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课堂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景启明

美国的伯特圣先生认为:“创造来源于玩耍和丰富的想象,教师要开辟课堂,让学生去玩耍,去想象,好奇和发明就是在这些活动中产生的。为了刻板的考试而死记硬背,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发明欲。”而课堂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第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提问要有目的。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第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和有序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从而达到发现学生创造和探索的火花。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第四,提问要新颖。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比如,对数学归纳法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时,提问“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很难使学生产生疑问,但若改为“数学归纳法为什么要有两步证明过程?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假设’永远是假设吗?第二步证明中的K≥n。(n。为n取第一个数值)的意义是什么?”则会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仅需要对知识的回忆,而且还要理解,因而也就必须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第五,问题要有“度”。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这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

第六,提问的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第七,提问要有科学性。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师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载《宁夏教育科研》2003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