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案例的价值

教育案例的价值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案例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给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共进的两难问题提供了途径;同时,教学案例研究成为促使教师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教育案例进行合理地归纳和分类,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有利于教师形成案例理念。

第二节 教育案例的价值

教育案例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给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共进的两难问题提供了途径;同时,教学案例研究成为促使教师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教学案例研究关系到对教学案例的特点、写作及分析等方面的理解,进一步明晰它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价值,能使教育理论研究者转变研究思维方式,与要实现角色转变的一线教师共同成长,使教育真正走上“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道路。

教学案例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学研究、教学成败得失,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新的极好的载体。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读者也愿看。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实例.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文章.能使我们从失败和成功中获得教训和得益,对教师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案例的分类

教育案例分类并非绝对化,它们之间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根本无法相互割裂使之孤立地单独存在。对教育案例进行合理地归纳和分类,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有利于教师形成案例理念。

从教育案例使用范围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类;从教育案例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事件、现象、活动、个人描述与研究;从教育案例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探求、思索、质疑、正反、经验等类;从教育案例的内容出发,我们又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德育类、实践类、课堂教学类、教育反思类、创新类等类别。

为帮助教师更清晰地把握和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案例以供大家学习、借鉴和应用,现将教育案例的主要类别归纳如下: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课堂教学类案例]

反弹琵琶,标新立异

——《田忌赛马》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师在用扑克牌演示完两次赛马过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师:如果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很多,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还能反败为胜吗?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如果快出许多,田忌就没有希望获胜了。

师:你还有没有其他的调换方法使田忌获胜?

学生一片愕然。

这时本班的一位调皮小男生杨雪同学冒出这样一句话:

“老师,如果我是齐威王的好朋友,那么田忌就永远没有获胜的希望。”

这冷不丁的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课本上不是已经写明,田忌听取孙膑的建议后第二次已取得胜利了吗?老师刚才问得意思已包含了“还有取胜的方法”的话语前提吗?他的话不仅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课本的挑战,甚至是对权威的挑战。

我觉得他的话很有意思,就让他说来听听:

“只要不用齐威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就不会输。”

紧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分析,看他的话是否有道理,学生讨论得出:

img2

只要不出现第二种情况——用齐威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威王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至此教师总结:在同级马的比较中,齐威王是占绝对优势的,但孙膑的建议能以巧取胜,说明认真观察、科学分析、正确思考往往能创造奇迹。杨雪同学的话说明只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沉着应战,不让别人钻自己的空子,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反思]

杨雪同学的发言不啻于晴日一声响雷,从事物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帮助同学突破了老师所提出的难题,深得异曲同工之妙:只要齐威王不贸然用上等马对下等马,是不会失败的。这从另一个方面给教者本身带来启示:在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在基本把握句子本意后,反其道而行之,从原文的相反面来分析句子意思、人物形象、思想感情,把握事物的内涵与本质,比遵循司空见惯的顺向思维效果要好得多。在尝到甜头后,我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多方面作出了尝试:

1.一分为二,科学分析

例如:人们通常认为狐狸是狡猾的、贪婪的、诡计多端的。但《狐假虎威》中,塑造了一只聪明灵活、面对凶悍的老虎镇定自若、将计就计、降伏暴君的狐狸。它是智慧的化身,它也教育人们要善于自卫、巧于自卫、勇于自卫,使人们对狐狸的看法经历了由贬到褒的过程,再不能用《狐狸和乌鸦》中“狐狸是个大骗子”的老眼光来看待它。同时教育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科学地多方位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要让学生掌握以少胜多的史实,还要正确分析昔日双方的战略部署,准确挖掘主要人物形象,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纵然在赤壁,曹操的80万大军被周瑜付之一炬,自己也险些死里逃生,留下了千古笑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操仍然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枭雄。在赤壁之战中只不过是“天要灭曹”,在寒冬腊月里连船练水军,刮了几阵东南风,难道这不是天意吗?由此可推想到文中关于“诈降”成功和“借东风”的故事,读了《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些是离不开诸葛亮这位神人的。通过以上事例,要教育学生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深化理解许多传统的偏见,促进辩证思维的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2.迁移类比,激活思维

在同组课文中或在同体裁课文中,在同种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故事情节、场景、背景、人物情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可比性,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类比,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理解,激活思维。如在执教人教版第十册25课《夜莺的歌声》一文时,先学习了《王二小》一课,将中国的王二小与苏联的小夜莺进行对比,挖掘他们的异同。共同的是他们都是游击队员,都很机智勇敢,都为革命斗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不同的是王二小遇到的是大规模扫荡的队伍,无法脱身,最终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而小夜莺遇到的是小股德国兵,加上他本人的机灵、大智大勇、善于掩饰、行为老练,既成功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又安全脱离虎口,更加凸显出他作为专业情报员的临危不惧、坦然自若、应变自如的品质。两文并讲,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底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抓准了人物形象及思想内涵。

另外在执教《丰碑》一文中最后一句话时: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又会属于谁呢?我教这一句时,着重讲解了“这样的队伍”是哪样的队伍,让学生从“并案处理”中吸取经验来“并文处理”,“这样的队伍”中有方志敏同志一样不为钱财的红军领导人,有用胸口堵机枪而英勇牺牲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纹丝不动严于律己的邱少云,有为了解放事业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有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军需处长,有浴血奋战的狼牙山五壮士,有不顾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有这些人物形象在眼前闪过,理解这句话已不是难事了。

3.反弹琵琶,标新立异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要贯穿于创造性活动的始终,它往往表现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持怀疑的、分析的、批评的态度而不是轻信和盲从,求异思维在多数时刻要求“反弹琵琶,别出心裁”在质与量、深度与广度上对正向思维提出挑战。《一个铁球同时着地》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敢于“从鸡蛋里挑骨头”,善于钻牛角尖,大胆向教师、教材、权威说“不”,拓展思维,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探索性案例]

雪融化了是春天

“雪融化了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雪融化后变成水,这是常识,但孩子的回答就错了吗?至今,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这难道不是指美丽的春天吗?!多么面目可憎而机械的“标准答案”——想象的翅膀被“咔嚓”一声剪断了!

