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产学研结合,开发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

坚持产学研结合,开发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仅想从课程体系开发角度,讨论开发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使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与未来岗位需要相对接,开发创设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其开发在高职教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坚持产学研结合,开发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

我们仅想从课程体系开发角度,讨论开发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如果说,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那么,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所在。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使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与未来岗位需要相对接,开发创设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仅以我院课程体系实际为例,对上述问题作以阐释。

一、高职课程体系与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涵义

(一)高职课程体系

在界定高职课程体系这一概念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准确理清几个概念,首先是“课程”这个概念。现代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内容”,即为达到培养目标的教学总体方案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培养目标均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事实上,课程本身也可认为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课程概念,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得以顺利推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逐步提高。其次是“课程体系开发”概念,它是指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

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其开发在高职教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体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高职教育能否办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例如,技能训练在高职教育中占重要地位,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开发出详细、完整的训练大纲。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确定以后,便要构建开发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即构建该专业学生知识要点和能力要点构成。这直接关系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也是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质量的大问题。同时,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发,即专业学生知识要点和能力要点构成,必须以岗位实际要求为准则和目标,否则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与岗位不能对接,就会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要强调坚持产学研结合,也就是说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学生知识学习要点和能力培养要点的确定,以及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都要求我们先到生产一线去作调查研究,请一线的专家作顾问,然后再来确定。

(二)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产学研相结合就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探索,我国的产学研相结合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在“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技进步与创新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产学研相结合的主旋律。

“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这一概念,究其本义,其中“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相结合,就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相结合,加快与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于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论述,笔者比较赞同石火学博士《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中的观点(详见《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对于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石博士概括出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大学科技园区等6个主要类型。结合我院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训实际,笔者认为,我院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可基本概括为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和校内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两个类型。前者是指我院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的前2年以校内培养为主,完成全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学习及实验实训课程,后面1年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主,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参加相关岗位实践,以培养自身实践技术能力。后者是指我院通过创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现校内产学研结合。建院10年以来,我院已建成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工程管理实训基地、建筑艺术实训基地、木雕技艺实训基地、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电气与控制实训基地等12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以及176个校内外合作开发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造条件。据统计,仅2007-2010四年间,学生在我院实验实训基地学习与使用的累计时长就达5160046小时。特别是,自2005年至2010年,学生连续荣获全国各类奖项16项;依次为1、1、3、2、3、6项,呈逐年递增趋势。种种事实说明,产学研结合模式,促进了我院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院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促进了校内产学研结合良性循环的形成。

二、我院课程体系实际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小本科型(学术型)课程价值取向

这种课程价值取向,往往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具体规定还欠明确。一些教师(无论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刚从学校出来的新教师和来自本科院校的老师,过于拘泥于学科体系,只知按教材体系或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地授课。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我们不能脱离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计划。目前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还不是很多,教师拿到一本教材后,要自己动脑思考,哪些是学生应知与应会的内容,并以此为标准,对教材进行取舍。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高校课程一般有5种类型:(1)公共必修课,即公共基础课。全校各专业学生必须上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训等。(2)专业必修课,即某一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限定选修课,即扩大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范围,增设一批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中选择若干门。(4)文化素质修养选修课。(5)任意选修课,即由学生在全校课程内任选,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或强化专业知识的需要,或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需要。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凸现了“内容深、负担重、学习难”的弊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一般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常规,开发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就目前我院的课程设置实际,首先要解决课程体系混乱的问题。主要是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划分不明确,有些专业确定主干课程随心所欲。以我院2005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为例,其包括建筑工程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建筑施工与组织、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等8门课程。主干就是骨干,就是核心。所以,又把主干课程叫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就是这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最核心最关键的课程。8门课程只能说是必修课程,不能界定为主干课程。笔者认为,课程体系开发活动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使课程体系开发系统、稳健、有效和更切合本院校实际,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可执行和易检查的改革目标,建立一套有序的、分阶段实施的目标系列。关键要根据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深入企业调查,确定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从培养方向出发,确定关键知识点和能力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切忌核心课程确定不从岗位实际出发的混乱现象。

(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发亟待加强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最薄弱环节,也是我院课程教学改革的最须下工夫的地方。管理学院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推出的校内实训周,把工程预决算的课程进行整合,实施模块教学,把实训时间集中起来,形成能提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工程预决算实训课程,可以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实训是关键。加强实验实训又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作为软件建设的实训课程开发和建设。

(四)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训课争时间、争地位

过去我们对教师实行课时工资制,主要以教师的课时为考核重点,这固然有量化考核的诸多优点,但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导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训课争时间、争地位。一些公共课教师为了多挣课时费,争着上课,这就无端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后来我们改革了工资制度,但是,一般课程与主干课程争时间争到位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

事实上,我院课程体系开发已拉开帷幕。2004年,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专业就对三大力学进行整合,还编出了校本教材。最近,我们又决定将《大学语文》和《工程测量》两门课程列为院级课程体系改革试点课程。要求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在专业调查基础上,根据岗位实际确定知识培养点和能力培养点,积极实施模块教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今后的课程体系开发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

高职教育要按照职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以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和训练;因此,在制定具体教学计划之前,必须对该行业进行社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情况,经过详细论证之后,才能确定培养目标和具体专业的培养规格定位,并保证确定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

(二)注重职业能力分析

要充分依托和发挥广厦企业的资源优势。广厦企业不仅是我们的办学主体,更是我们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好场所。我们要以广厦的用人理念和“产品即人品”的质量意识,来指导我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开发。要积极吸收产生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施工员、预算员和各类工程师担任我们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切实发挥其作用。制定或修订教学计划,要主动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注意对毕业生作追踪调查。吸收社会上的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并作为修正的依据。

(三)密切注意课程整合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所以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将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全部纳入教学计划。但考虑到学生认知过程的逻辑顺序性,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按照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原则,对相关基础知识做出实用性选择。这就必然导致某些课程(主要是专来基础类课程)要作必要的整合调整。实践性是高职教育主要特点之一。为了加强职业能力培养,要普遍加大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并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的比例一般可以达到1∶1左右。

(四)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

选择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借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允许学生入学时具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基础,承认以前所掌握的能力。通过考核予以确认之后,再由教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允许学行学习进度可快可慢,以实际掌握所需能力为目标。

(发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11‐30,总第3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