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进展

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是从图书馆角度探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原则包括特色化、整体性、系统性、标准化、尊重知识产权。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科学、合理的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不可少的。

1.4 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进展

近20年来,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和数字信息服务实践的发展令人瞩目,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4.1 关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1)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规划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是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谋划,它是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目标,建立和扩大竞争优势,从而对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生产要素及其功能作出总体谋划。我国目前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孙建军等人在分析了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与改进后,构建了基于系统观的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分为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功能定位以及战略形成三个阶段,以期为国家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借鉴(29)。数字信息资源从原始数据形态上可以分为两类:直接以数字模式产生的数字信息资源和由其他介质形态转换而生成的数字信息资源。李宝强和孙建军根据数字信息资源的不同类型,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两种模式,认为对转换型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政府调控模式,对原生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市场驱动模式,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介入其中(30)。数字资源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资源在馆藏发展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对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和配置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合理评价数字信息源;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特色馆藏;实现地区内馆际互借互通;系统内共建与跨系统(地区)共建相结合;在区域内建立一个数字信息源分布网络(31)。对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单晶鑫和庞景安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建设框架,该框架以资源建设流程为核心,以资源建设理论为基础,以标准规范为准绳,以技术为支撑,以知识产权为约束机制,以开发反映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信息资源来支持科研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信息资源体系(32)

(2)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建设原则和策略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边界条件不同,即“起点”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应当针对当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化体系需要完善等,探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影响因素(33)(34)。目前,我国大多是从图书馆角度探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原则包括特色化、整体性、系统性、标准化、尊重知识产权(35)。刘艳明认为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统一协调、社会性、立足现实、标准化与规范化、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原则(36)。柴君芝则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师生需求、突出学术性和权威性、不断调整各种需求平衡、优先发展实用且易用的电子资源(37)。马海群针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对国家宏观调控对策进行分析,认为应当重视信息资源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宏观规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宏观调控,整合资源;制定完善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引入竞争机制,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张久珍则提出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策略:制定适宜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合理规划各类型资源之间的比例;妥当进行经费投入;开展合作发展电子信息资源;有效管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工作(38)

(3)数字信息资源评价、选择与采集

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科学、合理的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不可少的。国外大多数图书馆已形成了自己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如美国亚利桑那保健科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选择标准包括满足用户需求、学科相关度、成本考虑、附加价值、技术的易用、法律问题、保存问题等内容(39)科隆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还开发了电子信息资源评价工具Evit@,它由一系列指标组成,帮助用户在选择和采购电子资源时进行决策(40)。其他一些学者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选择与采集工作进行了理论探讨。Kiondo讨论了电子信息资源选择和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员工和用户的信息技术能力、技术基础设施、财政和馆藏发展政策,最后提出采访策略以使电子资源有益于科研和学术交流(41)。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财政的缩减、期刊价格的提升,集团采购越来越成为图书馆购买电子资源的选择,Patel讨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集团采购的概念、范围和特征,从印度人的角度展望图书馆联盟未来的发展前景(42)。Aoyama使用FAQ方式讨论选择和积累重要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确保资源反映用户的需要,强调了人文因素在采集控制系统中的价值(43)

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建立了一些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大多可同时用于采购前的预评估和使用中的后评估。如肖珑和张宇红建立的电子资源评价指标包括电子资源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使用情况、价值与成本核算、数据库商服务及存档6项,每项指标又包括多项二级指标。其中前五项指标均可用于电子资源采购前的预评估,而使用情况则主要用于使用中的后评估(44)。但国内对数字资源的评价只停留在理论探讨上,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待实践的检验。具体采购工作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选择性原则、现实性原则、计划性和经济性原则等。数字信息资源的采购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单馆自主采购和集团采购。施强认为我国应形成多层次的数字资源采购模式,公共基础层资源应采用国家统一购买方式,综合性多学科全文数据库层应采用集团采购方式,专业性边缘性学科数据库层应采用图书馆自主引进与国家补贴结合的方式(45)(46)。数字信息资源采集渠道主要有电子出版物等传统数字信息源,大型学术信息系统、网上出版社及网上书店、联机数据库、各专题网址、专业学术FTP等网络数字信息源,而数字信息资源的获得可以通过订购、交换、现场搜集、索取、委托收集、转换等途径(47)