另据报载,不久前,一位小学生家长给教科所蒋国华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也曾提到一件类似的“黑色幽默”,不妨将信件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我的同事的孩子刚上初中,这个男孩子非常喜欢看课外书,懂得许多东西,但又暂时没有被驯化成‘好’学生。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讲解课文的一段,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他站起来反驳老师,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把花为什么会是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讲了一遍。老师大概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大逆不道的反抗,当即勃然大怒,把他赶出了教室,罚他不准上课,并郑重前来家访,要家长加强管理……”

老师固守着答案的惟一性,不允许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并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师生没有对话平台,彼此之间难以沟通。不得不承认,这便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教育的现状。我们不妨再来看另一个例子吧。

凯特是密歇根州詹姆斯敦小学的一名学生,有一天,她很客气地给当地一家快餐连锁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希望能终生免费吃炸鸡,因为这是她的最爱。让人吃惊的是,这家快餐店竟然答应了她看上去有点荒谬的要求。还有比这更让人吃惊的事,凯特不是纯粹因为好玩才有此“荒唐”之举的,这是她的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老师要求班上每个学生给当地企业写封信提个“尽可能荒谬”的要求。换句话说,是老师鼓励他的学生去“异想天开”的。这项作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既得到了语言的训练,又得到了社会的、感情的、创造性思维的收获。

瑞士有位学者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他所受的教育,怎样的教育培养出怎样的人才。雪融化了是水,但雪融化了也可以是春天……

[反思]

为什么教师会固守标准答案?为什么教师会把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原因有三:一是受知识观的影响。我们一直把书本知识当作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仅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科学也如此。教师习惯于用一种视点、一套解读方式来使用教材,课堂上虽然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往,但是却不是师生主体之间的交往,而是基于他的理念和思想的一种交往,教师上课的成功与否就是看学生的回答是不是与标准答案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就统统只依据学生对所授知识的记忆程度或学生对所提供的刺激做出反应的正确与否作为奖惩的依据。结果,学生很快就懂得,创造会受到惩罚,死记硬背才会得到奖赏。二是受考试的影响。如果学生思想各异,答案就会花样百出,不拘一格。就会给教师的评阅标准制造麻烦,所以,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内化了,是不是更富于智慧和创新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了,考试时能再现出来就可以了。三是受教师素质的影响。教师的知识素质偏低,就会影响其对教材的把握,这是许多教师鹦鹉学舌、照本宣科之根源所在;教师道德素质偏低,就会导致其对工作不投入、不认真,不能热爱教育工作,何谈有教育智慧的生成?但重要的是,教和学恰恰不是像传授和接受那样一个简单的直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把知识的客观属性绝对化了,知识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不二的法门,导致把学生的学习知识演变为固定不变的惟一的结论或真理,导致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简单的传授标准答案的过程。随着人们对知识认识的重新审视,知识的绝对客观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知识有客观性的属性,也有主观性的属性,任何知识都是人类主观认识的成果,知识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建构中才具有价值。另外,我国课程设置一直是封闭式的,由专家设置课程和规定教材,教师按照既定的范式教教材。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应有地位被消解了,他们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统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被缩减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而且最终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甚至滑入“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像案例中的教学情境是许多人亲历的,再也熟悉不过了,“雪化了一定是变成水”“萤火虫一定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山茶花是烈士鲜血染红的”“秋天的天空一定是蓝蓝的”……用一种机械、固定的观念就会滑入教条主义的泥潭。实际上,正是有了师生对文本的解释,才有了变动不拘的课堂,才有了师生对于课堂的创生。教学过程中一旦缺少了真实与交流,缺少了理解与感动,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

(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主题式案例]

不平等的高考录取线

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考试制度。对这个制度进行改革,难度很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多年来北京市的考生在考北大和清华等北京市的重点大学享有极不合理的特权。请着下面的一组数字:

北京四中300名学生,有132名考取北大、清华。一个中学,300名考生考取这两所顶级大学的数量,居然要超过分配给基础教育一流的浙江全省。2002年北大在重庆市录取76名,其中理科最低分672分,文科最低分595分,而在北京市实际录取理科生272人,文科生132人,录取分数线为理科622分,文科577分。两地都是直辖市,而且北京市人口还不到重庆市的一半,招生名额却是重庆的5倍多。同样的考题,2000年北京市文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为465分,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文科重点本科为528分,湖北省最低控制分数线理工类第一批为559分,最高相差83分。

民盟中央常委,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万鄂湘教授,提交给“两会”的《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建议》的提案专门提出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严重不平等的问题:“除了个别实验省市以外,全国的高考生考的是同一道题,可是中部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苏等省的分数线要高出经济发达省(包括北京市)近180分,中部高等院校同一个班的学生,高考分数之差竟达200分以上。”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大学的,在一些地方则无学可上。2001年8月23日,山东青岛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向最高人民法院递交行政诉讼状,起诉教育部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这一年北京文科的重点控制线是454分,而山东是580分,相差126分;北京的理科重点控制线是488分,而山东是607分,相差119分。提起诉讼的3名女生的分数分别是522分(理科)、457分(文科)、506分(文科)。以这样的成绩,在北京可以考上重点院校,而在青岛,其中两个人只能读上高职和电大,而另一个人则完全没有希望。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北京市的考生考大学就像考初中那样简单。多年来,北京市的考生报考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一直享有外地人享受不到的“特权”。这种“特权”,被众多的教师、学生家长称为“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公”。

[反思]

1.城乡“二元制”结构由来已久

城乡“二元化”,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到1958年通过“户口登记条例”,这种二元结构被固定下来,公民因此被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种壁垒森严的不同身份,而占人口少数的“非农业人口”一直享受着由国家提供的比“农业人口”多得多的各种“优惠”。几十年来,广大的农村人口要想达到“农转非”的目的,无不寄希望于考入中专以上的学校,这是在中国改变“身份”的少数渠道之一。一旦跨过了这道门栏,意味着在中国能过上与农村人天壤之别的生活。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有升学考试,但像我们国家这样如此追求升学率,把学校办成竞技场的,却为数不多。这就是国情,中国“二元制”结构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对改变弱势群体的命运,帮助他们实现社会流动和上升,无疑是最公正、合理、有效的选择。

2.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古已有之,首都、发达地区城市的教育资源优厚,学校布点多、条件优越、师资水平高,优质教育资源,包括高等教育、电小学教育都属于这些地区。由于分布的不均衡,对于有些地区这种优质教育就成了“稀缺资源”,而对拥有这些学校的地区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分配这些稀缺资源成了我们国家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从原则上讲,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有分享“稀缺资源”的权利,可事实是只有极少数人分得了这种资源。那么,有限的资源到底应该由哪些人获得,就必须出台一些办法,如凭血统、家庭出身、家长的政治权利、本人的表现(保送生)等作为推荐标准;可以考试,以考试的分数作为录取的标准;用金钱购买,把教育完全作为一种产业等等,各种方法均有利弊,但种种迹象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考试更好的分配教育资源的办法。问题在于,我国的高考成绩不是全国统一划线,如果说在中国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统一划线,一律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那就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录取制度。恰恰相反,我们的教育在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太大了,往往条件好的地方考分还比较低,甚至相差100多分,难道这样的录取模式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正是这种差别对待的背后,凸现了中国地区之间的制度性壁垒,教育的不平等格外地形成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户口优越论。高考的地区歧视随即被一些地区作为利益获取的手段或者发展教育产业的一个渠道,高考移民产生了!这里不乏暗箱操作的,如巧立名目,通过投资、购房就可以举家户口迁移;也不乏堂而皇之地通过入学考试吸引外地优秀高中生就读的情况,如此种种,可见一斑,其罪魁祸首却是高考的地区性歧视制度本身。但对千百万既没有权势、也没有投资能力的人来说,高考移民的路还走不通呢。这就形成了,一些地区的优秀的考生不能上大学深造,而另一些地区为数不少的平庸者,却能在“特权”的保护下,读名牌大学。所谓的重视人才、择优录取,所谓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让人们不禁要审视和诘问这些堂皇背后的种种名目。

