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科学的发展

体育科学的发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自从体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体育学就在不断地分化与发展,体育与科学关联,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体育现象的研究过程具有现代科学属性。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运动的人体,因此,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体育科学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近年来,体育的二级学科群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了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五、体育科学的发展

(一)科学的概念

一提到“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卫星上天”“互联网”“手机通信”“杂交水稻”等,这是最为直观和朴实的想法。《辞海》里对“科学”的解释是这样:“运用运筹、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现代科学正沿着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方向发展。

(二)体育科学的概念

体育的发展首先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但也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体育科学定义为:“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辞海》里对体育科学的解释是:“研究、揭示体育,提高、改善和发展人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心理品质及社会特性的规律的学科群。”杨文轩(2004:150)认为:“体育科学是关于实现体育目标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它具有科学的一般性质和特点,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系统性、真理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门类,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①整体的交叉性,在体育科学领域里,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其他科学与体育科学结合而产生的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②结构的大跨度,过去被认为与体育距离较远的甚至无关的科学,现在也与体育科学发生了交叉和渗透,形成了大跨度的构造。”

当前,一些人对体育是不是“科学”还存在质疑。但自从体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体育学就在不断地分化与发展,体育与科学关联,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体育现象的研究过程具有现代科学属性。蒋炳宪(2010:8-11)先生认为:“体育是一种关系文化、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管理的社会现象,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赋予了体育科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同时,体育也是一种关系生理、心理、疾病、健康的生命现象,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赋予了体育科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作者认为,体育科学就是指导人们参与体育实践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行动方略。体育科学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各种生理、生化特征,运用系统的原理揭示人体在运动中的各种规律,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运动的人体,因此,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田野 等,2007:3)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近年来,国家对于体育科学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中国体育科学的研究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学科与科学

按当前流行的用法,一个“学科”指科学研究中某一分支方向或某一局部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如体育社会学或运动人体科学即是一个学科。相应地,“科学”的概念更为广泛,指一个学科体系,大的可表示整个人类科学,稍小的如经典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今“科学”已发展、膨胀而分化成越来越多的门类,诸如物理科学、数学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体育科学、系统科学乃至军事科学、思维科学、非线性科学、软科学等。一门科学总有若干个分支学科,是若干个分支学科的集成,不过当今的科学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叫作基础性科学,是一大类,其特点是有自己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理论学科,且其理论成果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科学和实践领域,因此是辐射型的科学。另一类叫作概念性科学,其特点是仅仅表明其概念的存在,而实际上所覆盖的理论领域往往被别的科学所代替,因而没有了自己特有的理论阵地。(高隆昌,2006:2)比如软科学、非线性科学等,虽说也是科学,也可以从这一角度去作研究,但它既没有自己的核心领域,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表现为既没有自己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学科,更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它们的全部领域基本上都由其他的基础性科学分别代替了,因此,也可以不从这一角度去作研究,从而说这些“科学”的提法更多的仅被用于描述现代科学中诸如“软”性、“非线性”等特征。体育科学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近年来,体育的二级学科群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了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四)体育科学体系

体育科学体系是指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研究体育科学体系是为了建立起体育科学知识系统的整体概念,明确体育科学在整个现代科学中的地位,确定体育科研工作的长远方向与工作计划。钱学森认为,科学的第一层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引向自然科学、数学和社会科学,这是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即技术科学,体育科学应属于第三层次;体育科学中的各个学科即相当于第四层次的工程技术。

体育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群,它的研究对象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现象,又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现象,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研究的领域。图2-1至图2-4是学者对体育科学构成体系的不同观点(转自熊晓正,2008:152-155)。

img2

图2-1

img3

图2-2

img4

图2-3

img5

图2-4

上述对体育科学的划分理论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体育科学这一综合的有机体系进行了类别上的划分,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体育科学有积极的意义(杨文轩 等,2005:117)。研究体育科学的意义在于:①明确体育各学科之间的性质及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科学体系;②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促进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③建立体育科学的整体概念,把握体育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对体育科学的长远发展,引导科研发展方向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不断改进科研手段和训练方法,更新仪器设备,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众体育逐渐普及,体育开始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求科学”,伍绍祖先生的话无疑是对现代体育发展的最好诠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体育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无论是对提高运动水平,还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都同等重要。杨文轩(2004:163-164)研究认为:“当前,运动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向主要有四个方面:①促使体育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竞赛实践相结合。近、现代科学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对身体运动领域的介入,到20世纪的20—30年代,越来越重视对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运动科学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运动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越来越紧密。②重视高新技术在运动器材、场地设施开发中的应用。高新技术在运动器材、场地设施开发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同时满足运动多功能的需求。③坚持竞技运动的游戏性,促进竞技运动的科学发展。可以认为,竞技运动因为它的游戏性,才更容易保持它的文化本色,才不至于过于政治化、商业化、职业化而使竞技运动异化。④注重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含义,就是强调要将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以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制定当代发展战略的前提。”体育科学的发展逐渐走向更深层次,人们不仅研究和揭示体育的一般规律,同时,把体育科学引向更加广阔的未知世界。

