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顶岗实习在美国

顶岗实习在美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09年以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顶岗实习的规模也在逐渐增大,到1920年,又有7所本科院校和1所技术学院也将顶岗实习政策引入到本校的发展当中,具体如表11所示。除此之外,这一时期顶岗实习在专业上有了初步的突破,1919年,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在商业专业实施合作教育计划,将一批商业专业的学生送入相应企业进行实习,由此商业专业的顶岗实习也步入新的轨道。

二、顶岗实习在美国

(一)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模式

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并被许多国家所效仿。那合作教育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呢?它又存在着哪些发展的模式呢?

1.合作教育发展的背景(12)

(1)精英教育思想为合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杰弗逊总统的自由民主思想提出“人生下来就是平等和独立的,他们应该享有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然而就教育系统而言,当时的美国却是以贵族教育为主,高校只有富人才可涉足,穷人只能可望而不可及。杰弗逊总统上台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倡导要从贵族教育转向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开展使得学校不再是富人的天地,于是学校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有能力的学生也不断涌现,学校凸显出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因此,精英教育的开展为合作教育在高校中的推广提供了人力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2)工业革命席卷美国对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业革命的进行要求人们有更加精湛的技术能力和高度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了培养本国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美国的高等教育需要有一定的变革,这一重任自然落到了高校。鉴于此,美国政府颁布相关的法案努力给这些高校提供一些支持,1861年,“赠地运动”的开展给各州提供一定的资金用于建设学习农业和机械技术的学院,与此同时,各州都开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教育,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赫尔曼·施奈德教授的个人经历是合作教育开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施奈德在上大学前后都参加了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收获颇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还使他深感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他发现许多理论知识在教室里不能合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与强化新技术、新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也是学生探索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找到自己的工作兴趣点,为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作出一个更好的规划。于是,施奈德产生了合作教育的想法,当时设想在里海大学开展,但由于成本的原因,合作教育首先是在辛辛那提大学进行的。

1906年,合作教育开始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 University)进行,开始实行的时候是选择了当地的13家雇主与该校共同培养工程专业的27名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这些单位去实习,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必要的技术操作能力,合作教育由此开始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顶岗实习的发展雏形。

2.合作教育的发展模式

(1)交替模式。

这一模式是针对当时辛辛那提大学工程专业选择的27名学生的,学校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学生到工厂去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两组学生相互交换,大概每周工作40小时。在当时参加本次实习的学生需要延迟毕业,一般是一年,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2)平行模式。

1960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合作教育模式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方面将合作教育的经历计入学分,具体结合学生实习期间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的程度、表现等来了解、评估学生的工作经历,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学分与学生缴纳的费用以及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开展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即学生上午在课堂学习,下午和晚上进行实践操作,一般每周工作20小时左右,这种模式更加适合那些年龄偏大、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可以使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养家糊口之间取得平衡。

(3)双重制模式(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原因,美国的高校逐渐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既采用交替式,又采用平行式的合作教育模式,这样可以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实施起来相对灵活、机动。

从以上三种模式可以看出第一种进行的是全职工作,第二种进行的是兼职工作,第三种是两者兼具,总体看来时间差不多。可见不管模式怎样变化,实践的重要性与意义都不会发生变化,正是“实践出真知”的真实体现。

(二)合作教育背景下顶岗实习发展的历史轨迹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将合作教育界定为,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呈现的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都有自己的责任。另外,美国高校将合作教育定义为,把课堂学习与学生专业或职业目标相关领域内的有报酬的、生产性的(有成效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计划。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合作教育从某种更小的范围上来看就是顶岗实习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合作教育的发展对美国顶岗实习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4)

1.开拓阶段(1906—1909年)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专业的27名学生在当地的13家企业中悄悄地拉开了顶岗实习的帷幕。这27名学生被分成两组,以周为单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轮流到这些企业中进行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以此来强化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自辛辛那提大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来的三年里,都没有其他类型的实习形式出现,范围小,实习对象相对局限。直到1909年,波士顿基督教夜校的理工学校(后来的东北大学)开设了相关的关于工程的实习课程,这一举措是在辛辛那提大学合作教育计划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也是以周为单位,以每周轮换一次为基础,在班级学习和波士顿工业界工作之间进行轮换。可以说这一时期是顶岗实习发展的萌芽阶段。

2.拓展阶段(1909—1919年)