1.4.2 关于数字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

国内外对数字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数字信息资源的描述与揭示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分类法、主题法仍是揭示组织检索数字信息资源的重要方法,可同时实现信息的族性检索和特性检索,符合人们最常用的检索习惯和思维方式。国外学者Asundi评估了主题分类法在电子信息时代的角色和重要意义,结合阮冈纳赞的原则,讨论了十进分类法的知识地图,同时分析了分类法基础对ICONOCLASS系统及理解世界结构和动态特征的帮助(48)。由于不同机构对文化信息的组织管理的历史差异,跨地域获取文化遗产仍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Chaudhry试图对集成博物馆和档案系统(IMAS)分类法进行改进,以增强对网络数字文化资源的获取。他们还讨论了基于此分类法所形成的文化网络知识组织系统的益处和问题,指出该分类法最关键的一方面是它能够全面地揭示不同机构来源的资源(49)。而OCLC也自1996年开始探索DDC如何成为电子信息环境中通用的数字信息资源组织工具,并确定为“蝎子”项目,1999年初步完成采用DDC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分类和自动赋予主题阶段的研究,并在CORC(Cooperative Online Resource Catalog)系统中加以应用(50)。我国学者卜书庆从数字信息资源词频统计、国际通用数据交换格式的研制、最终用户检索需求、适应新技术环境几个角度出发探讨了改造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法主题法的主要思路(51)。另外,薛春香等在中文信息主题标引和自动分类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一条新思路——采用国内最通用的分类体系《中图法》作为组织框架,利用中文文献数据库实体中包含的分类号主题词双重标引记录,通过统计分析建立分类号与关键词串的对应关系,构建一个《中图法》知识库,以实现中文信息的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52)。元数据是数字信息资源组织领域研究的热点,元数据具有的对信息资源的描述、定位、搜寻、评估和选择功能,使得数字资源对元数据表现出高度的依赖性。MARC与DC的共存和互补,成为当前数字信息组织的基本技术,而基于元数据的RDF、URI、XML等一系列技术为数字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整合开辟了广阔的前景(53)(54)。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如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虚拟资源导航站等(55)(56)。另外,数字信息资源组织标准化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数据格式标准化和资源描述语言标准化,数据标记格式的标准主要有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通用标记语言标准(SGML)与可扩充标记语言(XML);资源描述语言标准主要指各种元数据、资源描述框架(RDF)等。目前的标准化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明显滞后,元数据体系存在着规范化程度低、与MARC编目数据兼容性低、描述实体的全面性不足等问题,我国应加强有关标准的选取和制定、加快元数据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尽早建立通用的元数据体系、改良HTML,建立能描述书目数据和其他信息本质及内容的元数据格式和规范,并将之纳入HTML技术体系中,促进元数据工具功能的完善(57)

(2)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

在数字环境下,用户需求出现综合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数字信息资源的多元性和分散性使得它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整合成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国外学者对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侧重于结合实践项目。Marcondes分析了巴西数字图书馆项目在解决通过因特网获取电子信息资源时如何实现互操作问题中的技术和方法选择,该项目的一个目标是实现网上不同种类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互操作,提高用户的检索速度(58)。Alwerud等人介绍了电子图书馆信息导航器ELIN@系统。ELIN@意在解决电子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及管理效率,该系统的扩展版使得图书馆的内容提供更加靠近一站式服务(59)。Munnolli介绍了印度开展的一项使用开放资源软件创建研究及发展报告和交易文献数据库的研究,该研究有三个目的:为共享从处理和生产新产品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建立一个理想平台;创建一个供科学工作者使用的包含研究报告和交易文献的数据库;通过知识数据库的创建加速研究和发展的革新步伐(60)。对不同数据流的无缝聚集和整合技术是整合印刷型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最佳策略,Sreekumar等人分析了印度管理机构使用该技术创建艺术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实践(61)