从法律层面讲,对于像高考这样大的国家考试,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就缺少对于教育部门的监督和质询,教育存在问题在所难免。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它既是总领队,又是总裁判,又是运动员,并且还是企业家。所谓总领队是指指挥整个考试的组织是教育部门,所谓总裁判是指所有考试问题最后解释权和裁判权掌握在教育部门,所谓运动员就是整个考试过程都是教育部门一手策划,所谓企业家就是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巨大的产业。若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高考的地区性歧视在我国也没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可依。一则,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法院不受理公民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万的决定、命令的诉讼,这就意味着如果是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颁布某项包含差别对待的地方性歧视法规,司法手段也无能为力;二则,即使是某个山东考生因为比其他省市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高30分,却在北大、清华榜上无名,因此状告北大、清华招生歧视,在现行的司法体制下也难以获胜,且不说可以用考试命题的差别来辩解两省市的成绩难以比较,就是现在的两审终审制,也将使得案子在省市法院里就结案了,因此,程序上可以“合法”地维护高考地区歧视。三则,我国没有国家法院和地方法院之分,法院只有中高级之分,法院的人事任免、经费,法官的衣食住行,都有地方政府支付,缺少独立行使司法的能力,被地方化了。高考涉及恰恰是地区的整体利益,法院怎能置地方的利益于不顾呢?其实,人们缘何会产生不平等的心态,恰恰是一种比较的结果。高考这一维系千家万户的生计的国家考试,它牵动着国民的神经,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人们希望它能够更公正、更合理。

(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心理学案例]

收获成功

一、案主资料:

案主姓名:江波(化名)

性别:男

年龄:17岁

籍贯:湖北

学校:秭归县职教中心

班级:04机电(1)班

辅导时间:2005年10月16日~2006年5月10日

个案来源:2005年10月16日早餐时,该生用铁簸箕把他人砍伤致其住院.班主任调查时他极不配合,态度恶劣,并威胁受伤者。班主任将其移送到学校心理咨询室。

二、主要问题概述(由班主任送来的案主以前写的11份检查,以及班级民主生活小结归纳)

1.该生自我约束力差,组织纪律观念淡漠,常有赌博、抽烟等恶习,曾多次打架。

2.作为学生,但不把学习当回事,即使是专业课也无所谓,经常无故迟到,动辄请病假在校外瞎逛,考试时睡觉或在试卷上写歌词,成绩无法统计。

3.性格异常,易冲动,并有自残行为(曾用小刀在手腕上划出血痕,并留有一道道伤疤)。

4.屡教不改,在现有班级影响极坏。2005年6月曾因打群架等违纪行为而受到记大过处分,班主任建议学校开除该生。

三、背景资料

(一)家庭背景(案主姑姑到校讲述)

父:39岁,纸厂下岗职工,无业游民,吸毒,亲戚避之如瘟神,系案主的法定监护人。

母:36岁,与案主的父亲于三年前离婚,已改嫁,是案主目前的主要经济依靠。(案主母亲结婚时还未达到法定婚龄),二人离婚时,孩子判给了父亲。

案主平时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奶奶总是抱怨儿子不争气、媳妇心狠、孙子可怜,对案主有些溺爱。另据了解,案主初中只读到初三的前半学期,后半学期装病在社会上混,参加中考时只凑了个人数。

(二)社会背景

1.社会环境

案主居住地系移民前老县城,曾是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列于班内其他学生来说,知识面开阔,接受新鲜事物多,比如网络、社交等但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家教的匮乏,隔代亲的溺爱,破碎的家庭造成其心理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会的阴暗面被其心理放大,社会抵触情绪严重。

2.学校环境

学校系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主要来自于农村山区,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同时专业课教师在管“道”方面稍有欠缺,故对于案主来说,不良习惯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并没有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案主越陷越深。少数没有主见的学生的盲目追随使得案主更加放纵,违纪的时候能有心理满足,吆五喝六的感觉能让他忘掉家庭的阴影。

四、个案诊断

(一)需要的不满足

1.归属和爱的需要的不满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的人类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它是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出现的高一级的需要。

对于案主来说,破碎的家庭造成其父爱、母爱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反,父亲的游手好闲、母亲的改嫁抛弃,更加造成其心理压抑,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样孤独无助。

在爱的需要缺失后,无家可归的他极需对群体的归属满足,个别学生的追捧使他与群体之间的距离更大,绝大多数学生的厌恶助长了他与群体的对立情绪,故行为放纵就顺理成章。

2.自我实现需要的缺乏

由于案主初中就没有念完,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文化基础知识不足,专业课的学习就更加艰难,学习中无成功体验使得他无处宣泄情感。相反,作恶之后的快感刺激他变本加厉,纪律的约束对他来说完全不起作用,受处分之后使他变得更加无所顾忌。

(二)性格特征的异常

案主所出现的易冲动,伴有赌博、打架不计后果、自残行为等都表现出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以及理智特征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存在较为严重的障碍。

五、心理辅导与矫正过程

辅导策略: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二是矫正其性格特征中的非正常特征。

(一)开家长协调会

时间:2005年10月16日

参会家庭成员:母亲、姑姑、案主、班主任

会议内容归纳:

(1)听取家长意见:母亲痛哭近半小时,要求再给学生一次机会;陈述案主小时候聪明、听话,现在自己生活的不易以及对案主父亲的声讨(目的是唤回案主的良知,使其学会理解和宽容)……

(2)学校处理意见:一是全额支付受伤学生的医疗、营养等费用(帮助案主树立责任意识);二是留校察看。考虑到家庭状况的特殊性,暂不把案主推向社会(案主表情异常);三是签订家长教育协议,由于案主姑姑离学校较近,委托其每周一次到校共同教育(适当满足案主对亲情需要的满足)。

(3)案主自述:开始意识到作为即将成人的男孩子所应该有的责任意识:认识到其行为给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包括受伤学生及其母亲;并表态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不再违纪,不走父亲的老路,但流露出对父亲的怨恨。

