师必须提供最少两个一般选修的学分,一般选修课程在学院提供的课程中选择。

新加坡在职教师培训课程。根据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每位在职教师每年接受培训需达100个小时。课程内容丰富实用,包括:1)通用教学技能及个人素质提高;2)专业教育技能;3)专业知识内容;4)技术课程。除专业课程外,与工作有关的非专业课程,如:学生心理、课堂管理协作、教学技艺、电脑培训等也可作为在职培训课程。此外,新加坡在职教师教育也包括与专业、学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如学习唱歌、舞蹈、绘画、插花、瑜珈等艺术健身活动。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包括:教育部、国内大专院校及中小学举办的研讨会,短期课程,研习班,座谈会,交流会。还有,教师在与同事之间进行的教学分享与经验交流也可算为在职培训时间,主讲者的培训时间按分享时间的双倍计算,而学习者则按实际听课时间来计算。

三、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新加坡经济二三十年来的腾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加坡教师教育概况、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了解,可以发现,与我国相比,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重视教学实习、重视儿童学习和发展、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职后教师培训注重实效。下面是新加坡的教师教育课程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一)适当加大教师教育实习课程比重

很多成功的教师及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教育智慧是实践智慧。只有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才能够形成教育智慧。新加坡的教师教育重视教育实习课程:在新加坡学前教师资格认证课程中,教学实习的时间是150小时(共计470小时),占总课时的32%。汉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专业文凭课程的第一学年教学实习比重为14%,第二学年教学实习比重为28%;艺术教学专业文凭实习课程的比重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比重分别为 14%和39%;四学年的文学士/理学士文凭中教育实习的时间分别为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各2周的教育见习,第三学年与第四学年各8周的教育实习。

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通常是第三学年进行12周的教育见习,第四学年进行46周的教育实习,实习课程占师范生所学课程的5.5%~6.9%。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师范院校的学生才能够对教育理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将所学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否适当增加实习课程的比重已成为我国师范院校学生的呼声。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能否适当加大实习课程比重,并在每学年都有合适比例的见习或实习课程开设?

(二)开设重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旨在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促进儿童的有效学习与发展。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重视儿童的发展,如教育研究类课程包括:儿童创造力发展;小学生咨询;关注小学特殊需要儿童;课堂个体差异与学习;提高小学生思维与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的具体思维技巧;促进学习者学习;学习视觉化,等等。同时,其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重视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教学技术导论、有效教学策略、教学纪律、探索录像教学、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学习、教学多媒体设计、项目工作、理解过程与结果、新教师生存与发展等课程。

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各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具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一般原理和理论的内容,关于儿童的特殊需要、促进儿童学习方面的知识微乎其微。还有,在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中,对于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家校联系促进学习等课程很少开设。因此,在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上,也要关注儿童学习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开设重视儿童发展的课程。

(三)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信息与沟通技术的发展,网络与多媒体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教学与工作方式。1997428日,新加坡教育部公布了《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构建信息技术在学校全面应用的蓝图;为每一个在校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校园环境。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包括,教学技术导论、通过网络教与学、探索录像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教育多媒体设计和学校网络设计等等。

我国的师范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如FoxproFoxbase等课程,也有部分师范院校开设了Authorware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课程,但大多数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远远不够,造成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如何使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的未来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上机操作时间,是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注重实效的教师职后培训

教师职后培训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意义重大。新加坡职后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学生心理、课堂管理、电脑培训等非专业课程,还有唱歌、舞蹈、绘画、插花、瑜珈等与个人兴趣和爱好相关的课程。其在职教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如研讨会、研习班、座谈会、交流会,以及教师之间的分享与经验交流也算作培训时间。

我国职后教师培训大多是利用寒暑假期间,在教育学院、师范院校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方面的理论培训。很多参加者是以通过考试、拿到证书为目的。我国的教师教育内容能否再丰富一些,开设一些教师迫切需要或与其兴趣相关的课程,能否在形式上更多样一些,比如,将研讨会、座谈会、案例教学等都纳入到教师职后培训之中。另外,我国教育部门能否规定教师在职培训时间每年必须达到一定的时间(比如,新加坡规定为100小时),这样可以推动教师积极参加职后培训。

