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的属人本性与哲学的根本旨趣

价值的属人本性与哲学的根本旨趣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是一个只与人类及其活动有涉的关系范畴,价值问题是一个专属人类生活中的问题。价值范畴所标示的是对象对人的意义,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或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这种意义关系是唯有对人才存在的。因此,虽然在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是否价值中立的问题上人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和广泛的争论,但我们至少可以说,科学研究的根本旨趣在于揭示事实,在于回答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二)价值的属人本性与哲学的根本旨趣

“价值”是一个只与人类及其活动有涉的关系范畴,价值问题是一个专属人类生活中的问题。价值范畴所标示的是对象对人的意义,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或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这种意义关系是唯有对人才存在的。马克思曾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4]从常识的观点看,动物与其周围的事物或某一动物与其他动物之间似乎也有某种客观的关系,如空间上的并存关系、同类关系等等。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关系都只有对人而言才存在。动物与其他事物之间是未分化的,对象对动物而言根本就不是对象,因而对动物来说也就不存在任何性质的关系,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价值关系。与动物不同,人不仅能在思想和意识中把自身与外物区别开来,能够明确地区分自身的需要与需要的对象,而且还能使自己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此,对人而言处处都存在着价值关系,人的活动也总是表现为对价值的自觉追求。所以,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5]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这一重要区别,是有其深刻的文化人类学根源的。动物活动的典型特征之一,就在于它的直接性。为了保存自己,动物也会对来自环境的刺激作出某种形式的应答,但这种应答必定在时间上直接伴随着刺激,并且总是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的。我们通常所谓的动物“本能”,不外就是这样一些固定的连续行为。因此,一切动物,包括最高等的动物类人猿都“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中,在空间上限于它的感觉范围之内;在时间上则局限于眼前,也许间或会产生预感的萌芽与意念的闪烁”[6]。而当我们步入人类活动领域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形式中,人类行为就具有一种间接性特征。“这一行为方式上的变化最明显不过地表现在人类向工具使用转变的过程中。因为,人类要发明工具,就必须使其视野超出他的直接需要的领域之外。当他制作工具时,他的行为不是只根据一时冲动或只根据当下之急需,不是为一种实际的刺激所推动,他尚顾及到一些可能的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可能的需要而预先需要准备的手段。工具所要服务的目的本身包含着一特定的‘预见’。这一动力不仅是来自眼前的压力,相反,它也属于未来,而这个未来之‘预示’是所有人类行为之特征。”[7]因此,与动物世界根本不同,人类世界“不仅由当下构成,而且也由过去和将来构成”[8]。值得指出的是,过去、现在(当下)和未来这三个时间向度对于人类活动的意义是根本不同的,其中,过去和现在都是既成的现实,只有未来才是尚未确定的、可选择的,才属于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的领域。正因为未来充满了多种可能性,所以人们面对未来就必然会提出一个“应该”的问题,就必然要为自己的活动确立一定的目的,而目的就是人们对于那种与自身的需要最相符合的可能性“应该”成为现实的确认。在未来这个时间向度上,人们实现目的的活动亦即依循“应该”而进行的活动就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人们对目的或“应该”的追求就是对价值的自觉追求。

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是对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的理性反思和理性自觉。哲学也是人类观念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但它与人类观念地把握世界的其他理性方式即科学有着重大的区别,它们的理论旨趣迥异,并因此而在思维方式上也根本不同。一切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目的都在于把握对象的客观规律,形成关于对象客观规律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切科学研究都必然以事实为其中心关注点,都属于关于对象是什么(对象的本质、属性、关系、状态、原因及发展趋势等是什么)问题的研究。科学也研究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环境科学)、人与人的关系(如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如心理学),但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与别的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就是说,科学对人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研究也始终是立足于事实层面的,是一种关于对象实然状态的研究,即关于对象是什么问题的研究。科学研究也会涉及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时间向度,但对科学研究而言,它们都只是事实的不同时间向度,是对象的不同“是”态。例如,关于对象的未来,科学研究仅限于揭示出对象的客观发展趋势或种种可能性。因此,虽然在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是否价值中立的问题上人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和广泛的争论,但我们至少可以说,科学研究的根本旨趣在于揭示事实,在于回答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也正因如此,科学研究可以使用并且也只能使用实证的方法。与此不同,哲学是对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对象的世界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其目的是要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如何驾驭和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哲学研究必然以价值、以对象对人的意义为其中心关注点,哲学研究本质上属于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如何问题的研究。人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全部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由人的活动建构起来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应然状态也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去实现,就此而言,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的活动的研究。为了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了说明人的活动,哲学当然也要研究人和世界本身,甚至也要研究支配人和世界的一些普遍性的规律,但哲学对人与世界及其普遍规律的研究决不止于事实本身,而总是要进一步追问如此这般的事实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在时间向度上,哲学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尽管哲学研究也必然会涉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过去和现在,但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实然状态的探索,终究是为了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在未来这个时间向度上应该如何的问题。总之,虽然哲学研究贯注着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虽然哲学理论也需得到经验事实的支撑,但哲学研究总是以探究和发现价值、对人与世界的关系或人类活动应该如何的问题作出回答为根本旨趣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价值哲学,哲学只有作为一种价值哲学才是可能的。也正因如此,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是实证的,而只能是反思的和批判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