(二)对案主的个别辅导

第一次辅导:(10月25日)案主姑姑、班主任参与(给案主泡了一杯茶,坐着谈)。

案主自述:一周内无大的违纪,早操迟到一次,上课打瞌睡无法控制,晚上就寝后有讲话现象,打扫卫生不彻底造成班级被扣分,抽了两次烟(据暗访,抽烟始终未断)。辅导:肯定了案主表现,较过去有所转变,把案主所出现的问题轻描淡写地说成习惯,班主任表扬在搬实验室的过程中表现积极。(案主面露羞色,证明他人的认可使案主体验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

第二次辅导:(11月5日)姑姑到校给案主买了一件外套,称了几斤苹果。当场试穿,都说很帅。(很有满足感)

案主自述:近段时间没有违纪,但感觉很无聊,一上课就集中不了注意力,上机械课时看了课外书,有一天晚上抽了别人装的烟(据查抽烟恶习未改)……辅导时肯定了做得好的,(对于别人来说应该是微不足道的),并帮助他分析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克服办法,指出抽烟的害处,教给他情绪转移的方法。

第三次辅导:(11月8日)案主与外班学生打架。

核实:晚上买夜宵时案主不小心撞了他人,对方以为他是故意的,转过身就推了一掌,二人发生推搡。辅导时肯定了案主未用武器,结合前面的进步软硬兼施,当场二人握手言和。另据班主任反映,案主与班级内同学关系大有改善。

第六次辅导:(12月4日)(案主母亲到校)根据期中学分制评定,只有两门课不合格,辅导时予以了充分肯定,但指出案主抽烟恶习未改,周末外出有喝酒行为,要求案主做到诚实守信,男孩子应该耿直……

第八次辅导:(12月27日)案主主动来到咨询室,称准备参加学校校园歌手大奖赛,但怕唱不好。帮助其放松恐惧心理,告诉他拿出过去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状态轻松上阵。案主释然,表态:今后一定努力表现,对得起姑姑和老师。(12月29日晚获得了三等奖)

第十二次辅导:(2006年3月20日)厂家来学校面试,案主被上海达丰电脑厂录取,欣喜若狂,表态不再抽烟,不再与社会闲杂人员亲近。

第十三次辅导:(2006年5月10日)学校与电信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家校通”活动,由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案主主动给母亲写了封信,请老师帮忙修改,字里行间催人泪下。当场鼓励他忘掉过去,越飞越高。并将辅导记录交给案主保存。

六、后记

“德困生”在学校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师生都轻视他们,但他们更需要帮助,只要找到突破口他们也是可以变好的。个案辅导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大多数“德困生”,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校环境,需要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鼓励。挽救一个“德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转化一群“德困生”就是为和谐社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教学用案例]

激趣呈现交际朗读背诵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

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大多数处于起始阶段,是初学者。他们对英语语言的感知非常有限,学习主要以每天的一两节课为主,加上师资、教学条件和英语学习氛围的原因,学生很少自然地、地道地输入语言信息,缺乏英语习得的环境,这给他们学习英语带来很大的困难。久之,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课堂上不爱发言和思考问题,不参与教学活动,以至课堂教学效果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呢?通过认真反思英语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我认为一个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和期待,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渴求接受新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容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疲乏感。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都能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当教学能吸引学生兴趣时,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能力。如教师在教初二英语第80课The tiger and the monkey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动物的童趣,通过提问、朗读、分角色表演、评比等活动,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学和总结让学生懂得弱者可以用智慧反败为胜的道理。

二、多角呈现,激发参与意识

呈现是英语新教材“五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称作介绍或导入。一个善于引导的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呈现方案,运用各种手段将要教学的语言材料恰当地呈现给学生,扮好“示范表演者”的角色,在意思明了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呈现新的语言,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其他教学环节作好铺垫。

呈现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直观呈现,即用实物、卡片等呈现生词,运用图画、幻灯片或其他电教设备介绍新的语言项目。

2.态势语呈现,即充分合理地利用身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语言的效果,使所呈现的内容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达到表情达意、事半功倍的功效。如在呈现“laugh,cry,sleep,:run,drive,happy,angry”等词时,教师只需用手势动作或面部表情,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懂,一练就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模仿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3.提问呈现,即通过问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新学语言材料。如教师在教初二英语第78课A page from a stuclent's diary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Do you like babies?Have you ever looked after a baby before?What will you do if the baby is crying?这样,学生就能迅速理解这节课要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自我参与意识,更加有信心地投入到后面的训练中去。

4.故事呈现,即利用讲故事引出所学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十分集中,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会随之加强。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一些讲人物、说事情、谈经历的对话或短文,教师在呈现时就可以紧扣教材内容,用极简单的英语编成短小精悍易懂且生动有趣的故事,再配以简笔画边画边讲,就可以把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情境操练,内化交际能力

根据新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能较好地体现这种主体性,要让学生更多地、更直接地参与课堂教学,关键是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活动。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极大多数是围绕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听说交际能力的各种听说活动,教师应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和合作,锻炼听说交际能力。各项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既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化难为易,步骤合理,又要考虑其趣味性、参与性和一定的竞争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乐于参与,并且通过这些活动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课堂活动的类型有:两人对话、角色扮演、表演自编短剧、猜谜、游戏、唱歌、对话、朗读、讲故事、讨论、演讲和辩论等。

四、加强朗读,激活情感教育

语言的本质特征就是其交际功能,即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进行大量的朗读训练。好的朗读使原文的思想、感情、态度、风格等全面内容在有声语言中再现,使文字复活,促进学生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增强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培养语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经常朗读课文及相应的阅读材料,就会增加与生词多次见面的机会,这对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常用词尤其是动词短语十分有益。朗读前,教师要讲解课文中的某些生词、词组、难句。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朗读后要提示学生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含义,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风格,并从一些有意义的文章中受到教育。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初三英语第26课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就能懂得如何写人,通过课文了解爱迪生的生平,并激发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坚定信念。

五、注重背诵,延展学习目标

要熟练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注意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这就离不开背诵成篇成段的好文章。任何语言的学习在初学阶段都必须有一个模仿的过程,而模仿必须先有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必须以丰富的目标语语料积累为基础。学生要发展自然、地道、准确的英语表达,尤其需要采取有效手段,集中大量地输入语言信息,积累大量可以模仿的英语语料,而背诵正好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题海战”,而应该花气力教学生积累背诵语言材料。为避免背诵活动简单化,以致不能发挥其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应采取优化背诵策略:

1.选择合适的背诵材料,其标准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话题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贴近生活,语言规范、自然、地道,易于模仿。

