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教育新理念的示范价值

人本教育新理念的示范价值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本教育新理念,其着眼点是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是否采用人本教育新理念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教师是否采用人本教育新理念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人本教育新理念,以学校的学生教育为本,以学校学生的发展和就业为基本导向,办有灵魂的学校,育有底气的新人。

第三节 人本教育新理念的示范价值

中职校长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人本教育新理念,在校领导群体的带领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东莞地区的经济特点摸索出中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成果。人本教育新理念,其着眼点是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是否采用人本教育新理念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教师是否采用人本教育新理念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治校要有健康的灵魂,育人要有积极的目标,培养出一批批的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人本教育新理念的至高境界在于促进学生不断学习、健康成长,如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也是人本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体现。

一、人本教育新理念核心示范价值:治校要有灵魂

什么是大学的灵魂?温家宝总理给出了答案。2010年1月26日上午,温总理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会谈,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温家宝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中新网2月1日)。中等职业学校虽不是大学,但校长对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原理是和大学一样的。人本教育新理念,以学校的学生教育为本,以学校学生的发展和就业为基本导向,办有灵魂的学校,育有底气的新人。职校治校要有灵魂,可以表述,可以执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是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办有灵魂的学校,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更为形象、具体的体现。学校有灵魂,才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先进的价值取向、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怀念的学校。学生有底气,才会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轻松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从容面对以后的学习和走进社会的挑战。中职学校争取做到送进来一个孩子,还给家长和社会一个优秀的人才,这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确定与时代同呼吸的价值取向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这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必须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把自己当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使者,引领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在中职学校中掌握与时俱进的技术,成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二)营造以关注学生为核心的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营造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而且在学校创设的环境中成长,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内心的崇高和被净化了的超越。学生走进学校,处处应是美景,处处都可育人。如食堂里可写“请爱惜每粒粮食”,草坪上可竖起“我也是生命”的警示牌,运动场四周刻有“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的字样……所有的一切,都可营造出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置身其中,全面健康地成长。

(三)培养会教能研敢改的师资队伍

有学识、有品德、有个性、责任心强的,善于吸纳新知识、新观念,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课程改革的重任,才会培养出一批“有底气的”学生。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培植教师力量,才会使课程改革大步前进。借课改之际,为培植一批会教能研敢改的教师,可采取六步推动法。即:选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学理论,提高认识水平;开讲座,解决实际问题;抓实践,加强集体备课;勤反思,力求融会贯通;促实效,开展竞赛活动。在所有学科中,可引导每位教师参与“七个一”活动,即:一次课改汇报课,一次课改比赛课,一次跨学科教学比赛活动,一次课改论文评比活动,一次典型案例分析会,一次课改经验介绍会。让教师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共同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体验课改精神。这种群众性的学习、研究活动,可提高教师们的认识水平,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构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发展而创设的真正的教育空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示我们,要努力构建学校课程文化,积极开发显性课程,重视孕育隐性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在校园中,人文精神、生存环境、学习氛围、师生交流、群体交际等隐性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生活之外衣食住行中的任何一项生活体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情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学校要让这一切隐性文化融入学生生命之中。同时,新课程改革还启示我们,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使课程真正从“书本课程”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的生活课程、实践课程、体验课程,进而成为让学生终身怀念的课程文化。目前,一些走在课改前列的学校,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必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以国家设立的各学科必修课程做主体,夯实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以选修课程作补充,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以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作为延伸,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种课程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五)实施使学生生动发展的课堂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教的方式,学生要改变学的方式,课堂教学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因此,启示我们应依据学校实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重点体现让“学”先行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先行一步,可依照“课前探究思索——课始汇报讨论——课中诱导释疑——课内练习内化——课尾终结孕育——课余进工厂进行理论实践”的基本程序展开。

(六)以实践经验为核心,更新考核评价的内容

中职学校在与企业实现对接的同时,需更新考核评价的内容,如中职学生需掌握的能力有道德素养、适应、耐压、沟通、人际、语言表达、合作、技能等,缩短学生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能力差距。从当前人才市场需求来看,大多数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既要重点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处事行为方式等直观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以及专业能力等。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量,那么,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实践经验为核心,进行全方面培养和考核评价,尤其要加强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实践,实践经验的强弱,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绝不能与企业需求相背离。

中职学校领导关键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教育理念的指引。而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校长崇高的理想和境界,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境界,校长就可能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从某种意义上讲,眼界就是境界,领导群体的眼界有多高,境界就有多高,反之亦然。优秀的领导群体不但要目光远大,眼界高远,更应境界崇高,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抱负;应淡泊名利,超凡脱俗,不搞短期行为,不搞急功近利,一心一意为民族的大业、国家的命运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发展负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同一切违背教育规律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为教育的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学校不仅办学有灵魂,更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出更多的希望。

二、人本教育新理念示范引路:育人要有目标

学校教育是以育人目标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我国《教育法》以《宪法》为依据,并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提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作了法律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方针明确地规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完成这个育人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包括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学校教师、学校管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教书、管理、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有效地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导中职学生的专业成长,走向专业成熟。

(一)增强育人意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

教师只有在自身思想观念上树立育人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自觉地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使教师育人自然,学生乐于接受,收到较好的育人效果,增强育人意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来看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来看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的主体仅为教师一方。马克思曾经指出,“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人的学习这种社会交往活动,不同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生产活动,即不同于“主体客体”的活动。因为人是社会主体,不是一般的“物”。教育是“人人”,即“社会主体社会主体”双向交往、交互作用的育人活动,而不是“人物”、“人机”单向作用的机械活动。学校教育是以育人为中心,以教师、学生、管理三方为社会主体,有机组成教育合力的社会活动。中职生作为社会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范围内的勤奋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觉学习、自觉勤奋成才等方面。因此,学校教育活动应该是师生合作、双向交流、反馈调控的教学相长的过程,而不是“注入式”的机械刻板的活动。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交往、尊师爱生的关系,不是“猫鼠关系”,不是“敌对关系”。

