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教育与职业院校顶岗实习

合作教育与职业院校顶岗实习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教育始于20世纪初,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施奈德提出合作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教育等都有联系。另一方面,实用主义为合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可以说,实用主义是合作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实际工作是与学术或未来职业目标相关的,是为雇主工作的、有报酬的。美国的合作教育以1906年起开始开办的辛辛那提大学为代表,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历史。

一、合作教育与职业院校顶岗实习

(一)合作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合作教育始于20世纪初,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合作教育,是由美国的赫尔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r)教授提出来的。施奈德提出合作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教育等都有联系。一方面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发展动力。工业革命实际上也是技术革命,对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欧美国家的高校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并不断增加的压力。如美国1861年的“赠地运动”给每个州提供资金用于建设学习农业和机械技术的学院,这给美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同时,每个州都开始给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各州立高校对实践教育特别重视,也都尝试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实用主义为合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20世纪,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欧美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社会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①教育必须适应现实需要,不仅要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还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②教育应该注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③应使受教育者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④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应该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施奈德及其支持者们才提出:如果你想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师,你就必须给他们机会实践工程师所要做的事情。也正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施奈德及其支持者的想法才能变成行动,才能为学校和社会所接受,于是,合作教育就应运而生。可以说,实用主义是合作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

(二)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标准

1.合作教育的定义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基本内涵从起源开始至今,始终是在发展中逐渐充实的,因此,对于合作教育的定义曾经有许多界定,存在很多争议,且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大学在实践合作教育计划中存在差异,因而在合作教育的定义上也存在不同的表述。我们可以从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NCCE)、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这三个权威机构对合作教育的定义来了解关于合作教育的确切表述。

(1)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合作教育将教室中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他们的理论知识通过为现实世界中的雇主进行的相关(并且通常是有报酬的)工作而付诸应用,然后将他们在工作中的挑战和见识带回班级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反思。WACE的这个定义,首先强调了在学校和在工作场所都是学习,两种学习要结合;其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并且明确了合作教育工作是与理论学习相关的,是有报酬的工作;再次是强调在实践工作中的经历会对在校的理论学习产生影响并且学校的教与学要对这种影响做出反应。总体上这个定义强调合作教育计划是一个教学计划、学习计划,整个合作教育过程对学生始终是一个学习过程。

(2)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将合作教育解释为: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是一种结构性的教育策略。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有报酬、有计划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去获得基本的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它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进步经验。(1)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之间的伙伴关系,每一个当事方都有自己特定的责任。NCCER的这个定义首先明确了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或者说战略,然后也强调合作教育要把在校学习与生产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并且也强调工作经验应该与专业学习相关,也应该是有报酬的。这个定义在提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时还突出了进步经验;不同的是这个定义强调生产工作经验也可能与职业目标相关,并且明确提出了合作教育是学生、学校、雇主之间的一种伙伴关系,每个当事方在这种关系中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在其于1997年编写的《合作教育工作手册》中将人们对合作教育的不同解释概括为三种,第一,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学习和校外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策略,学生在校外的工作往往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直接的联系。第二,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学习和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校外工作分阶段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第三,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参加真实的工作作为常规,使其成为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教育计划。(2)肯尼斯·赖德等于1987年在美国出版的《新时期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a New Era)一书中对合作教育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描述并总结道:“合作教育是经验学习观念(the concep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的一种特殊应用,它将学生参加生产性的劳动列入课程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3)

通过三个合作教育权威组织关于合作教育定义的介绍我们会发现,虽然对合作教育定义的表述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合作教育是一种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有收入的、有计划的和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联系的。从中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教育模式、教育计划,首先要体现教育要求和教育价值。第二,其核心是把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工作中的学习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际工作是与学术或未来职业目标相关的,是为雇主工作的、有报酬的。第三,是一种合作关系,是学生、学校、雇主间的合作关系,合作各方除了各自利益外还各负其责。这三点对于我们分析和把握合作教育运行管理规律十分重要。