多元化的课程与教材改革

经历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后,新加坡经济通过教育发展人力资源,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复兴阶段,同时也反思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度走向成熟的基础教育在危机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正如一位新加坡的高级官员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新加坡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上顶呱呱,甚至可以说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不过在创造力及创意思考上,则有待加强。”新加坡政府提出对原有课程进行现代化改革,让学生获得现代最新的知识以应付高科技产业改组的需求,让学生得到世界新近流行的信息,增强毕业生对现代世界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当今与未来最有实用价值的技能。为此,新加坡中小学进行了课程与教材改革。

一、新加坡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改革

(一)削减课程分量,全面改革课程内容

由于中小学教育能为整个教育事业奠定基础,新加坡新任教育部长张志贤把改进小学和中学的课程和评估制度当作他的首要任务,并列出目标如下;确保课程符合21世纪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内落实教育资讯科技总计划以及确保国民教育成为未来教育体系的重心。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学校课程及评估系统检讨委员会,对新加坡的课程进行全面检讨和改革工作。其目的在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从学校教育成果接收者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应该给学生教导些什么。19978月,这个委员会呈交了一份报告书给教育部,新加坡教育部决定采用报告书上的建议。报告书指出,学校的课程大纲过于冗繁,应该加以削减,从而腾出时间让学生能够通过专题作业等活动,达到学以致用及进行创意。但报告同时指出,全面改革课程的工作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正如张志贤所指出的:“我们要确保学生不单吸收课程内容及事实性的知识,也要具备处理知识的技巧。这些都是很重大的改变,我们需要时间好好研究,征询专家及师生的意见,帮助教师熟悉新课程大纲,编制教材,设计评估系统,我们须等到公元2001年之后才能把绝大部分的改革引进学校。”

1999年,张志贤宣布绝大多数中小学课程内容削减10%~30%。不过课程结构、考试、考题都暂不更动。从2000年开始,新加坡四大全国性考试则配合课程的削减而作出相应的调整。考试范围将限制在已削减的课程范围内,即出题范围将缩小。到2001年或之后,新加坡中小学的课程大纲将全面修订,全国考试将根据新大纲出题与测试。

根据新加坡课程改革时间表上的安排,目前新加坡教育部采取的是过渡性的措施,即削减课程分量。教育部削减的课程内容是:1)只强调背诵或技术性细节,而对学生了解课程帮助不大的内客;2)跟实践不符的内容;3)太难或太广的内容;4)在同年级的不同科目,或在不同年级中重复的内容,这些重复的内容或许只在一个科目中保留。课程的削减将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导及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协作式的学习,展开更多自我主导的研究,进行更多独立性的调查,培养处理知识、思考及沟通的技巧。

(二)开放教材市场,推出“教育电子坊”网站

新加坡的所有中小学教材都由教育部统一编制出版。从1998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开放90%的编印教材市场给私人出版商。有意编写课本的私人出版社,必须先到财政部注册,并持有良好的准时出版等记录。在编写母语等具敏感性的课程内容时,保证听取教育部的指示。开放教材市场对推动新加坡走向思考及创意型社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与此同时,新加坡教育部设“课本核准程序”,严格监督教材质量与价格。教育部严格的“课本核准程序”将确保私人出版社编写的课程材料,包括学生课本及作业等,都提出课程要求,售价又合理。教育部不仅会为私人出版社举行讲解会,让他们了解教育部定下的课程材料编写要求,同时,还会从头协助及指导他们的编写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妥。教育部课程策划与发展署署长章秀清认为,开放课程材料编写的市场,应该不会造成教师或家长争相购买额外课本的现象出现。她以目前的中学英文课本为例,包括教育部的“版本”在内,总共有六种。

新加坡中小学生的书包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轻的书包,不足一公斤重。在19999月上海召开的《财富》论坛上,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发出了富有想象力的感叹:“沉重书包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重量约在一公斤的电子课业簿。”所谓“电子书包”,是一台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育电子簿,实际上是一个便携式的电子阅览器,重量不足800克,外形与插卡式手持游戏机相仿,上面记有3个电子插卡槽,学生可以同时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及字典卡,这样就可以通过教育电子薄的彩色屏幕同看课本并完成作业了。此外,教育电子薄还具备便携式电脑的一些功能,可以发送、接收电子邮件并浏览因特网。这一小小的教育电子薄使课本从平面走上立体化,能够以动画的方式把复杂的要领显现出来。教师可以控制全班学生的教育电子簿,利用它来点名、改作业,不但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由于教育电子薄如笔记本电脑一样,可以安装电池供电,所以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不论是在商店、在大街上都能使用教育电子簿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完成作业。新加坡教育部对教育电子薄试验计划非常重视。