(三)教师在为学生服务教学中渗透育人思想

教师、学生这两方面社会主体围绕育人目标的中心,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努力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寓思想教育于课程知识传授之中。我国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材知识内容,贴切地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内容,教学中的问题在于如何挖掘与拓展教材中这种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或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为首和教学为中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部、不同的章节,思想教育当然应有不同的形式和侧重点。

综上所述,教书、管理、服务这三个方面都是学校育人的有效性途径,进而达到人本教育的育人目标。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整体功能也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一理念下,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发展职业技能,使学生有能力融于社会,还要使学生得以开发自己的潜能,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育人”的重要性,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看,大多数毕业生不再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而是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一定的审美意识等。因此,中职学校向社会输送的合格人才应该是已经具备了以上素质或者拥有发展这些素质的潜力。在这一点上,职业教育与大学有相同之处,只是培养规格有所区别。虽然以往“全人教育”大多应用在高等教育之中,但全人培养目标不仅适用于大学,更应该成为各级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人本教育新理念理论价值的推广:地方的才是全国的

学校特色,专业特色,首先是地方的,如能为区域经济培养人才,就能由地方走向全国。威远职中立足于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发展职教、广育专才、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以“立足区域、强化技能、树立品牌”为办学理念,形成了“市场为导、校企结合、互动双赢”的办学特色,完善了集产、教、贸、研于一体的“区域性职业教育模式”。学校紧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形势,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走出去、拉进来”的发展新思路,形成了经济带动教育,教育促进经济,使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联合、共谋发展的职业教育之路,建立了订单式、顶岗式、半工半读式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建有学校与高校、中职学校、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构筑了“校企合作”立体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校企“双赢”新局面。目前,与威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40多家大型港资、台资、民营企业及与2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合作计划书,一方面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发挥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深入服装企业实习的机会。学校与企业对接,采取强强联合、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形式,学校完全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满足企业的需要,实现培训功效的“五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各类技能实用性人才。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实践,如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瞄准企业的需求,抓教学、实训、师资建设,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实践锻炼,也聘请企业老总直接深入课堂与师生共同探讨技能与管理。在打造就业平台方面,威远职中每学年都会举办企业冠名的如“名哥杯”(2004年)、“以纯杯”(2005年)、“卡龙杯”(2006年)、“伊韵儿杯”(2007年)、“卡蔓杯”(2008年)、“E-XUN杯”(2009年)、“中国移动·校讯通杯”(2010年)等校企合作的毕业生设计大赛和“富民服装商务中心杯”(2007级)等课程设计汇报表演,这些大赛都会邀请服装企业的设计师担任评委,而且大多都是毕业于该校的往届服装专业毕业生。由企业提供资金赞助,也是威远职中“校企合作”的一大特色,使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检验。

威远职中德育方法独具特色,以“一纲一线二重点三严厉”为重点,以“爱我中华、爱我东莞、爱我威中”为主旋律,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涵,以“成长教育”为主线,以校园德育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瞭望台》、《绿叶》、校园网、威中电视台为宣传平台,着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完善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明目标、讲实效、勤管理、重表彰”的威中德育工作特色,逐步完善“爱国、守纪、求实、强健”的校风,“严谨求实、改革创新”的教风和“勤学苦练、多能一专”的学风。在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同时,人本教育,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在教育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的同时,设立“心晴阁”心理咨询室,配以专职的心理辅导员,及时为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威远职中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快乐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威远职中办学特色鲜明,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和选修制,运用“模块化、专项化”课程模式,积极推行项目化、模块化等教学法,学生各类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合格率都高出全省平均合格率十几个百分点,均居于市中职学校的前列。尤其是校长孙进辉提出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受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和《南方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威远职中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架构,运用到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当中,如市场理念、效益理念、精细化管理、企业模式设岗等,发挥骨干专业的“簇群效应”,以“准企业化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使该校龙头专业——服装专业更好地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技术人才要求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成绩斐然。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和选修制,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走出去、拉进来”的发展新思路,建立了订单式等多元化、多层次的集产、教、贸、研于一体的教育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区域性职业教育模式”。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学校构筑了“校企合作”立体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订单式、顶岗式、半工半读式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建有学校与高校、中职学校、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双赢”新局面。目前与学校建立长期订单式、顶岗式、半工半读式合作关系有以纯制衣集团等40多家大型企业。走进市场,贴近企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成功实施,再次体现了该校服装专业的“簇群效应”,彰显了“准企业化”模式显著成果。近年来,学校又与北大青鸟合作办班,标志着校企合作跃上新的台阶。这些活动得到很好的实践和检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及就业优势,同时向企业推介人才,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人本教育新理念,致力于中职学生的成长教育,强调是人的成长教育,才将考虑有用的人、会学习的人的教育,期间的层层推进的教育步骤,是一种职业教育规律的反映,是值得继续探究的课题。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人本教育新理念将会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展望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学校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中职学校要继续发挥学校办学的优势,以优势专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专业,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发展,提升内涵,开拓创新,深化管理,打造“簇群”专业品牌,彰显“准企业化”模式,努力把职业教育做实做大做强,追求更高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目标,开创学校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把人本教育新理念发挥到极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