2.合作教育的基本标准

国外的合作教育开展得比较早,美国于1906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产学合作计划,加拿大于1957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产学合作计划。美国的合作教育以1906年起开始开办的辛辛那提大学为代表,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而对于合作教育的标准,美国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对合作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评估标准,其中有几条要求是:①进行轮换的每一个“工”和“读”的学期时间长度要大致相同。②实际工作经历的总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③合作教育学生在学校的正式学期注册,包括工作学期也要注册。④学生的工作要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有联系,并且在工作期间逐步承担责任更大的工作。⑤雇主要将雇用合作教育学生作为训练雇员和发展新雇员项目的一个令人满意的部分。

ABET的评估标准,一方面突出了对实际工作经历的要求,明确了最低工作时间长度要求,强调了实际工作必须是雇主的实际工作,另一方面突出了合作教育计划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严格性,如学生工作学期也必须注册、学生的实际工作必须与其学业和职业目标相联系等等。

加拿大以滑铁卢大学为代表,从1957年开始创办合作教育,1979年制定了合作教育的6条评估标准:①工作位置经学校开发或认定是适合的学习场所;②合作教育学生从事的是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观察;③合作教育学生的工作是有薪酬的工作;④学生在工作中的进展是由学校督导的;⑤学生工作中的表现是由雇主管理和评价的;⑥总工作时间要占学术学习时间的50%,最低不低于30%。从加拿大合作教育的这六条标准来看,其要求更加具体了,而且有了量化的要求,这对于合作教育的界定和评估十分重要。

合作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和学生十分实际的需求为依据,通过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的手段,使学生不仅从书本上学习,而且从社会实践中学习,由此充分调动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从而将教育与社会融为一体,培养面对现实、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个人。

(三)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及模式解析

1.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将合作教育称为产学合作教育。早在解放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且由行业部门兴办大学,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结合走向了一个极端,这就是“社来社去”办大学,由工人、农民管理学校,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遭到了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逐渐走上正轨,从各高等学校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这种教育模式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出了“三个鼓励”:第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讲求实效;第二,鼓励企业在高校中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第三,鼓励高校向企业转让技术和科技成果,或利用现有中小企业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产学全面合作,使高校真正成为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辐射源和孵化基地。1991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全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逐步发展到130多所高校和近20个大型、特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在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中选择了28所“进行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2000年11月,教育部在湖北三峡组织召开了“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有65所高校参加了会议。所有这些说明,产学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已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产学合作的基本条件是产学双方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高校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学术信息灵通、实验设备先进,高校还拥有大批勇于开拓的优秀人才;但高校缺乏资金,缺乏工业生产所需的经验、技术和物质条件,缺乏市场营销人才,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工业企业拥有生产必需的场地、资金、设备,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但技术水平不高,技术信息闭塞,对新技术的发展动向不敏感。而通过双方的合作,能综合双方分别拥有的技术、设备、人才、市场、信息等优势,实现自我发展。

产学合作的动力来源是通过合作能实现各自的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物质利益以及专利、成果归属权和奖励、声望、名誉等非物质利益。对高校而言,产学合作首先是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高校调整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实行封闭式办学,培养目标盲目、专业结构老化、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造成社会需要与学生知识结构相脱节。实行产学合作教育可充分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可以通过市场信息渠道的反馈,促进学校主动、及时、准确地调整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灵活地设置专业,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通过产学合作,高校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来进行人才培养,缓解国家投入不足的矛盾。第三,通过产学合作,高校能从企业得到科研项目与课题,同时,能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生产力,在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锻炼了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第四,产学合作教育能促进教师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对企业而言,第一,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产学合作,能从高校获取先进的科研成果,同时与高校联合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第二,产学合作对员工来说是一种先进的工作模式,能有效延长从业人员的技术生命。产学合作为企业营造的是一种学习的氛围,而且通过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有序互动,企业的员工们潜移默化地不停接受着新技术、新方法的洗礼。同时,学生的激情和朝气激发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创新。这些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三,大中专学生对企业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根据定制员工理论,企业站在培养和引导的角度,把企业发展和学生发展联系在一起,将企业实际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作为课题让学生来完成,为其指导方向、提供资源,帮助其成功。这解决了企业的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培养定制自己需要的员工。同时,企业能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为企业跟踪最新的技术取得信息资源。