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应遵循科学性、目的性、开放性、适度性、经济性、相容和互补等原则。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多种多样。黄晓斌认为从整合要素所处的层次来划分,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有微观、中观、宏观之分,数据库就是一个微观层次的整合体,数据库提供商将自身开发的多个数据库整合起来提供统一检索系统即是中观层次的整合,而宏观层次的整合则是图书馆不同数字资源开发商提供的数字资源系统在共同遵守相关协议的情况下实现的整合;从整合方式的层次来划分,有汇合整合方式、组合整合方式、重组整合方式、一体化综合整合方式。汇合整合方式主要是基于OPAC资源系统的一种整合方式;组合整合是多个数据库系统的有机优化整合,不仅提供统一查询界面,还提供不重复和高质量的信息;重组整合方式主要是基于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的一种资源整合方式;一体化综合整合是指在OPAC资源整合系统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之间再建立多维度关联,以形成更为优化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目前图书馆可采取的数字资源整合方式有建立数字资源导航系统、基于OPAC系统整合各类数字资源、建立开放链接整合系统、建立联机检索系统,提供一站式检索和服务(62)。崔瑞琴和孟连生则认为数字资源整合包括基于机构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基于内容的整合两种方式,提出整合应注意以下问题:科学统筹规划信息资源整合的学科领域;采用新的标准和技术整合所选择的资源体系;应建立开放的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注重动态虚拟链接资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注意整合资源及系统的维护和更新(63)。信息资源整合不仅仅是把资源聚集在一起,而是涉及信息描述、组织、处理、整序等方方面面,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支撑。李雪琴讨论了数据组织和转换的相关技术、数据描述技术、索引技术、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个性化服务技术等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所涉及的技术(64)。目前,国内外均已开发了多个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国外常用的有ENCompass with LinkFinderPlus、MetalLIB with SFX、Millennium Access Plus、WebFeat等系统,国内的有清华同方异构统一检索平台、TRS资源整合门户、天宇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推进这方面的实践工作。目前,我国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引进办法来开展资源整合工作,可根据以下标准对整合系统进行评价:定制界面和配置资源的灵活性、提供个性化用户服务的能力、对数据库和数据类型的兼容性、查询检索的响应时间和质量、系统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的平台、技术支持能力、定价标准(65)

1.4.3 关于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数字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前所未有的更新速度,如何使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成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数字信息资源永久保存的重要性,纷纷开展各种数字信息资源保存项目,如澳大利亚的PANDORA项目、挪威的Paradigma项目、欧洲的NEDLIB计划等。2000年12月,美国国会立法决定实施“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NDIIPP)以阻止数字遗产的丢失,该计划以国会图书馆为主导,并联合了全国许多大学图书馆、研究机构、商业组织。技术问题和低效率的合作机制是数字保存活动的最大障碍,NDIIPP将在确保危险数字内容得到保存的前提下解决这两个问题(66)(67)。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了一个为期3年的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合作项目Kopal,该项目的目标是为数字资源创建一个长期存档系统并实验运行,系统将与长期存档的国际标准和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框架的元数据保持一致,系统最终应用于文化遗产机构、商业领域和工厂。大学图书馆、IBM等商业机构将参与该项目,这种合作寻找长期保存的方法在数字资源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68)。各种类型文化遗产的保存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关注的焦点之一。2003年,UNESCO在其第32届大会上一致通过有关数字遗产保存的宪章,内容包括数字遗产范围的界定、防止遗产丢失的原则、措施、州政府成员的责任、相关组织等(69)。在标准方面,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参考模型已经成为ISO标准,为理解整个保存问题、便利组织间合作提供术语和统一概念解释,这个模型可以作为所有长期保存应用的永久概念支撑(70)。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Lorie区分了数据存档和程序行为存档两种技术的不同(71)。Ntakumba思考了数字信息资源存档所涉及的问题,提出并讨论了一些解决数字资源存档问题的建议(72)

