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舆情促进决策科学化

网络舆情促进决策科学化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舆情只能靠监测,只能靠掌握,不能实施控制监管。
网络舆情促进决策科学化_适应城镇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管理创新研究

一、信息与科学决策息息相关

信息是进行行政决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控制决策的依据,又是检验决策正确与否的尺度。决策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领导要想发现问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获取足够的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信息的过程。为了解决问题,领导需要确定决策目标,而决策目标的确立,也是在对大量信息进行预测、分析之后确定的。同样,决策方案的制定、优选,也都是在掌握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决策方案确定后实施时,领导者更需要依靠信息反馈,掌握决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以便控制决策的实施,或对决策及时修正、调整,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信息对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信息已经成为人类创造财富所需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要素。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地区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信息的较量。只有在知识信息上领先的国家和地区,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国家的行政决策离不开信息,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基本依据,对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行政决策的每一步骤和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备选方案的拟订和优选,以及方案实施过程的补充、修正和追踪,都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料基础上。信息越真实、越全面、越准确、越及时,行政决策过程中主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越大,决策的科学性就越强,准确性就越高,成功率就越大。例如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做出的修建中国高速公路的决策,就是在充分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为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积极修建高速公路,并实地考察分析了当时中国普通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分析了中国修建高速公路的可行性等信息之后,经过科学论证,最后做出的决策。[2]有目共睹的成就表明了当时中国做出的修建高速公路决策的正确性。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提到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该《决定》已经显示出“舆情监测”受到政府高层格外重视。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舆情只能靠监测,只能靠掌握,不能实施控制监管。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爆发突然、更新快速、发布便捷、主体隐蔽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的研究,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应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由被动化为主动引导。国内最早从事网络舆情监测的是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自2006年起就开始逐步探索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课题,并于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承担了中国社科院从2007年起的年度“社会蓝皮书”网络舆情课题部分、从2008年起的“文化蓝皮书”课题,清华大学年度“传媒蓝皮书”课题,国家科技部科技舆情监测与形象传播研究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等等,同时长期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提供网络舆情分析基础信息。[3]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主要具有以下基本功能。第一,网络舆情的话题识别功能。可以通过设置新闻出处的权威度、评论数量、密集程度等参数,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和给定时间段内的热点问题,对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和话题进行识别。第二,网络舆情的倾向性分析功能。对于网络热点话题,不同的人会发表带有不同倾向性的观点和意见,利用网络舆情分析引擎可以对不同的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得出网络上主流的舆论倾向性。第三,网络舆情的跟踪功能。利用网络舆情分析引擎跟踪新发表的网络论坛文章、贴吧的主题等与已有主题的相似度,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形成自动摘要,减轻决策者处理信息的繁重劳动。第四,网络舆情的数据清理功能。网络舆情分析引擎对在网络空间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等预处理,滤除新闻评论中无关紧要的信息,保存新闻标题、内容、出处、评论量、评论内容、发布时间、点击次数等重要数据。对于BBS论坛,则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内容、发布时间、发布人、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4]而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将有利于政府对信息的把握,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民意,从而科学决策。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政府决策信息工作机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电子政务的广泛开展,网络舆情贯穿政府决策信息工作的全程。以往政府决策信息工作机制是从决策主体、决策机构、决策制度、决策程序4个方面进行宏观定位的,这里对基于网络舆情的政府决策信息工作机制从微观角度,以政府决策工作程序为切入点,分析政府决策信息工作步骤的内在机制。[5]