对学生而言,产学合作教育能使其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其实践工作能力与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其交往、礼貌、纪律、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全面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今社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比单纯型人才更受青睐。在用人单位看来,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用人单位不仅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质,而且对学生的工作经历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可以满足用人单位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合乎情理的选择。因此,用人单位注重大中专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我国合作教育模式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对产学合作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

(1)高校办企业——内部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高校依托自己的科研成果、技术和人才创建企业,相关科技人员进入该企业而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所有,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学生科研等培养人才任务。如广州华工信息软件(集团)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就是内部一体化产学合作模式的代表。内部一体化模式与高校体制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内部一体化模式也存在着适用面窄、高校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与高校使命冲突、产权不明晰等诸多问题,难以成为适合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主流模式。有研究表明,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造成了这些校办企业的活力不足、经营效益较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高技术企业不该有的情况。近年来,对这类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已势在必行

(2)企业办高校——自主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办高等教育,为行业内部培养专业对口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实施了几十年的办学体制。而由大企业自己出资兴办高等学校,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还是近几年才有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办学特色是:①提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格本位”教育思想,并确定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核心教育理念;②建立“成功实验室”,注重塑造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成功潜能,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全面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③准确把握人才需求趋势,适度超前开设专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设置“量身定制”的课程结构,培养个性化人才;④学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施“双证教育”,广泛开展国际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⑤依托企业,实施“订单教育”,学生入学就意味着就业!

企业办学,跳出了传统的办学思维模式,从实用的角度进行人才培养,使教育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培养的人才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解决产学合作教育的初衷——就业问题。

(3)契约型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第一,松散型合作教育模式(技术协作型模式)。此种模式以技术合同(含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为纽带,企业通过购买技术成果或技术服务的方式与高校进行松散协作式的产学合作,为目前产学研合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技术服务和合格毕业生;企业为高校提供学生实验实习场地、指导教师,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施“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与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工作的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是在多种交叉学科知识与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他们跳出了纯专业性的局限与单一校园氛围的束缚,拓展了知识和视野,也提高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工人、科技人员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紧密型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该模式是由产学双方共同出资兴办的办学实体,共同派员成立管理机构,参与具体的运作与管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日常教学运行与管理等方面。集合产学双方的优势,培养适用人才。例如,2000年初,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市正连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前身)英特耐特学院。英特耐特学院采用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成员由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正连公司总经理和天津市知名教授组成。教学管理实行“3+1”模式,即三年基础教学在校内进行,一年专业教学采取产学相互结合模式进行,通过产学合作培养信息网络技术人才。

(四)合作教育与顶岗实习

合作教育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模式,自然有它与众不同的培养目标。从合作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现实以及它的目的中可以发现,它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而且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合作教育还要求既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知”、掌握高深的学问,又要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合作教育使学生有机会在读书期间就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走进社会,使他们了解学校与社会的异同,使他们初步得到谋生的实际体验,知道生活的真实含义,也使他们开始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的报偿。因此,除了掌握切合实际的实用性专业技术与技能外,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样是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顶岗实习正是合作教育目的与目标的一种具体表现。

合作教育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中国合作教育的各种形式的基本特征是“双向参加”,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以及“三个联合”,即学校、企业和政府的联合。目前我国合作教育最普遍的形式是定点顶岗的生产实习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总体上看,这些还只是教育过程中一些局部“点”上的合作教育。推进合作教育的关键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互利机制,学校要主动,企业要有远见,政府部门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