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提问技巧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提问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上述教学案例帮助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为使教学提问更具有效性,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提问要做到表达明确、准确,让学生明白提问要求,而不能使学生因为不明白提问意思随意猜测。

2.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提问技巧?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往往成为一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运用好课堂提问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案例:“人口问题”课堂教学实录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出版)上册专题16是“人口问题”专题。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人口发展模式图”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这样展开的:

(教师展示“人口发展模式图”,见图2-2)

img24

图2-2 人口发展模式图

教师:读“人口发展模式图”,分析思考,工业化前、中、后各阶段的人口增长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未作答)

教师(提示):也就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在各阶段的规模增长各有什么特点?图中出生率、死亡率已经有了,自然增长率在哪里?

学生: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也就是图中黄颜色的范围。

教师:对了,那么工业化之前的阶段,这三项各有什么特点?

全体学生: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教师:如果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就应该是……?

学生:高、高、低。

教师:为什么这个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会这么慢?

学生:生产力水平低、医疗水平低,还有战争因素……

教师:按照这一思路分析,工业化初期人口是什么增长?

学生:高增长。

教师: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下。

学生: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高)。

教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好像听到这排有不同的声音。对!是你。

学生:我认为是“高、低、较低”。

教师:这位女生的说法和大家有些不同,有没有同学支持她的?

(学生思考,部分学生小声说“有”。)

教师:我们再看,同学们说的“高、低、高”是静态的,有没有动态的特征呢?刚才同学说的较低,是一个结果吧,那么过程呢?

学生:死亡率应该是降低的,而且在这个阶段是极速下降的。

教师:所以自然增长率应当如何?

学生:自然增长率高了。

教师(小结):那么,这个阶段(工业化初期)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它是高、降低、高,这个“高”,从这个阶段来看,是“增高”。然后,下一个问题就简单了,工业化后期,增速下降,所以……

学生:出生率降低,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也降低。

教师:我这里是“降低、低、降低”,因为,人口的死亡率在这个阶段已经比较低了,在第二阶段已经是降低了。那么,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工业化初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么高?

学生: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教师:但是光说“生产力水平提高”,类似这样的万能答案没有针对性。这就像一说到环境保护,就是植树造林,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呀。应该如何说?

学生:工业化初,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水平也提高了,所以这个时期,就有能力养活更多的人口。

教师:是的。工业化后期是增速下降,而最后有一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应该是一个低增长阶段,这里应该怎样表述呢?

学生:三“低”。

教师:好的,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地看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见图2-3)

img25

图2-3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

教师:由“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图可以看到,人口数量增速不断地加快,而前面“人口发展模型”图反映的是到了后工业化时代增速应当减慢。那么,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时代?

学生:信息时代。

教师:也有人说,这就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了,如果说现在已经是后工业化时代了,那么,为什么当今世界人口并不像“人口发展模式”研究的那样,人口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呢?

学生: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基数大……

教师:如果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基数大,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人口的增加速率是快?还是慢?

学生(齐声):快!

教师:你们所说的“快”是增加的总数快,而我讲的是增长的“速率”。

学生(齐声):慢!

教师:而现在我们增长的速率却快,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这里说的进入后工业化,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完全进入(后工业化)。

……

教师:我们说,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人口问题,那么,人口增长过慢会不会产生问题呢?

学生(齐声):会。

教师:我们如何来解读人口的变化情况,这里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工具——人口金字塔。

……

教师:我们再来进一步看人口金字塔,其中再划分一个老年人口,一般指65岁以上,还有一个劳动适龄人口,我国规定是16岁以上;还有一部分育龄人口。明确了这三个界定。仔细对比人口金字塔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对比表”(见表22)。分析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img26

图2-4 肯尼亚、美国和德国“人口金字塔”

图2-4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对比表

img27

学生:发达国家育龄人口多,但自然增长率低,这是矛盾的地方。

教师:很好,谁来帮助这位同学回答该问题?

学生:与生育意识有关,不想生。

教师:对,发达国家的育龄人群不想生育,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就愿意生呢?

