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产学研结合

促进产学研结合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提出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华东理工大学在近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加强技术转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强校之路”这一发展战略。产学研结合给予华东理工大学的恩惠是无穷的,而且这种恩惠又在实践中不断升华,逐渐形成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加强技术转移 促进产学研结合

华东理工大学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提出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作为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发源地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有鲜明的特色,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更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去思考、探索和实践,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在近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加强技术转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强校之路”这一发展战略。1998年,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在华东理工大学宣告成立,并于2001年被原国家经贸委、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家首批六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立加强了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对于华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伊始,始终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技术集成能力建设为核心,从确定跟踪服务的拟转移项目为起点,充分整合资源,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优势,注重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紧密配合,强化技术集成。中心的经营理念是在充分整合校内外技术转移要素的基础上,依托学校的能源、资源、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面向企业创新需求,汇聚资源、信息、服务与联盟、共享机制,构建技术转移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一门式、网络化技术转移全程服务,努力成为促进能源、资源、化工等领域及区域间、国与国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的引领者和带动者。

产学研结合给予华东理工大学的恩惠是无穷的,而且这种恩惠又在实践中不断升华,逐渐形成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这一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和特色,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实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和学校学科发展的“双赢”战略。

一、面向企业需求,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多科性的工科院校,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这一优势的亮点在于直接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着力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余年来,学校全方位、多渠道拓展产学研合作形式,先后与几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学校实现了由教育部、上海市、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共建共管的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多渠道产学研联盟体系,分别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上海)、上海医药集团公司、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山东鲁南制药集团、河南天方药业集团、江苏克胜农药集团等企业共建了十余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又先后与中国石化集团下辖的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扬子石油化工责任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安庆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亚洲最大的化工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以及上海华谊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机制,在科技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合作,实现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通过强化技术转移工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了“双赢”效应。

二、面向行业需求,进行共性技术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华东理工大学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自身在化学工程、石油加工、生物工程(细胞培养与生物化工)、能源工程(煤资源与生物质利用)、制药工程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瞄准行业共性、瓶颈技术,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提高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大型聚酯生产装置长期以来一直是依赖从国外引进,建设投资大、产品成本高,制约了国内聚酯工业的发展。为此,学校经过多年努力,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了“聚酯工艺软件包”的所有难点和技术关键,完成了“15万吨/年聚酯国产化成套技术”。该项技术成功应用国内40余套大中型聚酯装置的建设和扩建后,节省了数亿元的投资,打破了国外聚酯专利商长期垄断我国聚酯行业的被动局面,填补了我国用自主技术制造聚酯装置的空白,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由我校和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产学研攻关,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拼搏和不懈努力,已完成了国内第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粉加压气化中试装置”的研究,并于2005年建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四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工业示范装置(1 150吨煤/天),打破了国际跨国公司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为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乙苯脱氢制乙烯工业技术”实现了苯乙烯大规模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专利技术的长期垄断,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轴径向反应器的开发和应用”专利技术,已先后被国内多家大型企业所采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型石油化工装置智能建模与控制技术及软件”综合应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及化学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大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了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摆脱了我国大型乙烯和PTA装置先进控制技术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的局面,提升了乙烯和PTA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先后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基于过程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及其生物反应器装置研究”,通过集成创新,把工艺、工程、装备集成一体化对各种发酵产品进行研究,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发酵过程优化和放大研究时,把菌株特性与生物反应器的工程特性分割研究的局面。成果已在医药、食品、轻工、农业、环保,甚至冶金、石油、能源、海洋等行业被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内的发酵行业现代化技术改造,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水氯镁石脱水先进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由我校和青海盐湖集团公司联合产学研攻关,已研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制备无水氯化镁的关键技术,并建成工业化示范装置,为上海支援西部开发作出了表率,先后获得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三、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学校的科研工作过去由于观念和体制方面的障碍,使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应用技术方面的成果,往往多数都停留在实验室的小试基础上,没有进一步开发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加之高校普遍存在的课题组长负责制的科研体制,带来了“小型、分散、自发”弊端,容易出现“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现象。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市场意识,造成在成果产业化方面缺乏强烈的愿望和付诸实践的能力,难以把实现学术抱负和追求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鉴于此,学校一方面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创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新局面为目标,相继制订和完善了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和奖励政策,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上优先满足具有自主创新、填补国内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建立了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把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融为一体,通过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创造条件,逐步构建了多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颖模式,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是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该中心围绕转化、集成、扩散等创新环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了技术开发、工程放大、工程设计和市场营销四大功能,使许多成果转化获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已发展成为国家经贸委和教育部认定的六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近年来,学校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强技术集成,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同时,大力发展专利代理、科技信息咨询等业务,以技术转移促进专利战略实施,用专利战略的实施为技术转移注入强大动力,并适时采用外围专利等知识产权战术,有计划地形成知识产权集群,以提升专利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专利技术以许可方式完成技术转移。

为了建立技术转移的主阵地,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全方位、多渠道拓展产学研合作形式,先后与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金山区人民政府和闵行区政府等联合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共同设立基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在青岛市、济宁市、绵阳市、柳州市、镇江市、绍兴市等政府的支持下,技术转移中心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得以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共同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了高校院所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科研载体建设、决策咨询服务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不仅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而且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尝试创新,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新途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先后承接了教育部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石油化工频道”(www.syhg.edu.cn)和上海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http://shectt.ecust.edu.cn)的建设,充分整合高校、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在内的资源优势,服务技术转移全过程,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随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多样化、网络化,将逐步发展成为汇聚各类资源、辐射长三角的技术转移新高地,初步形成了一门式、网络化的技术转移创新服务运营体系。

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支持下,华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技术转移体系日益完善,技术推广与扩散绩效显著。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协同、助力推动下,华东理工大学“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管壳外冷—绝热复合型甲醇合成反应器技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多家机构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工作备受社会关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化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的科研成绩来源于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与技术转移,学校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积极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转移,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在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发展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增强学校的总体实力,为把华东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学科特色鲜明、国际化程度高、多科性的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特别是为国家石油化工行业和上海市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