为了给全国教师提供一个寻找教材、分享经验的广阔天地,新加坡于1998年正式推出内容丰富的“教育电子坊”网站。“教育电子坊”是一个教育资讯网站,以教师及家长为服务对象。它由四个部分组成;电子图书馆、电子戏院、教师网络及电子商店。前三者供教师及内部网络的使用者浏览,电子商店则在网际网络公开让公众参观。电子图书馆是教师的资料库,包括教科书及学习的参考材料、惟读光碟、网址、录像影片、教程计划等等。教师可以到这里找到课程教材,阅读报章杂志,或到教育科技资源中心预订书本及办理资讯科技工作坊及讲座的报名登记手续。电子戏院播放的是教育界的最新动向。教师可参加网上研讨会、工作坊及科技课程,翻阅研讨会的资料,或对研讨会作出反应。教师也可以参加论坛,讨论如何策划教程,将电子资讯纳入课程。教师网络是一个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各校的教师能够交换意见,集思广益,改革教学方式。电子商店是16家网上商店,拥有500多种产品。如果想购买的话,只要用鼠标一按,填写订购单,弹指之间就可满载而归。一些软件可以当场试用,另一些附带产品的简介,也可以参考其他人使用后的意见,再作决定是否购买。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21世纪正以举世瞩目的惊人速度飞跃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慧岛”计划使新加坡上下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这尤其体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在这一领域进行的课程改革,除了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开放教材市场、削减课程内容外,还有一些更具特色的措施。

(三)推行“思考”课程,培养创意思考

新加坡是一个有着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一直被看成是崇尚纪律和服从的地方。在新加坡,政府包办了一切。在课堂上,教师只给学生讲授问题的正确,很少有讨论的空间,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新加坡的领导人李光耀感到了危机:虽然新加坡能有效生产高技术产品,但是几乎没有人懂得考虑如何创造新技术。他担心缺少创造性会阻碍新加坡参与信息时代革命,以致降低经济竞争力。因而他极力主张改革,倡导学校应更注重培养创造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新加坡自1987年起,开始试行“思考”课程。1987年,新加坡有14所中小学试行“思考”课程。1988年又增加了12所,后陆续增加。小学从四年级开“思考”课程,中学从一年级开始。该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如何思考,如何去面对较复杂的问题、如何解决困难、如何进行有创造性的以及对某些问题作有见地的批判。1988年,根据一年成绩测试,这“思考”课程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解决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对资质聪慧的学生有好处,而且对资质普通的学生能有更多的好处。1997年,新加坡的一位高级官员在一次会议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亚洲人还会思考吗?这标志着新加坡人对“思考”课程进行新一轮的反思。为此,新加坡对“思考”课程提出新要求:“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边思考的内容。”

国立新加坡大学教授郑奋兴提出“数学+艺术+创意+电脑=21世纪人才”模式,强调“通过数学培养创意思考”。1997年,郑奋兴开始设计名为《创新思考之晨光》数学软件。在编写过程中,他把创意思考基本原则贯彻其中,利用多媒体科技,将数学中的几何知识传授给学生。他认为,几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

1997年,吴作栋总理提出了建设“重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民族”这一蓝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强加批判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不是照搬以前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新加坡教育部削减课程内容的30%,为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因为在此以前那种“教师重教太过且教学大纲中充斥着杂而无用信息”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不可能有时间来进行批判性思维。围绕着该蓝图提出的新方针,新加坡课堂出现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批判性教学法。其中已取得“合法”地位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法;另一种教学法,即批判性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还未在学校站稳脚跟。批判性教学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教师必然会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各方面的潜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新世纪新加坡教育的进步。

(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全过程

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新加坡政府认为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关注信息与技术的教育。为此,新加坡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总体规划策略,其主要内容有:在19972002年内投资20亿新元以购置电脑,为学校建立全面的网络,开发软件及教材,教师培训等;另外每年还要投人6亿新元作经常性开支。信息技术教育的加强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提高新加坡人的素质,增强新加坡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此外,1999年,新加坡进行教育电子簿试验,这也是“信息科技教育计划”的一项内容。这项试验在德明中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告别了沉重的书包,取而代之的是不足二斤重的电子书包。