学生:人多力量大。

教师:很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所以需要更多的人从事劳动;还有一个就是由于经济落后,社会保障没有完善,而养儿就可以防老。

教师:刚才这个同学是从育龄人口考虑的。而从劳动适龄人口考虑,有没有问题呢?

教师:为什么发达国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却产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却就业压力大?

学生:发达国家劳动者不愿意从事重体力劳动。

教师:不仅仅是重体力劳动者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

学生:虽然发达国家看起来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但他们的总人数本来就少,所以短缺;还有就是发达国家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教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点头表同意)

教师:那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占人口比重小,但就业压力大又作何解释呢?

学生:人口多,职位少。

教师:对,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机会)少。

……

(案例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现场优质观摩课实录,上海市格致中学吴照执教,有删减)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在《人口问题》一节教学中,吴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观察、思考、质疑”等地理学习方法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提问,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分析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第一,制造“模式”与“现实”矛盾,探究“发展模式”的差异。在分析“人口发展模式图”时,吴老师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问题是“四个时期人口增长的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规模增长各有什么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另一个问题是“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为什么世界人口并不像人口发展模式图中后工业化时期一样,人口规模处于缓慢增长阶段?”第一问直切教学重点,十分有针对性,学生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对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口发展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第二问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和“人口发展模式图”两幅图片,分析两图之间的矛盾所在,从而进一步掌握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

该环节的问题设计具有梯度性。如对“人口发展模式图”分析时,教师先提问工业化初期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再由静态特点问到动态特征,再进一步问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教师所提问题的梯度性遵循了由浅入深的教育原理,关注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这一环节的课堂提问也具有思考性和方法指导性。如针对“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和“人口发展模式图”对比的几处提问,问题层层叠进,在无疑中生疑,反映教师善于制造矛盾,抓“疑”释“疑”,帮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比较性。

第二,解读“人口金字塔图”,引发图文资料反映的“矛盾”。吴老师以人口的年龄结构图(人口金字塔图)为学习工具,层进式地引导学生解读两类国家“人口金字塔图”中“育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等问题,先请同学质疑教材中列举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与“人口金字塔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否矛盾,学生较好地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质疑道:“发达国家育龄人口比重高,但人口增长速度却低?”课堂提问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此处学生的质疑应归功于吴老师前面对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和不同国家人口问题等内容的清晰讲解,由于学生比较扎实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础内容,当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就能游刃有余地运用知识进一步思考学习。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吴老师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发达国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却产生劳动力短缺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当然,如果教学在发动学生提问的环节能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就可以更好地培养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教学案例帮助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为使教学提问更具有效性,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提问要做到表达明确、准确,让学生明白提问要求,而不能使学生因为不明白提问意思随意猜测。如“山脊等高线是向外凸出,还是向内凸出?”在一幅等高线图上怎么区分向内、向外?规范、明确的提问应该是“山脊等高线是向高值凸出,还是向低值凸出?”

第二,提问要有思考性。思考性是地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地理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而是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多问“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积极思考。

第三,提问要捕捉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在教学关键内容时,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的实质,利于学生尽快获取新知;在教学遇到疑难时,教师通过提问设置疑点,使疑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学生注意分散或兴趣下降时,提问可以集中思想和引发学习积极性。

第四,课堂提问要掌握好两个“停顿”。在进行提问时必须有必要的停顿,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完全听懂问题,并做好回答的准备。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提问中必须要有两个停顿:一是问题提出之后3到5秒的停顿,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二是学生回答之后的3到5秒停顿,为学生提供进一步补充、修正的机会。停顿对于教师的意义则表现于,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一下可以环顾全班,观察学生的身体动作或情绪的反应,以便做出适当的导答回馈。

第五,学生回答时要认真倾听与引导。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必须认真倾听,了解学生想法,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引导时可以转换问题的一个角度,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举出一个与其相似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作比较,旁敲侧击,创造一个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条件,还可以把问题引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启发学生用已知的事物去认识求知的事物,使其产生顿悟,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第六,学生回答后要及时反馈。反馈时,适当的肯定可使学生有成就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课堂提问的参与性;对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及时的帮助和适当的暗示,以使学生把犯的错误改正过来;对由几位学生共同补充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将零散回答予以总结、归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