2.确定不同的背诵目标,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从最低层次的原文背诵到做与原文有关的练习。不同层次的目标既可帮助较低水平的学生树立信心,有成就感,又可以帮助较高水平的学生不断锻炼提高口头组织语言的能力。

3.加强背诵后的活用练习,如改变人称或体裁,根据实物、图形、情境或一连串的词和词组组成的线索复述材料的主要内容,扩展或压缩课文,模仿作文,补全填空,角色转换,翻译等。如学生在反复朗读并能背诵初三英语第66课Who stole the necklace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或将对话改写成一篇短文等。这些练习既源于原材料,又高于原材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整合等综合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图片、实物、情境设计和表演,在开放、融洽、愉悦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中自始至终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意识,这无疑对提高课堂效果、发展学生能力、巩固教学成果大有裨益。

(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综合案例]

品德课的精彩,源于生活资源的有效利用

——听品德与社会《谢谢老师》一课教学有感

让生活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更具人文气息和生命力,这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教育理念。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现行新教材,让生活资源走进品德课堂,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从专题讲座到课堂教学研究,从集体备课到相互听课议课,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品德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入,“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也逐步被教师们接受和认同,并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是笔者随堂听的一堂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课题是《谢谢老师》。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尊师的情感,懂得怎样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执教者陈敏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换成了班本、校本鲜活生动的生活化“尊师”教育材料,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个课堂朴实真挚,高潮迭起,精彩有加,生动感人。

一、一支鲜花,感激学生——激情开课的导语

开课伊始,陈老师拿着一支鲜花走上讲台,激动地说: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想从这支鲜花说起。这是‘母亲节’那天,李晓晓同学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枝花一直放在我的办公桌前,当我备课或批改作业疲倦时,看到这枝花,我会顿感身上的责任,精神倍增;当我看到有同学做错了事,我想厉声批评时,看到这枝花,我会冷静地告诫自己,对学生的教育可要有耐心哟。这虽是一支寻常的花,却时时激励着我——要努力做一位好老师。为了让老师更了解同学们,也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谢谢老师》这一课”。

教师借助这支平常而朴实的鲜花,用简洁朴实而充满激情的导语,引导孩子们进入新题的学习。

二、叙说往事,感恩师长——孕育情感的引线

如何突出本课的教育主题,陈老师引导孩子们充分回忆和叙说生活往事,激发孩子们感恩师长的情感。

师:我想问问李晓晓同学,“母亲节”节那天,你为什么要送我这枝花呢?

李:陈老师,我很感激您,我妈妈在外地打工,平时,就是您像我的妈妈一样教育关心我。前天是母亲节,所以我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这枝花,想让您能在“母亲节”这一天过得快快乐乐的。(话音落,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感动):能具体说说陈老师怎么关心教育你的事吗?

李:去年儿童节的那天,您送给我《上下五千年》、《名人传记》两本书,当时您说,“读中国历史,学名人精神,你会变得更聪慧。陈老师祝你节日快乐!”我手捧着您送的书,听着您说的话,我好感动。

师:关心教育同学们,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其实在你们成长的路上。不只陈老师是这样,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都是这样。你们最感谢哪些老师?能说说老师关心你们、且最让你们难忘的一件事吗?

生1:我最感谢幼儿园的王老师,我爸爸妈妈是开公共汽车的,妈妈又在枝城上班,经常不能按时接我,每次都是王老师陪着我,有时送我回家。我在王老师班上读了两年,两年中,王老师一直是这样的。

生2:我最感谢杨老师和赵老师,那是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在一次课间不小心摔倒了,膀子还骨折了,当时杨老师和赵老师一边通知我的家长,一边把我送到医院治疗。我住院了,两位老师经常去看我,还给我讲上课的内容。

生3:我要感谢黄老师,我家离学校较远,离黄老师家很近,黄老师经常骑车带我上学、放学。今天还是黄老师带我来的。

师:我真为你们遇到这么多好老师而高兴,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关心、教育你们成长的好老师吧。(掌声)

一件件生活往事的叙说,是孩子们感恩师长的真情倾诉;一阵阵热烈掌声,是孩子们对师长热心教育的感激。

三、民主平等,师生互助——共同进步的起点

师生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既是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实施了“共话互助情”的环节,引导孩子们领悟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教育帮助学生,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帮助教师,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真诚。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发生了许多师生互助互学的事。现在我们一起说说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事吧。是同学们先说,还是老师先说呢?

生:老师先说。

师:好吧。记得有一次,李兰同学晕倒了,杨老师连忙把她扶到办公室,胡老师帮忙冲糖水给她喝,李老师连忙给她家长挂电话。上次周迪同学默写的一首古诗中,出现了有好几个错别字,陈老师把他叫到跟前,认真地指导他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当时的意境,帮他在理解的基础上纠正了错别字。

师:不过老师也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许也有犯错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作为他(她)的学生应该怎么去帮助老师呢?现在轮到你们说了,谁先说呢?

生1(坐在最后的一个男孩):我先说。有一次,不知为什么陈老师显得不高兴,我就讲同学们中开心的事,后来还讲了个笑话,帮陈教师忘掉不愉快的事。

师:那次,我真的好感谢你哟。

生2:上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我大胆地给老师指出来了,帮助她改正了那个错字,老师还夸我是“小老师”呢!

生3: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李老师给我改错了一道题,多给了3分,我发现了就跟李老师提出来了,把分也改过来了。李老师夸我是诚实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代表老师们感谢大家的真诚友好。我相信,民主平等、友好真诚的师生关系,一定会促进我们有共同的、更大的进步和收获!

四、一封书信,传递真情——贴得更近的师生心

最近一段时间,正逢这个班教数学的段老师生病住院,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学校特意为这个班请了一位代课教师。段老师虽然人在医院,心却在孩子们的身上,躺在病床上的段老师为孩子们写来了一封信,这节课恰到好处地用了这难得的生活资源,掀起了课堂的又一个高潮,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

师: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发言中,我知道了你们都很爱老师,其实老师也非常爱你们。生病住院的段老师,虽然不能为你们上课,可她非常想念你们,昨天,还专门请人带来了一封信。你们想知道段老师在信中写的什么吗?