国内主要对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管理、成本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张智雄等人集中撰文讨论了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策略、技术体系、标准化等问题。他们建立了技术策略分析框架,保存内容、保存能力和保存技术是技术策略分析框架中的3个关键要素。目前数字资源的保存层次分别是位流保存、数据内容保存、完整的知识保存和服务保存。现有的保存技术策略主要有按需迁移的保存策略、基于UVC的保存策略、基于风干的保存策略、基于UAF的保存策略(73)。在技术体系问题上,他们参考OAIS模型,借鉴国外主要保存系统的技术框架和相关技术体系,提出了一个能够容纳当前主要数字保存技术的数字保存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数字保存技术又分属于5个功能块:保存管理功能块、摄入功能块、仓储功能块、存储管理功能块和访问功能块(74)。标准是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建设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保证长期保存各环节互操作的基础,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标准体系分为3个层次,系统层次的标准包括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标准、系统互操作协议和标准;业务层次的标准包括摄入过程中的标准、存储过程中的标准、访问过程中的标准和管理过程中的标准;数据层次的标准包括信息模型相关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转换标准、数据标识标准、元数据标准(75)。杨淑萍研究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风险管理问题,数字资源常见的风险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管理漏洞、自然灾害以及经济风险、知识产权风险、人员组织风险等。针对以上风险,杨淑萍建立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类、风险分析预测和风险控制等一系列过程的风险管理模型,分阶段进行风险分析与管理,并从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风险管理策略(76)。RLG成员机构在早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除技术过时外,数字信息保存的最大威胁来自资金的缺乏,因此,对数字信息保存成本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肖英指出数字信息保存成本跨越整个数字信息生命周期,信息保存的技术、信息保存的完整程度、数据类型、数据格式与成本均有密切关系。作者按照数字信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次序(创建—选择与评估—移交—存储—保护—其他),依次探讨了各个阶段中与数字信息保存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成本,初步确定了数字信息保存必须考虑的成本支出,并指出降低成本的基本原则(77)。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保存项目、保存技术、标准的介绍,构建的系统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亟待通过立法及各类机构的大力合作来推动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现状的实践性突破。

1.4.4 关于数字信息服务的研究

(1)数字信息服务方式的研究

与传统信息服务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服务在服务方式上有许多创新与发展,Jorge讨论了Web2.0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服务方式:RIA、XML、Ajax、RSS、博客、维基等,并预测了Web2.0向Web3.0和语义网演变的趋势(78)。Murray等人通过文献调查和访谈参考咨询服务馆员,发现电子信息的自由获取并没有削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作用,并预测了电子信息时代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方向(79)。Lacroix等人对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的信息服务进行了梳理,特别指出NLM为健康专家、研究人员、公众提供了生物医学方面的电子信息服务,这些服务随着技术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向前发展(80)。为弱势群体提供数字信息服务的问题也得到学者的关注并在实践中应用,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专门为盲人、身体有残疾者或其他有学习障碍者创建特殊的图书馆网络,一些州特别为残疾人士准备独立的空间,提供丰富的有关服务和技术的信息(81)

