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么与市场需求合拍

怎么与市场需求合拍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情况下,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就有中职专业的审批权,这是为确保农村中职的生存。C县10年间职教中心先后开设过服装、制药、钢铁等30多个专业,遍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所有门类。为了缓解职教教师紧张的问题,县里决定将“普高”中的优秀教师抽调到职教队伍,这是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研究机构尚未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设置之钝:怎么与市场需求合拍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为就业服务,而要实现培养人才的类型及规格与就业市场的需要契合,专业设置是关键。我国大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位置与人才输入地相隔较远,信息严重不对称,对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型不敏感,加上专业培养周期较长,管理不规范,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协调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来看,我国目前在工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2004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2.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17%,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34)。现阶段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35)由于我国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伴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蓬勃兴起,近年来人才市场对一线工程技术岗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但相关专业规模却发展缓慢,机械仪表、电气电子、能源动力、土建等应用面广的大宗工科类专业规模增长大多数低于平均增长率,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导致近年来国家应用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调整,所开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见表3-6)。

表3-6 吉林S县等5省8县职业高中近三年专业设置一览

img33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职业高中开设比较普遍的是计算机、种植、机械等几个专业,其他诸如餐旅、服装等则主要依据学校的具体办学能力、学生的兴趣以及市场的需要开设。除贵州P县有依托企业办学(三线企业附属技校),设置了数控、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需要实习仪器的专业外,其他几个县开设专业尽管多元,但主要是成本小的专业类别。

在办学目标定位为对口升学和劳务输出的河南X县,其所开专业也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在职业教育发育良好的浙江C县和山东P县,同样是专业成本小,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占的比例大。从全国来看,2003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为424.1万,招生最多的专业是信息技术类,有111.8万人,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的26.36%;毕业生为301.1万人,毕业生最多的同样是信息技术类,有69.4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人数的23.05%。也就是说,这样的情况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

(二)专业周期较长

在我们调查的各县职业高中,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3到4年的时间。我们知道,职业技术教育针对的是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职业,因此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来说,它应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根据劳务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这样的职业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其灵活性既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即根据技术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也表现在专业设置方面,即根据劳务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同时还表现在培训周期方面,即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及时调整学习年限。很显然,学制固定、培养周期长的长学制模式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太长的学制不但没有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生的就业。许多学生反映,由于学制长,等到他们三年毕业后要不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要不专业不再热门,这样找工作就处于被动状态。而社会上开办的许多短训班则培训周期短,收费低,而且专业门类繁多,且大多是劳动力市场炙手可热的专业,这样学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许多以就业为目的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职业学校学制长,花钱多,不如选择社会上的培训班划算。许多学生被中专录取了也不来报到。这样无疑使职校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

(三)专业设置随意性较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未对专业设置作出直接规定,直到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0]8号),中职的专业设置才开始逐步得到规范。一般情况下,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就有中职专业的审批权,这是为确保农村中职的生存。但由此也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命名乱,同一所学校专业过多过滥。我们调查的8县职高存在4个以上不同类别的专业是普遍现象,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发展的内在需要不相符。中职专业建设的成本要高于普通教育,一所学校能够在两个专业门类上建设成功已经不易,而大量进行专业开发也就基本意味着各个专业没有什么投入。专业建设不好,培养质量必然下降,自然也就陷入了进一步尾随市场变换专业的境地;二是专业更迭频繁。农村中职发展艰难,与专业的稳定性、更迭频繁相伴而生。C县10年间职教中心先后开设过服装、制药、钢铁等30多个专业,遍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所有门类。F县职高也以就业为主要导向设立了计算机、旅游等7个专业,但现在只剩计算机和旅游两个专业。P县职高于2001年设立应用电子科技专业和旅游专业,后因县内一家主要宾馆倒闭,学校就此失去了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后也无法就业,不到5年时间,旅游专业已经停招。

(四)专业设置的条件配备不足

从调查中了解到,面对频繁变化的专业设置,师资的配备成为各县职高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S县一所职高有计算机、财经等5个专业,实际是因对口升学而设立的,5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里。而学校现有的4名专任职业技术教师中,只有两名教师专业对口。这就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紧张,专业对口的教师更为紧张。在S、D、F、P 4县,均已经连续5年没有进各类教师,原因是县教师严重超编。为了缓解职教教师紧张的问题,县里决定将“普高”中的优秀教师抽调到职教队伍,这是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二是由于专业设置不当,还造成实训基地与设备的不配套。许多专业多为理论讲授,实践课比例严重不足,实践技能培训只能是纸上谈兵。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是各县普遍设立的专业,但是专业建设条件却很差,普遍不能达到办学要求,不仅设备无法配套,仅有的几台电脑也往往配置很低。基本的应用条件达不到,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就只能是一席空话。

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研究机构尚未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业市场信息不透明,职业学校办学的盲目性,对就业市场信息不敏感,与职业教育发展惯性、周期较长相互因应,造成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与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脱节。这样一来,一方面,一些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短缺;而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过剩,造成了职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的不合理。

【注释】

(1)转引自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26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Parkin,Frank.Class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Order.London:Sage.1971.

(3)资料来源:1982年的数字来自《中国人口年鉴(1985)》,2000年的数字来自《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103-10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10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数据来源:《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7)数据来源:《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8)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31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周雪光的研究也表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在第一职业的获得中,能够当干部的几率越大。这个原因在于,“红卫兵中的大多数是大中专毕业生”。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状况来看,这一见解不无道理。参见周雪光、图玛、摩恩:《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分层的动态分析——1949年—1993年的中国城市状况》,载边燕杰等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379-42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19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43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转引自段若鹏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研究》,52-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美]丹尼尔·贝尔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4)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16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许欣欣:《社会、市场、价值观——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再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4):82-119页。

(16)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17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折晓燕,陈婴婴:《中国农村“职业—身份”声望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6):83-95页。

(18)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178-18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陈遇春:《21世纪初中国农民职业教育研究》(学位论文),138页,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2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93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1)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143-144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2)孙立平:《关注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新变化》,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2):83-95页。

(23)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213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4)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中相关数据汇总计算得到。

(25)根据“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课题组调查资料,见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183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6)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4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15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8)莫海燕,谢娜:《不做蓝领的理由》,载《职业》,2005(7):14-16页。

(29)夏金星,屈正良,彭干梓:《农村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48-50页。

(30)李守福:《亚洲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与问题》,载《外国教育动态》,1991(2):20-25页。

(31)王和平,张秀清:《日本枥木县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动向》,载《外国教育研究》,1989(2):61-62页。

(32)职业技术教育专家访问团:《台湾职业教育概况及其特点》,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4):36-37页。

(33)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底层社会的形成》,载《战略与管理》,2005(5):50-53页。

(34)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8-13页。

(35)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