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

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0多年来,海洋调查船不断发展,分化出了各种海洋专业调查或特种海洋调查船,采用船舶进行海洋调查的方式经久不衰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封建王朝的“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发展近代海洋调查继续领先世界海洋认识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海洋调查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海洋大普查。
海洋调查_寻梦中国海

海洋科学是一门年轻的而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天文科学一样,在海洋中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观测中察觉出来的。海洋科学除研究水体、海面以上的大气、海水与陆地的交界区域、沿岸和数千米以下的海底以及海床下面的地质结构外,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及其海水的特性等都是其研究的对象,涉及物理、生物、地质地貌、化学、气象等多个学科,观测——进行海洋调查便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海洋调查,关注专门从事海洋观测的海洋调查船。世界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872~1876年英国海洋调查船“挑战者”号进行了首次全球大洋调查,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对海洋的初步认识,生物是主要的调查对象。在1925年,德国海洋调查船“流星”号问世后,调查(或关注的)对象从以生物为主进入了以海水理化性质和地质地貌调查为主的时代,业内称为综合性海洋调查。

海洋学一词来源于马修·约翰·莫里,他最早在《海洋》这本书里使用了海洋学。他对海洋学的定义是:“海洋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与地理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指出海洋学给予人类的是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侍茂崇,在海洋调查教科书的序言中写道:“海洋调查方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课程,从1953年山东海洋学院建立海洋系开始就正式设立了该课程。许多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讲授过它,但是,它又是不断更新的课程,每一种新仪器、新方法的问世,都会带来海洋调查方法的变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推动了海洋研究,为了服务于战事,英国、德国、美国都进行了大量的海洋观测。太平洋中部海域大量的平顶山,就是从二战期间美国海军水深测量的数据中整理出来的,二战以后各种战时的海洋技术转为了民用。1962年,“阿特兰蒂斯II”号在美国下水,这是一条先进的海洋调查船,首次安装了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现代化高效率海洋调查船的诞生。所以,海洋调查从开始不久就与海洋军事,海洋战场结下了不解之缘。100多年来,海洋调查船不断发展,分化出了各种海洋专业调查或特种海洋调查船,采用船舶进行海洋调查的方式经久不衰一直沿用至今。

海洋调查就是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海洋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量,获取海洋要素资料,通过对观测资料进行时空分析,揭示并阐明各类海洋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

随着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设、航海安全保证、海洋灾害预防、海洋权益和国土安全的不同要求,完全依靠海洋调查船存在着诸多问题,于是各类空基、船基、陆基、海床基、自持、自航、深海遥控观测设备等应运而生,多学科、多参数、高时空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等高新技术观测手段不断出现,三维立体观测成为当前观测海洋、进行海洋调查的新要求。

海洋调查的观测方式分为:大面调查、断面调查、有连续观测、定点观测和辅助观测。在茫茫大海上进行观测不总是“与天斗其乐无穷”,英国的“贝尔格”号海洋调查船历时5年的全球考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达尔文曾参加了此次考察并揭示了珊瑚礁的成因,1859年出版了著名的《物种起源》,“物竞天择”的生物演进规律传遍世界,一百多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观察世界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在5年的时间里,达尔文与“贝尔格”号海洋调查船的船员一起战风斗浪,经历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

中国古代航运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对海洋的探索,孕育着我国海洋调查的基础。郑和七下西洋获取了大量的海洋感性认识。然而,封建王朝的“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发展近代海洋调查继续领先世界海洋认识的机会。直到20世纪,中国的海洋调查才开展起来,但由于科技落后,经济衰落的现实,逐渐地让我国拉开了与世界海洋调查的距离。1922年,我国在局部海域开展了航道测量;1928年,青岛观象台在胶州湾及附近海域开展了海洋调查;19世纪30~40年代,我国围绕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渔业开展了一些海洋调查,但是在总体上与当时的世界海洋调查水平差距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海洋调查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海洋大普查。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我国近海有了固定的海洋长期观测的标准断面。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经过数年的努力我们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夙愿,在海洋调查这个国际大舞台上,彰显了中国的实力,为人类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9112年1月9日,在青岛观象山上,一座欧洲城堡式风格的石砌观象大楼建成竣工,这就是德国“皇家青岛观象台”。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以对德宣战的方式,攫取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一切权益。同时,日本接管了德国“皇家青岛观象台”。1916年,“皇家青岛观象台”被日本人更名为“青岛观候所”。1924年5月,几经周折“青岛观候所”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青岛观候所”在胶州湾开始了海上气象观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就是根据该台大港验潮站多年积累的潮汐资料确定的。先后被定名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我国海拔高度的基准点。