国内学者郭海明将数字信息服务方式归纳为以下三种:①面向内容的信息服务方式:网页网站服务方式、搜索引擎服务方式、数据挖掘服务方式、词表导航服务方式、自动摘要服务方式、信息可视化显示服务方式;②面向主题的信息服务方式:主题导航系统服务方式、虚拟图书馆服务方式、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方式;③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方式:信息分类定制服务方式、信息推送服务方式、信息智能代理服务方式、信息帮助检索服务方式、信息呼叫中心服务方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方式(82)。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的服务模式有个性化服务、集成检索服务、参考链接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和学科信息门户服务等。个性化服务也叫定制服务,包括服务时空、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例如数字图书馆推出的MyLibrary服务系统。集成检索服务又称联邦检索、跨库检索、元搜索等,它通过一个统一界面帮助用户在多个当地或网络数据库中检索信息。参考链接服务是通过数字信息源之间的参考链接而提供的无缝集成服务,参考链接的形式有封闭式静态链接系统、开放式静态链接系统和开放式动态链接系统。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又称虚拟参考咨询,按交互的时间延迟,可分为“同步服务”和“异步服务”;按参考知识库的范围,可分为独立式和协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按系统的处理程序,可分为自助式专家系统和专家回答式人工系统等;按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手段分,则包括Web表单方式、FAQ方式、E-mail方式、Real-Time方式。国外较有名的模式有马里兰大学医学图书馆的“参考服务的电子化访问”(EARS)和Question Point系统,国内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图书馆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CSDL的“参考咨询台”。学科信息门户服务是针对特定学科或主题领域,按照一定的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描述和组织,并提供浏览、检索、导航等增值服务的专门性信息门户(83)。崔海英预测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方向:注重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与整个数字图书馆情报系统的智能化集成;参考咨询馆员的中介功能削弱,用户进行自我服务的机会大增;机器帮助与人工帮助的有机融合(84)。信息服务网络是借助互联网作为数字信息资源的聚集与发布平台,通过信息资源的持续积累,借助特定机制吸收并整合异构资源,形成可提供信息集成服务的信息产品群,向各类互联网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服务体系。当前信息服务网络的主要类型有商业性信息服务网络、公益性信息服务网络、由出版商或出版商与数据库服务商共同组建的信息服务网络、以特定信息服务项目或业务为纽带形成的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信息服务网络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催生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络的产生;知识服务网络将取代当前的信息服务网络成为网络服务的主流模式(85)。对比国内外研究,我国在加强对数字信息服务方式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应关注服务实际开展情况及服务的普遍获取情况。

(2)数字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服务绩效是图书馆实际提供的服务质量,它包括功能质量(形成于服务过程)和技术质量(取决于服务产出和结果)两方面(86)。数字信息服务绩效评价即是依据数字信息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其服务质量(包括功能质量和技术质量)进行定量的测度和定性的分析。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绩效评价标准的建立和修订、评价工具的开发及评价实践的开展。eVALUEd是英国一个项目开发的在线评价数字信息服务的工具条,帮助图书馆管理者评价这些服务的效率和效用。eVALUEd的设计旨在填补数字信息服务评价领域定性技术、用户中心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利用的空白,推进评价周期的各个方面(87)(88) 。Andrew指出,为提高电子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的可靠性,在评价时需广泛考虑馆藏、服务、可用性和社区,目前,社区因素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一个电子信息服务绩效评价如果包含社区因素,将会增强其可信度,同时拓宽我们对电子信息服务传递模型的理解和期望(89)。Pickard对16位青少年对电子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了纵向、深度的调查,意在提供一个灵活的针对电子资源使用的定性评价框架(90)。一些学者对大学和公共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绩效评估展开了实证研究,Clink等人于2002—2003年对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学生对电子信息服务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电子信息服务的利用呈上升趋势(91)