生:想——(孩子们齐声答道)

师:现在我就替段教师读读这封信吧。

四(5)班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段老师,离开你们已经两个星期了,我非常想念你们。此时你们正在干什么呢?新老师的课你们都习惯吗?在病床上的我,一闭上眼睛,就会看到你们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唐黎阳、向思旭同学一定在非常认真地听讲吧,周颖迪一定坐得很端正吧,何颖、江奥、张爱文同学一定有新的进步吧,还有很多很多的同学,肯定都很有进步,得了不少的星星吧。非常抱歉,因为我生病而耽误了你们的学习,请你们相信,我会尽快回到你们身边的,愿我回来时,你们都会自信地对我说:“我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

最后,让我祝福每一个同学:好好学习,天天进步。

永远爱你们的段老师

2005年5月23日

陈老师念这封信的时候,很多孩子哭了,陈老师顺势育情。

师:同学们,听了段老师写来的信,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段老师真好,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不辜负段老师的期望。用最好的成绩向段老师汇报。

生2:段老师在住院的病床上都没有忘记我们,还给我们写信,我建议我们一起给段老师写一封信,让她好好养病,不要牵挂我们,等段老师病好了,我们一起去接她吧。

一封真实的书信,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谢谢老师”的尊师情不言而表,主题教学目标不期而至。

五、总结升华,心理沟通——真诚知心的交流

本课接近尾声,老师安排了师生共同总结,写“知心卡”真诚互动交流的环节。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很有收获吧?请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老师工作很辛苦,老师很爱我们。

生2:我懂得了我们要和老师互相帮助,和老师一起进步。(掌声)

生3:我还知道了感谢老师的最好办法是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师:同学们,你们的学习收获可真大。还有没有想对谁说几句心里话呢?

生:有。

师:请大家把自己想对哪个老师说的心里话,或是祝福、或是希望、或是建议都行,写在“知心卡”里,这样可以吗?(注“知心卡”是我校专门设计的学生间、师生间、学生与家长间心灵沟通的小卡片)

生:可以。

师:就请同学们开始写吧。是写给哪位老师的,写好之后,可利用课余时间直接交给这位教师,若不方便,也可请陈老师转交。我相信,老师收到同学的知心卡后,一定会非常感动的。

孩子们都一个个认真地写起来,我巡回看了坐在后面几排的同学写的“知心卡”,虽不长,但都很感人。

“段老师,身体好些了吗?您生病住院,同学们都很听新老师的话,数学作业也都做得很好,新老师经常夸我们。您放心治病吧,祝您早日康复,回到我们的身边。”

“陈老师,您的嗓子不太好,经常嘶哑,您可要多吃润喉片啊,还要注意不要感冒。”

“王老师,真是对不起,前几天,您叫我重写作业,我还态度不好,其实您也是为我好,今天我向您道歉,您能原谅我吗?”

“陈老师,您待我们真好,我很喜欢您,希望您下课后多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还希望五年级您还教我们。”……

一张张小卡片,一句句发自内心的知心话,表达了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这是心的交流、情的共鸣,达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效果。全课在这非常真诚的交流中结束。

纵观这节常规课,浓烈细腻的师生情贯穿全课始终。教师借助了大量的生活资源,没有空洞说教,没有生硬灌输,全课凸显出来的是生活感化和真情沟通。这让笔者再次感悟到:品德课的精彩,源于教师对校本、班本、生本等生活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当生活资源走进课堂时,课堂教学才会精彩:只有当教学富有生活意义时,育人的教学价值才会显现。

(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经验型案例]

如何进行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节课自己认为备课充分,知识讲解透彻,应该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事实上呢?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科学证明,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地高度集中,如果课堂乏味,很容易导致学生精力涣散。第二,老师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大多处于事不关己的淡漠心态之中。第三,老师没有利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课堂生活化,即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导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产生对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我在教学Unit 7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时,我带了shorts,socks,a hat,a sweater,a bag,T-shirts,shoes这些用品,并给每样东西标明价格,自己当店主,学生当顾客,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How much...?这个句型,学生兴趣很高,在真实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有一些节日如:Mother's Day,Teachers'Day,Christmas Day...生为这些节日策划活动,学生在期待这些日子到来的同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渴望。

二、运用实物、挂图、简笔画、卡片等巧设情境

初中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表示想象内容的很少。教师应尽量使用实物、挂图、简笔画、卡片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掌握有关的单词和知识。

比如教授Unit 9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时,可以用不同电影种类的海报进行教学。电影种类有action movie,thriller,documentary,comedy等。当学生看到恐怖片的海报时,都有点害怕了,教师马上教授单词scary。教师在教这些表示电影种类的单词的同时,描述性的形容词也教了,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巧设这种良好的语言情境,作为教学的示范者、组织者、监督者,对英语老师的要求将更高、更具挑战性,他必须具备协调、促进、指导等整体作用,才可能创设好情境,从而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激活学生主体,活化课堂教学。

三、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初一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善于模仿,很容易进入角色。为此,在英语课上,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能使所学的语言材料显得更加真实,使扮演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学生学了有关表情的词汇(如sad,happy,worried,nervous,afraid等)后.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做一个表情,其他学生说出表示该表情的英语单词。这些角色的扮演,不但使学生复习了有关词汇,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

四、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巧设教学游戏,把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拘束,乐于参与学习,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学生做自己喜爱的游戏可以使沉闷的学习变成有趣的学习。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合作精神是孩子们心理健康成长的要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游戏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通力合作、精诚协作,才能获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中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最好体现,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而且使学生在学会用英语的同时,学会了做人,将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八)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实录式案例]

感悟关体验关创造美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小的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会写4个。认识1个偏旁“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感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弯弯的月亮道具CAI课件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

CAI: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为背景,认识聂海胜和费俊龙两位航天员,讲解有关知识。

师:现在让我们一同坐上飞船到太空上去看看美丽的景象吧!

(同学们欢呼雀跃)

2.走一走

(我们到了,请上月亮船吧!)

CAI:以蓝色背景为基调,呈现蓝蓝的天、弯弯的月、闪闪的星星的夜空图。学生在《小小的船》的音乐伴奏声中走进教室,在摆成半圆形的座位上坐下。

师:小朋友们的表现就像刚才的两位宇航员叔叔一样勇敢,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来了好多礼物。

二、引导掌握

1.学习课文

师:(出示弯弯的月亮道具)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像什么呢

生:像眉毛、像香蕉、像镰刀、像月亮……

师:这只像月亮的小船多美呀,现在请大家借助拼音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谁读得最认真,老师就奖给他一只月亮船。

(生自由读)

师:那谁愿意来朗诵这首儿歌?

(请一人上台朗诵)

师:你朗诵的真不错!声音洪亮、真有感情,像一位小诗人!(再请1~2名学生朗读,及时评价)

CAI:出示夜空图,放《小小的船》歌曲。

师:大家听,会唱吗?那我们随着音乐一块儿来朗诵一遍吧!看谁朗诵得最投入。

2.学习句子

师:小朋友们朗读得真棒!老师也想为你们表演呢!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评价)

师:大家刚才的表现真棒,现在你认识这些句子吗?谁能读对两个,老师就将给他一只月亮船。(指名读,及时奖励)

CAI:出示下列句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变身,变成你想变得美丽月儿、星星吧!