2003年发布的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排行榜显示,新加坡“计算机网络准备能力指数”(NRI)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从中可以看到新加坡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条件。在基础教育中,新加坡更是广泛利用其优越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1.学生与教师的电脑配备

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总体规划,到2002年,新加坡的信息技术教育总体规划,到2002年,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小学生与电脑的比例从71变为21,中学生与电脑的比例从51变为21,即在所有中小学校,每两名学生就拥有一台电脑。还有“教育电子簿”试验的推行,使新加坡的“智慧岛”计划成为可能。

2.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003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二期规划,要求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建立动态灵活的新型课程。规划方案包括:开发丰富的数学媒体教学内容(自然科学、语言学、人文科学、美学),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建立全新的基于网络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开发数学化文件夹。新加坡教育部计划2002年之前在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前,新加坡小学近30%的课程用电脑进行教学。

3.课程评价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的总蓝图,提出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评价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侧重对学生进行信息使用,思考和沟通能力的评价。2003年的二期规划又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评价的范围和方式。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与表现作出诊断性评价。此计划有三种更快、更有效的概念和技能评价系统,即适应性测验系统、自动论文评分系统和反剽窃系统。

(五)设置调动学习积极性、更有效益、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母语课程

为了使母语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的语言,提高他们对母语及民族文化的兴趣,新加坡政府对母语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用量身定制的母语课程以配合不用语言能力和学生兴趣的学生的需求。改革后的母语课程更加注重听、说和读的技能,提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和阅读材料,改进教学方法、评估方式及强化教学资源。

以新加坡小学为例:从2006年起,实施修订的小学离校考试,减少死记硬背,增加联系语境的测试和听、说部分的比重。此外各小学分别设有高级华文课程、高级马来文课程、高级淡米尔文课程,供学生选读。除以上共同的改革外,还分别对华文、马来文、淡米尔文进行了改革。

1.华文课程的改革

2007年起,分阶段采用新的华文单元模式,小一小二从2007年起采用,小三小四从2008年起采用,小五从2009年起采用,小六从2010年采用。所有学生都修读核心单元;导入单元及强化单元是为入学前减少接触华文或在学习核心单元方面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而设立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学校将鼓励那些在华文方面有能力或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深广单元以提高华文水平;华文小学离校考试水平的设定将以核心单元为依据,更广泛运用歌曲、诗词朗诵等教学策略。

2006年起学生将能在学校的作文考试中使用便携式中文电子字典。从2007年起,学生将能在小学离校考试的作文考试中使用便携式中文电子字典。此外,在低年级阶段通过增加华文授课的科目提高学生接触华文的机会。

2006年,在25所小学试行快乐学习的“单元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法”的小学华文新课程后,有90%参与试教计划的教师以及85%参与试教计划学生的家长,观察到新课程的确能够引起他们的学生或子女学习华文的兴趣及参加华文的乐趣,使他们对语言的使用更有信心。目前,新加坡共有2700名小学华文教师,已有1900名小一小二的华文教师接受培训。从2008年至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将逐步落实小三至小六的华文教学改革计划。为了全力支援华文新课程,教育部还成立了一支由试教学校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规划员组成的70人“咨询队伍”,从2007年起随时给予全国学校提供支援。教育部还将向各小学增派两名华文教师,他们将在20077月和2008年到校。

2.马来文课程的改革

小学低年级课程将采用按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或以差异教学法来教学,使教学更能符合来自不同语言的学生的能力与需求。从2008年起,小一到小四的班级将采用新的马来文课程,小五从2009年起采用,小六从2010年采用。

3.淡米尔文课程的改革

小学低年级课程将采用按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或以差异教学法来教学,使教学更能符合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的能力与需求。从2006年起,淡米尔文课将教导学生淡米尔口语而不是正式的淡米尔书面语;从2008年起,小一到小四的班级将采用新的淡米尔文课程,小五从2009年起采用,小六从2010年采用。

二、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进行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

我国近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呼吁要减轻学生负担,可是学生的书包却越来越重。而新加坡在这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新加坡中小学生的书包如今不足一公斤重。其措施有二:一方面,新加坡进行课程改革,削减课程分量,将一些强调背诵、跟实践不符及大难或太广的内容去掉;另一方面,推行“教育电子薄”试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使新加坡中小学生以小巧的“电子书包”代替了沉重的书包。我国必须加快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步伐,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课程与教材管理的民主化