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①数字馆藏(数据库)利用绩效评价研究。②对数字信息服务绩效的评价研究。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馆藏(数据库)利用绩效评价是以数字馆藏尤其是数据库为中心,围绕数字馆藏利用率及相关服务、管理等进行评价。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2000年专门设立了“电子资源计量”项目(E-metrics),组织美国著名的二十多个研究图书馆,与出版商、数据库商共同合作研究,最终建立了一个科学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对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化的评估。我国索传军教授认为电子资源的绩效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一部分是它具有什么性能,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二是它实际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服务,其服务效果如何。数字馆藏利用绩效的评价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与数字馆藏建设、管理和服务有关的人员的绩效考核,另一部分是对数字馆藏利用效率的分析与评价(92)(93)。肖珑和张宇红的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本领域较具代表性,评价指标包括电子资源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使用情况、价值与成本核算、数据库商服务、存档六项,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评估:对数据库统计系统的评估;对电子资源本身的评估(94)。徐革则关注了评价指标的可获得性,在汇集整理出电子资源评价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集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图书馆专家的问卷调查进行评价指标影响因子重要性程度和易获得性的调查研究,并利用灰色理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综合筛选出重要的影响因子,构造出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95)。对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综合评价法、横向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分析法、成本分析法、用户满意度分析法(96)。欧洲EQUINOX项目不仅制定了一套用于复合图书馆的电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开发了一个基于绩效评价的质量管理软件工具,该软件帮助图书馆为自己设定质量框架、说明任务和目标,图书馆将有关实际绩效和操作的原始数据输入系统后,系统会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图书馆的绩效指标及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97)。由于绩效控制的重要性,马越提出构建面向管理决策的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监控系统,实现服务绩效的控制目标制定、分析评价和控制改进三大功能,该系统包括监控基准子系统、绩效分析评价子系统和绩效控制改进子系统(98)

对数字信息服务绩效的评价则是以在数字信息资源基础上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为中心,对与服务相关的各要素及服务效果、用户满意度进行评价。欧洲委员会资助的欧洲图书馆绩效评价和质量管理系统项目EQUINOX就是为了加强和完善ISO11620中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电子服务绩效评价的要求,该体系由14个指标组成,分别反映了电子服务的使用、费用、配套设施、用户培训、用户满意度等(99)。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也于1999年提出了LibQUAL作为一种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方法,该评价体系归纳为4个层面:服务影响、图书馆整体环境、信息获取和个人控制。目前,ARL已经启动基于LibQUAL的专门评价电子服务/资源的DIGIQUAL计划。罗琳依据效率的含义提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就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价值与所消耗资源的价值的比较。根据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从提供到消费的整个流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又可分为信息服务提供效率、信息服务分配效率、信息服务交易效率和信息服务消费效率。效率指标体系则包括管理性指标、技术性指标、内容性指标、服务性指标和其他指标(100)。曹作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包括基础条件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4个一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中包含了对数字信息服务绩效的评价(101)。苏丽提出数字图书馆服务评价的4个方法:产出评价、绩效评价、服务质量评价和结果评价。四种方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产出评价关注资源、服务或项目的使用次数集合;服务质量评价用于评价资源与服务的整体质量;结果评价关注通过利用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用户技能、知识或行为的改变程度等(102)。通过以上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外主要采取团体合作的形式在专门资金支持下集中研究数字信息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则只有少数学者单独进行探索性研究,虽然也形成了一些指标体系,但可靠性均有待验证。目前,国内较少对数字信息服务绩效展开规模性的评价工作,而指标体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检验、提升它的效度和信度,因此,我国需要在合作性、实践性研究上加大力度。

【注释】

(1)肖珑.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2)肖珑.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3)肖珑.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4)吴慰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兼谈数据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图书馆论坛,2004(6):11-14

(5)王云娣.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9

(6)林豪慧.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5

(8)肖珑.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9)阙晓,萌施强.论大学图书馆原生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6(6):173-175

(10)肖珑.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11)章云兰等.数字资源检索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12)陈益君,丁梅娟.数字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6

(13)陆娜,李纲.论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建设[J].情报科学,2004(2):204-206

(14)马建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与数据库建设[J].情报探索,2006(3)

(15)王云娣.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6)代根兴.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D].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7)马文峰,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5):67-71

