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与政治的发展趋势

体育与政治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与政治的发展必将发生,且已经发生着变化。研究利用体育为政治服务,主要是政治家的事情;体育理论工作者要研究的,主要是体育本质和体育本身。体育往往与政治相伴随,但政治是在人与人之间即社会中发生的,而体育则最终发生于个人,这远远不仅是体育的技术、战术等问题,而且包括体育的终极价值和终极目的。良好的体育心态,体现了公民意识的成熟,并且将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意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体育与政治的发展趋势

体育只有关注人的自我需要,体现自我的价值取向,才会得到发展与繁荣。否则,体育就如无源之水,失去存在的价值本质,必将畏缩不前。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今天,体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作用下,体育对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作用方式和途径出现重要变化,体育的政治功能突破直接作用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传统模式,通过已经与之发生深刻关系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保等领域,对政治以及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刘光涛,2004:448-449)。体育与政治的发展必将发生,且已经发生着变化。

(一)体育与政治存在本质差异

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个人和群体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脱离或超越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类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也不可能孤立存在,他们之间存在大量的复杂的相互交叉和互相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体育的历史表明,体育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的,并在同各种社会的相互影响中体现其规律。从体育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对体育的影响是同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这种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周西宽,2008:199-203)

体育毕竟不是政治,体育可以为政治服务,但体育并非一定要为政治服务。体育毕竟是人类文明独立的文化形态,体育自身有别于其他,当然也包括政治的内在特征,有着它之所以存在的特定的独特的本质属性,亦即它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社会现象的质的确定性和规定性。如果体育就是政治,或者说体育只是政治的工具和附庸,那实际上体育也就不存在了。

体育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并不是政治,而是体育的施行或开展可以或可能被赋予政治色彩,可能或可以被借以实现政治目的。可以说体育有政治的价值,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根本价值不是政治,这一核心价值和根本价值就是体育本质。研究利用体育为政治服务,主要是政治家的事情;体育理论工作者要研究的,主要是体育本质和体育本身。中国乒乓球队恐怕并未天天讨论政治与体育的关系,而是潜心钻研、刻苦练习乒乓球技术。也就是说,即便是要以体育为媒做政治工作,那也需要我们有货真价实的体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根本不可能负载得起任何政治。如果没有中国乒乓球队精湛的技术,“乒乓外交”可能就很难实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初期的女排“五连冠”,就不会有激励几代人的“女排精神”。

体育往往与政治相伴随,但政治是在人与人之间即社会中发生的,而体育则最终发生于个人,这远远不仅是体育的技术、战术等问题,而且包括体育的终极价值和终极目的。从体育教育的角度讲,那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从竞技运动的角度讲,那就是挖掘人体的潜能。马克思、恩格斯无限憧憬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人人平等的社会。阶级和政治由存在到减弱乃至最终消亡,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是历史的必然。政治对体育的作用和影响的逐渐弱化,体育的开展摆脱政治的控制而逐渐纯粹,同样是历史的必然。按我们通常所说,“我国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体育的本质和运动的目的最终还是回归到人。

(二)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更具科学性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改革浪潮席卷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毫无疑问,中国体育也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全方位、跨越世纪的嬗变。与过去相比,当代中国体育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形成了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对立统一的结构;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当代中国体育整体上又形成了以体育服务为主的生产与消费对立统一的系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经济活动过程。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当代中国体育的主体、功能、价值观及管理体制的系列变革(陈磊,2006)。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我们对“举国体制”的态度是“坚持和完善”。我们要将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的成功继续保留和发扬下去,下大力气发展好公共体育事业,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新时期,政府将更好地运用体育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群众体育开展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对体育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体育与政治之间互动更加显现,首先表现在文化层面。一方面,体育理念是受政治心理意识制约的;另一方面,体育理念又会深刻地影响政治心理意识。我国国民体育理念这种悄然的变化,首先要归功于国家强盛所带来的自信心的提升,还得益于多年来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所带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奥林匹克思想教育。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渗透在奥运赛场内外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胜利的时候,我们接受的是荣誉教育;失败的时候,我们接受的是挫折教育;参与的过程,我们接受的是快乐教育。良好的体育心态,体现了公民意识的成熟,并且将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意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学者叶志明研究认为,“奥运会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体育心态,改变着我们的国民心情”。研究发现,其变化之一是,我们身边的人看待奥运赛场的胜负,正显得更加理性和专业。对胜负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和虚浮,体现了更多的专业色彩。变化之二是,我们大多数人看待奥运比赛的金牌得失,显得日趋开明与从容。国人对待金牌得失的宽容度正在扩大,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正在提高。变化之三是,我们对待奥运竞技的国民心态,愈加本色和人文。我们参加奥运会,拿冠军夺优胜固然值得高兴,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践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追求。因为奥运让更多的人领悟了参与的快乐、奉献的快乐,懂得运动员也有“失败的权利”“放弃的权利”。刘翔在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上两次因伤退赛,国人虽很失望但也懂得了竞技体育的残酷,对他更多了一份包容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