自1909年以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顶岗实习的规模也在逐渐增大,到1920年,又有7所本科院校和1所技术学院也将顶岗实习政策引入到本校的发展当中,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 将顶岗实习政策引入到本校发展的学校

img1

这些学校在开展顶岗实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从工程专业入手,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辛辛那提大学在该专业开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这些学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本,另一方面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了这些学校从该专业入手,组织学生实习,这一时期的顶岗实习在规模上不断得到扩展。除此之外,这一时期顶岗实习在专业上有了初步的突破,1919年,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在商业专业实施合作教育计划,将一批商业专业的学生送入相应企业进行实习,由此商业专业的顶岗实习也步入新的轨道。

3.突破阶段(1921—1931年)

自合作教育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的实习基本上局限在工程专业,少量在商业专业开展。然而在1921年,俄亥俄州Yellow Springs的安提奥克学院开创了文科专业的顶岗实习计划,该校校长亚瑟·摩根认为,获取与世隔绝的校园以外的真实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当代社会,文科教育才更加有意义。安提奥克学院的出版物中有这样一段话:

“尽管对于合作教育计划通常的印象是其只不过能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并为之做准备,但安提奥克学院作为一所文科和自然科学并存的学院认为合作教育计划同样能贡献于文科教育。当学生为了其定期的工作任务而离开受到保护的校园环境时,他至少处于一种能够直接观察当代文明进程的位置。如果他在此体验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些指导,他就可以区分好的道德规范和坏的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在工作中而且是在团体中;他可以看到在工作中的宽容和偏狭;他可以评价社会规划的效果或者缺乏规划的效果;通过置身于艺术和音乐之中,他可以获得对美的更大的灵敏性;他可以了解到积极的个体和消极个体的差异;他可以对人类变得更加敏感,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处于群体之中。通过这种关于当今社会的第一手的知识,安提奥克学院希望学生们通过更好的位置,去了解人类进步的过去和各种各样的理论。他们也有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彻底了解一种文科教育,这在当今生活中很有意义。因此,文科教育能够成为一种在塑造社会中更富于建设性的力量而较少地作为一种社会声望的象征。”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一些文科专业实施顶岗实习政策,更多的是表现在提升人的素养方面,如道德规范、团队合作、社会观察的敏锐性等。这不得不说是在合作教育、在顶岗实习发展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

4.爬行阶段(1931—1945年)

经济大萧条以及“二战”的破坏使得这一时期的顶岗实习计划处于缓慢爬行阶段,在困难与挫折中缓缓前行,这一时期新的顶岗实习计划非常少。

5.恢复以及快速发展阶段(1945年至今)

“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的恢复,顶岗实习计划也逐渐趋于稳定发展,特别是60年代以后,顶岗实习以全新的面貌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社区学院、技术学院针对各种专业实施顶岗实习。合理有效的顶岗实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也是美国一直处于发展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合作教育实施过程中顶岗实习的特征

1.实习模式的灵活性

美国职业教育开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举办合作教育,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设相应的专业,并以这些专业为载体,寻求适当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企业则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相对应的岗位,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可以在一个稳定的岗位上进行实习操作,并且企业还有保障学生安全操作的责任,以及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同时企业与学校互派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实行顶岗实习时,主动权是在学校,因此学校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实际安排来制定顶岗实习的模式,一般有这样两种模式:一是同步式模式,即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操作在同一学期内同时进行,以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地付诸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二是交叉式,即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时间与在企业的实习时间错开,以学期为单位,一学期专门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学期则专门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可以保证知识学习、技能习得的系统性与完善性。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学校在实施顶岗实习时模式选择的灵活性。

2.企业实习与学校理论学习的反复交替性

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机构,为了保证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社区学院要求进入本校就读的学生进行全程性的实习,即学生自入学起在学校学习半年后便到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践锻炼,2个月实习结束后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如此以2个月为周期,不断循环,直到学生毕业。这种交替性的实习有利于保证学生及时地运用知识,解决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双丰收的效果,但可能会打乱正常的知识学习与实际锻炼。

3.实习中渗透了独具特色的培训方式

美国的社区学院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会签订相关的培训合同,一般有就业培训和在职人员培训两种方式。对于实习的学生来说,适用于就业式的培训方式,因为就业培训是针对那些没有工作经历的人而言的,试图通过培训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技能,逐渐成为半熟练或熟练工人。这种独具特色的培训方式可以促进实习学生的就业,有利于实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岗位,并在培训的推进下获取娴熟的技能,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