(18)陈传夫,吴钢.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5-14

(19)Venkatalakshmi K,Sonker S K.Challenging aspect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ervices.[2006-08-27].http://eprints.Rclis.org/archive/00000307/01/CAFDIS.pdf

(20)胡昌平,乔欢.信息用户与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

(21)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1-53,90

(22)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

(23)张敏,苏建.学科信息门户相关概念辨析及其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2006(4):25-27

(24)郭海明,刘桂珍.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方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5(2):66-68

(25)陈凌晖.基于RSS技术的信息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理念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33-36

(26)袁俊华.图书馆网络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9):60-63

(27)郭海明,刘桂珍.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方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5(2):66-68

(28)郭海明,刘桂珍.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方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5(2):66-68

(29)孙建军等.基于系统观的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方法及规划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79-82

(30)李宝强,孙建军.试论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2007(2):44-48

(31)蔡佳悦.对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6(4):41-43

(32)单晶鑫,庞景安.试论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框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1):53-56

(33)马海群.论数字信息资源的国家宏观规划与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36-39

(34)丁梅.浅析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113-114

(35)戴洪霞.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36)刘艳明.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探讨[J].情报杂志,2004(7):121-122

(37)柴君芝.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馆藏建设的原则与问题[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1):33-34

(38)张久珍.电子信息资源建设策略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4):43-46

(39)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 for electronic resources.[2008-01-17]. http://www.ahsl.arizona.edu/policies/cdpolicy.cfm

(40)Godert,W.Evit@:evalu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ources[J].Bibliothek forschung und praxis,2000(1):63-87

(41)Kiondo,Elizabeth.Around the world to the 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 library:collection development in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vironment.Library[J].Hi Tech News,2004(6):19-24

(42)Patel,Sardar.Procur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hrough consortia:current trends in India[J].COMLA Bulletin,2004(3):12-16

(43)Aoyama,Yuta.Appropriate choice and accumul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2006(1):9-13

(44)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35-42

(45)胡永生.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研究[D].武汉大学,2005

(46)施强.论电子信息资源集团采购体系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6(9):122-124

(47)黄建年,陶茂芹.图书馆数字资源采集机制探讨.冶金信息导刊,2005(3):29-32

(48)Asundi,A Y.Reorienting concept classification to electronic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J].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2001(2):179-185

(49)Chaudhry,Abdus Sattar,Jiun,Tan Pei.Enhancing access to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heritage:A case of development of a taxonomy at the integrated MuseumandArchivesSysteminSingapore[J].Journalof Documentation,2005(6):751-776

(50)[2008-01-17].http://www.iicm.tugraz.at/thesis/cguetl_diss/literatur/Kapitel05/URL/SCORPION/ScorpionHomePage.htm

(51)卜书庆.试论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如何开发和应用传统文献分类法主题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4):46-49

(52)薛春香,侯汉清.数字信息资源的自动分类和主题识别——OCLC“蝎子计划”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5(1):24-28

(53)贾宏.基于元数据的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述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5(5):42-45

(54)陆和键.试论数字资源著录的元数据解决方案[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67-172

(55)王真.论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1):89-90

(56)盛小平.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J].图书情报工作,2001(3): 24-27

(57)陈如好.关于数字信息资源组织的标准化问题研究[J].图书馆,2002(4):41-43

(58)Marcondes,C H,Sayao,L F.Integra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in access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roposed Brazilian[J].Digital Library.Clencia da informacao,2001(3):24-33

(59)Alwerud,Anna.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integration-integrationintegration:ELIN@Lund-a tool for integration and efficient administration of e-content[J].Serials,2003(3):313-317

(60)Munnolli,Satish S.Organising digital information using open source software:an attempt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orporate research[J].An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2004(1):22-27

(61)Sreekumar,M.G,Sunitha,T.Seamless aggreg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diverse datastreams:essential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practical digital librarie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Review,2005(4):383-393