(生随音乐伴奏边读边动)

师:(邀请一位刚才表演得出色的小朋友上台)老师觉得他的动作很美,我们一块来学学他的动作怎样?

(全班模仿这位小朋友的动作,边学动作、边学句子)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发现,请想一想:

弯弯的(  )小小的(  )

闪闪的(  )蓝蓝的(  )

(请学生创新想象,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评价)

学习生字

CAI:出示夜空图。

师:闪闪的星星多美呀,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他们分别叫什么吗?(点击课件,星星上显示出要认识的生字,学生抢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生l:我是这样记住“坐”的:两个人背靠背坐在地上。

生2:我使用组词记住“见”的:看见、再见。

师:小结记字方法。教给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人+门:闪,从而让学生认识“门”字框。

指导写字

1.星星快要睡了,老师这儿有一座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怎样才能让这几个星星舒舒服服地睡好呢?

2.师范写,指导要点:

“白、田、由”三个字的“口”都要写得上宽下略窄。

学生描红,并认真临写。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评一评。

拓展想象

1.引导想象

师:(来到学生中间,有感而发)看看同学们把星星放进了房子里,我仿佛来到了仙境般的太空中,飘啊飘,碰到月亮,遇到还没睡觉的星星,他们都在向我问好……

师:(睁开眼睛)刚才,你们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美吗?

(生畅所欲言)

齐背课文;动动手,画一画。(课后举行画展)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手指画纸、画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绘画的工具,你们喜欢画画,就把你们想象的美丽的大自然夜空的景象画出来吧!

(生自由选择,现场作画。师巡视中,发现具有特色的作品,及时并进行表扬)

[研究型案例]

赏识,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成长的脚印》例谈

一、案例——一堂《成长的脚印》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著名赏识教育家周弘,凭着感天动地的父爱和独特的赏识教育方法,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聋人大学生,留美博士。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将自身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性格开朗、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品德与生活》课——《成长的脚印》,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跑步更快了。

师:是比上学期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个进步生呀!

生:我变聪明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能答出来了。

师:老师也注意到你这个变化了。

生:我以前的字写得不好,现在写得好多了。

师:能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吗?

生:行!(孩子出示了以前和现在不同的作业本,现在的作业本上整洁、端正的字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孩子们在回答和展示中,在教师充满赏识的目光和言语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又自信的微笑)

(这时,一个女孩子站起来了)

生:(满脸自信)老师,我会拉二胡,还得了奖呢!

师:(竖起了大拇指)呀,你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回给同学听听?

生:好!(孩子拿起二胡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

(下面的孩子笑了起来,孩子们议论纷纷:“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女孩子停止了演奏,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拉得不好,难听。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吧!

(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他们拿着二胡,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有的拉出怪声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二胡可真难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们行!

(听了他的话,那个小女孩的眼睛亮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二胡一定会拉得很棒的。

(听了他的鼓励,那个小女孩笑了)

师:(面对最初演奏的小女孩)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面对全班同学)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个小女孩在同学和老师的赞许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我在课堂上始终贯穿赏识教育,关注、赏识、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跑步快了、字写得好了等细微处入手,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当孩子自信地拉二胡遭遇尴尬时,积极地创设了“试拉二胡”的情境,用我的赏识,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那小女孩的表情由“低下了头”到“眼睛亮了”,“到笑了”,到最后的“头抬得更高了”。同时,也使许多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使他们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课堂教学非常成功。

二、反思——有感于赏识教育

这堂品德与生活课,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蕴涵着的教师赏识教育的思维,是它引导着学生认识着自我。发现着自我,培养了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引领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觉得执教者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赏识教育进行有效的实践:

1.源于对学生深深的师爱

教育是一种高尚的职业,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还要有无限的耐心和爱心,还要有发展的眼光、有诲人不倦的情怀和能识千里马的慧眼等等。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本堂课上,无论是我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点滴进步,还是欣赏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还是到最后课堂上孩子满脸自信的微笑,无一不是师爱作用的结果。它在孩子心中种植下希望、依赖、感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

记得前不久中国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访问大陆时曾这样说过,心灵相通,一通百通。联系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本堂课上,面对这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我入下了师道尊严,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真诚的交流,发自内心的喜悦,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还有那赏识的目光和亲切的问答,使学生和我打成了一片,在心与心的互动中,我赏识着学生,学生享受着我的欣赏,课堂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着孩子的自信、不断地自信。

3.对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捕捉、鼓励和鞭策

教师若能用敏锐的目光及时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性的话语给予学生以鼓励、表扬,那么就会使优秀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般生奋发进取,后进生后来居上。在《成长的足迹》这堂课上,我及时地发现、捕捉着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学生说自己字写得好了的时候,我做出回答“我也注意到了你的变化了”并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同时马上用言语或其他方式进行有效地巩固和鞭策,使学生产生积极地不断进取的动力。

三、探索——践行赏识教育

有人说,一次反思便是一次提高,我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认为进行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赏识——读懂孩子

儿童是一本最宝贵的书。书里记载着人类所有的梦想,书里揭示了人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书里跳动着生命的活力……儿童是小草,嫩绿而娇柔。她充盈着生命的灵动,特别需要阳光、雨露的呵护。关爱儿童就是关爱人类的未来。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丁有宽说:“爱心是根。”

儿童是宝藏,有无限的生命潜能。打开儿童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小人物”有新思想,有作为,他们是人类的精灵。作为教育工作者,开发儿童就要用欣赏、肯定、期望去激活这些潜能,让这些潜能增值。

2.赏识——贴近孩子

赏识孩子,就是要始终贴近孩子,努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分数低,你可以看到他的诚实;会打架,你可以看到他的勇敢;搞小动作,你可以看到他的精力旺盛。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爱德森在小学时笨拙、呆板。有一次他竟然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站着不动,原来他正思考着一个简单的问题,他的父亲惊喜地看到能专注地想问题,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所嘲笑的样:“是个蠢猪”,于是满怀信心地指导孩子成长。魏书生也有这样的教育经历。有一次,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魏书生的班。魏书生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出自己的优点。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都已替你找出两条了。后来有个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魏书生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哪!自那以后,那名学生竟然来劲了。

3.赏识——走进孩子

孩子心中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我们放下成人的“架子”,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俯下身子走进去,你就会发现那儿是多么奇妙、有趣。最近听到一个幼儿园的故事:在幼儿园,老师为了给孩子认识金鱼,特地买了个鱼缸,养了几条活泼可爱的金鱼。可是下午老师回来后,竟发现金鱼被摊放在地上。老师生气极了,对着全班同学大声说:“怎么会有这么不听话的孩子?究竟是谁干的?”小朋友面面相觑,一个小朋友走出来说:“老师,是我。”老师正想狠狠地批评一下,小孩赶快说:“老师,金鱼游了一整天,她累了。我想把她放到地上休息一下。”老师搂着这个孩子,庆幸自己没有把话说完。她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的孩子的善良。爱迪生被老师骂作劣等生,不就是因为他上课时质问老师为什么2+2等于4而不等于57然而只有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学校把你当低能儿,无法教育,我要在家里教育你。无论如何我要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结果,她成功了!

