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时,我们必须提起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但现代的唯心论的哲学家,为了粉饰自己的唯心论,而中伤唯物论,故意回避这个根本问题的解答,主张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早已解决,不能成为划分哲学的派别的标准。现代唯物论哲学家,为要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排斥一切妥协折中的主张,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与唯心论相斗争,首先要提出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来说明,严正的分别自己和敌人的营垒。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_社会学大纲

一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

前章我们考察了唯物辩证法的前史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本章起我们开始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当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时,我们必须提起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因为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之解决,是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

一切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意识与环境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用别种术语来说,就是所谓自然与认识、客观与主体、物与我、外物与内心、物质世界与观念世界、存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等的关系如何的问题。再用平易的术语来说,即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何的问题。

随着对于这个根本问题的解答不同,一切流派的哲学,都被分裂为两大派别、两大方向——唯物论与唯心论。

所以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何这个根本问题之解决,是规定各种哲学学说的本质的唯一标准,是划分一切哲学为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但现代的唯心论的哲学家,为了粉饰自己的唯心论,而中伤唯物论,故意回避这个根本问题的解答,主张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早已解决,不能成为划分哲学的派别的标准。还有一种折中主义的哲学家,为了粉饰其二元论的立场,也故意回避这根本问题,另外提出别的标准来代替它。例如机械论者,主张用因果性的原理来鉴别哲学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即是说唯物论是主张因果论的,唯心论是主张目的论的。这个标准也是不正确的。因果论与目的论的区别,是由上述那个根本问题的解答的不同而来的。并且唯心论哲学,也主张所谓唯心论的因果论。所以,因果性的问题,不但不能成为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标准,反而涂抹了两者的真实的界线。

现代唯物论哲学家,为要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排斥一切妥协折中的主张,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与唯心论相斗争,首先要提出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来说明,严正的分别自己和敌人的营垒。

唯心论的根本论纲

唯物论与唯心论究竟怎样解答上述根本问题呢?先就唯物论方面说。

唯物论主张世界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是本源,精神从物质产生。

世界是物质的关联的统一体的发展过程,有精神有意识的人类只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并且物质世界,在有精神的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存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也是先营物质生活而后营精神生活。

人类的精神,是物质世界的一极小部分,它附丽于人类的肉体,它是人体中最高物质的脑神经系统的作用和机能。所以物质生产精神,精神因物质而存在,而物质之存在却与精神无关。即是说,物质是客观的实在,是离开精神而独立存在的。

依据日常的经验,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譬如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东西,离开我们和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当它们和我们的感觉相接触时,我们就觉知它们的存在。这是各人每日看见过的无数次经验的事实。又如工人用机器和原料工作,农人用农具耕种土地,他们绝不怀疑那些机器、原料、农具和土地等是离开自己独立的客体。又如自然科学家,当研究各种物质的物体而探求其因果关系及法则时,虽然使用自己的感觉和思维,却绝不怀疑物质的物体是离开自己意识而独立的,也绝不怀疑自己所发见的各种自然法则只是各种物质的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凭空想创造而移入于客体中的东西。即是说,他们明白承认物质界及其固有的发展法则,都是客观的东西,而科学的认识(意识)只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映像。

精神、意识,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之映像。映像(意识)依存于被映像的东西(物质),而被映像的东西不依存于映像,这是很明白简易的事实。所以精神依存于物质,而物质不依存于精神。

这种原理,在社会现象的方面也是适合的。社会生活也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部分。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反映。物质生活是本源,是基础,精神生活是从物质生活产生的,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物质文明发达了,然后精神文明才随着发达起来,并不是精神文明先发达了,然后物质文明才随着发达的。

所以唯物论的根本论纲,简括起来,就是:存在规定意识,意识不规定存在。这个根本论纲,在社会——历史的领域中应用起来,就是:社会的存在规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规定社会的存在。

全部唯物论哲学,都是说明这个根本论纲的。

唯心论的根本论纲

然则唯心论对于上述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究竟怎样解答呢?