(62)黄晓斌,夏明春.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J].图书情报工作,2005(1):50-53,83

(63)崔瑞琴,孟连生.数字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1):35-37,70

(64)李雪琴.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与模式探讨[J].晋图学刊,2006(6):30-32

(65)许萍华,丁申桃.资源整合系统的评价与选择[J].图书馆杂志,2004(10):37-39

(66)Fridlander.A.The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eservation Program:expectations,realities,choices and progress to date[J].D-Lib Magazine,2002(4)

(67)LeFurgy,William G.Building preservation partnerships:the library of congress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reservation Program.Library Trends,2005(1)

(68)Aotenhoner.Reinhard.Data for the future:the German project“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a long-term digital information archive”(kopal).Library Hi Tech,2006(4):574-582

(69)Matsumura,Tamiko.An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UNESCO's charter on th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heritag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4(7):471-475

(70)Huc,C.Long term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in the space field. From the OAIS model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J].Zeitschrift fur Bibliothekswesen und Bibliographie,2001(3-4):188-193

(71)Lorie,R A.Preserving digital information.An alternative to full emulation[J].Zeitschrift fur Bibliothekswesen und Bibliographie,2001(3-4): 205-209

(72)Ntakumba,S.Archivingissuesofdigitalinformationsources,incorporation the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dilemma of the digital age.South Africa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4(1)

(73)吴振新等.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策略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8-13

(74)张智雄等.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2-7

(75)郭家义.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标准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14-18

(76)杨淑萍.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7(7):83-87

(77)肖英.数字信息保存成本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4(11):14-17

(78)Serrano Cobos,Jorge.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web2.0 in digital information services[J].Textos universitaris de biblioteconomia I documentacio,2007(17):1

(79)Murray,Janet,Tschernitz,Cindy.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delivery of reference enquiri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5(2):157-167

(80)Lacroix,Eve-Marie,Backus,JoyceE.B.Organizingelectronic information to serve the needs of health practioners and customers[J].Library Trends,2006(4)

(81)Peters,Tom,Bell,Lori.Making digital information accessible is a group effort[J].Computers in Libraries,2007(6):28-30

(82)郭海明,刘桂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J].中国信息导报,2004(8):20-23

(83)王丙炎,杨思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析[J].情报杂志,2006(3):124-126

(84)崔海英.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05(12):81-86

(85)凌美秀等.当前信息服务网络的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6(6):855-863

(86)罗曼.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87)Hartland-Fox,R,Thebridge,S.Electronicinformationservices evaluation:current activity and issues in UK academic libraries[J].Serials,2003(1):63-68

(88)McNicol,Sarah.The eVALUEd toolkit:a framework for the qualitative evalu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ervices[J].Vine,2004(4):172-175

(89)Booth,Andrew.In pursuit of E-quality:the role of“communities of practice”when evalu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ervices[J].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Medical Libraries,2004(3):25-42

(90)Dixon Pat,Pickard,Alison Jane.Measur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 use:towards a transferable quality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value[J]. Vine,2004(3):126-131

(91)Clink,Sruart etc.Use and awarenes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ents at 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4(3):101-117

(92)索传军.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6):66-69

(93)索传军.论数字馆藏利用绩效分析与评价[J].图书馆,2005(3):58-61

(94)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35-42

(95)徐革.电子资源评价之重要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77-81

(96)张宏玲.数字馆藏服务绩效分析与评估[J].图书情报知识,2006(4):10-14

(97)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for the hybrid library an update on the EQUINOX project.[2008-01-17].http://www.exploit-lib.org/issue7/equinox/

(98)马越.论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监控系统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4):15-18

(99)EQUINOX:librar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2008-01-17].http://www.equinox.dcu.ie/reports/pilist.html

(100)罗琳.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3):23-27

(101)曹作华.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J].情报学报,2003(1):65-71

(102)苏丽.数字图书馆服务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07(7): 1014-1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