1929年7月,青岛特别市成立“胶澳商埠观象台”,后改称“青岛特别市观象台”。1930年9月取消“特别市”,更名为“青岛观象台”。

建于1928年的青岛观测台海洋科是中国第一个海洋水文气象和生物观测研究机构。《中国海洋学史》考证:“中国近代海洋学首先在青岛萌发”,“青岛首先成为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发展基地”。

1949年之前,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十分迟缓,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长一段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海洋科学事业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50年1月,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群众海洋学术团体——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成立。同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组建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业海洋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海洋科学全面、系统、规模化发展的开始。

1952年8月,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系。同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物理专业并入山东大学海洋系。1953年,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山东大学等单位联合进行了烟台、威海渔场及其附近海域的鲐鱼资源调查。这是新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海洋调查,为此后渔业资源和渔场调查提供了经验。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海洋军事医学科研机构。

1956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国家重点科学技术任务规划及基础科学规划》,将《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入第七项。这是中国首次将海洋科学研究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海洋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958年9月至1960年底,在国家科委和海军的组织下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海洋大普查。全国海洋普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近海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调查,编绘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地貌等图集、图志;撰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制定海洋资源开发方案;建立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渔情预报系统;为加强国防和海上交通建设等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参加全国海洋普查的调查队员先后有60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海军、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水产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此外还选调了一大批即将毕业的大学、高中学生参加海洋调查。1958年9月15日,黄海、渤海调查队和东海调查队的船只分别从青岛和上海出发,揭开了全国海洋普查的序幕。

全国海洋普查的范围包括我国大部分近海区域。在28°N以北的渤海、黄海、东海海区,布设了47条调查断面333个大面巡航调查观测站和270个连续观测站;在南海海区内布设了36条调查断面、237个大面观测站和57个连续观测站。另外,在浙江、福建沿海的两个海区内布设了8条调查断面和54个大面观测站,进行了8个月的探索性大面调查。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东海区台湾地区附近和南海区大片海域未能进行调查。

全国海洋普查还催生了我国众多重要海洋机构的建立。1959年1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成立;我国第一所海洋综合性理工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全国海洋普查也直接促进了国家海洋局的成立。

1964年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在国务院下设立国家海洋局,同年7月国家海洋局在北京成立。国家海洋局的成立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海洋科学和海洋管理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走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此后国家海洋局陆续在青岛、宁波、广州设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分局,还分别在青岛、杭州、厦门、天津、大连等地组建了综合性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和专业研究机构。

1975年,在海洋调查暂行规范的基础上经过修订我国第一个正式的《海洋调查规范》出版发行。

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统一组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和海涂资源综合考察,简称“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目的是:初步查清中国海岸带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各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并做出综合评价,为海岸带管理提供基本资料和依据。调查的范围从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伸10~15米等深线,总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在一些地区还应用了航空遥感技术,并进行了综合开发试验。

这次调查从1980年开始至1985年底基本结束,加上前期的试验性调查历时8年时间,涉及沿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2个单位,约1.5万人参加调查工作,使用了100多条船只,采集生物、地质样品约4万个,收集各种观测资料5788万字,取得大量资料、标本、照片以及录像和影片。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在近海海域开展的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查,为摸清我国海洋“家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

2004年到2009年,我国实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调查范围涉及67.6万平方千米的我国内水、领海和部分领海毗连海域。专项包括: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近海海洋综合评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三项基本内容。它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摸清海洋“家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