1.体育科学的跨学科发展

教育部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收录了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82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体育科学被确定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唐东辉(2010:19-22)认为,只有跨一级学科、跨门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跨学科”,而不应包括跨二级学科(亦即“跨专业”)。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是把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并带有单一学科认识障碍的问题重新引入到研究中来,通过与相关学科有条件的、合理的结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并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认知与提高。李永宪等(2010:12-16)研究认为:“学科间的合作必须着眼于实践的研究对象,并以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为前提。”因此,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不应该追求一种新的和重大的理论创造,而是学科之间有条件的结合来解决体育现象中带有共性的复杂问题。这符合体育科学的研究与实践需要。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不是将“体育”与另外一个学科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以某一学科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去研究和解决另一学科现实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共性研究和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新的学科。近几年来,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理论与体育行政实践的关系联系紧密。这有效地发挥了决策方面的“智囊”与“外脑”作用;“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体育行政者的基本理念,强调有序化、规范化的“科学决策”方法正逐渐成为体育行政的重要形式。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者初步建立了运动员机能状况的检测与评定方法,并运用到优秀运动员的科学训练之中,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和指标,使身体机能评定的范围不断扩大,自动化操作程度和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测试结果更加准确,信息反馈速度加快,可用于客观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科学监控运动负荷和预测运动成绩(田野 等,2005:5-10)。运动训练学学者引入了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理论,注重运动员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非均衡性特征,提出“补短”的训练理念,这对于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技能水平作用显著,从而使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利用跨学科优势,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武术学等对多种运动健身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也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不断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2.体育科学研究突出创新

体育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更加注重创新性。在竞技体育领域,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从早期的经验研究,逐步深入到了对运动员各项身体机能的研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和解决运动过程中各种力学现象;运用运动生理学研究和解决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各项生理特征和各项指标;运用先进的设备和研究理论,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评定,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实验技术和方法,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测量,客观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及时向教练员反馈,合理安排训练过程,提高运动成绩。

研究表明,影响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四大要素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田野 等,2007:3-13)。在运动员选材方面已经使用了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尤其是DNA重组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人员可以从基因水平寻找决定人类运动能力的基因。运动创伤与微创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医学的研究。另外,在运动性疲劳机制与身体机能恢复的研究、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的研究、运动营养研究与应用、不同运动方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药在提高运动能力中的应用、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体育科学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代。

3.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加速

可以这样说,我国体育科技研究基础差、底子薄,早期研究人员主要停留在对某一体育现象的理论性描述,很难实现理论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这就如,长期以来,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们一直在不停地呼吁,“体育的好处……”“坚持体育锻炼……”人们无法从理论上直接获得,也看不到参与体育锻炼的益处,同时,又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所以,一提到“体育”,人们很自然地想到“打球”;一说到“运动”,就是“跑步”。还有人认为,“他们一直在辛勤的劳动,从来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身体也一样好”。这也是长期以来,体育科学研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实际应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既要注重理论创新,又要重视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国家体育总局一直倡导科研课题立项来源于运动实践,科技成果应用于体育实践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体育科研人员要转变观念,课题立在运动队,成果用于训练场,将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科技活动之中,保证体育科技成果真正用于并能够用于体育实践;另一方面,广义体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充分意识到体育科技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吸纳体育科技成果,为体育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田野 等,2007:3-13)。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的革新,推动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如大型比赛计算机网络系统、兴奋剂检测中心,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电视转播、电动计时,负荷监测、光电遥测等无不凝聚着现代科技的结晶。

在张振宇对美国体育科学研究动态里,以美国著名权威专业期刊《体育运动研究季刊》(RQES)2000—2009年刊载的576篇文章为样本,对大众体育的研究占43%,对学校体育的研究占34%,对竞技体育的研究占23%。这说明作为竞技体育强国的美国,更加重视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专门成立了体质与运动总统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PCPFS)。研究还发现,这一时期独著论文64篇,占总载文量的11.1%。合著论文共计512篇,合著率为88.7%。作者合著类型主要有同一单位合作、不同单位合作、跨专业合作、跨国家合作四种。这说明合作研究已经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研究论文涉及生物力学(Biomechanics)、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动作发展、动作学习和控制(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测量与评价(Motor Development)、生理学(Physiology)、教育学(Pedagogy)、心理学(Psychology)、历史与哲学(History and Philosophy),以及社会学/文化人类学(Sociolog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张振宇,2011)。我国现行体育科学研究内容与方法基本与其相似。

(六)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实现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被动地接受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体育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继承中华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体育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认同是不一样的。在旧中国,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锻炼强健的体魄好打敌人,推翻旧制度,建设人民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体育的价值体现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建设文明、富强的新中国,改善人民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体育的价值集中表现在“锻炼身体,为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体育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身心愉悦,以更好地工作、学习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早日实现中国梦。

同样,不同形态的体育,其价值体现也是有差别的,学校体育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充分享有锻炼身体的快乐,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身心愉悦,发展体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众体育的价值是人们通过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娱乐休闲、丰富文化生活、保持和发展体能、缓解社会压力、提升自我、挑战自我等目的。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在追求卓越、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