在课程与教材管理方面,我国正规化做得较好,目前已设立了全国性的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各地编撰的教材。我国的课程与教材管理在民主化进程中最需注重的是分级管理,这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课程与教材管理制度。但在我国就涉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的权限如何划分,比重如何的问题,这是一个因时因地而宜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创新精神

亚洲人一向为自己能够很好地教育孩子而自豪,在“意志坚决”的父母的督促下,亚洲学生总是在世界级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竞赛中获得最高分。可是现在他们却逐渐意识到,在信息时代最珍贵的是思考和创造,他们的下一代已经被超量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我国和新加坡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新加坡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较早较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了措施。新加坡通过开设“思考”课程,不仅教思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创新。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思考与创新的重要性,现正逐步采取措施。

(四)加快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20001025日,我国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新加坡在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经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有一定启示作用。例如: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加大经费投人;注重管理,分阶段实施信息技术教育;配合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目标及改革教学与学习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等等。

(五)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还是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本质上来讲都应在考虑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以学生的需求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是无效的,因此,真正的课程与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是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学生的进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能促进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

因此,我国应该始终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心,把它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体现时代的特征。

独有特色的华侨中学的课程改革

新加坡华侨中学在陈嘉庚先生倡导下于 1919 3 21 日成立,办学目标:融合和沟通东西方文化,建设全世界认可的世界一流的学校。华侨中学实行双语教学,是新加坡一流的学校。

一、华侨中学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从 2004 年开始,华侨中学和华中初级学院将重新合并,开设综合性直通车课程。华侨中学的初中生将不需要参加初中会考而直接进入高中课程(大学预科课程)。

华侨中学和华中初级学院,分别担任中学教育和大学预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小学分流中的学生只有3%的顶尖学生才能进入华侨中学就读,能够进入华中初级学院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国际部的学生(收费)一半来自新加坡,一半从世界各地,以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学生为主。一流的生源、师资和教学设施,为华侨中学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以前,华侨中学的学生必须参加英国剑桥的“O”水准考试,这相当于中国的中考。考试压力严重挤压了活动课的开展。这种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华侨中学是教育部7所直通车综合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即让学生免考“O”水准会考、直通“A”水准会考。华侨中学学生和南洋女子中学的学生可以免考直接进入华中初级学院学习,实行男女混合班制。

实施直通车综合课程以后,华侨中学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动类的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处处可见学生的美术、书法、雕塑、陶瓷艺术、建筑设计作品,既营造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激励了学生参与创作,学生的体育和文艺活动开展广泛而且水准很高。如体操、乒乓球、足球、篮球、垒球、棒球、网球、游泳等课程,学校有专门的场所。艺术社团有规模宏大的弦乐团、华乐团和戏剧社。

学习活动中要求的创造性对学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包括口头表达、书写表达、专题研究和测验考试等几个部分。考试在学生成绩中的比重不会很大,平时课堂中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表达,以及参与专题研究的能力是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学生也不必门门参加,平时成绩好的学科可以免考;在这种评价制度下,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学生课堂合作、讨论、交流踊跃;课余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题研究受到特别重视,学校不断改善实验条件,设立各科的学习和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图书馆对学生自由开放,并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专题研究室,便于学生查找资料和进行团队讨论。

二、管理特色

学校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华侨中学主要依靠校长委员会领导下的三个常设委员会来进行管理。这些委员会分别是:行政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和后勤委员会。日常的教学管理,则由四个共识联负责。共识联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全校共有四个共识联。每个共识联都包括中一到中四各个年段,共识联在共识联主任的领导下工作,教师不能在共识联之间随意调动。共识联的设置,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开展校内竞争,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教师面向全世界招聘,招聘过程非常严格,经过一年的试用期,如果合格则是终身聘用。学校认为一年一聘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加强学术交流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共同趋势,如何面对和适应新课程是全世界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1999年以来,每年有1/4的教师被派往海外学习并和世界一流的学府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到中国大陆考察访问;邀请世界著名学府帮助培训教师,和西澳大学合作在本土开设硕士学位课程。争取在510年内,让全校教师最少拥有硕士学位;他们认为华侨中学要成为世界级的学府,必须重视科学研究,而进行科学研究教师要先进修。学校开始实施学习和研究中心计划,已经完成了光子学实验室、生物科学学习研究中心、财贸学习研究中心等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