唯心论的解答,与唯物论完全相反。

唯心论主张世界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精神是本源,物质从精神产生。

依据唯心论的主张说来,世界是精神的总体。在世界存在以前,早有造物主存在,例如大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性”、“绝对精神”存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也是先有各个人的意识的结合,然后才能营物质的生活。

依据唯心论的主张,物质世界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意识,即物质存在于精神之中。譬如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东西,并不是当作物体反映于我们头脑之中,而是当作表象进到我们的头脑之中,它们只是许多表象的组合。即是说,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于我们的思维中。在我们的意识中思维中存在的一切东西,便是世界。又如工人在用机器和原料工作,农人在用农具耕种土地以前,他们必先研究那些机械、原料、农具和土地,然后实行工作,实行耕种。科学家所研究的物质的物体,只是科学家头脑中的一些表象,因而所发见自然现象的法则,也只是存在于那些表象之中,即是意识的产物(例如说原子只是思维的构成,动物界的发展,受目的论的原则所决定)。并且科学家认识自然现象时,必须有天才的头脑和思维能力,然后才能成就科学的发明。科学是变造物质的发动力。所以人们的认识不能超出意识的界限,而必须研究意识的界限与本性。所谓客观世界,原是假相,所谓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及法则,只是哲学家的绝对精神在假相方面的表现。即是说,精神先变化了,发展了,世界才随着变化和发展。

唯心论的这种理论,不但浸透于自然科学的领域,并且还浸透于社会科学的领域。例如黑格尔把人类的全部历史,看作绝对精神发展的表现。唯心论者主张人类的历史也和一切自然物一样,都是意识的产物。社会是心理关系的总体。社会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意识的变化而来;社会之所以发展,是由于道德的完成而起。所以人类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概括起来,唯心论的根本论纲是:意识规定存在,存在不规定意识。这个根本论纲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应用,就是:社会意识规定社会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不规定社会意识。

任何唯心论哲学,都是说明这个根本论纲的。

折中论或二元论

关于哲学的根本问题的解答,只有唯物论与唯心论两种。在这两种解答以外,还有在表面上好像是属于第三者的解答,这就是所谓折中论或二元论。折中论或二元论的哲学,主张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想要建立不偏不党的、公平无私的新哲学。这种哲学流派,宣称物质和精神同是本源,或主张在认识的特定领域,物质或精神之一方占居重要地位。这种结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哲学学说中,结局不是唯物论的原理占优势,就是唯心论的原理占优势。即是说,这种折中论或二元论的哲学,不属于唯物论,便属于唯心论,不能成为一贯的哲学。

所以一切哲学的潮流或学说,因对于哲学的根本问题的解答不同,就分裂为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全部哲学的历史,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

哲学的阶级性

哲学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的一部分;哲学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论战,是历史的集团斗争的反映。哲学的学说,是在具体的人类社会之中发生并发展的;创造哲学学说的人们,属于特定社会的集团;他们的学说,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左右,并反而影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任何哲学学说,都反映所属的时代的经济生活状况,反映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程度,并表现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希望。所以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论战的历史,即是敌对社会中社会集团斗争史的反映。

在哲学的历史上,唯心论常代表保守阶级的意识形态。保守阶级常利用唯心论作为镇压进步阶级的精神的武器。反之,唯物论常是代表进步阶级的意识形态。进步阶级总是利用唯物论作为对抗保守阶级的精神的武器。不过,就社会的历史看来,人类的精神的遗产,也和物质的遗产一样,总是掌握在保守阶级的手中,支配着当时社会的人心,一般后起的进步的生产的阶级,最初在知识的灌输上,不能不受保守阶级的意识形态所薰陶,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这种进步阶级一旦觉察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敏锐的认识世界的新方面而建立自己的新哲学学说时,往往不能完全脱去唯心论的影响。这可以说是未成熟阶级的未成熟的哲学学说。当作例外看,进步阶级也有用唯心论表现自己进步的要求的(例如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唯心论,自然法学说等);保守阶级,也有用唯物论表现自己的希望的(例如十七世纪的贵族的唯物论)。此外,同一的进步阶级,也有在反抗保守阶级时采取唯物论,而在其本身取得势力以后,就转变为保守阶级,同时放弃唯物论而采取唯心论。这样的阶级,就是近代的资产阶级。只有现代的新的进步阶级,始终不渝的拥护唯物论并与唯心论作不断的斗争。这样的阶级,是无产阶级。

前面所述唯物论与唯心论对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之说明,究竟哪一方面是正确的?真理在唯物论一方面,这是不待言的。人类实践的历史与科学的历史,都证明唯物论的正确,并暴露唯心论的谬误。社会的生产越是发达,科学的进步越是暴露自然的秘密,唯物论的基础就越发巩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