四、赏识——在批评中留下你的鼓励和期待

就像一个班主任在学期结束时给一个调皮的孩子留下的评语:虽然常常有同学跑来向我告你的状,说你的坏话,可是在老师心目中你并不是个坏孩子。记得每次值日或者劳动,你总是那么积极认真,直至完成任务为止。可是你学习上就没有那份热情了,成绩并不理想。老师希望你上课与别的同学一样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准确完成每一道题,认真温习功课,争取好的成绩,做一个好学生。当孩子看到这样的评语,心里会是多么地感谢老师看重自己。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说:“你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燎原之势’;你嫌孩子写的字不好吗?那么他哪天有进步,您就‘小题大做’,无限夸大地表扬他,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身为教师,一定要确立这样的信念:没有不可造就的学生,对教育者而言,学生身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它的眼睛。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一定会扬起自信的风帆,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的意义

(一)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再先进的教育理论如果教师不去应用,那么它也将无法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促进教师去应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呢?这就需要一个载体将两者衔接起来,教育案例的出现就恰恰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提供了一个中和点。教育案例的应用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师用理论来指导教学

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方式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比如这几年来有关主体论的阐述很多,有的说学生是惟一的主体,有的说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体,也有的说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到底谁是主体,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理,有时难以理解。如果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作一番分析,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2.促进教师总结教改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账,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3.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育案例对教学的影响

案例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日益受到教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选择案例要注意真实典型性、科学完整性和积极教育性等原则。案例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师教育的教师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案例教学有着与传统教学根本不同的教学流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专业课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有必要认真总结并加以完善推广。

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问题是目前师资培训主要是以理论为取向,着眼点一般是理论知识的获得,对教师的技能提高不大,常常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如何使师资培训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研究与实践证明,教育案例的科学开发与应用是一种十分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的好形式、好方法。实际上,教育案例就是含有一定主题的教育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供思考的问题,蕴涵着相关的教育理论,反映教师的典型行为和思想情感。相应地,教育案例的分析,就是通过对一个人具体的教育情境的了解和剖析,引导教师对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其宗旨是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分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案例的资源积累和再生是教育案例开发的前提。从目前情况而言,教育案例信息的获取有两个渠道:一是从专家整理好的现存的教育案例中直接选取,二是从一线教师的撰写中获取。鉴于教育案例分析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没有专门的教育案例库,因此,从目前教育界现状出发,后一种渠道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选择。一线教师有极其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各种教育事件有较完整的体验和感受。教育案例的开发过程不仅是教师积累教育经验的过程,也是对教育理念进一步认识的过程,更是对教育实践自觉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是一种针对性强、质量高的教师培训活动。

教育案例开发的优越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显现:

(1)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通过对教育案例的开发、学习,应用,直接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完善自己,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不断收集和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这在客观上改变了教师逃避或者消极对待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得教师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寻求解决办法,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2)教育案例是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延伸

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育案例不逊于一个科研课题。在众多的教育案例中,可以寻找到教育理论遐想的支撑点和反驳性论据。教育案例在教学上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加强了教师应用教育理论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延伸。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许多成功的事例与体会,却因为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育案例的分类过程也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过程。教师通过反思,从中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学习和借鉴各种经验,不断丰富教师的积累,使之更有效地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

教育案例也是教师梳理、记录、传播自己教育教学生涯中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教育案例不仅记录了教学行为,同时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既是个人的教育教学档案,也是一种教育史,因此,具有特别的保存和研究价值。教育案例可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规律和解决问题运用的策略手段,以及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零散经验,以主题为系列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供人借鉴的信息流和经验串,更便于其他教师学习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再运用。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你职业生涯中的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和描写。如果我们说每个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你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你的感情,同时也蕴涵着你无限的生命力。记录本身也承载着深深的历史感,每一个时期、每一阶段处理事件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教育教学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教学变革历程的写照。

上海师大郑金洲博士说过这样一段话:案例这种形式是属于教师的。教师工作最重要的长处,就是我们的现场感。常常会遇到这样场面让人感触良多:专门为教师组织的专家报告,往往是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原因就是长篇的理论与教师太远,听着费劲,又不实用;就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往往相隔一段距离,还容易被教师领悟和自觉运用。教师们每天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接触的都是最实际的案例,报告会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准会让教师聚精会神。研究报告,是专门的研究人员写的。案例,最适合教师。但平时看教师的文章,感觉就是教师们用自己的嘴巴讲别人的话。理论研究人员去写,总是局外人的眼光。案例反映的是真实的存在,因此案例研究最适合教师。案例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点。一个成功的案例,要求教师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总结,帮助教师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从教学经验到教学理论的升华,实现理论素养的提高。我们应扬自己实践之长,补自己之理论之短,即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案例中,自己去把握和感受、领悟和运用理论。一个教师,如果每天、每周都写作一个案例,那么你的教育睿智就会沉淀、积聚。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期间,就写了2700个案例的素材。

此外,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过程也是进行校本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进行自修、自研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和理论提升的过程。它能将教师内在的感性经验显性化,将成功的经验固定化,供其他教师共享。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改的实际,围绕一个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教育教学案例,以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案例为主题,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信息交流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帮助教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后形成共识。同时结合研讨的问题,引导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不断进行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使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育案例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科研道路的发展

案例研究或个案研究,是研究行为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个案通常是指一个人(学生、教师、校长等)、一个班集体、一所学校、一个学区、一个教育行政机构。搜集各种有关个实行为或特性方面的资料,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然后探溯其发生这种行为的各种原因,再对症下药,施以补救或矫治。从学校教育而言,个案研究是对个别学生所作的综合研究,所有有关该生的背景、环境以及详细地缜密地观察、分析、研究、解释,以了解学生发展的潜质或发掘学生困难的原因,进而予以有效的指导和矫治。从这个角度来说,个案研究是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的重要技术之一。值得提出的是:大量问题行为学生个案的积累,就可以按其特点、成因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对各类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对策、措施与效果,这不仅可以诊断和鉴别问题行为学生,而且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根据国内外教育实践效果看,个案研究有利于增进师生间被此了解和情感;有利于帮助学生的内趋动力,形成和增强其自信心、自尊感;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补救班级教学“见林不见树”的缺陷,使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撰写教育案例,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促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是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源泉;第二,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第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第四,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