1.结构化的网络舆情信息

第一,政府对结构化的网络舆情信息可采用一些传统的网络采集手段,例如调查、访查、定期挖掘等;而对非结构化的网络舆情信息,因其数据的动态性、结构的异构性,需要通过结合语义网的智能化挖掘采集手段。第二,在信息整合环节,网络舆情作为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对象,利用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结合近几年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的Web3.0以及云计算技术,增强本体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运用,并逐步完善大型数据库功能,推动信息资源数据管理、存储与服务一体化、智能化管理的发展。第三,在传递反馈环节,网络舆情作为判断政府信息行为合理与否的“审判官”,决定着政府信息行为是否能够进入下一环节。如果政府出台的对策是民主、合理并且被大众认可的,那么政府就可以将这项对策纳入决策库,为以后工作提供参考;如果政府出台对策后,得到大众的批评或者不认可,那么势必掀起对政策的舆论攻击。此种情况下,政府便需要重新返回到第一环节,对舆情重新采集、分析、整理并制定新的对策。第四,在记录保存环节,网络舆情作为政府信息行为保存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需要对整个信息行为进行分析,提取对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最有推动作用的网络舆情进行保存,并建立意见领袖个人档案,为信息采集环节的信息挖掘和信息筛选提供借鉴。基于网络舆情的政府决策信息工作平台,意在建设成在政府决策行为过程中可利用的,集现代化、集成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媒介,能够通过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单方分析或与网络民众产生交流互动,以更好地提高政府决策的工作效率,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

2.有效汇集网络舆情信息,实现科学决策

由于舆情信息的汇集直接关系到舆情信息的质量高低,更关系到能否为公共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保障,因此,科学汇集网络舆情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汇集网络舆情,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全面反映民意。网上信息内容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暴力、黄色的内容,但只要认真分析筛选,去伪存真,还是能从中了解到民情民意的。二是应“快、准、深、精、全”。搜集信息要快,反映问题要准,分析要有深度,事例要有代表性,而且要重视反映其他渠道难以得到、不易反映的社会情况和群众意见。三是应促进舆情调查的制度化建设。凡做出重大决策前,必须进行深入实地的舆情调查。决策后要跟踪调研,根据实施效果的好坏和情况的变化对决策进行完善和调整。四是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舆情反映网络,正确处理必然会出现的某些舆情失真现象。理顺舆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减少舆情传递的层次。五是应允许网络传媒充分表达群众意愿、交流社会信息、执行社会监督的功能。[6]这里要特别指出,通过网络传媒搜集舆情信息应注意三点:①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应以主流媒体为准,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②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应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搜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③社会热点问题,应关注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和民间网站论坛。六是应落实“小核心、大社会”原则。由于网络舆情具有虚拟性和新颖性,因此必须采取“小核心、大社会”的治理策略,构建一批具有高技术手段支持的“小核心”作为治理专业中心,并发动社会力量构成体系协同治理。

三、网络舆论监督实现科学决策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即农民工群体,而他们的孩子往往留在家乡接受教育,成为我们熟知的“留守儿童”。这些缺乏看护的儿童正在成为被拐卖的高危人群。据中国最大的寻子网站“宝贝回家”统计,从2007年网站成立至今,该网站共收到全国范围内的寻子登记5000多条,这些丢失儿童的家庭中,有90%是因为监管缺失导致孩子被拐走的,其中50%的被拐家庭属于农民工家庭。这些孩子的失踪不仅造成了与父母分离的骨肉之痛,同样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2011年年初的“微博打拐”事件中,由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响应,以及众多名人的支持。这一行动在微博平台上发起,因此新闻报道、论坛和博客信息普遍偏少,而在行动初始的近一周时间里却有242016条微博发布,近四成(38.1%)网民支持微博打拐行动,两成以上(22.3%)网民要求有关部门严惩街头乞讨儿童的幕后黑手。[7]随后,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在微博上对这一行动表示支持,声明公安部打拐办已部署各地严厉打击组织、强迫儿童乞讨的违法犯罪行为。由此可见,微博打拐所制造的网络舆论和声势成功地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影响了政府决策及政府行为,将这一行动发展为线上、线下联动,切实推动了其落实。“微博打拐”是一次典型的政府通过网络舆情收集信息,关注热点,进行决策的案例。

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必须建立决策监督机制,对决策的各个程序进行监督,以保证决策在约束机制下做出。决策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决策是否合法,即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二是方案是否可行,即目标确定是否以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为依据,高低是否适中,太高令人望而生畏,不利于发挥人的潜能;三是目标是否明确,即目标是否做到清晰、准确、简明、易记,对达到目标的质量、数量、规格、时间、地点等提出的要求是否具体,要通过监督使决策目标尽量具体化、标准化、定量化;四是决策项目是否有以权谋私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